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0 10:13: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彝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剖析彝族漆器藝術文化特征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彝族漆器;視覺藝術;文化特征
論文摘要:彝族漆器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古老漆器工藝的特殊見證。本文從造型、紋樣、色彩等三方面解析了彝族漆器的視覺藝術,得出了其造型特點和紋樣在裝飾中的特殊規律,揭示了其包含的民族審美情趣和文化特征。
彝族漆器藝術歷史久遠。相傳,彝族漆技是一個叫狄一伙甫的人發明的,距今有58代左右,約1700多年。1.現今能夠考察的漆器工藝世家為吉伍世家。吉伍家源于羅洪家支,血統為“諾伙”(即黑彝,貴族)。其祖先尼格吉史與白彝通婚而降為“曲伙”(即被占有階級)。吉伍家既能獲得貴族文化感染,又不失勞動者本色,從而發展了彝族漆器藝術。2漆彩繪在漆器中占絕大多數,本文便以涼山地區的彝族彩繪漆器為實證,從造型、紋飾、色彩三方面來解析其視覺藝術和文化特征。
一、彝族漆器的種類
(一)按材質分類
這里所指的材質是指漆器的底胎。按其胎骨分可以分為木胎、皮胎、角胎、竹胎四種,后期發展了竹木、皮木的混合胎。其中碗、盤、盒、缽、杯、勺等餐具以木胎居多,也有皮胎的碗。兵器(如盔甲、箭筒、護肘等)皮胎居多。牛羊角制的一般用于儲放火藥、種子或者做酒具。弓矢、箭筒、口弦筒、針線筒等,多用竹編織成胎骨。竹與木粘合制成的胎骨,如酒杯箭筒、畢摩用具等。用皮包木翹成的胎骨,如馬鞍、盾牌等。
彝族祖國60華誕優秀征文
彝家山寨老笙手/蘆笙伴你度春秋/笙曲吹過千萬首/笙歌聲聲響悠悠……昔日含悲吹蘆笙/淚水伴著笙聲流/五支笙管五個音/聲聲奏出恨和仇……黨的陽光照彝山/金蘆笙呵當歌喉/吹得奴隸變主人/一心跟黨不回頭
——云南彝族民歌
1、彩云之南
,大山皺褶之中,裸灑河畔,名叫大栗樹的彝寨——我的故鄉,沖破烏云的籠罩、砸碎鐵鎖鏈,沐浴著十月的祥光,把自由平等、和平民主的旗幟高揚,讓自豪和欣喜自然流淌。
因了十月祥光的普照,彝山天不老地不荒,老鷹自由翱翔、鴿哨悠遠嘹亮、茶馬古道歡暢
,鐵錘和鐮刀,在彝寨的山山嶺嶺熠熠閃光,三七花絢麗、光坎米飄香。
彝族人的全席待客
彝族人熱情好客??腿藖砗?,要按客人的尊重親疏,分別宰殺牛、羊、豬、雞等到牲畜款待。而且所殺牲畜必盡煮之,并自首至尾乃至四蹄并心肺及雜碎均一一捧于客人面前,名曰“全席”,以此表示主人的誠心待客。
漫談彝族視覺藝術及文化特色
關鍵詞:彝族漆器視覺藝術文化特征
摘要:彝族漆器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古老漆器工藝的特殊見證。本文從造型、紋樣、色彩等三方面解析了彝族漆器的視覺藝術,得出了其造型特點和紋樣在裝飾中的特殊規律,揭示了其包含的民族審美情趣和文化特征。
彝族漆器藝術歷史久遠。相傳,彝族漆技是一個叫狄一伙甫的人發明的,距今有58代左右,約1700多年。1.現今能夠考察的漆器工藝世家為吉伍世家。吉伍家源于羅洪家支,血統為“諾伙”(即黑彝,貴族)。其祖先尼格吉史與白彝通婚而降為“曲伙”(即被占有階級)。吉伍家既能獲得貴族文化感染,又不失勞動者本色,從而發展了彝族漆器藝術。2漆彩繪在漆器中占絕大多數,本文便以涼山地區的彝族彩繪漆器為實證,從造型、紋飾、色彩三方面來解析其視覺藝術和文化特征。
一、彝族漆器的種類
(一)按材質分類
這里所指的材質是指漆器的底胎。按其胎骨分可以分為木胎、皮胎、角胎、竹胎四種,后期發展了竹木、皮木的混合胎。其中碗、盤、盒、缽、杯、勺等餐具以木胎居多,也有皮胎的碗。兵器(如盔甲、箭筒、護肘等)皮胎居多。牛羊角制的一般用于儲放火藥、種子或者做酒具。弓矢、箭筒、口弦筒、針線筒等,多用竹編織成胎骨。竹與木粘合制成的胎骨,如酒杯箭筒、畢摩用具等。用皮包木翹成的胎骨,如馬鞍、盾牌等。
彝族民間舞蹈生存論文
文化轉型就是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文化的發展產生危機和斷裂為尋求新的發展而轉向橫向開拓。文化轉型與世界打破壟斷經濟和政治勢力,進而形成多元文化的局面有關。30年來世界發生了過去任何歷史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巨變:電腦主宰大工業生產,高速發展的電腦電訊、多媒體、互聯網、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世界進入信息時代:殖民體系、“歐洲中心論”已經分崩離析,第三世界的政治、經濟力量得到蓬勃發展;發達國家為了獲取更大利潤,把他們的技術、管理等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亦需要他們的資金和技術來發展經濟。一段時間內,穩定和平的世界環境,為人類文化、經濟的交流和轉型創造了條件,世界形成了多元經濟、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格局。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著不同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的背景差異,自然積淀了彼此不同的文化傳說。彝族文化的價值,就在于透過文化的表層形態揭示一個族群整體的人文內涵,從而展現出人類不屈的生命歷史和一往無前的精神探求。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就能保證該民族的情感與個性不會消散,也就標明了此民族存在的價值。當然,隨著世界“多元化”傾向的加速,民族間的交流必不可少,各個民族文化中的“外來影響”增加也是必然的。但這種“沖擊”不應是消極的,因為每個民族都是以宏揚本體文化為立足點的,只可惜,在民族交融的過程中,人類走入了很多“誤區”,最典型的結果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來越少。這不僅說明人類文明遺產的“走失”速度在加快,更說明人類“民族素養”的變化程度加劇,民族觀念的自我意識走到了“喪失”的邊緣。
我國改革開放20年來正是在世界多元經濟和多元文化這一新格局的大環境下進行的,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與此同時,我們在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設備時,西方的意識形態必然隨之涌入國門,西方文化以不可避免的沖擊影響著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彝族民間舞蹈便是其中之一。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方蘊藏著極為豐實的彝族民間舞蹈傳統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喪嫁娶,小到親朋歡聚、勞動小憩,都以民間舞蹈的形式抒情達意、自娛自樂,可以說民間舞蹈是他們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在一些交通較為便利,自然、文化資源豐厚的彝族聚居區,他們在發展富有特色的旅游業,貿易等地方經濟中,接觸了外界,開闊了視野,他們還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電腦媒介接受的最新信息。當代異彩紛呈的科學文化信息豐實了彝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西方的迪斯科、霹靂舞、現代舞、卡拉OK等迅速傳播,尤為青年人青睞,傳統的彝族民間歌舞不再是群眾唯一的娛樂形式。
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在黨的文藝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這些地區的多數領導和有關人士,不是消極防御,更不是閉關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來并存的態度,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處理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傳統的火把節,彝族年,采取歌舞搭臺、經濟唱戲的方式,既滿足了廣大群眾祭祖祈福、歌舞自娛的心理需求,同時也向國內外游客、商家展示當地的民族風情,加強雙方的經濟技術開發與合作,促進經濟發展,創造了寬松和諧的氛圍。這時的民俗節日和民間歌舞,無論從其外在的形態、表演程式以及社會功能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如涼山州文工團將彝歷年冗長的儀式程序進行了簡化,把民間舞《圍成圓圈踏歌》加以規范改編,加工后的《達體舞》不僅突出了民間舞原有的風俗特色,還做到了觀賞性與參與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認可。90年代初位于中國滇西北高原上的華坪,風光旖旎,民風古樸。肥沃的土地上,居住著彝、傈僳、漢、傣等26個民族,他們習俗各異,聰慧純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歌舞,在火把節的夜晚,他們將粗獷的民間舞《打跳》和從西方傳入的自由激烈的迪斯科在同一舞臺上表演,打破了千年戒律,既娛樂又娛人,形成了華坪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觀。兩種不同形態、不同文化內涵的舞蹈出現在同一空間,并為人們所接受,這只能是在實行改革開放,多元文化環境下的產物,是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結果。
在文化轉型期間,我們要以寬廣的胸懷、博大的視野去看待分析“異文化”的不同之處,看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于是就能跟其他的文化進行交流、取長補短、和平共處,而不是自我孤立或貶斥他人。把本土民間舞蹈與國外舞蹈進行比較且如此,吸收外來舞種也是如此。正如80年代初,當西方現代舞大量傳入我國時,被人們視為“洪水猛獸”,而10年后,現代舞不僅沒有被擠出中國國門,在舞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奮斗下,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現代舞團——廣東實驗現代舞團,1993年秋在北京舞院創建了第一個現代舞專業。中國現代舞藝術以百花一枝的芳姿,正在這塊古老文明的國土上生存、開花、結果。事實證明,我國改革開放的寬松政策,使之從西方移植的現代舞、迪斯科等文化娛樂形式,已經擁有不斷拓展自己的市場,豐實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改革開放20年來,對于彝族民間舞蹈如何在多元化的環境中生存發展的問題,是一個認識過程的。12年前涼山州文工團編導們就對彝族民間舞蹈的生命力提出疑問的思潮進行了探討。當時改革開放已進行了8年,各行各業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傳統文化如何適應現代化的需要,引起彝學舞蹈界對傳統民間舞蹈生命力的反思。12年后,在世紀之交,當我們面對我國實行改革開放20年的偉績,面對彝族民族舞蹈的發展現狀,以自覺的理性思辯重新審視當年探討的種種問題時,就這些疑問和困惑就顯得清晰而明朗了。越來越認識到,彝族民間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傳統文化,彝民間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傳承發展的,只要這個民族仍然保留著適于民間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動空間,民間舞蹈將與人民永存。作為某一特定民間舞蹈形態和風格的傳延,往往伴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續,近幾年,城市生活中悄然興起的《達體舞》、《青年舞》、《打跳》、《押搓》,就是生動的一例。彝族民間舞蹈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處于文化轉型期,各種藝術節、文化節、旅游節、文化村等形式,為彝族民間舞蹈、中外民間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如果我們無視當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大環境,不顧當前縱橫交錯的各方面因素的主動作用,只求在封閉的環境中虛構未受任何影響的原汁原味的民間舞蹈,將會陷入文化孤立主義的境地。
彝族文化開發利用與保護探究
摘要:滇、黔、川和桂等省區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保留的彝族傳統文化非常豐富,而且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都非常鮮明。隨著五大發展理念不斷滲透在社會各個角落中,人們愈發重視對優秀文化的有效開發利用。如何合理地開發利用彝族傳統文化也就顯得十分重要。文章主要針對彝族文化展開分析,探討彝族文化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途徑,希望可以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
關鍵詞:彝族文化;開發利用;民族
特色文化的資源性特征在國家與地區發展的過程中愈發凸顯其重要意義,使其慢慢成為一個國家與地區重要的生產力支撐力量之一,甚至關系著區域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彝族傳統文化不但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表現形式,還具有古老厚重的韻味,甚至在這一先進性比較明顯的時代環境下,也體現出一種開放與交融的顯著特點。因此,彝族傳統文化具有非常廣闊的開發利用空間。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并做好保護工作,這是當前彝族文化面臨的重要現實問題。
1彝族文化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背景分析
站在國家與地區發展意義的這一角度上,文化的資源性特征愈發受到重視。意味著在推進國家與地區的文化事業發展的過程中,要求國家和地區有關人員必須要重視將提高自身的文化軟實力擺在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要將區域的文化資源發展成為整個民族、地區或者國家的財富,使其惠及國內的更多地區,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下去,讓更多的人體會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而彝族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而且長期以來的文化積淀非常深厚,形成了眾多的人文景觀。因此,彝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并在彝族主要聚落地區中,以多主題和多層次的方式呈現出來,體現出極強的文化發展潛力。隨著改革開放地不斷深化,國家對彝族文化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給予了較大的重視,而且獲得的成就也較為可觀。雖然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一些問題,但是卻切實地將彝族文化推向了全國各地區,甚至使其走向世界。在這樣的文化意識與文化效應下,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彝族文化資源的價值[1]。實際上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一直備受人們矚目,而彝族文化在眾多的少數民族文化中占據著較重的地位。這主要是由于其文化底蘊非常厚重,同時發展歷史也比較古老,還融合了現代先進性的元素。如今,國家要推動地區的經濟發展,并推進社會文明發展,對彝族文化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彝族文化可分為許多類型,包括淵源歷史、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天文歷法、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教育體育、哲學思想、政治軍事、新聞出版、交通通信、商業貿易、建筑名勝、經濟生產以及醫藥衛生等等。由此可見,彝族文化具有極強的豐富多樣性,對于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保障性條件。但與此同時,彝族文化的保護工作也需擺到同等高度的位置上,讓相關人員在對彝族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時,更加重視彝族文化的保護工作。
2彝族文化開發利用和保護的有效途徑
色彩與涼山彝族文化的傳統民俗詮釋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交流日益頻繁交流工具一語言也越來受到重視。作為語言獲得的重要陣地一課堂要求小斷改進、創新教學方式?!皡f商’,適應了現代教育的靈活性、索質性和實用風險應運而生。本文平要從“協商”的意義、形式、原則和在語言教育中的運用等方而介紹了本人的觀點和實踐。
【論文關鍵詞】辦商個體協商相互協商程序協商意義協商第二語言獲得SLA
色彩是引起共同的審美愉快的、我們最為敏感的形式要索。一件藝術作品的色彩總是具有獨立的欣賞價值。色彩在藝術的表現力上是最有表現力的要索之一它的性質H.接影響我們的感情。當我們觀看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并非必定理性地認識我們假定對其色彩產生感覺的東西而是對它有-種H.接的感情反應。愉悅的色彩節奏與和諧滿足了我們的審美需求。
色彩與民俗的關系歷來至遠至深。色彩對中匡}文化的影響無所小在、無所小透。書法、繪函、攝影、包括文學創作都離小開色彩表現與色彩審美。彝族傳統民俗文化里而涵蓋了很多色彩的要索。色彩與彝族傳統民俗文化之問相為連里相得益彰。色彩真實H.觀地再現了彝族傳統民俗文化這個對象并為其創造幻覺空問的效果。人們通過色彩去感知去再現彝民俗文化的一個側而或多個側而。彝俗文化為色彩涂抹了綺麗而魏麗的一筆使色彩在縱深的領域有了新的拓展。彝族傳統民俗文化包羅力象本文試從中提取幾個側而對色彩與其之問的融介做一些分析。
一、從涼山彝族的漆器藝術看彝族傳統民俗文化黑紅黃三原
漆器在涼山彝語中統稱為“祖古幾達蘇”。距今57代左右約有1600年的歷史。彝族在歷史上很早就有了被稱作“洛戈”的匠人階層一代代涼山彝族工匠創造了精美古樸的民具用品是彝族器物文化的重要構成其中尤以黑、紅、黃二色漆器最為獨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彝族文化研究
摘要:鑒于自然地理條件的特殊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后性,彝族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彝族文化價值觀的變遷隨彝族社會的變遷而變遷,彝族傳統文化價值觀念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念之間的矛盾,是彝族文化價值觀變遷的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和社會的主流價值,肩負引領各民族文化價值觀的使命;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彝族文化價值觀才能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發揚光大。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彝族;文化價值觀
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痹谑澜绺鞣N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旗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方向、辨明是非、揚清激濁[1]。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貴、川三省和廣西的西北部,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文化傳統保持相對完整。因其自然地理條件的特殊性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后性,導致彝族和漢族及北方其他少數民族相比,其文化價值觀的形成、演變、社會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獨特性。但彝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之一,只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才能準確把握彝族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價值導向?;谝妥逦幕瘍r值觀的發展與變遷,探討如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對彝族文化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
文化價值觀是人們對文化的善惡、利弊、好壞等問題的看法和觀點,決定著文化的目標追求和基本走向。每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獨特的民族文化,并賦予文化一定的社會意義,進而形成不同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價值觀決定價值取向,每個民族的文化價值取向反56映了這一民族對文化意義、價值、目標和功能的基本信念及選擇偏好。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集中地反映出民族意識和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在研究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觀時,離不開民族發展和時代背景這兩個基本前提,因為價值觀體現民族特點和時代特征,成為不同民族和不同時代文化的標志性特征。一定社會文化蘊含的價值觀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訴求,受制于特定的時代、制度和實踐[2]。彝族文化價值觀是彝族文化的指導思想,是彝族民眾對彝族文化價值的基本看法和觀念。彝族文化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將決定著彝族民眾對彝族文化的價值判斷,是彝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顯著心理特征。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和彝族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一脈相承。(一)彝族文化價值觀的發展進程。根據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根源、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的原理,彝族文化反映的是彝族的社會形態、生存環境等社會存在。學者吉克從宏觀上把彝族文化大致分為原始信仰文化、奴隸制時期的文化、封建時期的文化、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化五個階段;基于文化是否具有主體性、獨立性、自覺性的性質,把彝族文化分為彝族古代文化、彝族近代文化、彝族現當代文化三個階段,從時間跨度來看,明朝之前屬于彝族古代文化時期,明朝到1949年屬于彝族近代文化時期,從1949年至今屬于彝族現當代文化時期[3]。相應地,彝族文化價值觀的發展也可分為彝族古代文化價值觀、彝族近代文化價值觀、彝族現當代文化價值觀三個階段。彝族古代文化價值觀是指明朝之前彝族社會中主流的文化價值觀,是彝族文化價值觀中最具民族性的部分;彝族近代文化價值觀是指明朝到1949年之間彝族社會中主流的文化價值觀,深受漢族文化和西方基督教的影響,是彝族文化價值觀發生劇烈變化的開始;彝族現當代文化價值觀是指1949年到現在彝族社會中主流的文化價值觀,其受到外來文化的空前挑戰,也為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創新帶來了機遇。(二)影響彝族文化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因素。價值觀不是憑空產生的,總是受到一個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狀態的制約,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變革,價值觀也將隨之改變。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既受民族內部因素的影響,也受民族外在因素的制約。1.影響彝族文化價值觀發展的內在因素主要指族群成員文化價值觀的自覺改變,可以是自上而下的改變,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改變。一旦彝族社會中主流的文化價值觀發生了變更,原有的文化價值觀就被否定或揚棄。彝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一樣,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為了調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而產生,呈現一個縱向積淀精華,橫向大量產生,主動存優汰劣,不斷推陳出新的動態過程。在使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評價文化、創新文化,進而形成文化價值觀。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嬗變不是人為規制的,宏觀上依賴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微觀上依賴于彝族自身的文化自覺。彝族文化價值觀發展的內在動力,源于彝族對自身文化價值觀欠缺的深入反思、對其他民族優秀文化價值觀的借鑒吸收,即對把握自身文化變遷與創新主動權的高度自覺。影響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內在因素,主要包括彝族民眾對彝族文化的認知方式、理解水平、創新需要、實踐經歷。2.影響彝族文化價值觀發展的外在因素眾所周知,時代文化彰顯時代風氣,時代文化與時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輔相成,文化價值觀與時代的文明程度緊密聯系,時代文化引領新的人生觀、代表著生產力前進的方向,社會發展水平、民族的生存環境制約著民族文化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外在因素主要有:第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彝族支系眾多、族稱不一,在歷史變遷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從地理位置上看,彝族主要聚居于我國西南的云貴川三省和廣西東部,大多數居住在群峰聳立、江河縱橫、氣候多變的山區或峽谷頂上,有相當一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區,山高、坡陡、箐深,自然環境艱苦、惡劣,除了少數聚居在平壩河谷地帶,大多數散居于地勢險要的高山坡地,彝族村寨之間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發展緩慢,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由于交通阻塞、生存的自然條件惡劣,導致彝族地區刀耕火種、生產力低下、經濟發展落后,千百年來與世隔絕、思想封閉、觀念陳舊,同時也保留了原始古老的民族習俗。第二,社會結構的巨變。據考察,彝族是古羌人在南下遷徙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逐漸形成的民族,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經過“六祖分支”后,彝族先民分成很多支系,分布在不同地區,最大的兩支一支以云南的彝族為代表,另一支以四川涼山的彝族為代表。最遲到公元13世紀的57錢波,等:試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彝族文化價值觀的引領宋末元初,彝族已經基本形成。在彝族的形成和發展壯大過程中,其社會結構發生了三次巨變。第一次是漢武帝出兵迫使彝族地方政權首次隸屬中原統治者;第二次是明清政府的“改土歸流”,廢除土司制度,使彝族部分地區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第三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破舊立新”,推翻了殘余土司、封建領主、頭人、貴族的統治,彝族人們當家做主。彝族社會結構的每一次巨變,都會對彝族的文化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第三,外來文化的沖擊。彝族的文化價值觀,在中國作為一種非主流價值觀,不斷受到以漢族文化為主的其他外來文化的沖擊;同時還受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的影響。
二、彝族文化價值觀的變遷
彝族銀首飾造型藝術論文
一、體量適中,外形別致
云南彝族喜愛在頭、頸、肩、胸、背、腰、手部及配飾件上作銀制件裝飾,并且體量不大不小,既能體現當地彝族人的精神需求,也不影響他們正常的生活。銀首飾普遍都頗具內涵,構思巧妙,加之精致的加工和小巧的形態,甚有別致之感。頭部:主要是帽上綴鑲的飾件,形象多是蟲魚鳥獸、花草、吉祥文字、神仙、銀泡、銀鈴等。外形飽滿,或加扭花銀鏈吊穗,整體連片,單個大者6厘米—7厘米,小的4厘米—5厘米。耳飾:有耳墜、耳環、耳釘,大者5厘米—6厘米,小的如耳釘不到1厘米。頸部銀飾:項圈,圍合直徑20厘米左右,一般墜把3厘米—8厘米,云頭鎖或長命鎖或平安鎖。項鏈:鏈狀,一般鏈粗0.3厘米左右。領牌:北部方言區彝族多見,飾于領口,多為方形片狀,大小5厘米—8厘米。肩:花披銀綴飾,花披上的飾件類帽上飾件,個體不大,外形飽滿,花披外圍飾整齊銀鏈吊穗,長約15厘米,細小精致。整件看,繡花布底上銀光璀璨、虛實相間,甚是精美。沿脖掛飾圍腰銀掛鏈,一般數條一組,有兩組以上,背部亦有從后頸吊墜的銀鏈。圍腰扣:分“頭”和“套”,分別連在圍腰和銀掛鏈上?!邦^”:有龍頭、花卉、幾何造型,一般以高浮雕的形式錘碟而成。“套”形制簡單,頭套相配,大小3厘米—8厘米,并綴銀鏈吊穗于圍腰連接處。圍腰周邊綴指頭大小銀飾件,飾件整齊,富有韻味。云南北部方言區彝族少女出嫁的盛裝,胸、背、腰部銀首飾飾件長1米多,由12至124件獨立的飾件組合而成,每個飾件用銀鏈連結成環狀、披覆狀,井然有序地覆蓋在整個軀干部分,多數飾件垂吊筒穗、銀鈴,飾件外形有太陽、月亮、火輪、幾何形等。飾件大者20厘米—30厘米,小的3厘米左右,圖形夸張,做工精細、紋飾外凸,頗富立體感。手:戒指,環狀飾花草、幾何紋樣,戒面精致飾立體吉祥圖案或花邊圖案,大小2厘米—3厘米,有鑲嵌寶石的,有墜飾銀鏈吊穗的,小巧精致。手鐲:云南彝族銀手鐲最有特色,截面直徑0.4厘米—2厘米,有實心的、有中空的、有多層鏤雕的;鐲身有扭絲的、有刻花紋的、有錘碟圖案的、有貼花的、有鑲嵌的;鐲身多數開口,開口處或雕刻或錘碟、或焊接云、龍、虎、豹頭形。云南武定民族銀飾廠解放初期以武定、祿勸黑彝婦女手鐲為參照,生產的花絲面空心響鐲,鐲身截面直徑1.7厘米,中空內置銅珠數粒,鐲面錘碟幾何圖案,并焊接與之相適的銀花絲,做工及其精細,此款手鐲外形大方,曾一度走紅滇川黔廣大彝區。手箍:多見于滇南彝區,有光面裸銀的,有蛇纏狀,上刻吉祥花卉紋樣,手箍一般有四到八圈。滇東北、滇西北寧蒗縣北部方言區的部分彝族盛裝中,銀首飾體量不小,頭飾層層疊高,胸背墜飾琳瑯厚重有序,不論全部銀飾的組合還是單個銀飾件,雅致精美,雍容華貴,氣度不凡。雖然在重量上與任何喜歡銀飾的其他民族銀首飾相比大有過之而不及的趨勢,但其別致的組織和造型,使體量沒有繁多的感覺。
二、主題鮮明,題材豐富
云南彝族眾多的銀首飾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生命美好,幸福生活。這是一個民族地域群體看似復雜其實最簡單的精神需要和基本愿望,這個主題包含著這樣的內涵:生命美好、積極樂觀、賞心悅目、主宰萬物、舒暢愉快?!啊耖g藝術的基調是喜劇;現代主義藝術探求的是‘死’的奧秘,民間美術贊美的是‘生’的神奇。”云南彝族銀首飾題材的豐富、形象的生動、人物笑容可掬、美的一切……其實就是在贊美生命的美好,表現生的歡樂。多子石榴、綿延瓜蒂、送子觀音、長命鎖……雖然源于他民族,但云南彝族銀飾品上大量使用,這是文化上的認同,這種文化是在贊美生命。絕大部分的云南彝族聚居區,其實其生產力低下,物質并不豐裕,但經濟上基本是自給自足的,對幸福有最樸實的標準,即人丁興旺、五谷豐登、平安順利、吉祥如意……并且他們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塑造賞心悅目的形象。這些銀首飾中的形象既尊重自然卻也極大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或移花接木式的大膽表現,或更巧妙地把兇神惡獸改成親善可愛……所有形象都是主體或再現、或表現、或抽象的創造,從而實現了現實中無法實現的理想、愿望,最終實現生命美好,幸福生活的主題。實現這一主題,所選的造型題材多種多樣及其豐富。
1.花草樹木、禽獸魚蟲等自然物花草樹木、禽獸魚蟲等自然物,這是云南彝族銀首飾最常見的題材類型,尤其是馬纓花(索瑪花)、山茶花、虎、豹、雄鷹。自然界,物種紛呈,色彩繽紛,姿態各異,綽約搖曳,沁人心脾,它們有自然美的屬性,并且在欣賞它們的時候,人們常常會進行移情和聯想,從而使主體的主觀情感外化到客體自然物上。自然物的自然美,彝族同胞自然有感受,他們把自然物的形狀塑造到了銀首飾上,不外乎就是要用自然物花草般的美點綴本身就有溫潤美感的白銀、美麗外形的首飾,就是要使自己更美麗,就是要追求美。
2.原始宗教、神話傳說、典故、哲學思想等觀念和人物彝族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習俗。云南彝族銀首飾有不少是表現這些內容的。彝族認為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掌管著世間一切。人們崇拜植物、動物、天體等自然物,把它們以及和它們有關的事物神化,并直接或擬人化塑造形于銀首飾中。彝族先民推崇老虎的威武、老鷹的雄健。認為是虎、鷹的氏族,虎、鷹的后裔,虎、鷹的形象或直接或擬人化出現在其銀首飾中。這就是銀首飾中太陽、火、馬纓花(索瑪花)、虎、豹、雄鷹等出現最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彝族尊崇祖先,篤信和祖先有關的傳說,如洪水葫蘆、六祖分支等傳說中的元素在銀首飾中就有較多出現。諸多學者認為彝族吸收、揉合中國固有的道教文化,道家或道教傳入彝族地區后,彝族先民很快地就吸收了符合自己崇拜觀念的思想內容,來充實自己的宗教信仰。云南彝族銀首飾中也出現了不少道教神仙及標志物的形象。其他外來宗教尤其是佛教,中國的傳統思想尤其是生命繁衍、陰陽五行、神話、傳說典故的元素,有一些是具體化了人物的形象,在云南銀首飾中也是反復出現。
彝族漆具視覺藝術及民族文化探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彝族漆器的種類;彝族漆器的造型特點;、彝族漆器的紋飾;彝族漆器的色彩;結語五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按材質分類、按用途分類、實用性、民族性、宗教性、原始審美性、漆器紋飾的種類和特征:自然紋樣;動物紋樣;植物紋樣;生產工具和其他紋樣、彝族漆器紋飾的結構:單一紋樣根據器皿部位需要;二方連續圖案主要用于橫貫器皿腹部分;單元紋樣由中心圖案和周邊點綴的輔助紋樣形成;彝族尚黑、彝族對“紅”的狂熱、彝族對黃色的偏愛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論文摘要:彝族漆器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古老漆器工藝的特殊見證。本文從造型、紋樣、色彩等三方面解析了彝族漆器的視覺藝術,得出了其造型特點和紋樣在裝飾中的特殊規律,揭示了其包含的民族審美情趣和文化特征。
論文關鍵詞:彝族漆器視覺藝術文化特征
彝族漆器藝術歷史久遠。相傳,彝族漆技是一個叫狄一伙甫的人發明的,距今有58代左右,約1700多年。1.現今能夠考察的漆器工藝世家為吉伍世家。吉伍家源于羅洪家支,血統為“諾伙”(即黑彝,貴族)。其祖先尼格吉史與白彝通婚而降為“曲伙”(即被占有階級)。吉伍家既能獲得貴族文化感染,又不失勞動者本色,從而發展了彝族漆器藝術。2漆彩繪在漆器中占絕大多數,本文便以涼山地區的彝族彩繪漆器為實證,從造型、紋飾、色彩三方面來解析其視覺藝術和文化特征。
一、彝族漆器的種類
(一)按材質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