學術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22:00: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術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水利學術思想管理論文
1汪恕城水利學術思想概述
汪恕城水利學術思想豐富,已經初步形成框架在此思想體系中,思想的根基是對水利發展的定位。汪恕城認為水利要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五個需要,即飲水保障、防洪安全、糧食自給、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新世紀,人們對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認識論上出現了九個轉變,要適應五個層次、九個轉變的需求,根本的途徑是要實施資源水利,也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資源水利理論基礎是水權和水市場,要實現資源水利,必須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重要的位置,流域統一管理與準市場的結合是實現資源水利的體制保障。上述幾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在每一方面,汪恕城都進行了進一步的論述。下面僅就汪恕城一些重要的水利學術思想進行概要性述評,主要包括資源水利、水權水市場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利學術思想。
2、汪恕城重要水利學術思想述評
2.1資源水利思想述評
1999年3月30日,汪恕城在中國水利學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發表了《實現由工程水利水利到資源水利的轉變,作好面向21世紀中國水利這篇大文章》,首次提出了資源水利的概念。同年5月29日,在黃河水利委員會機關職工大會上,汪恕城結合黃河治理對資源水利的內涵進行了進一步闡述。2000年4月7日在中國水資源論壇上,汪恕城做了《資源水利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基礎》的報告,2002年9月26日在《中國水利》雜志專家委員會會議暨水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汪恕城發表了《資源水利的本質特征、理論基礎和體制保障》,對資源水利進行了進一步總結和提高,至此,經過不斷地完善,資源水利的思想漸漸成熟。
資源水利就是把水資源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行綜合開發、科學管理。具體地概括為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六個方面,資源水利的本質特征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資源水利的提出,就是強調資源管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王夫之學術思想探究論文
摘要:王夫之豐富的學術思想成果基于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全面的梳理、批判、吸收和轉化。通過對王充和張載思想的改造,王夫之構建了他的頗具辯證精神的唯物主義哲學;通過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批判,王夫之創造性地提出了富于實踐色彩的認識論和倫理學;通過對儒、道、佛文化肌理的比較、分析,以及對歷代文化教育的研究,王夫之闡述了建設純正的詩書禮樂文化對于發展社會經濟和實現社會和諧的深遠意義。
關鍵詞:王夫之;學術思想;淵源;貢獻
關于王夫之學術思想的淵源,學術界歷來認識不一,大致說來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一、本于張載;二、師承張載和程朱,是二者的合流;三、亦儒亦佛;四、儒、道、佛之合流;五、自成一派。本人認為,王夫之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最具獨立精神的學者之一,他能夠在明清之際建起了一座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高峰,決不是僅僅借助于一個或幾個門派的學說就可以做得到的,他的創造性貢獻得益于他擁有一個坐集千古之智的學術機遇,他抓住這個機遇,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批判、吸收和轉化。下面我們就擇幾個重要方面逐一分析和說明。
一、王夫之與王充
侯外廬先生認為,王充比起王夫之所尊許的張載,在王夫之的思想中有更多的脈絡可尋。第一,王夫之繼承了王充的批判與實證精神。王充《論衡》的基本思想是反對武斷與盲從。王夫之同其精神,太極圖說、星象家、變覆家、方術家等都受到過他的批判,王夫之也因此被不少學者認為是妄議古人。與王夫之的批判精神相呼應的是其實證精神,這種實證精神,王充稱之為“事有證驗以效實”,王夫之稱之為“征之以可聞之實”,認為理論觀點正確與否只能由事實證明。第二,發展了王充的知識論。不過,王夫之不像王充那樣把知與不知看成是絕對的,而是看成相對的和發展的、提出了知識論上的相對性與發展觀。王夫之說:“可見者,所撰者也。有撰者可體,故未有撰者可通。圣人依人以為則,準見以為道?!薄八摺敝溉丝梢哉莆盏氖聦嵏鶕?,王夫之認為,人們正是由“所撰者也”認識和理解了“未有撰者”,這是人由可知達于不可知的最一般的認識規律。第三,發展了王充關于人性的學說。王充認為“性本自然,善惡有質”,意思是說,人性本是一種自然性,無所謂善惡,善惡是由人們后來養成的素質所決定的,王夫之在接受這一思想的同時又有所發展。王夫之提出,“性在氣質中,無性外之氣質”,這就在認識人性的自然性與后天性關系方面融入了對立統一思想。王充認為人性重在教導,可使之為善,王夫之認為“性重養其習,失教失導即為下愚”,二人都是在發揮孔子的“習相遠”之說,而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新”之論更多的是把人性放在不斷創新發展的生活活動中去看,這是王夫之的卓見。第四,完善了王充的無神論。從《禮記》到王充、張載都認為鬼神是氣的特殊的存在狀態,王夫之也據此立論,堅持了古代唯物論者關于鬼神的一般觀點,認為“鬼神者,氣之往來屈伸者也”,從“氣”和“實有”的角度來說明鬼神,以鬼神填補了物所不可能占有的領域。
二、王夫之與張載
仲景治療消渴病學術思想論文
【關鍵詞】消渴病/中醫藥療法;張仲景;學術思想;病因病機;治法方藥
中醫學之消渴包括糖尿病、尿崩癥、精神性煩渴等疾?。渲兄饕柑悄虿?。為將糖尿病與其他疑似癥區別開來,當代中醫將糖尿病定名為消渴病。筆者試對仲景辨治糖尿病學術思想作一探析,以期對糖尿病研治有所裨益。
1證候與病因病機
《傷寒論》對糖尿病癥狀有貼切描述,如“消渴”“大煩渴不解”“舌上燥而煩”“欲飲水數升”“小便數”“消谷引飲”等?!督饏T要略》提出“消渴”病證名稱,以臟腑論治,載有含理法方藥在內的17條條文、6首方劑?!秱摗钒谆⒓尤藚C“渴欲飲水,口干舌燥”的病機為肺胃熱盛,津氣兩傷,治用白虎湯加人參以益氣生津,清熱止渴。后世認為此條秉承《內經》“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之學術思想,歸為三消之“上消?!督饏T要略》之“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谷而大便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是從營衛虛竭和胃氣熱盛的角度闡述消渴發病機制。認為消渴病由積熱而成,營衛兩虛是其發病主因,營氣不足,燥熱內生,形成消渴,后世稱為“中消”。《金匱要略》“男子消渴,……腎氣丸主之?!笔钦撌瞿I氣虛弱,陽氣衰微,上不能蒸騰津液于肺而敷布于全身,下不能氣化達于膀胱致開闔失司,后世稱為“下消?!秱摗贰磅藐柮}浮而澀……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鼻宕t程郊倩釋為:“脾約者,脾陰外滲,無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苯辏w杰[1]據此論述了脾陰虛致糖尿病機制。2治法方藥
仲景方藥治療糖尿病療效確切,為中外醫家所重視。腎氣丸主治下消,是專治消渴名方。病因為腎氣虧虛,氣化失職,不能蒸騰津液上濡而口渴;腎虛失于氣化,制約膀胱失職,故“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靶”惴炊唷笔窍孪孀C的關鍵,用腎氣丸治療,主要是補腎之虛,溫養其陽,使腎氣得充,氣化功能正常,則下消病自可得到緩解。調胃承氣湯則為治療中消的主方,中消病因為胃熱內盛,熱能消食化谷,故多食善饑;腸胃熱結,故大便堅硬。此外,當有口干舌燥,渴欲飲水,脈滑數,苔黃燥等證。治宜清胃瀉火。方中大黃清胃瀉火,芒硝軟堅通便,甘草調胃和中,全方擅解中消多食善饑癥狀。白虎加人參湯是《傷寒雜病論》諸方中常用于治療消渴的方劑,指出消渴者,必渴欲飲水,若飲水后仍然口干舌燥,乃肺胃熱盛,津氣兩傷之候。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收清熱與益氣生津并舉、攻補兼施之效。因其病因病機是肺胃熱盛,又可作為中上焦同治之方。日本醫家通過動物實驗研究證實,白虎加人參湯及腎氣丸均有降血糖作用,以白虎加人參湯為優,并發現知母、人參、石膏在降血糖方面的協同作用[2]。
尤值得重視者,現代醫家新見為利濕與化瘀亦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途徑。并創造性地應用仲景白虎加參湯合二妙散[3]、五苓散[4]、桃核承氣湯[5]、抵當湯、抵當丸等方劑加減應用,常收理想效果。仲景治療消渴病的學術思想已成為當代中醫藥治療疑難病領域的重要特色。
李東垣婦科學術思想分析論文
1李東垣婦科學術思想
李東垣對婦人病的獨特見解和豐富經驗,載于《蘭室秘藏》一書。其在婦科學的重要成就,主要為建立了以脾虛氣陷、陰火乘土、濕熱下注為病機的婦科病證治模式。
1.1主要病機為氣虛有火脾胃氣虛則脾胃運化功能不足,影響臟腑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則運化失職,影響水谷精微不能充分傳輸至五臟六腑,致臟腑的生化代謝功能失調,而引起各種不同病因的婦科病證。
婦人月經病及分娩半產亡血,東垣認為多與脾胃虛及陰火有關。治療大抵以補氣升提或補血瀉火為主。如對于閉經的形成,東垣指出:二陽之病乃"婦人脾胃久虛,或形嬴,氣血俱衰,而致經水斷絕不行?;虿≈邢?,胃熱,善食漸瘦,津液不生。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消瘦,時見渴燥,血??萁?,病名曰血枯經絕"[3]202;伏瘕乃小腸移熱于大腸所致,癥見"心包脈洪數躁作時見,大便秘澀,小便雖清不利,而經水閉絕不行"[3]202;胞脈閉乃"……因勞心,心火上行,月事不來"[3]203。簡而言之,經閉一因胃熱灼津,導致血海干枯;二因包絡之火蘊結于沖任而導致血少經涸;三因勞心,心火上行迫肺,心氣不得下通而胞脈閉??傊涢]多由火煉血枯而致。
婦人崩漏,其病理變化總的來說是氣虛有火,即《內經》所謂"陰虛陽搏謂之崩"[4]。而陰虛陽搏的病理變化,東垣解釋為內傷脾胃,氣虛不能攝血,而濕熱相火(即陰火)反盛,又迫血為崩為漏。東垣所治崩漏分為5種證型:(1)飲食勞倦,心氣不足;(2)腎水陰虛,相火妄行;(3)下焦久脫,寒濕大勝;(4)脾胃虛損,血脫氣陷;(5)命門火衰,陰躁陽脫。此5種證型所表現的癥狀都與脾虛陰火有關,只是輕重不同而已。
婦人帶下病,亦多與脾胃氣虛及陰火有關,臨床以濕熱下注的方式呈現帶下久治不愈。造成濕熱下注的主要病機,為脾胃氣虛,水濕運化無權,濕邪與陰火交結,下注于下焦肝腎所致。東垣所治帶下證,由于氣陷日久,陰火多寒化轉為寒證,故臨床所見帶下證多已演變成虛損、虛寒,或為滑脫之證。虛損帶下由崩中日久,脾陽下陷引起;虛寒帶下由三焦陽氣俱虛所致;帶下滑脫由脾之陽氣陷于下焦,導致子宮寒濕。崩漏和帶下病,總以脾胃虛損,中氣下陷,相火濕熱迫血(或帶下)妄行為主要病機。
孔子學術思想與和諧社會
建設“和諧社會”,是中國經濟規模和社會結構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不可回避的歷史任務?!昂椭C社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中國發展動力、主體和目的應當體現人的全面發展?!耙悦駷楸尽迸c和諧都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和諧社會”的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老哲理與現代政治理念相糅合,用以解決當代中國的復雜社會問題。
中國儒學的核心觀念是提倡“仁”與“和”。其中“仁”是人際關系的價值核心,“和”是社會與政治的價值核心。儒學經典之一的《尚書》就倡導“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其涵義是民眾應明白事理,各國應和諧相處,達到天下太平。“和諧”觀念是中國文化寶庫傳承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另一部儒學經典著作《禮記》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非常明確地以“講信修睦”作為最高行為準則?!昂推?、和睦、和諧”三者相輔相成,需要守信,需要責任,需要寬容。這些價值和哲學理念始終植根于中國文化的深處,造就了中華民族精神,鍛鑄中國人的品格。
這種“和合”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中源遠流長。我國思想家運用和合概念,從總體上理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及其相互關系除強調團結、協作的意思外更有向心、凝聚的含義,特指事物與其所處的環境和相聯系的總體結構實現融合統一,這就是中華和合文化所體現的中國特色的整體系統思想。下面就孔子學術思想與和諧社會建設中要調節的四重關系,略作闡述。
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把人對自然的態度與行為提高到道德修養的高度來認識。環境、人口、資源是關系到當代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世界性、時代性難題。目前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呈現出日益惡化的趨勢。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種滅絕、大氣污染、全球變暖和臭氧層損耗已經使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此外,人口膨脹、能源枯竭、自然資源緊缺也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
中華和合文化中所蘊含的“天人和諧”保護自然的思想,諸如,“天人合一”“物我相親”等觀念,給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源遠流長,底蘊豐厚的理論基礎和價值標準。如《孟子•梁惠王上》說“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木材不可勝用也”?!皵殿埂笔羌毭艿木W子,“以時”即按適當的時間。周、秦的國家法律都有定期封山,禁止伐木等保護自然的法律條文。中國思想史上也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內容,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以及王廷相的“人定勝天”等。也是追求和尊重人與自然生態,提倡人對自然的索取程度應建立在保持自然生態系統循環自如的基礎上。
孔子學術思想探究論文
建設“和諧社會”,是中國經濟規模和社會結構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不可回避的歷史任務?!昂椭C社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中國發展動力、主體和目的應當體現人的全面發展?!耙悦駷楸尽迸c和諧都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和諧社會”的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老哲理與現代政治理念相糅合,用以解決當代中國的復雜社會問題。
中國儒學的核心觀念是提倡“仁”與“和”。其中“仁”是人際關系的價值核心,“和”是社會與政治的價值核心。儒學經典之一的《尚書》就倡導“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其涵義是民眾應明白事理,各國應和諧相處,達到天下太平?!昂椭C”觀念是中國文化寶庫傳承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另一部儒學經典著作《禮記》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非常明確地以“講信修睦”作為最高行為準則?!昂推?、和睦、和諧”三者相輔相成,需要守信,需要責任,需要寬容。這些價值和哲學理念始終植根于中國文化的深處,造就了中華民族精神,鍛鑄中國人的品格。
這種“和合”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中源遠流長。我國思想家運用和合概念,從總體上理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及其相互關系除強調團結、協作的意思外更有向心、凝聚的含義,特指事物與其所處的環境和相聯系的總體結構實現融合統一,這就是中華和合文化所體現的中國特色的整體系統思想。下面就孔子學術思想與和諧社會建設中要調節的四重關系,略作闡述。
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把人對自然的態度與行為提高到道德修養的高度來認識。環境、人口、資源是關系到當代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世界性、時代性難題。目前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呈現出日益惡化的趨勢。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種滅絕、大氣污染、全球變暖和臭氧層損耗已經使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此外,人口膨脹、能源枯竭、自然資源緊缺也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
中華和合文化中所蘊含的“天人和諧”保護自然的思想,諸如,“天人合一”“物我相親”等觀念,給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源遠流長,底蘊豐厚的理論基礎和價值標準。如《孟子·梁惠王上》說“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木材不可勝用也”。“數罟”是細密的網子,“以時”即按適當的時間。周、秦的國家法律都有定期封山,禁止伐木等保護自然的法律條文。中國思想史上也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內容,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以及王廷相的“人定勝天”等。也是追求和尊重人與自然生態,提倡人對自然的索取程度應建立在保持自然生態系統循環自如的基礎上。
產業內貿易克魯格曼的學術思想
引言
國際貿易新理論(NewTradeTheory)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左右,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看,僅指保羅•克魯格曼等人創立的理論;從廣義看,還涵蓋了戰略性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相結合的綜合理論、制度經濟學對國際貿易的變量關系等[1]。本文擬對產業內貿易理論及代表人物克魯格曼的思想進行較為全面的綜述。目前國內有關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研究資料,基本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對相關著述及作品的一般性介紹[2];第二類是對現有研究進行深化發展,如從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方面對布蘭德-克魯格曼模型進行擴展;第三類是結合中國出現的實際情況來應用現有理論;第四類是對現有理論的評述[3]。鑒于產業內貿易理論在學術界的重要性,在此對其進行系統的分析,是十分有意義的。
1.產業內貿易理論概述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trade)理論,也稱雙向貿易(two-waytrade)理論。該理論體系突破了傳統貿易理論的假定,從規模經濟、產品差異等方面來考察貿易形成機制,很好地闡釋了戰后國際貿易的新格局。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可以分成三大階段:
1.1研究第一階段:實證分析20世紀60年代初,一些學者在實證研究發達國家之間貿易關系時,已經對產業內貿易的現象有所闡述,從而為產業內貿易理論的發展形成奠定了基礎。例如,沃道恩(Verdoom,1960)首先系統地提出了產業內專業化以及存在著產業間、產業內兩種貿易模式這一觀點。巴拉薩(Balassa,1963)對歐共體內部發達成員國之間的制成品貿易情況進行了分析,對產業內貿易現象作過統計研究。
1.2研究第二階段:理論研究20世紀70年代中期,產業內貿易理論進入了理論研究階段。其中,格魯貝爾和勞埃德于1975年編寫的《產業內貿易:差別化產品國際貿易的理論與度量》,成為了最早的一本有關該理論的專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們首先提出了國際貿易的兩大分類: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另外,Grubel和Loyd還提出了產業內貿易指數測算公式,即“G-L”公式。
1.3研究第三階段:豐富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產業內貿易進入了一個發展的高潮階段。1977年,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一個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之間的兩難沖突模型(DS模型)。隨后,保羅•克魯格曼創造性地運用了規模報酬遞增、壟斷競爭和產品差別等范疇構建新型貿易理論模型。此后,布蘭德(Brande,J.)與克魯格曼合作提出了布蘭德-克魯格曼模型??傊?,這一階段,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學者們利用多種理論與模型,對產業內貿易的形成進行了多樣化的解釋。其中,以企業生產中的規模經濟和世界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為基礎的理論,得到了普遍的認可與贊同。
學術史研究論文
一定的學術是一定社會發展的產物,總是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失敗,反映到學術領域就是“采西學新說”以建構中國學術史的新體系,出現了象梁啟超著的《論中國學術史變遷之大勢》,劉師培的《周末學術史序》,章太炎的《清儒》、《學隱》、《學變》等用新觀點、新方法寫成的學術史著作,開創了學術史研究的新境界。
一、章節體學術史的溯源
中國傳統學術史肇始于戰國后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子學研究。其中,尤其以《莊子·天下篇》、《韓非子·顯學篇》、《荀子·非十二子篇》為代表作。它們對先秦學術的總結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以歷史發展的觀點總結前人的思想;二是,注重辨章學術,考證學術流派的傳承關系;三是,采用概論體來總結前人的思想,重視對前人思想是非得失的評估。這種評估是從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的現實出發,具有鮮明的經世性。但這些篇章記載都很簡略,且議論多,分析少,缺乏系統記載一代學術的變遷軌跡,學術內部的構成及其傳承情況,且無固定的體例,因此只能算是學術史的發軔期。
西漢中期至隋唐的學術史研究,以總結儒學和釋老之學為主要內容,以傳記體、書志體、類傳體為主要形式。司馬遷的《史記》首開正史為“儒林”立傳的先例,班固的《漢書》首開正史為“六藝”立志的先聲,它們的設立,旨在記儒家之流派,述經學之源流。從歷史編撰學的角度看,都具有獨創性。
北宋至明的學術史以總結理學為主要內容,以學案體為主要形式。朱熹的《伊洛淵源錄》是學案體的開山之作,全書以二程為綱,按道統傳承的歷史線索編修而成,通過輯錄二程及二宋間與程氏學術有師友淵源的諸多學者的傳記資料,注重理學源流的辨析以揭示道統傳承的關系,同時注重學術內部師承關系的考證。它所開創的學案體,以理學家“聞道早晚”為序,先記傳主行狀,次記傳主言論和著述,末附學者對傳主的評論,兼有傳記體和燈錄體二種體例的特點,使記言和記行渾然一體。
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和由它發凡其例草創的《宋元學案》,是清初總結性學術史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中國傳統學術史的最高成就?!睹魅鍖W案》凡62卷,17個學案,記載了明代202名學者的生平、學行和思想,實為一部明學史。該書以明學的發展和演變為線索,記述了明初朱學的統治地位,及其明中后期王學的崛起和內部的分合。黃宗羲著述此書兼容并包,不以王學定取舍,力求反映明代學術思想史的全貌?!端卧獙W案》由黃宗羲發凡其例,其子黃伯家續纂,至乾隆初全祖望重加編訂,厘為百卷。這部書對宋元理學史上有過重大影響的理學家和學術流派,都有論析。
學術史分析論文
一、章節體學術史的溯源
中國傳統學術史肇始于戰國后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子學研究。其中,尤其以《莊子·天下篇》、《韓非子·顯學篇》、《荀子·非十二子篇》為代表作。它們對先秦學術的總結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以歷史發展的觀點總結前人的思想;二是,注重辨章學術,考證學術流派的傳承關系;三是,采用概論體來總結前人的思想,重視對前人思想是非得失的評估。這種評估是從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的現實出發,具有鮮明的經世性。但這些篇章記載都很簡略,且議論多,分析少,缺乏系統記載一代學術的變遷軌跡,學術內部的構成及其傳承情況,且無固定的體例,因此只能算是學術史的發軔期。
西漢中期至隋唐的學術史研究,以總結儒學和釋老之學為主要內容,以傳記體、書志體、類傳體為主要形式。司馬遷的《史記》首開正史為“儒林”立傳的先例,班固的《漢書》首開正史為“六藝”立志的先聲,它們的設立,旨在記儒家之流派,述經學之源流。從歷史編撰學的角度看,都具有獨創性。
北宋至明的學術史以總結理學為主要內容,以學案體為主要形式。朱熹的《伊洛淵源錄》是學案體的開山之作,全書以二程為綱,按道統傳承的歷史線索編修而成,通過輯錄二程及二宋間與程氏學術有師友淵源的諸多學者的傳記資料,注重理學源流的辨析以揭示道統傳承的關系,同時注重學術內部師承關系的考證。它所開創的學案體,以理學家“聞道早晚”為序,先記傳主行狀,次記傳主言論和著述,末附學者對傳主的評論,兼有傳記體和燈錄體二種體例的特點,使記言和記行渾然一體。
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和由它發凡其例草創的《宋元學案》,是清初總結性學術史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中國傳統學術史的最高成就?!睹魅鍖W案》凡62卷,17個學案,記載了明代202名學者的生平、學行和思想,實為一部明學史。該書以明學的發展和演變為線索,記述了明初朱學的統治地位,及其明中后期王學的崛起和內部的分合。黃宗羲著述此書兼容并包,不以王學定取舍,力求反映明代學術思想史的全貌?!端卧獙W案》由黃宗羲發凡其例,其子黃伯家續纂,至乾隆初全祖望重加編訂,厘為百卷。這部書對宋元理學史上有過重大影響的理學家和學術流派,都有論析。
從內容上來看,這二部《學案》系統地論述了宋明理學的全過程,系統清理了宋明理學家的思想脈絡,綜述了宋明理學史上的重大論爭,不愧為總結性學術史著作。就體例而言,《明儒學案》確立了總論、傳略、學術資料選編三段式的編纂結構,后經全祖望續修《宋元學案》加以發展,增加《附錄》一目,又于其后以學侶、同調、門人、私淑、續傳、別傳等目為類,用以表明附目中人與案主的學統師承關系,并以“序錄”說明學術傳授關系,起到全書總綱的作用。這樣,以理學家的傳、著述選輯為主體,又有附錄、序錄等相配合,構成一個整體,能夠更好地揭示每一案卷中各家各派的師承關系以及它們各自所處的地位,從而使學案體學術史臻于完善。
論文的格式:學術論文寫作的目的
關鍵詞:寫作的目的
1貯存科研信息
在科學研究完成之后,需對其研究結果立即加以總結,并以論文或報告的形式闡明其發現及發明。否則,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發明與發現逐漸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復前人所做的工作,發生不必要的人力與物力的浪費。因此,學術論文的寫作就是貯存這些科研信息,使它成為以后新的發明、發現的基礎(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利于科學技術事業的延續和發展,不斷的豐富人類科技寶庫。人類文明的延續與發展,正是憑借著這種連續性不斷地積累、創造、再積累、再創造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學術論文是貯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載體,而寫作論文則是總結科學發現的重要手段。
2傳播科研結果
早在19世紀,英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對于科研工作,必須"開始它,完成它,發表它"(tobegintoendtopublish)。因為,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發明,都是社會成員的個體勞動或局部承擔的科研活動的結晶。對于全人類來說,很有必要將少數人的成果變成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科學技術沒有國界),才能使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進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論文付諸實施的。這種傳播方式可以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也可以傳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首次報道了利用克隆技術(無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綿羊,它無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領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因此學術論文也是傳播科研信息的重要載體。而且按照公認慣例,科學成果的首創權,必須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刊登在學術期刊上,方能得到承認,而新聞媒體傳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認的。
3交流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