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農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5 15:00: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循環農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構建生態循環農業
為進一步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鞏固提高生態縣創建成果,根據縣委、縣政府《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縣委[2011]7號)要求,現就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著眼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工作目標,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主要平臺,以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示范區、示范企業、示范項目為載體,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深入實施農業投入物品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利用資源化、產品供給無害化行動,著力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循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打造富有開化特色的現代農業。
二、發展目標
到年,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技術模式廣泛應用,無害供給得到保障,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創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1—2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企業2—3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8—10個,建成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到85%和45%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達到85%以上,其中農業龍頭企業、規范化專業合作社實現全覆蓋;農作物秸稈利用率、規?;笄蒺B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分別達到90%、97%和78%以上。
三、工作重點
循環型生態農業論文
1循環型生態農業的概念
1.1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內涵分析“生態農業”(ecologicalagriculture)一詞最初由美國土壤學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英國農學家M,Worthington于1981年將生態農業明確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981年,以生態學家馬世駿教授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家將國外生態農業研究的成果與中國國情結合,首次提出了“中國生態農業”的概念?!把h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ennethEwertBoulding)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生態經濟時談到的,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杜邦公司提出了循環經濟3R原則。國內在國外“循環經濟”思想上提出了“循環農業(RecyclingAgricultural)”概念,該詞語首次見于陳德敏等于2002年發表的文章。從我國“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概念提出后,學者們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如:生態學家葉謙吉(1988)、吳國凱等(1988)、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1991)、著名生態學家孫鴻良(1993)等對“生態農業”概念進行了完善與優化;郭鐵民等(2004)、宣亞南等(2005、熊瑤等(2005等對我國“循環農業”的概念進行各自優化定義。兩者的概念與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環境條件的不斷變化及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化隨之得到擴充和發展,其相關理論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分析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代表性概念,結合我國目前農產品比較豐富,注重產品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將生態農業基本內涵概括為:生態良性循環、產品優質安全、三大效益協調、科技管理支撐、產業復合設計、系統優選調控,另外包含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間接內涵。將循環農業基本內涵概括為:物質循環利用、環境和諧友好、產業網狀依存、科技管理創新、三大效益同步、農業永續發展。通過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內涵分析發現,其共性是二者都兼顧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或途徑,其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其次,二者都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的支撐;另外,二者都注重多產業復合的復合設計。主要區別在于:
(1)雖然二種農業模式都兼顧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但生態農業更加重視生態效益,而對經濟效益比較弱化,而循環農業更加注重經濟效益的提高與環境改善的融合。
(2)生態農業追求的最終目標雖然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但在滿足人類社會持續對農產品的需求方面沒有具體措施,因此,生態農業更是可持續農業的基礎。
(3)生態農業主要側重于產品生產環節的環保、綠色,而循環農業按照循環經濟3R原則更重視生產環節、生產鏈和消費領域的物質循環利用,減少自然環境的破壞與資源的消耗。
(4)生態農業注重產品的自然安全,而循環農業在注重經濟效益下對產品的安全比較弱化。我國生態農業的提出與發展比循環農業早20年,在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科技與社會的進步,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概念與內涵皆不斷更新完善,至今,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兩者在內涵上已呈現交叉重疊現象,兩者都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除各有側重點外,直接或間接目標一致。但對生態農業而言,其發展依賴于農村環境,而農村環境又與農村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社會經濟發展到目前,隨著農村生產資料、消費商品的豐富,在生產各環節及人們生活過程中,農業生產系統中非自然物質的輸入不可避免,而這些物質按照生態學原理,依靠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轉化很困難或歷時很長,從而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穩定與良性發展,造成農業生產環境惡化,因此,在農業物能循環中必然涉及到非自然性物質的人為循環利用問題,而這個問題是需要用循環經濟的理論來解決的。因此,為了減少概念的重復,取長補短,形成符合現代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社會文明建設要求的系統化現代農業概念,將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的概念融合,稱之為“循環型生態農業”。
落實生態循環農業建議
為進一步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含林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發展生態農業行動方案的通知》(政辦發〔2010〕61號)要求,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著眼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以建設現代農業強縣為目標,以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為主要平臺,以投入物品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利用資源化、產品供給無害化為主線,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創建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示范區、示范企業、示范項目為載體,著力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循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打造富有安吉特色的現代農業。
二、發展目標
到年,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技術模式廣泛應用,無公害供給得到保障,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和進一步改善;建成縣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5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企業25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50個;創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1-2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企業2-3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項目4-6個,成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全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到85%和20%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達到80%以上,其中農業龍頭企業、規范化專業合作社實施全覆蓋;農物作秸桿利用率、規?;笄蒺B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分別達到80%、97%和75%以上。
三、工作重點
生態循環農業典型經驗分析
摘要:山東省曲阜市依托畜禽養殖場、農業園區等,大力發展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逐步形成了“畜—沼—菜”“畜—沼—果”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對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村容整潔,實現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循環農業良性循環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生態循環農業;典型經驗;做法;體系;推廣
山東省曲阜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把減少農業污染、發展生態農業作為建設的重點,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作為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生態環保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緊緊圍繞以沼氣為紐帶的“一池三改”生態家園建設,在養殖場能源生態工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研究制定規劃,落實政策措施,認真組織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1主要做法
1.1積極推廣秸稈反應堆技術和生物防治技術。2013~2014年曲阜市實施完成了山東省農業廳下達的生態農業與農村新能源示范縣項目。一是實施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推廣項目。在息陬鎮小峪村泰和基地和石門山鎮大廟村森藍基地推廣實施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二是在時莊街道民生姜專業合作社和陵城鎮圣豐林果種植園兩個基地推廣實施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項目。三是推廣實施雙降解地膜應用技術。通過示范縣項目實施,提高了曲阜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推動了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15年實施完成了濟寧市級美麗鄉村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安裝粘蟲板3300張、太陽能仿古路燈160盞、太陽能照明殺蟲一體燈49盞。實現了生態節能環保和美麗鄉村示范區美化亮化建設。1.2積極推廣“一池三改”和生態施肥技術。2016年以來,曲阜市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作為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生態環保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緊緊圍繞以沼氣為紐帶的“一池三改”生態家園建設和養殖場能源生態工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生態文明村建設等,研究制定規劃,落實政策措施,認真組織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曲阜市農作物秸稈利用率、人畜糞便利用率有了較大提高,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化肥使用量減少30%,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2018年曲阜市12個鎮街205個村先后實施了農村沼氣工程建設,農村沼氣入戶達到3.2萬戶,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320處,大型沼氣工程1處,沼氣服務網點53處,沼氣區域服務站2個,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12處。曲阜全面推廣安全高效低毒農藥和生態施肥等生態技術,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沼液沼渣綜合利用等技術,減少化肥投入。同時,積極宣傳國家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政策,加強農業環境調查和監測,積極爭取資金對污染產地進行改造治理。積極引進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新成果,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
2配套體系
生態農業循環技術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就生態農業循環技術模式展開分析的,對生態農業循環技術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就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越來越注重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循環技術模式符合時展的要求,符合時展的潮流。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重視生態農業循環技術,充分的發揮生態農業循環技術的重要作用,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生態;農業循環;技術;模式
1循環經濟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生態農業的基礎是生態原理,與此同時,循環經濟的基礎也是生態原理,循環經濟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人類的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以生態學的原理作為指導依據,促進經濟系統和諧的循環,這就是循環經濟,在生態農業中,采取科學的方法,吸收現代科學成就,合理的對生態農業因地制宜,對于農、林、牧、漁各業的比例需要合理的組合,有效的實現生態效益,最大限度的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構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統一的農業生態體系。循環經濟所研究的資源是可再生資源,與此同時,生態農業所研究的資源也是可再生資源,二者之間存在著共性。在實行循環經濟的時候,所利用資源大部分是可循環的資源,或者是可再生的資源,注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實行循環經濟的過程中,要重視高科技,有效的將高科技運用其中。在生態農業中,其農產品恰好也是可再生資源,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2生態農業循環技術模式的工藝流程
2.1養殖小區的生產工藝流程。2.1.1對于品種的選擇。在養殖小區的生產工藝流程中,品種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養殖戶根據養豬場生產能力和條件,與市場要求有效地結合,選擇最適合的品種。2.1.2技術要求。養豬場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對于哺乳母豬、妊娠舍經產母豬以及分娩舍母豬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必須嚴格按照技術要求,促進生態農業循環技術模式的發展。2.2設施蔬菜生產工藝流程。在生態農業循環技術模式的工藝流程中,設施蔬菜生產工藝流程是非常重要的。設施蔬菜生產工藝流程,有利于確保設施蔬菜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大大的提高蔬菜的質量,在進行此環節時,必須嚴格按照無公害蔬菜技術規程;符合相關的規定;選擇優質的蔬菜品種;在蔬菜生長的過程中,增施有機肥及CO2,增加營養物質;充分的利用物聯網技術,提高工作效率。2.3配套技術工藝生產流程水產養殖。在生態農業中,堅持生態健康養殖理念,運用循環經濟技術,建立可持續的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在水產養殖的過程中,品種結構需要合理的搭配,通過廢棄物循環利用,促進養魚、種植業以及生豬養殖業的有效結合,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配套技術工藝生產流程有著嚴格的要求,必須做好消毒工作,徹底的消毒。在配套技術工藝生產流程中,最后一點是葡萄園生產工藝流。在生態農業循環技術模式中,葡萄園所選擇的品種是玫瑰香品種,在種植玫瑰香品種的葡萄時,必須嚴格按照要求,確定株行距并定植,做好施肥的工作,保證葡萄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充足的營養。
物質流循環農業研究
1引言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按照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1]。目前,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壓力。近年來,我國農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資源開發和投入的增加,各類化學物品廣泛用于農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生物多樣性減少甚至消失的問題、土壤板結造成的自然肥力退化問題和地下水資源污染問題愈發嚴重[2]。因此,發展循環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循環農業,是在農業系統中運用循環經濟理論、生態學相關原理及規律,促進資源得到高效流動和循環多次利用,以實現節能減排與增收的目的,促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3]。循環農業將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理論結合運用到農業中,通過農業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資源的循環利用,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等多方面的循環,最大程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瑞典、德國等西歐國家利用氣候土壤優勢,發展綠色生態能源循環農業模式;日本基于貧乏的土地資源以及較高的人口密度劣勢,選擇發展環保性可持續循環農業[4]。然而,目前我國循環農業的研究局限于偏重技術的資源循環利用的分析,資源的利用效率、廢棄物的產生以及再利用等都缺少大量有價值的數據。而物質流成本會計(materialflowcostaccounting,即MFCA)可以把物質流動過程數據化,將其運用到循環農業當中,可以使資源可視化,最終實現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MFCA是一種從實物和金額兩個方面來說明物料流動在某個環節產生何種程度的排放、以及浪費的物料金額情況等的成本會計方法。利用MFCA進行資源損失的核算,其主要功效就是使資源損失可視化[5]。傳統會計核算無法準確計算物質在流動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投入、產出及損失。MFCA既可對農業生產活動中各能量中心的輸入和輸出資源進行量化并確定資源損失,進而估算生產活動對外部環境的影響,也能為農業生產中由廢棄物產生的沼氣的生產、利用,管理的改善,資源的充分利用提供有效依據。
2“豬—沼—糧”循環系統物質流分析
生態循環農業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廢棄資源再生利用—循環利用”的反饋式流程[6],需對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將物質流分析運用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當中,可以有效實現資源再生的目的。將豬場和糧食之間通過沼氣的加工利用聯系起來,形成“豬—沼—糧”循環系統,這一模式將傳統的單一養殖與廢棄物的利用有機結合,實現在該循環系統內物質、能量的高效轉換,能夠有效地改善農業資源緊缺的現狀,解決燃料問題,同時可以保護林草資源,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例如東臺市國興豬場較好地采用了種養結合的模式,利用“豬—沼—漁”這一循環系統,提高了產量和效益,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7]。假設某豬場采用種養結合的模式,主要投入仔豬及秸稈等物質,以肥豬作為主要產品并投入市場,在該過程中持續出現各類廢棄物,通過對可循環物質的應用分析,將其運用到整個循環系統中,以減少生產過程中不必要的損失,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其主要流程見圖1。豬場在籌備前期建豬舍,購買設備、豬、飼料、餌料、秸稈等生產原料。在將仔豬全部用于養殖業生產過程的同時,投入人工、飼料等資源,整個過程中將持續發生水費、電費、折舊費用等。根據物質流分析相關理論,在豬養殖期滿時會產生正產品和負產品。其中正產品主要是指肥豬,可以經過市場銷售給消費者,這一方面也是豬場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在整個生產階段,會不斷地產生各類的負產品,主要包括豬糞便、病死豬等廢棄物。廢棄物分為可循環部分以及不可循環部分,對于不可循環部分,是養殖場的資源損失,一般會被直接投放到資源環境系統中,進行統一的處理;而可循環部分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加工形成其他有用產品,如果不加利用,將會增加豬場的資源損失,也會對環境資源產生不良影響。病死豬和豬糞污組成負產品的主要成分。對于病死豬,我國有規定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理。具體方法主要有深埋和焚燒。目前不少養豬企業開始嘗試堆肥處理和生物降解的方法。對于豬糞污,在處理這一部分廢棄物的時候,加入秸稈,經過堆肥、厭氧發酵等專業化處理,可以得到沼氣、沼液和沼渣。沼液沼渣有機肥具有壯莖茂葉、促根壯苗、增產抗病、提高品質的特點,沼液沼渣有機肥含有豐富的養分,特別含有多種水溶性養分,是一種速效性的優質肥料。因為沼肥中的一部分養分和有機質已轉變為腐殖酸類物質,所以它又是一種速效和長效兼備的優質有機肥料。經過秸稈的氣化以及沼氣的發酵,可以實現對農戶的供氣采暖,將沼氣進行發電,可以用于工業、生活、農業等諸多方面。對于分離出來的沼渣和沼液經過一定的技術處理,一方面可以用來制作飼料和餌料重新投入豬場,以供仔豬養殖過程所需,實現“豬—沼”之間物質的循環利用;另一方面還可以生成固肥、氮肥,將其重新投入種植業,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作為飼料、餌料供給仔豬生長所需,至此,完成“豬—沼—糧”之間物質的完整循環流動。
3MFCA在“豬—沼—糧”生態循環農業中的應用
生態循環農業以延伸產業鏈和資源節約為主要特征,而MFCA能從價值角度將產生的廢棄物可視化,通過對每個物量中心的各項成本費用進行分析,為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路徑提供可靠數據,并根據該數據提供發展和改進建議,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3.1數據來源。筆者主要通過調研廣東省四會黃田鴻嘉養殖場的“豬—沼—糧”循環農業生產模式,探討MFCA在生態循環農業中的應用。該場以養殖生豬為主,同時輔以糧食種植,有相應堆肥技術設備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進行處理。其中,各成本費用的數據均來源于廣東省四會黃田鴻嘉養殖場2016年1—10月份利潤表。筆者對其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總體發生情況進行收集整理,以能量(×109J/kg)、數量(kg)為單位,并依照中國農業信息網、農業大數據進行審核并匯總。3.2確定物量中心。根據“豬—沼—糧”生產模型的物質流入、流出情況,可將其劃分為三個物量中心,即投入物質、豬、糧物量中心。“豬—沼—糧”輸入的主要物質為仔豬、飼料、肥料、農藥等,同時消耗飲用水、電力、農機等能投能源。輸出的主要產品為生豬、糧食(小麥、玉米)、沼氣等產品,產生的廢棄物為糞便、糞污、病死豬等,其中糞便由沼氣生產廠回收,經過加工后可制造出沼氣循環使用。對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均按最最后形成的物質計算。在界定正負兩類產品時,在MFCA中,明確提出了正產品和負產品兩個概念。在“豬—沼—糧”循環農業模型中,正產品是指生產過程中可供出售的豬、糧等農產品,負產品是指生產過程中無法生產成正產品所造成的資源損耗和浪費,其中就包括沼氣、無法處理的糞污等廢棄物。受物理中“質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啟發,在MFCA中引入了增量平衡概念,公式為:∑投入物質=∑物質損耗(固廢、廢氣、廢水)+∑輸出物質。而在本文中,前期投入物質為:仔豬、玉米、豆粕、麩皮、預混料、小麥種子、玉米種子等;損耗的物質為:飲用水、肥料、能投等;輸出物質為:生豬、糧、沼氣、無法處理的糞污等。對于MFCA在“豬—沼—糧”生產模型中的核算范圍有如下分類:物質成本、組織成本、廢棄物處置成本。物質成本即指在生產過程中投入所有物質(或資源)的總成本,即前期投入物質所需的成本;組織成本即指直接人工、制造費用、相關管理費用等,在本文中主要為各環節所需的人工費用;廢棄物處置成本即指對于產生的廢棄物等的運輸費、處理費用等,單獨作為負制品進行核算,與正制品進行區別。在物量中心設定方面,MFCA的核算以投入物質后組成的各物量中心來計算全過程中的資源損耗成本[8],見圖2。圖2物質流成本會計核算基本原理輸入物質的物量中心中,物質成本由仔豬、玉米、豆粕、麩皮、預混料等組成,由于是初始的投入物質,因此不設置組織成本和廢棄物處置成本賬戶。豬的物量中心中,物質成本由肥豬、玉米、豆粕、麩皮、預混料、飲用水的費用組成,組織成本由人工、電力、灌溉能投組成,廢棄物處置成本由相應處置生豬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等廢棄物的處置費用組成。糧的物量中心中,物質成本由小麥種子、玉米種子、化肥、農藥的費用組成,組織成本由人工費用、灌溉能投組成,廢棄物處置成本由相應處置糧食種植過程中產生的秸稈等廢棄物的處置費用組成。3.3各物量中心成本計算及分配方法。1)物量中心1(投入物質)。物質成本=仔豬+玉米+預混料(豆粕、麩皮)+小麥種子+玉米種子+(化肥、農藥)=86885.8+87320.0+48167.2+1496.2+1436.4+9222.0=234527.6元2)物量中心2(豬)。物質成本=肥豬+玉米+預混料+飲用水=6376981.5+87320.0+48167.2+1323.0=6513791.7元;組織成本=人工+電力=536832.0+160000.0=696832.0元;廢棄物處置成本=處理糞污的所需費用=635.0元。3)物量中心3(糧)。物質成本=小麥+玉米+(化肥、農藥)=16210.0+5586.0+3472.0=25268.0元;組織成本=人工+灌溉能投=20610.0+472.0=21082.0元;廢棄物處置成本=處理秸稈所需費用=252元。4)輸出。正制品:物質成本=豬+糧(小麥、玉米)=6376981.5+16210.0+5586.0=6398777.5元。負制品:物質成本=沼氣+處理各物量中心所產生廢棄物的成本=1451.2+635.0+252.0=2338.2元;廢棄物處置成本=182元。見圖3。
循環農業現代農業發展交流
所謂循環農業,就是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生態保護與農業發展良性循環的經濟模式。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發展有機農業?!奔涌彀l展循環農業,有利于建設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以科學規劃引導循環農業發展。發展循環農業,科學規劃是前提。在規劃中,應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再利用的原則,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明確發展的方向、目標、重點和措施,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在這方面,各地已經探索出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作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河南省鶴壁市結合自身實際,把著力點放在小麥、玉米、花生等優勢產品的加工上,大力培育優質口糧的農產品品牌,同時大力發展食草型畜牧業和畜產品精深加工業,推動規?;B殖場建立有機肥加工基地、采用生物治理技術,不僅有效控制了畜牧養殖污染,而且提高了經濟效益。
推進農業生產的清潔化、資源化和循環化。實現農業生產的清潔化、資源化和循環化,是發展循環農業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粗放,未能有效利用土地、化肥、農藥和水等生產要素,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應樹立生態、清潔和可循環的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生產的清潔化、資源化和循環化。首先,通過培育和完善農業產業鏈,逐步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清潔化、資源化和產品的無害化。各地區應根據實際構建農業產業鏈,如“糧食種植—畜禽養殖—畜產品精深加工—廢棄物處理再利用”生態循環鏈、“畜禽養殖—糞便—沼氣(或糞便生化處理加工)—有機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鏈、“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生態循環鏈等。其次,選好循環農業項目。項目是實現農業循環的載體,培育和完善農業循環產業鏈需要項目來帶動。選擇循環農業項目,應從全局和長遠著眼,不能急功近利。近年來,鶴壁市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建設了一批示范項目,有力地推動了循環農業的發展。再次,加大發展循環農業的宣傳力度。目前,許多農民對循環農業這一理念還不了解,對發展循環農業的認識還不到位,參與并支持發展循環農業的自覺性還有待增強。因此,應大力宣傳發展循環農業的意義、途徑,教育和引導農民節地、節水、節電、節肥,實施清潔農業生產,積極參與和支持循環農業發展。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發展循環農業、建設現代農業,涉及方方面面,政府應在其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主要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建立農業、環保、畜牧、科技、國土資源、水利、財政、稅務、質檢等相關部門參與的協調機制;建立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統計、考核、激勵、監督等制度,促進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再生利用、做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清潔生產;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引導企業節能降耗、保護環境;借鑒發達國家發展循環農業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推進循環農業發展的制度建設;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多元投資機制、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宣傳教育機制等,保證循環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循環農業理念指導農業發展
摘要】鎮坪縣以生豬“一縣一業”建設為重點,以優勢資源開發為目標,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緊緊圍繞循環農業、山林經濟和漁業產業發展,強力抓好“豬-沼-菜(園)、林-菌-果(苗)和特色種養”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發展模式,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促推鎮坪現代農業發展。
【關鍵詞】農業;現代;發展;生豬
鎮坪縣是南水北調水源地之一,肩負著為社會提供生態產品的重任,需要更好的保護環境,滿足南水北調對水源安全的需求,因此,鎮坪率先發展現代循環農業具有現實意義。
1鎮坪縣農業的現狀
全縣轄9鎮78個村,總人口5.8萬,農業人口為1.3萬戶5.05萬人。年平均氣溫12.0℃,平均無霜期243天,年均降水1020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耕地21.2萬畝。
2鎮坪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農業循環經濟與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探討
摘要: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區域差異顯著,由于歷史、經濟的原因以及人們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不足,西部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有不斷惡化之勢。如何建設好西部農業生態文明,對于我國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推進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西部;農業循環經濟;農業生態文明;建設
一、引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笨梢?,堅定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被提到了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的重要高度。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西部地區在我國的版圖上跨度很大,自然條件有很大差異,由于歷史的和經濟上的原因,西部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西部農業生態文明的建設直接關系著我國西部乃至全國農業生態文明的整體建設步伐。
二、西部地區建設農業生態文明的制約因素
(一)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較嚴重
循環農業理念下農業結構調整方位
目前,我國面臨著嚴重的資源和生態壓力,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出發,遵循生態規律,以新的視角,調整農業結構。
一、農業結構狀況及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已取得明顯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調整、優化。我國農業結構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在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重仍然偏大,畜牧業、水產養殖業偏小。第二,在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重過大。2006年—2008年期間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重均超過68%。第三,農產品品種、質量不完全適應消費多樣化的需求,農產品大路貨多,專用品種少,名優產品、特色產品比例低,農產品銷售不暢。第四,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加工業、營銷業、服務業發展緩慢,農民收入比較效益低。農業結構不合理,直接影響了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與此同時,農業發展還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首先,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資源壓力。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2008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0.094公頃,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工業化、城鎮化的侵蝕,人均耕地減少的趨勢仍將繼續。我國人均水資源2007年為1916.3m3,約是世界平均水平1/4。一方面農業資源人均擁有量不足,另一方面資源利用率不高。從全國來看,農業用水占用水總量的70%,但農用水有效率只有30%—40%,1m3水糧食生產率為1.0㎏,而發達國家的農用水利用率為70%—80%,1m3水糧食生產率為2.0㎏。[1]資源不足已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其次,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污染和生態的壓力。目前我國農業污染量已占到全國污染總量的1/3—1/2,農藥、化肥、地膜的大量的不合理的使用,構成了對農業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而禽畜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不當排放則加劇了這種污染和破壞。據統計,我國化肥年使用量呈遞增趨勢。2007年施用化肥總量5107.8萬噸,2008年為5239.0萬噸,2009年上升為5404.4萬噸。[2]化肥的使用,一方面增加了農產品的產量,提高了農業生產率,但另一方面長期的濫施污染了農業環境,破壞了生態,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我國單位面積氮肥施用量是美國的3倍,法國的1.5倍,而化肥的有效率不足50%,大部分流入了河流、湖泊,進入環境,污染了水質,增加了土壤中的硝酸鹽含量,造成了土壤板結、酸化,有機質減少和地力下降。我國平均每公頃農田農藥使用量13.4㎏,受農藥污染的農田面積多達0.13億公頃。大量的使用農藥,使農產品農藥殘留量超標,給食用安全性帶來隱患。家庭新型燃具、燃料的使用,影響了秸稈的充分利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生產各類農作物秸稈約6.5億噸,約1/3秸稈未很好地利用。大量的秸稈被棄置或露天燃燒,不僅浪費了資源,也影響了農村環境衛生。隨著養殖業的迅猛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畜禽養殖場。規?;B殖場每年生產出大量的糞便,無法全部用作農家肥,而大部分養殖場沒有治污技術和設施,于是又造成了新的污染。
二、發展循環農業對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
我國面臨著嚴重的資源和生態壓力。調整農業結構必須以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為基礎。在循環農業理念指導下的農業結構調整是理性的選擇。發展循環農業是解決資源問題的重要途徑。循環農業倡導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農業資源可以在不斷循環的經濟體系中得到持久合理的利用。比如農林復合型發展模式。農林復合型發展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單元上,人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與栽培作物(農作物、藥用植物等),在空間上進行合理組合。這種模式促進了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也增加了經濟效益。發展循環農業,可有效遏制環境惡化、生態破壞。按照循環農業的理念對農村土、水、肥、藥等各種生產要素統籌考慮,深度利用農村種養業及加工產業產生的廢棄物,可以將農村生產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有效遏制環境惡化、生態破壞。比如,“秸稈—?!S—沼—肥”循環農業模式。農村中大量的廢棄不用的秸稈可通過生物發酵生產酒精,秸稈、酒糟可飼養黃牛,牛糞生產沼氣,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肥沃土壤。這樣就解決了農村中大量秸稈、牛糞等污染環境的問題。發展循環農業,推行清潔生產,可遏制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有效避免耕地污染,土質下降,恢復被破壞的農業生態,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循環農業倡導生產安全食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發展生態農業,可提高我國農產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質和安全性,增強國際競爭力。
三、循環農業理念下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