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1 14:09: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園林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副市長在城鄉園林化啟動式上講話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城鄉園林化建設工程啟動儀式,這是我市林業生態建設領域的一件大事,標志著我市城鄉園林化建設工程的全面拉開。
剛才,彬縣做了很好地經驗介紹,可以看到,彬縣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部署早、啟動早,投入大,推進有力,成效明顯,許多經驗和做法都值得學習和借鑒。后邊,省林業廳王建陽副廳長還要做重要講話,請大家按照要求抓好落實。下面,我就城鄉園林化再講幾點意見。
一、高度重視,快速啟動
近年來,我市致力于打造“綠色、生態”,全市林業生態建設成效明顯。但是,由于造林綠化的重點在高山遠山,致使道路、河流、城鎮、村莊、出入境口、工礦區、旅游景區等綠化相對薄弱,影響了我市的對外形象。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結合省上實施關中大地園林化工程,經過調查研究,做出了實施全市城鄉園林化工程建設的重大部署。開展城鄉園林化建設工程,既是我市貫徹省上實施關中大地園林化工程的具體行動,又是我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的有力抓手,必將對提升造林綠化檔次,改善城鄉人居環境,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產生積極作用。各縣市區、各有關部門一定要從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保障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統一思想,創新措施,扎實做好項目爭取、銜接、整合等前期工作,迅速掀起園林化建設的高潮。
二、明確目標,細化任務
我市城鄉園林化建設工程的總體目標是:從2012年開始,到2015年,全市新增綠地100萬畝,到2020年,全市新增綠地面積達到150萬畝,基本實現城市森林化、城鎮園林化、村莊林蔭化、庭院園林化、渠路林帶化、農田林網化、河流濕地生態景觀化、出入境口優美化、荒山荒坡全面綠化的目標。各縣市區、各有關部門要緊盯目標,量化任務,拿出分年度實施進度表,逐村鎮、逐單位分解細化,確保城鄉園林化建設工程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城鄉園林化建設工作方案
為了改善縣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新縣,實現縣城鄉園林化,為建設次區域中心城市奠定基礎,根據《縣城鄉園林化建設總體實施方案》,結合當前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實現縣大地園林化為目標,緊緊抓住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和西咸國際化大都市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縣自然條件優越、人文歷史深厚、經濟基礎較好的區位優勢,堅持縣城、鄉鎮、村莊、道路、河流、荒山荒坡“六位一體”,統籌實施六大創建工程,全面提升縣大地森林生態系統,實現城市森林化、城鎮園林化、村莊林蔭化、庭院花園化、道路林帶化、河流濕地生態化、荒山荒坡全綠化,使縣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地更美。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城鄉一體;突出重點,逐步推進;生態優先,產業促進;政府主導,全民參與;項目整合,共建共享。
三、工作任務
市委園林化建設指導意見
為了加快西咸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進程,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實現城鄉園林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根據省政府《關于關中大地園林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城鄉園林化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城鄉園林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近年來,全市以建設“綠色、生態”為目標,依托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大力開展造林綠化,生態狀況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全市完成林業重點工程營造林16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6%,較“十五”末提高了8.5個百分點,每年提高1.7個百分點。完成綠色家園生態示范村建設1238個,綠化學校500多所,綠化城鎮60多個,綠化道路1200多公里。全市生態環境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總體好轉、局部良性發展”的根本性轉變。但是,近年來全市造林綠化主要在高山遠山,城市郊區、主干道路、河流水系、城鎮、村莊、旅游景區等人口聚集區綠化相對薄弱,城鄉差距較大。目前,全市主要河流綠化長度僅占可綠化長度的19%,高速公路、國省道兩側寬幅景觀防護林帶尚未形成,規模小、標準低、景觀效果差、生態功能薄弱;城市建成區公共綠地面積不足,綠化起點較低;以綠色家園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村莊綠化才剛剛起步;出入境口、工礦區、重點旅游景區綠化落后的現狀依然存在,影響了我市對外形象。
城鄉園林化建設是針對我市城鄉綠化現狀,以主要交通干線、主要河流沿線綠化為骨架,以城市中心區、城市郊區、重點城鎮、出入境口、旅游景區、工礦區、村莊、單位、社區綠化為重點,多層次、立體化、遠近呼應、點面結合、城鄉一體、田林交錯、山川平原銜接的大型系統工程。實施城鄉園林化建設,對進一步提升全市造林綠化檔次,促進“身邊增綠”,改善我市人居環境,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實現城鄉園林化為目標,緊緊抓住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和西咸國際化大都市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自然條件優越、人文歷史深厚、經濟基礎較好的區位優勢,堅持城市、城郊、道路、水系、村鎮、單位、廠礦區、旅游景點“八位一體”,統籌實施八大創建工程,全面提升城鄉森林生態系統,實現城市森林化、城鎮園林化、村莊林蔭化、庭院花園化、渠路林帶化、農田林網化、河流濕地生態景觀化、出入境口優美化、荒山荒坡全面綠化,使城鄉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城更美。
園林公路景觀設計管理論文
1大地園林化和城市園林化的宏偉設想
1.1大地園林化的提出
1958年8月,在北戴河提出:“要使我們祖國的山河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要改變過來”[1~3]。同年11~12月,中國共產黨八屆六中全會指出“應當爭取在若干年內,根據地方條件,把現有種農作物的耕地面積逐步縮減到三分之一左右,而以其余的一部分土地實行輪休,種牧草、肥田草,另一部分土地植樹造林,挖湖蓄水,在平地、山上和水面,都可以大種其萬紫千紅的觀賞植物,實行大地園林化”[1]。1959年3月,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和短評,指出“大地園林化是一個長遠的奮斗目標”[1]。隨后,中國林業出版社匯集有關文章,出版了《大地園林化文集》第一輯和第二輯[1、2],總的看法認為大地園林化是一個可以實現的偉大理想。
大地園林化是要在全國范圍內根據全面規劃,在一切必要和可能的城鄉土地上,因地制宜地植樹造林、栽花種草,并結合其他措施如修建文化娛樂設施,經營風景旅游事業,結合山川名勝增辟景點,修筑亭、臺、樓、閣及其他游憩建筑等,大力而有步驟地改造荒山、荒地,治理沙漠、戈壁,從而減免天災、調節氣候、美化環境、提高居住質量、維持生態平衡。實行大地園林化,既要保護自然、美化大地,又要大興山川草木之利、發展生產、提高人居環境和生活水平。綠化是大地園林化的基礎,大地園林化是其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大地園林化較之綠化,內容更為豐富多彩。它是綠化祖國的高級階段,其規模和形式是因地制宜、多種多樣的。但總的內容還是以樹木為主體,組成有色、有香、有花、有果、有山、有水,有豐富生產內容和諸多美景的國家大花園[1、2]。
大地園林化反映出廣大人民群眾對祖國錦繡河山生態環境建設和全面綠化、美化以及文態建設宏偉目標的向往。今天在全國人民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再提大地園林化,實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1、3]。
1.2城市園林化是大地園林化的重點
人居環境景觀設計論文3篇
第一篇:人居環境景觀設計中園林化分析
對于現代住宅區域的設計,應當更多的從人的角度出發,所謂人居環境,意味著應當注重人與環境的和諧和統一。隨著社會的更替發展,城市空間,尤其是城市的居住區域已經成為景觀設計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最佳的人居環境便是園林。因此,應當重視人居環境中的園林化設計,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尊重可持續發展思想并結合當地地理人文特色,創造設出天、地、人合一的園林化人居環境。
1以人為本,創造合理的環境空間
1.1保持安全感的空間設計
對于現代都市人來說,安全感是一項很重要的主觀感受,人居環境的園林化景觀設計,若能從人的心理出發,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設計規劃時,應當注重朝向和視野的便利和開闊,使人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隱藏自己,保護隱私,視線上又不受到過分干擾,與外界形成良好互動。設計出能夠保證安全感的人居環境,才能讓人們感受到放松自由,達到“可望”、“可居”的理想狀態。
1.2合理利用邊界區域
獨家原創:城鄉一體化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長期以來,盡管我國城鄉面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實際上城市和農村發展極不平衡,首要原因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客觀存在。為了要從傳統的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就必須要打破傳統的二元結構束縛。隨著二元結構的轉換,城鄉間的要素流動和商品交換就構成了城鄉間最重要的聯系機制。城市離不開鄉村,鄉村也離不開城市。城市和鄉村本為“一家”,只是隨著社會分工及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才逐漸從空間上分離,并由此產生了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別。歷史上的城鄉關系經歷了混沌—對立—隔離的過程,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濟的重心將逐漸由城市轉向了城市—鄉村地域,城鄉系統也將趨向統一融合。
關鍵詞:城鄉鄉村二元結構經濟
生態學家馬世駿曾強調,對城鄉這樣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不應將各亞系統分別對待,必須重視整體綜合。在城鄉系統中,各子系統的發展是相互依賴的,都要求其他系統的配合與支持。人口與就業問題,特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安置問題,是我國城市化和農村發展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所在。剩余勞動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滯留農村。目前,城鄉一體化建設在緊鑼密鼓的展開,遇到了不少頑疾,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著手:
1、農村莊園化
莊園立足于自然村落,沒有人口聚居就難以成為莊園。而在一個村莊中,房屋、土地、人口是主要的構成因素。莊園結構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土地和人口的結合。沒有土地,人民無以為生;沒有人民,土地不得耕種。土地又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
要增加農民的收入就要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穩步推進城市化,減少農民數量,增加農民人均占有資源量,這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同時,莊園經濟有助于保護區域農產品的經濟優勢,能夠統籌人力、科技、政策等資源,讓農民們樹立“依山靠山富于山,依水靠水富于水”的意識。切實的保護好環境,避免農村盲目發展其他產業帶來的巨大污染的問題。自營地中的果園、菜圃之類可能為籬笆或柵欄所圈圍,但耕地多以條田的形式散布于村莊的幾塊大田之中,而很少連成一片。雖然,自營地所占耕地多數是較為肥沃的土地,但集體共耕的原則使之與農民的份地交錯分布。
創建省級園林縣城工作總結
圍繞創建省級園林城市這一總體目標,依托本地自然資源優勢及豐富的歷史、社會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城市整體綠化,抓好了公園、道路綠化建設(改造)、綠地管養工作,重點抓好城區主干道升級改造、公廁、垃圾填埋場、垃圾中轉站建設,抓好單位庭院、居住區綠化。堅持因地制宜,講求實效、整體推進的原則,把“創建園林縣城”與創建省級衛生城市、文明城市等工作結合,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相結合,促進創建活動健康有序開展。
1、做好了城區綠化的日常管養工作。做好了城區道路、公園、廣場等綠化的日常管養工作,保護了現有的綠化成果。
2、搞好布衣公園景觀建設。實施了布衣公園景觀建設,做好龍神湖欄桿整修工作。
3、搞好城北防洪工程建設。及時組織實施城北防洪工程建設,做好天晟市場至華旗酒店段河道右岸擋墻澆筑及濱河路西側改造工程。
4、搞好垃圾中轉站、公廁建設。完成了廣州大道垃圾中轉站及公廁建設并投入使用。
5、搞好垃圾填埋場建設。及時組織實施垃圾填埋場建設。
縣長生態環境建設匯報講話
|全部文章|控制面板|本站幫助|首頁登陸|會員注冊|會員留言|站內搜索|會員增值
科學發展觀專題:方案講話講稿調研演講生活會匯報體會剖析整改制度經驗總結升學專題2009年半年工作總結
您現在的位置:文章首頁>>文章瀏覽〖原字體中字體大字體〗2009年7月18日星期六
縣長關于抓生態環境建設促縣域經濟發展的匯報講話(2008-5-10)
縣長關于抓生態環境建設促縣域經濟發展的匯報講話
xx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東南端,是一個干石山區、革命老區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一方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山川壯美、氣候宜人、區位優越的寶地。改革開放以來,xx縣委、縣政府堅持把推進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改變全縣貧困落后面貌的一項基礎工程、治本工程、造福工程來抓,20年如一日堅持不懈,29萬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取得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協調發展的突出成效。站在新世紀新階段,回顧我縣生態環境建設的歷程,展望我縣生態經濟建設的前景,我們倍感自豪,也更加充滿信心。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生態環境建設邁出大步伐
縣長關于抓生態環境建設 促縣域經濟發展的匯報講話
縣長關于抓生態環境建設促縣域經濟發展的匯報講話
xx縣人民政府縣長xxx
xx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東南端,是一個干石山區、革命老區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一方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山川壯美、氣候宜人、區位優越的寶地。改革開放以來,xx縣委、縣政府堅持把推進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改變全縣貧困落后面貌的一項基礎工程、治本工程、造福工程來抓,20年如一日堅持不懈,29萬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取得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協調發展的突出成效。站在新世紀新階段,回顧我縣生態環境建設的歷程,展望我縣生態經濟建設的前景,我們倍感自豪,也更加充滿信心。
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生態環境建設邁出大步伐
一是持續大搞荒山綠化和退耕還林。改革開放20多年來,xx縣八任書記、十任縣長緊緊圍繞“在萬分之一的國土上搞綠化、做貢獻”的戰略決策,持續開展綠化接力賽,帶領全縣人民群眾樹綠化志、干綠化事、創綠化業,將原來只有7萬畝次生林的荒山禿嶺建設成為近90萬畝的濤濤林海,使全縣150多個山頭無山不綠,3368條溝壑溝溝有林,森林覆蓋率達到47.6%。為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從2000年起,我們發動群眾肩扛手抬,用石頭壘起了7000多華里的森林防護墻,被譽為“天下第一墻”,并奪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二是突出狠抓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我們堅持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小流域治理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溝坡嶺河灘科學規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累計新修基本農田8萬畝,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積20萬畝,打井建水窯7000孔(眼),建成各類飲水工程184處,解決了全縣287個村莊、9.7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
縣長關于抓生態環境建設 促縣域經濟發展的匯報講話
縣長關于抓生態環境建設促縣域經濟發展的匯報講話
xx縣人民政府縣長xxx
xx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東南端,是一個干石山區、革命老區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一方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山川壯美、氣候宜人、區位優越的寶地。改革開放以來,xx縣委、縣政府堅持把推進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改變全縣貧困落后面貌的一項基礎工程、治本工程、造福工程來抓,20年如一日堅持不懈,29萬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取得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協調發展的突出成效。站在新世紀新階段,回顧我縣生態環境建設的歷程,展望我縣生態經濟建設的前景,我們倍感自豪,也更加充滿信心。
發揚艱苦奮斗精神,生態環境建設邁出大步伐
一是持續大搞荒山綠化和退耕還林。改革開放20多年來,xx縣八任書記、十任縣長緊緊圍繞“在萬分之一的國土上搞綠化、做貢獻”的戰略決策,持續開展綠化接力賽,帶領全縣人民群眾樹綠化志、干綠化事、創綠化業,將原來只有7萬畝次生林的荒山禿嶺建設成為近90萬畝的濤濤林海,使全縣150多個山頭無山不綠,3368條溝壑溝溝有林,森林覆蓋率達到47.6%。為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從2000年起,我們發動群眾肩扛手抬,用石頭壘起了7000多華里的森林防護墻,被譽為“天下第一墻”,并奪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二是突出狠抓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我們堅持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小流域治理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溝坡嶺河灘科學規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累計新修基本農田8萬畝,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積20萬畝,打井建水窯7000孔(眼),建成各類飲水工程184處,解決了全縣287個村莊、9.7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