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13:52: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欲望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荀況欲望論主要內容探析論文
[摘要]戰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況,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提出“性惡論”的人道觀時,曾經對人類欲望問題作了比較細致而又獨到的分析,尤其是對如何滿足人類欲望以及滿足欲望的原則問題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和論證,最終建構起比較系統的“欲望論”。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每個人應如何認識和對待欲望問題,從中可以得到諸多啟示。
[關鍵詞]欲望滿足欲望理性思維原則
在先秦諸子中,凡談及人類欲望問題者甚多,但大都淺嘗輒止,沒有能作深入的分析。到了戰國末期,先期各派學術思想的總結者荀況(約公元前313年至前238年,戰國末期趙國人),為了提出他的“性惡論”的人道觀,曾對人類欲望問題作了比較細致而又獨到的分析。他不僅分析了欲望的各種表現、欲望的性質等等,而且還分析了欲望的滿足和對待欲望的原則等問題,以致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欲望論”。本文擬就荀況“欲望論”的主要內容作一淺析。
一、人生來就有欲望,欲望是人的性情的反應
荀況首先肯定的命題就是:“人生而有欲”。[1]即人們的各種欲望如欲食、欲暖、欲息、好利、惡害等等,是人與生俱來的生理機能。他認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焉?!盵2]
在此基礎上,荀況還對人的性、情、欲之間的關系作了比較客觀的理解。他認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3]在他看來,性是天生成的,情是性的本質,欲則是情或性的具體反應。例如寒冷本身是情或性的本質的一種表現,而求暖的要求就是欲。既然性與情是“無待而然”的,那么欲同樣也是“無待而然”的。在中國思想史上,荀況第一個直接地論述了性、情、欲之間的關系問題。
荀況的欲望論研究論文
[摘要]戰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況,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提出“性惡論”的人道觀時,曾經對人類欲望問題作了比較細致而又獨到的分析,尤其是對如何滿足人類欲望以及滿足欲望的原則問題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和論證,最終建構起比較系統的“欲望論”。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每個人應如何認識和對待欲望問題,從中可以得到諸多啟示。
[關鍵詞]欲望滿足欲望理性思維原則
在先秦諸子中,凡談及人類欲望問題者甚多,但大都淺嘗輒止,沒有能作深入的分析。到了戰國末期,先期各派學術思想的總結者荀況(約公元前313年至前238年,戰國末期趙國人),為了提出他的“性惡論”的人道觀,曾對人類欲望問題作了比較細致而又獨到的分析。他不僅分析了欲望的各種表現、欲望的性質等等,而且還分析了欲望的滿足和對待欲望的原則等問題,以致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欲望論”。本文擬就荀況“欲望論”的主要內容作一淺析。
一、人生來就有欲望,欲望是人的性情的反應
荀況首先肯定的命題就是:“人生而有欲”。[1]即人們的各種欲望如欲食、欲暖、欲息、好利、惡害等等,是人與生俱來的生理機能。他認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焉?!盵2]
在此基礎上,荀況還對人的性、情、欲之間的關系作了比較客觀的理解。他認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盵3]在他看來,性是天生成的,情是性的本質,欲則是情或性的具體反應。例如寒冷本身是情或性的本質的一種表現,而求暖的要求就是欲。既然性與情是“無待而然”的,那么欲同樣也是“無待而然”的。在中國思想史上,荀況第一個直接地論述了性、情、欲之間的關系問題。
廣告欲望修辭學管理論文
1
人們竟日生活于廣告的包圍圈之中。迄今為止,廣告已經是文化空間最為強大的符號系統之一。相對于小說、電視肥皂劇乃至一首抒情歌曲,廣告是一種微型敘事。然而,廣告的發表頻率極大地彌補了形式的份量;人們的記憶之中,廣告所占有的文化份額并不亞于其他文化類別。另一方面,廣告是一種婦孺皆知的藝術;形象生動,朗朗上口--這使廣告的親和力遠遠超出了通常的文化類別?,F代社會,商業廣告令人們見多識廣。即使沒有見到實物,人們仍然意識到了豐盛的物質世界。這個意義上,廣告擴大了人們想象生活的空間。當然,廣告贏得的效果與廣告的生產及其發表機制有關。與另一些文化產品相異,廣告不僅免費提供,廣告所宣傳的企業還必須向廣告制作者和傳播媒介支付制作、發表的費用。企業所期待的是,這一切費用都將在商品的銷售之中得到巨額的補償。
廣告的活躍及其無與倫比的復蓋面表明,這個符號系統正在公共領域扮演一個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令人猶豫的是,這里所提到的公共領域是否可以沿襲哈貝馬斯的著名描述。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介于國家與社會之間進行調節的一個領域,人們可以在這個領域自由地結合,理性地討論種種公共問題,坦率地公開表達他們的意見。"當這個公眾達到較大規模時,這種交往需要一定的傳播和影響手段;今天,報紙和期刊、廣播和電視就是這種公共領域的媒介。"哈貝馬斯甚至具體分析了18世紀西方歷史上的文學公共領域--例如沙龍、咖啡館和宴會--如何成為宮廷公共領域向新興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過渡的橋梁。(1)然而,現今的公共領域--包括表述公共意見的傳播媒介--是否以理性和自由為原則?人們無寧說,公共領域交織了多重的權力關系。一方面,國家的強制性權力并未像哈貝馬斯所說的那樣遭受抑制,國家的聲音仍然在許多時候主宰了公共領域;另一方面,其他類型的權力--例如性別、種族、財富、名望以及體現為知識技術的文化資本--仍然此起彼伏,逐鹿中原。按照漢語的字面涵義,"廣告"即是廣而告之。然而,面向公眾發言從來不是毫無限制的事情。發言權決不是無償的。沒有嚴格的論證和審批,三五個市民或者一些小團體試圖相聚于某一個電視頻道自由地宣諭他們的理論,這幾乎是天方夜譚。即使在自由市場的環境之中,即使私人的交易不再遭受強制性的控制,大眾傳播媒介仍然不是一個完全敞開的場所。大眾傳播媒介不可能脫離特定的經濟、物質條件而存在。這打破了大眾傳播媒介不受限制的自由幻想。例如,商業廣告很大程度地支付傳播媒介的運作費用,這即是利用財富換取發言權。即使某些廣告文辭拙劣,制作粗糙,巨額的廣告費仍然可以為它們敲開大眾傳播媒介的大門。這無疑是經濟實力兌換的權力對于公共領域的支配。所以,相對于哈貝馬斯的樂觀,我更多地想到霍克海默與阿多爾諾在《啟蒙辯證法》之中的簡潔斷言:"廣告本身純粹是社會權力的展示。"的確,這種權力的號召功能及其集結的隱形社會組織均是不可低估的:
……今天,廣告宣傳甚至用女電影明星的特寫照片,來標明某些產品的聲望,用流行歌曲的曲調,來贊美它們的對象。廣告與文化工業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融為一體了。到處是同樣的廣告,到處機械地重復宣傳同樣的文化工業產品,甚至采用同樣的宣傳用語。到處介紹和推廣人們使用文化工業產品的技術、心理狀態和經驗。到處都宣傳奇特的但又是令人信任的,輕松的但又是印象深刻的,富麗堂皇的但又是樸素的范例,以便吸引分散的具有各種各樣意見要求的顧客。(2)
20世紀下半葉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似乎取締了稱之為公共領域的空隙。革命領袖意識到,如果無產階級沒有主動地占領文化陣地,資產階級必定會乘虛而入。按照這種觀點,國家與新興的無產階級互為表里,時刻抵制資產階級的復辟企圖。兩大階級相互交鋒的前沿并不存在緩沖地帶。因此,從期刊、報紙到廣播、電視,階級搏斗成為首要主題。無產階級的壓倒性優勢表現為社會主義國家權力對于大眾傳播媒介的絕對控制。種種自上而下地規定的口號分布在大眾傳播媒介之中,成為不可違抗的主導旋律。八十年代開始,階級搏斗的主題開始后退,取而代之的是"人性"、"人道主義"、"主體"這些溫情脈脈的理念。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見到兩條標語替換而產生的感慨--八十年代的某一天,一面通常刷上"以階級斗爭為綱"或者"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的白墻突然出現了一句富于人情味的話語:"工地施工給行人帶來不便,請原諒"。顯然,這種話語象征的是,所謂的公共領域正在某種久違的氣氛背后隱約浮現。即使在今天,人們還可以在"講述老百姓的故事"甚至"實話實說"這些標題之下發現這種氣氛的殘跡。
然而,對于一系列大眾傳播媒介說來,這些溫情脈脈的理念并沒有持續多久。市場經濟的環境再度規勸浪漫的情懷向實際利益屈服。人們迅速地發現,所謂的公共領域是有待于開發的商業資源--大眾傳播媒介是可以折價出售的。如今,商業廣告的大顯身手表明,大眾傳播媒介已經找好了買主,順利實現了收大于支的經濟循環。據考,20世紀下半葉的第一條商業廣告于1979年1月28日在上海電視臺登陸,參桂補酒是這條廣告的主角。這不啻于在大眾傳播媒介宣告商業主題的正式粉墨登場。也許,援引兩個數據有助于測算大眾傳播媒介的不俗價格:1997年,中國企業的廣告費為460億元人民幣,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0.5%,而美國同年的廣告費為1700億美元。眾多發達國家廣告費與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率通常都達到2%。(3)當然,商業主題的擴張同時帶來了小康的世俗氣息。從冰箱、沙發、燈具、眼鏡到果凍、葡萄酒、肥皂、洗潔精,大眾傳播媒介之中的生活漸漸沉入日常用品的表象,殷實祥和,富于家庭氣氛;這時,種種形而上學的理念或者風格崇高的美學理想銷聲匿跡了。誰可以想象,某一個荷戟的猛士威風凜凜地矗立于廣告之間呢?
激發學生學數學的欲望研究論文
經常聽到有老師發出這樣的感慨:“教學難,教數學更難”確實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學數學太枯燥無味了,提不起半點精神。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我注重從以下幾面去進行教學:
一、激勵情感,目標引學。
心理學告訴我們滿足人們對理解、尊重和追求的需要,就能激發人的動機,使人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標前進。教師對學生“暗含期待”,學生在感情上就會受到鼓舞,對教師產生“好感”和“信賴”,增強自尊、自信、有效地激發學生情緒和學習動機。因此,作為數學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激勵學生情感,一方面增加“感情投資”,理解、尊重、親近、關心學生,寓教于情,用真誠和熱情撥動學生心弦,使其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樂聽愛學,“親其師而信其道”。另一方面針對學生心靈深處存在著使節自己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不斷為他們樹立學習目標,提供發現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使他們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的不斷滿足中增強學習信心,激勵學習興趣,享受獲得的歡樂。
二、更新教法,實行導學。
蘇聯學者雅各得欽說:重要的是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威到沒有思想負擔,大膽地、無拘無束地討論問題。民主、平等、活潑、愉快是創造之芽萌發的溫床,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搖籃。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用良好的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廣博的知識感染學生,而且要用民主、平等、多樣而富有鼓勵性的教法對學生“誘、啟、導”,促使學生效法、悟道、解惑。
三、開展活動,評比促學。
文學批評轉型期收獲
自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復雜而巨大的變化,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文化審美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作為人文學者,面對這一巨大的社會歷史變遷,如何回應才可能切中時代的脈搏并為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思考呢?筆者注意到羅瑞寧有關轉型期中國文學研究成果專輯(理論專著)《審美與欲望的糾纏》①以“審美”與“欲望”的沖突作為研究文學創作及文學與文化關系的中心環節,以“人學”作為基點來介入當下現實的思考與批判。這一學術視野和學術理路不僅對當代文化審美理論創新有一定裨益,也有助于改變以往僵化的文學批評模式,堪稱當下國人人文學者文學理論與批評實踐一次新的嘗試和新的收獲。
一、建構多重動態對話的批評維度
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文學批評大都采取以下兩種研究模式:一是二元論的研究模式,其思維邏輯是典型的單一直線性,即在作家/社會、文本敘事/歷史本事、精神/物質、內在/外在之間,簡單印證兩者的關系;二是僅在文學內部進行研究,即僅從語言、形式、思想等方面來分析和探討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前一種研究模式由于非常注重研究外部環境對文學的影響(有時候甚至表現為社會文化決定論),所以往往會變成了一種機械的操作———從結論出發,去找對應的文本與現象;后一種模式則切斷了文學與外部的關系,把文學看作完全自足的東西。這兩種研究模式忽視或排除對文學活動主體和內因———人及其欲望與文學、文化互動的考察。這樣的研究,很難能夠對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快速變化的日趨復雜的文學現象做出全面而到位的分析和把握。理由是,8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使社會文化從一元走向多元,社會階層多重分化,被激活了的各種欲望(在當代社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欲望就是力量)從各個方面推動了社會發展,而另一方面,這些欲望之間也存在復雜的博弈以及有可能被更強大的剛性力量所壓制,這就使得當代社會變得錯綜復雜。當代復雜的文學生態,自然也是各種欲望博弈帶來的結果。因而,在文學內部進行單一維度的研究或從社會文化這一視角對文學進行普泛化的理解,都會遮蔽了文學活動的復雜性。對此,羅瑞寧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其著作中多次談到:“(文學)是一種非常特殊復雜的意識形態存在。簡單的社會學文化學批評往往會導致偏頗。唯有從具體的作家行為、從具體的作品閱讀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才是真正科學的‘審美的歷史的’文學批評態度?!雹凇吧钤谟臅r代,卻要忽視或躲避欲望的現實,這樣的創作和批評,無異于閉門造車。”③從論文專輯(專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批評實踐過程中,緊緊扣住了跳動的時代脈搏———欲望與審美的沖突,來考察當代文學創作和文化建設。這種強調以“審美”與“欲望”的糾纏沖突作為研究作家與作品、文學與社會關系的中間環節,辯證地思考“審美需求”與“本能欲望”之間的矛盾沖突,很好地把自上而下的宏觀理論研究和自下而上的經驗研究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欲望與審美、作家與作品、文學與社會、文學與接受群體、研究者與社會等多重動態對話的研究形態。著作正是多重動態對話的一個結果,如其中的《審美與欲望:當下時代文學創作的話語沖突》一章對“欲望”與“創作”、“欲望與審美”之間的互動交融進行了考察;《轉型期欲望化寫作批判》一章對文學創作與社會道德、社會價值的關系進行探討;《“棄醫從文”和“棄文從醫”問題簡論》一章則透視了創作與作家的生命需要、創作與時代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些文章既以社會文化作為文學研究的語境和背景,又以文學活動作為“當代欲望”場中的生動個案來加以研究,較為全面且深入地剖析了文學創作內部景觀及文學與社會互動的復雜性??梢哉f,這樣的研究路徑,在刺中時代癥候的同時也大大地拓寬了文學批評的空間維度。
二、穿越精英主義與大眾主義
綜觀《審美與欲望的糾纏———轉型期中國文學研究》,筆者發現其學術立場有別于流行的“文化精英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和大眾文化哲學觀點。80年代以來,中國的審美文化理論建構和批評實踐出現了兩種偏向。一種是偏向“文化精英主義”或“文化保守主義”的立場,這種立場懸置了“現實的歷史”和“現實的人”,也就是說不是從“現實”出發而是從“理想的形態”出發來探討問題,對文化的多元化尤其是對世俗文化持否定的態度;另一種是偏向放棄原則立場的大眾文化哲學觀點,把理論研究降低為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合理化證明,對各種粗鄙的文化思潮和文學作品不加批判地給予肯定與接受。從著作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批評實踐的過程中,自覺地對以上兩種偏向進行了反思和穿越。對于前者的缺陷和不足,著者做如下深刻的剖析:真正健康的文化,應該是為絕大多數人的自由自覺的精神實踐。尤其是在現代文明社會,那種只有或只肯定少數人參與的“精英文學”,大抵上是與時展潮流,與“絕大多數人的民主”這樣的一些時代文化價值要求相背離的。大眾時代文化發展的客觀要求,真正自由的文學創作和審美批評,首先得具備有“平等”與“民主”的精神理念。所以,拒絕攀附權貴的奴性心態,拋棄俯瞰眾生的精英姿態;以自身的生命個體魅力,張揚個性自由的人類精神;主動貼近老百姓的精神需要,關注普通大眾的生活狀態,尤其是關注普通大眾的生命疼痛,通過審美的藝術方式表達作家的悲憫情懷,這些應是這個時代文學創作的基本良知……簡之,創作與批評“精英化”作為,至少從“創作良知”與“批評倫理”角度看,絕非符合大眾時代文化價值要求的……④引文無疑擊中了“文化精英主義”或“文化保守主義”的脆弱之處———俯視眾生,缺少“平等”與“民主”交流的態度,疏離老百姓的精神需要,與“絕大多數人的民主”這樣的一些時代文化價值要求相背離。著者提醒:忽略老百姓現實的精神需求,過分地迷戀“文化精英主義”或“文化保守主義”就有可能陷入話語霸權、畫地為牢和同質化的危險。而對于“大眾文化哲學觀點”,著者也在多篇論文中指出了其無原則無立場所帶來的危害:世俗化社會意味著欲望(物欲)狂歡的時代,它處處以快樂(生存性而非存在性)為準則,是真正的“剎那主義”,而人類目前為止所能迅速而徹底獲得快感的則莫過于是人的“性欲”的排泄了……⑤世俗時代,生命承受商業原則的強力裹挾,個性不再,情感麻木,身心失衡;欲望(金錢的、享受的)成為世俗人生中心話語,欲望驅使人們前進,人反過來又成為自身欲望的奴隸,這就是所謂的“時代異化”。
以上兩段引文,準確地描述了“大眾文化”的突出特征———處處以快樂(生存性而非存在性)為準則,瘋狂追逐消費與娛樂,沉湎于本能欲望的宣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眾文化基本喪失了超越現狀的內在動力,它把人們禁錮在現狀之中,也就是作者所講的:欲望(金錢的、享受的)成為世俗人生中心話語,欲望驅使人們前進,人們成為“自身欲望”的奴隸。不管是堅守“文化精英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的學術立場,還是贊成“大眾文化哲學觀點”,作者認為這都不利于我們“倡導新的生命處世原則”,“建構新的文學生命哲學”。要“倡導新的生命處世原則”與“建構新的文學生命哲學”,則需要勇于創新。專輯給我們提供了一條新的學術理路:以“人學”為基點進行理論建構和批評實踐。具體來說就是在堅守普世價值觀、堅守基本“人性”的同時,本著歷史的態度來考察社會文化的變遷,從具體的時代環境和現實條件來關照“現實中的人”,以務實的、包容的態度來推動包括文學理論與批評在內的文化建設:接受所處時代社會事實,肯定欲望社會的合理性,真誠地走進這個社會,但又不能沉湎于其中,而是努力發現這個社會的局限,以個體生命悲憫情懷,熱情關注,去挽救那些在這個時代里不幸被異化甚至于可能被淹沒、扼殺的柔弱美好人性,弘揚新的更合乎文明的人性,這是當今世俗時代文學創作能夠成為真正的審美創造的理論依據。⑦世俗化沒有錯,發展商品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沒有錯……(關鍵是)該怎樣搞發展,這里涉及到發展觀的正確與否問題……對于轉型期的文化建設,我們自然不應求全責備而應海納百川,所謂“有容乃大”,但這并不等于可以聽之任之無所作為,甚至于是追惡逐臭式地推波助瀾?!F階段(轉型期)中國文化建設問題關鍵依舊是———如何實現文化價值的重建(具體而言是如何實現“多元而有序”的文化價值局面的建設),這一具體的時代文化形勢要求所有代表先進的中國現階段的包括文藝創作在內的文化行為都應該圍繞這一核心工作展開……⑧在筆者看來,這樣一種秉持歷史態度而不放棄普世價值觀的學術理路,既可以克服“文化精英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的烏托邦性質,又保持了對現實世界的批判激情,有助于突破當前的文化困局。
小議貪欲反身與審美救贖
摘要:自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貪欲及貪欲如何克制的問題就成為人類思想家永恒的話題。正如西方現代主義思想家發現貪欲并非人類先天的身體“原罪”所致,而是后天的社會文化建構的產物那樣,中國古代《禮記•樂記》作者亦得出了幾乎同樣的結論。故《禮記•樂記》不僅主張不是通過“祛身”而是通過“反身”而節欲,而且還從“人化”即“文化”的思想出發,把向一種審美化的身體的回歸提到了人類文化的議事日程。由于這種回歸基于中國式的陰陽和合的生命之美而非西方式的純粹的意識之美,它有別于現代西方種種不無唯心化的“審美救贖”的思想,而為我們代表了一種極其深刻又不無切實的人類的“審美救贖”的理念。
關鍵詞:《禮記•樂記》;貪欲;反身;陰陽之美;審美救贖
欲望之獸的誕生
當代哲學的最大發現,也許就是基于對傳統西方意識哲學范式的反思而對身體本體的發現。伴隨著這一發現,必然導致對傳統哲學家所熟視無睹的身體的欲望這一哲學新大陸的探觀。
這一探觀雖可見之于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本能的分析,海德格爾的“現身情態”的“煩”的分析,薩特的有所“欠缺”的“苦惱”的分析以及列維納斯的意向性化的欲望的分析等諸如此類的分析,但其中最有開創意義的工作卻始于叔本華,并蔚為大觀于尼采。正是這兩位最激進的反對傳統思辨唯心主義的哲學家,不僅為我們奠定了身體在新哲學中的基礎地位,同時,也為我們開辟了通向欲望探索的漫漫之旅這一新的研究方向。
身體作為哲學起點的主張常被人們認為肇始于尼采,其實,早在叔本華那里,這種“身始論”、“身本論”的主張就已初現端倪。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一其代表性著作里寫道:“身體對于我們是直接的客體,也就是這樣一種表象:由于這表象自身連同它直接認識到的變化是走在因果律運用之前的,從而得以對因果律的運用提供最初的張本,它就成為主體在認識時的出發點了?!雹俣坏┥眢w進入哲學的視域,這就意味著對身體的欲望的分析必然成為哲學研究的集矢之地。故在叔本華看來,正如意識的器官旨在表達著人的思想那樣,身體的器官則旨在表達著人的欲望。如身體的消化器官為我們表達著人的食欲,身體的生殖器官則為我們表達著人的性欲。同時,既然身體是一種比意識更為原初、更為根本的東西,那么,這也意味著身體的欲望比意識的思維更具本體論的始源地位。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叔本華宣稱,并非黑格爾所說的那種“祛身化”的“絕對理念”,而恰恰是這種根身性的人的欲望,也即其隆重推出的所謂的“生命意志”,才是宇宙中真正的終極之物,也即康德哲學欲以窮極卻不可詰致的所謂的“物自體”。
人的非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
一、非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
在人的精神屬性中,包含著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人類特有的區別于動物的一種基本特征,人類的理性伴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這主要表現為人們能夠認識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實現自己的目標并取得相應的成果。理性充分顯示了人類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展示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社會的能力??傮w來講,“人類”的理性具有絕對性。然而,人雖然是有意識的理性存在物,但是思維和理性絕非是人的全部,人是社會關系中的知情意相統一的現實個體。非理性因素與人相伴相隨,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非理性特征,因此,“個體”的非理性又具有相對性。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只有在社會集體中才能生存和發展,社會個體依賴于社會群體這一事實不容懷疑。社會群體的生活是一個以合作和向善為基礎的有序過程,這一過程的實現離不開各種準則和制度的規范作用,從這層意義上講,個人依賴社會就在于維護并遵守這些準則和制度。社會只有在價值準則和規范制度的約束下才能進步和發展,這就需要個人能夠認同、接受和內化、遵循這些準則、規范。當個體相對的非理性因素與社會絕對的理性價值體系產生沖突時,決定了我們必須憑借某種力量去調整這種人性的沖突。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價值規范體系得以實現的方式之一,也是能夠調節人性沖突并使之升華的工具和力量。從這層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就是解決社會集體理性同個體非理性之間矛盾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規律,采用科學的手段提高和培養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其目的在于培養社會需要的具有較高道德素養的人才。傳統觀念認為,社會是一個理性設計的社會,理性設計的目標借助人的理性可以變為現實,并且還可以實現個人的社會化和道德化,其實這是一廂情愿。這種單一的借助理性通道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往往效果不佳,不僅無法實現人的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的目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會導致人性的危機和畸形?;谌说姆抢硇砸蛩嘏c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客觀矛盾,借助非理性通道尋找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如果說人的理性源于人類大腦的思維能力,那么,人的非理性卻更多地源于人的身體、心理等因素,非理性因素是社會文化本質的反映,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理性因素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力量直接滲透到個體的價值選擇中,在人的主觀心理活動中,欲望、情感、意志三種非理性因素復雜多變,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影響尤為明顯。
后現代農民主體電影符號學
西方新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之一戴維•哈維,從20世紀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轉變過程中探討了資本主義文化從現代性向后現代性轉變的根源,即生產方式轉變導致人們在社會文化心理上體驗時間、空間的方式發生改變,哈維用了一個詞,叫“時空壓縮”①。哈維的觀點與電影《手機》所傳達的個體對現代信息社會的感受高度一致。
一、“手機”與信息后現代社會的突變
《手機》形象展示了現代信息科技給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信息傳播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劉震云的小說原著中,通訊方式經歷了三次重大改變。首先是郵遞時期。故事主人公嚴守一小時候在農村與伙伴通信要花費八分錢的郵票。郵遞傳信仍然是傳統人工勞動,尤其郵遞員的存在,讓人感覺到它與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之間的天然聯系。郵遞員傳信方式并沒有使人們的時空體驗產生多大變化。其次是手搖電話時期。電影中,嚴守一和呂桂花為給親朋捎個口信,不得不騎上自行車行駛幾十里路去鎮上打電話。鎮上只有惟一的一臺電話機,要靠人工手搖,而且很難接通,又極容易斷線。由于鄉鎮欠發達的經濟條件,手搖電話仍然擺脫不了信息傳達過程中人工參與的痕跡。使得信息傳達方式發生驚天動地變革的是手機的出現,它一下拉近了信息傳播雙方的距離,使人們深刻體驗到哈維所說的“時空壓縮”的感覺。影片中,“手機”一一向觀眾展示了它的種種功能:短信、通話、錄音、圖片、攝像、上網;尤其是衛星定位功能———不管你人在何方,只要用手機查一下,馬上就能知道對方的具體位置。這樣一來,手機完全可能介入個體私人空間;在手機作用下,農業社會原本難以企及的人與人之間遙遠的時空距離一下子如在眉前,觸手可及。這種“時空壓縮”的體驗正是物質層面的現代性帶給人們的震撼感受。
科技發展“壓縮”的只是物理上的時空,人與人心靈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郵遞員時代和手搖電話時代,距離無法阻隔人們對親朋的真切思念。而當手機功能發展到衛星定位的時候,電影中的于文娟卻只能在電視上看丈夫嚴守一說話;在家里夫妻兩個無話可說,要說也全都是謊言和欺騙。正如影片結尾費墨所說,“近,太近了,近得人喘不過氣來”,道出了信息發達時代人們的真實感受———壓抑和沉重。影片最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分崩離析了。費墨去了遙遠的愛沙尼亞。費墨一句“還是農業社會好啊”道出了信息發達時代人們內心安全感的消失。他以逃離的方式,去遠方尋找農業烏托邦之鄉。
二、欲望敘事中主體的迷失
黑格爾確立了現代性的原則,即主體性。②故后現代語境中的現代性危機也即主體性危機,理性的危機。電影消解理性宏大敘事的策略之一是欲望敘事。欲望敘事指的是創作者將人物的欲求(主要是物質和身體上的)作為影片敘事的出發點和中心,在敘事中展現人物對欲望的追逐及在欲望中心靈的掙扎或沉淪。巴塔耶認為人的欲望是多維的,也是立體存在的。他將欲望分為三個層次。③第一層次的欲望是“動物性的欲望”。它是最低層次的欲望,是人與動物混為一體時人所保有的原始欲望。第二層次的欲望是“人的欲望”。它是“人性”確立之后對“動物性的欲望”進行拒斥的“世俗的欲望”(理性的欲望)。第三層次的欲望是“神圣的欲望”。它是欲望的最高層次,是隱藏在顯性的“世俗的欲望”之下的“秘密的欲望”,是向“動物性的欲望”回溯的神秘力量?!坝钱敶黧w性理論的核心概念,用以顛覆傳統以理性為中心的主體觀?!雹?/p>
非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摘要:現代社會的發展促使個人的精神生活隨之發生變化,同時促使與人相關的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全面激發和活躍起來,非理性因素的客觀存在直接影響著人的人格特性以及相應的價值選擇。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它發揮著提升人們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質的重要作用。社會環境的變化要求我們從人性這一人學的視野中去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除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規律和方法之外,還應重視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變化和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因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精神生活現代社會價值選擇人格特性基礎工程
現代社會的發展促使個人的精神生活隨之發生變化,同時促使與人相關的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全面激發和活躍起來,非理性因素的客觀存在直接影響著人的人格特性以及相應的價值選擇。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它發揮著提升人們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質的重要作用。社會環境的變化要求我們從人性這一人學的視野中去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除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規律和方法之外,還應重視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變化和發展?,F實生活中之所以出現思想政治教育成本過高而效益低下的現象,無不與忽視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關。
一、非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
在人的精神屬性中,包含著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人類特有的區別于動物的一種基本特征,人類的理性伴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這主要表現為人們能夠認識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實現自己的目標并取得相應的成果。理性充分顯示了人類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展示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社會的能力。總體來講,“人類”的理性具有絕對性。然而,人雖然是有意識的理性存在物,但是思維和理性絕非是人的全部,人是社會關系中的知情意相統一的現實個體。非理性因素與人相伴相隨,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非理性特征,因此,“個體”的非理性又具有相對性。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只有在社會集體中才能生存和發展,社會個體依賴于社會群體這一事實不容懷疑。社會群體的生活是一個以合作和向善為基礎的有序過程,這一過程的實現離不開各種準則和制度的規范作用,從這層意義上講,個人依賴社會就在于維護并遵守這些準則和制度。社會只有在價值準則和規范制度的約束下才能進步和發展,這就需要個人能夠認同、接受和內化、遵循這些準則、規范。當個體相對的非理性因素與社會絕對的理性價值體系產生沖突時,決定了我們必須憑借某種力量去調整這種人性的沖突。
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論文
摘要:現代社會的發展促使個人的精神生活隨之發生變化,同時促使與人相關的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全面激發和活躍起來,非理性因素的客觀存在直接影響著人的人格特性以及相應的價值選擇。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它發揮著提升人們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質的重要作用。社會環境的變化要求我們從人性這一人學的視野中去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除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規律和方法之外,還應重視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變化和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因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精神生活現代社會價值選擇人格特性基礎工程
現代社會的發展促使個人的精神生活隨之發生變化,同時促使與人相關的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全面激發和活躍起來,非理性因素的客觀存在直接影響著人的人格特性以及相應的價值選擇。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它發揮著提升人們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質的重要作用。社會環境的變化要求我們從人性這一人學的視野中去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除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規律和方法之外,還應重視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變化和發展?,F實生活中之所以出現思想政治教育成本過高而效益低下的現象,無不與忽視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關。
一、非理性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
在人的精神屬性中,包含著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人類特有的區別于動物的一種基本特征,人類的理性伴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這主要表現為人們能夠認識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實現自己的目標并取得相應的成果。理性充分顯示了人類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展示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社會的能力??傮w來講,“人類”的理性具有絕對性。然而,人雖然是有意識的理性存在物,但是思維和理性絕非是人的全部,人是社會關系中的知情意相統一的現實個體。非理性因素與人相伴相隨,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非理性特征,因此,“個體”的非理性又具有相對性。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只有在社會集體中才能生存和發展,社會個體依賴于社會群體這一事實不容懷疑。社會群體的生活是一個以合作和向善為基礎的有序過程,這一過程的實現離不開各種準則和制度的規范作用,從這層意義上講,個人依賴社會就在于維護并遵守這些準則和制度。社會只有在價值準則和規范制度的約束下才能進步和發展,這就需要個人能夠認同、接受和內化、遵循這些準則、規范。當個體相對的非理性因素與社會絕對的理性價值體系產生沖突時,決定了我們必須憑借某種力量去調整這種人性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