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4 09:55: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政法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政法文化

政法文化淺談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敝袊厣鐣髁x的偉大事業,離不開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而先進的政法文化作為先進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政法隊伍建設又快又好發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我們應該認真落實十七大報告關于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思想,準確把握政法文化的內涵,不斷創新求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推動政法文化建設創新發展,為促進政法工作開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然而,究竟什么是政法文化?本人在動筆之前,查閱了許多資料,但都難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和范圍。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文化”有三種涵義:一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二是指考古學用語;三是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另外,在現實生活中,“文化”通常會被視為一種教育程度和意識形態。很顯然,在這里我們所要探討的主要是第一種。在歸納了各方的見解之后,我們更傾向于下面這種看法:政法文化是政法組織群體在長期的職務活動中形成的意識形態,它是政法思想、政法精神、政法職業道德和政法價值觀的總和,其核心是政法精神和價值觀,政法精神和價值觀的培育要通過日常組織管理工作和任務來體現,要通過各種文化活動來構建。結合政法工作實際,我們認為,“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愛崗敬業、高效廉明、公平公正、文明熱情”可基本涵蓋政法精神。

“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是當前黨和國家的基本治國理念,也是全國人民的根本訴求?!皭蹗従礃I”,是從事政法工作乃至所有從業人員的基本工作要求,無需多論。“高效廉明、公平公正、文明熱情”,是最強的民愿,也是政法工作最基本的職業自律。

盡管政法文化不可能直接替代實際的業務工作,但它對于提高政法人員素質、塑造政法人員形象、加強政法工作、改善干群關系都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必然對政法工作人員及社會各界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诖?,我們必須進一步強化政法文化建設。但如何才能加強?怎樣才能取得實效?我們認為,在工作中應該堅持“文化主導、重在建設”的原則,著力在“五立”上下功夫。

一、加強素質建設以立本。這里所說的素質,既包括先天具有的人的自然屬性,又包括后天經過學習和鍛煉形成的人的社會屬性。政法人員的素質是指從事政法工作的人員所應該具備的政治思想、業務能力、文化水平、科技技能的心理素質、紀律作風和身體狀況等多方面的條件。政法人員素質是政法人員文化形象塑造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在政法人員形象塑造中,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首先要圍繞著“五心”(即: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人民、熱心獻給社會、誠心獻給朋友、孝心獻給父母)為內容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做人基本準則的教育,從而塑造政法人員健康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其次是圍繞著“三張合格證”(學業合格證、崗位技能合格證和做人合格證),狠抓政法人員的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補習和自修等不斷提高政法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其為人民服務、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時代需求。

二、發揮典型示范以立標。如果說政法人員價值觀是政法文化的靈魂和核心內容,那么政法機關的功臣模范、標兵等典型便是政法隊伍總體價值觀的化身、組織力量的縮影和政法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功臣模范和標兵是振奮人心、鼓舞隊伍士氣的導師,是政法人員信賴的偶像。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夠體現政法人員群體的價值觀念,所以他們才能夠為人所不足,行人所不及。他們也許在政法組織中不擔任一定的職務,也許算不上高級人才,但他們德高望重,倍受人們的尊重。他們身上體現出社會和政法隊伍追求的真諦,處于政法文化的中心位置,對政法文化的形成和強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英模、標兵是一種象征,是政法人員心目中有形的精神支柱,是對外展示政法人員形象的名牌。如果沒有政法系統的英模,政法文化就會因缺乏感召力和凝聚力而支離渙散。因此,在政法人員形象塑造過程中,要大力挖掘、樹立一批模范、標兵等各類先進典型。在樹立和發現典型時,首先要善于挖掘典型的“時代美”,要使典型能夠緊跟時代步伐,散發出強烈的時代氣息,能夠概括代表政法隊伍的時代潮流。其次,要提高捕捉典型的“大眾美”。政法工作是平凡的,我們在發現培養典型時要注意他們捕捉樸實無華的美,給人們以親切之感。再次,我們要注意保持和維護典型的“自然美”。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確定典型,辯證真實地宣傳塑造典型,以展示給人們一個活生生的現實中的政法人員和政法群體?!扒逅鲕饺?,天然去雕飾”,這是我們樹立和宣傳政法人員典型的根本要求,也是人們樂于向典型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

查看全文

構建政法文化和政法委建設調研參考

建立長效機制。樹立典型模范。為了激發政法隊伍的活力,堅持從嚴治警。全縣政法機關下大力氣抓典型教育。開展了爭創人民滿意單位及干警、優秀執法官等系列活動,開展了公正執法、司法為民,樹立政法干警良好形象活動以及學習先進典型人物活動。通過樹立干警身邊的先進人物來激勵干警自覺培養崇高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倡導一種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事實、大公無私、廉潔奉公、以身殉法的精神。

一、關于政法文化建設

政法文化不同于單純的法治文化,認為。更多地是指一種職業文化、職業精神,一種行業性的文化。比如,近年來治安狀況明顯進步,政法戰線不斷涌現出先進人物,身上所展現的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和執法公正等素質,實際上就是政法文化價值取向和與時俱進精神的良好體現。作為山東精神的基石,政法文化理應成為塑造山東精神的準則、判斷標準和發展導向。政法文化反映了人類現代文明的一些理念或精髓,比如法治、平等、人權等,與公正、民主、自由、秩序等內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抓好政法文化對于塑造山東精神十分重要。塑造山東精神,不單單是要求人們具備一些基本的行為操守,更重要的要思考山東精神的基本內核是什么。從人類現代文明演進的角度來看,塑造山東精神,關鍵是提倡一種好的政法文化氛圍,從制度建設高度加強對政法文化的培育,并在全社會逐步培養起一種現代的民主和法制精神。

以政法機關、政法人員、政法行為作為主要載體,政法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依法執政。實踐中。而且滲透到政法規則的設計者、執行者、監督者中,泛化到各個社會群體之中,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設平安和諧山東,沒有一種現代的政法文化滲透于其中,不可想象的政法文化的內容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方面,主要是指政法干警在長期履行法定職責、執行黨的政策,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過程中所積淀的共同群體意識、行為方式,指導、約束政法各機關整體行為及政法干警、法律服務人員行為的價值理念。政法文化主要反映在政法各機關的建設發展理念、規章制度、協作精神、創新意識、外在形象,法官、檢察官、警官等工作作風和精神面貌等方面。政法文化作為一種政治價值理論,不僅作用于政法機關的整體作為,而且作用于每名干警、法律工作者行為,對政法機關及其所有工作人員具有強力的指導作用和約束作用。

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物質文化建設方面,政法文化是當代政法機關規范化建設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表層文化,即黨委政法委、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機關的外在形象,包括執法和法律服務機構的名稱、辦公(執法)場所形象、執法人員和法律服務工作者工作形象、知名度、美譽度、滿意度等。第二是規章制度建設方面,屬于淺層文化即黨的政策和法律法規賦予政法機關的行為規范。包括政法各機關的機構設置、工作職責(管轄權、業務范圍)機關管理、執法程序、終端結果的處置和運用等,執法理念、法治理念和團隊精神。第三是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屬于深層文化,包括政法機關每一名干警、法律服務人員的工作態度、責任感、使命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政法機關的整體工作目標的追求。上述三個方面文化建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具有高度的和諧性,同步發展,不可分割。

也是和政法文化的建設成就分不開的縣擁有目前這樣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近年來我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有賴于政法戰線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與近幾年著力抓政法文化的建設不無關系。一個地方的安全問題相當重要,對于提升綜合競爭力作用非同小可。近年來縣政法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應該看到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政法文化還沒有取得廣泛的信任,距離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這些問題的產生,與我自身的政法文化建設還不到位有關。判斷一個地方是否發達,除了看它經濟發展水平如何,還要看它社會文化觀念怎么樣。一般來說,一個不發達國家的普通老百姓對法律往往不會有親切感。因為法有時候會有些威懾力,老百姓對法律理解更多的刑法。而在發達國家,法,尤其是民法的滲透力非常強大,老百姓通常把法看成是自己的行為規范,甚至于鄰里之間、朋友之間有什么扯不清的問題也常常通過法律的手段加以解決。所以,有了文本的法律,有了司法行為,不見得就具有我所理解的政法文化。塑造政法文化的時候,應該考慮怎樣使老百姓和法律親近起來,使他樹立一種法律意識,這一點很重要。這就要求我要進一步加大普法工作的力度,要發揮群眾力量,用民主的手段來加強社會治安,要從理念、制度、行為、物質和形象五個層面著手,建設一支清正、廉潔、公道、高效的政法干警隊伍,體現出平安和諧精神,體現出山東的特點。

查看全文

司法局政法文化建設方案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市委政法委和區委政法委關于加強政法文化建設的要求,建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經常性教育機制,培育政法機關核心價值觀,豐富政法文化實踐活動,打造政法文化品牌,推動區政法工作和政法隊伍建設的發展,現制定區司法局加強政法文化建設的實施方案如下:

一、主要措施

(一)加強學習教育。要倡導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在區司法行政隊伍中營造勤于學習、善于學習、樂于學習的濃厚氛圍,真正使學習成為一種需要、一種境界,實現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努力造就一支有學識、有經驗、能創新的司法行政隊伍。要積極參加上級舉辦的各種培訓班、研修班,學習借鑒先進經驗,不斷開拓工作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二)提高職業素質。區全體司法行政人員要圍繞“精通業務,勝任本職”的要求,熟練掌握各種司法行政業務知識與技能,不斷提高說理釋法、做群眾工作、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講究司法行政藝術、服務工作大局、保障經濟發展的能力,處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真正做能文能武、能勝任各種不同崗位、高水平履行職責、人民滿意的司法行政工作者。

(三)加強廉政建設。要落實領導干部個人重大事項報告、述職述廉等制度。大力開展警示教育,充分運用反面教材,剖析典型案件,做到警鐘長鳴、防微杜漸。及時對有違法違紀苗頭的司法行政干部進行警示。全面掌握司法行政干部的思想動向,通過司法行政隊伍中暴露出來的各種錯誤思想傾向,有針對性進行教育和誡勉。

(四)增強團隊意識。要用團隊目標、集體精神、拼搏干勁把司法行政干部團結在一起,使全區司法行政干部認同團隊目標、珍惜集體榮譽、善于合作共事,形成同心同德的凝聚力、眾志成城的向心力、群策群力的創造力、無往不勝的戰斗力,不斷推動我區司法行政工作取得新的發展和進步。

查看全文

政法文化建立及縣鄉級政法委建立調研報告

一、關于政法文化建設

也是和政法文化的建設成就分不開的縣擁有目前這樣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近年來我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有賴于政法戰線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與近幾年著力抓政法文化的建設不無關系。一個地方的安全問題相當重要,對于提升綜合競爭力作用非同小可。近年來縣政法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應該看到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政法文化還沒有取得廣泛的信任,距離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這些問題的產生,與我自身的政法文化建設還不到位有關。判斷一個地方是否發達,除了看它經濟發展水平如何,還要看它社會文化觀念怎么樣。一般來說,一個不發達國家的普通老百姓對法律往往不會有親切感。因為法有時候會有些威懾力,老百姓對法律理解更多的刑法。而在發達國家,法,尤其是民法的滲透力非常強大,老百姓通常把法看成是自己的行為規范,甚至于鄰里之間、朋友之間有什么扯不清的問題也常常通過法律的手段加以解決。所以,有了文本的法律,有了司法行為,不見得就具有我所理解的政法文化。塑造政法文化的時候,應該考慮怎樣使老百姓和法律親近起來,使他樹立一種法律意識,這一點很重要。這就要求我要進一步加大普法工作的力度,要發揮群眾力量,用民主的手段來加強社會治安,要從理念、制度、行為、物質和形象五個層面著手,建設一支清正、廉潔、公道、高效的政法干警隊伍,體現出平安和諧精神,體現出山東的特點。

政法文化不同于單純的法治文化,認為。更多地是指一種職業文化、職業精神,一種行業性的文化。比如,近年來治安狀況明顯進步,政法戰線不斷涌現出先進人物,身上所展現的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和執法公正等素質,實際上就是政法文化價值取向和與時俱進精神的良好體現。作為山東精神的基石,政法文化理應成為塑造山東精神的準則、判斷標準和發展導向。政法文化反映了人類現代文明的一些理念或精髓,比如法治、平等、人權等,與公正、民主、自由、秩序等內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抓好政法文化對于塑造山東精神十分重要。塑造山東精神,不單單是要求人們具備一些基本的行為操守,更重要的要思考山東精神的基本內核是什么。從人類現代文明演進的角度來看,塑造山東精神,關鍵是提倡一種好的政法文化氛圍,從制度建設高度加強對政法文化的培育,并在全社會逐步培養起一種現代的民主和法制精神。

以政法機關、政法人員、政法行為作為主要載體,政法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依法執政。實踐中。而且滲透到政法規則的設計者、執行者、監督者中,泛化到各個社會群體之中,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設平安和諧山東,沒有一種現代的政法文化滲透于其中,不可想象的政法文化的內容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方面,主要是指政法干警在長期履行法定職責、執行黨的政策,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過程中所積淀的共同群體意識、行為方式,指導、約束政法各機關整體行為及政法干警、法律服務人員行為的價值理念。政法文化主要反映在政法各機關的建設發展理念、規章制度、協作精神、創新意識、外在形象,法官、檢察官、警官等工作作風和精神面貌等方面。政法文化作為一種政治價值理論,不僅作用于政法機關的整體作為,而且作用于每名干警、法律工作者行為,對政法機關及其所有工作人員具有強力的指導作用和約束作用。

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物質文化建設方面,政法文化是當代政法機關規范化建設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表層文化,即黨委政法委、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機關的外在形象,包括執法和法律服務機構的名稱、辦公(執法)場所形象、執法人員和法律服務工作者工作形象、知名度、美譽度、滿意度等。第二是規章制度建設方面,屬于淺層文化即黨的政策和法律法規賦予政法機關的行為規范。包括政法各機關的機構設置、工作職責(管轄權、業務范圍)機關管理、執法程序、終端結果的處置和運用等,執法理念、法治理念和團隊精神。第三是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屬于深層文化,包括政法機關每一名干警、法律服務人員的工作態度、責任感、使命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政法機關的整體工作目標的追求。上述三個方面文化建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具有高度的和諧性,同步發展,不可分割。

二、關于縣級政法委建設

查看全文

兩大法系行政法研究論文

一、兩大法系行政法的差異

1.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觀念的現代轉變必然要求行政與法的結合,即行政法的產生是行政與法結合的一種結果。法治主義價值確立為國家觀,是行政法的概念獲得現實基礎的思想條件。當行政活動貫徹法治主義原則時,才能形成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概念。由于各國行政法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不同,各國行政法理論對行政法的概念表述也不盡相同。

英美法系國家中,最早給行政法下定義的是英國著名法學家奧斯丁。他在《法律學》一書中認為,公法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憲法,另一部分是行政法,行政法是規定主權行使之限度與方式的法。

兩大法系在行政法概念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第一,英美法系的學者更注意從控制、防止行政權力膨脹、保護私人利益的角度分析行政法概念;而大陸法系國家更側重從國家管理的角度確立行政法概念。第二,英美法系行政法學者側重以法的支配原理為基礎構建行政法的概念;而大陸法系國家側重于從權力的需求與公共利益的角度思考行政法的概念。第三,英美法系的學者們通常是從狹義的角度理解行政法的概念,其內容比較狹窄,如美國的行政法概念就不包括試題法和內部行政法;而大陸法系的學者們理解行政法側重于其廣義內容,既包括實體法又包括程序法,既包括外部行政法又包括內部行政法。

2.行政法的地位:作為憲法組成部分的行政法與獨立的部門法

查看全文

局長在司法文化創新動員會講話

同志們: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個全國法制宣傳日。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推動執法規范化建設,是我們司法部門的一項光榮而神圣的職責使命。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政法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堅持“三個至上”的原則,加強司法文化建設。在實踐中,堅持把司法工作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去謀劃、推動、實施,順利完成了“五五”普法規劃明確的各項任務,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至目前,全市共創建市級以上執法示范窗口單位11個、法治校園11個、誠信守法企業8個、民主法治示范村12個、民主法治社區8個。2010年12月,宜君縣被全國普法辦授予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今年5月份,宜君縣被、司法部評為2006-2010年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宜君縣司法局局長孫宏偉、煤業集團公司宣傳部干部張戰軍兩位同志被評為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個人,受到、司法部的表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推動國家、民族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司法文化建設是推動司法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司法工作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司法隊伍建設的精神血脈。我們要以學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契機,深入開展“忠誠、為民、公正、廉潔”政法系統核心價值觀教育,進一步創新司法文化建設,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質的司法隊伍,促進我市經濟社會事業科學發展。

一、把黨放在心中,保持政治上堅定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我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司法文化建設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要全面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堅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只有全面把握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內涵,才能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提供強有力的保證。要自覺地把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統一起來,把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嚴格執法統一起來,把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與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統一起來,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

查看全文

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特點論文

摘要:關于中國古代有無民法這個論題,自清末變法修律至80年代法學復蘇一直多有爭論,但肯定者也極少論及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在今天制定民法典的征途上,透視傳統民法文化的特征,汲取傳統文化的積淀,對于制定一部具有真正中國意義的民法典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古代;民法文化;形成原因

中國古代有無民法,自清末變法修律至今一直多有爭論,但肯定者也極少論及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本文試圖勾勒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并簡要分析一下形成這些特征的經濟、政治、文化原因,以期了解我國民法的文化底蘊,也能對我們現今的民法典進程有所啟示。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法律文化更是獨樹一幟。自然經濟的禁錮,等級制度的藩籬,使得傳統民事制度處于夾縫之中,高度發達的刑事法律制度,更使其顯得蒼白無力。以至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法律是以刑法為中心的法律模式,民事法律是一個空白。不可否認,中國古代確實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民法,也沒有形成獨立的民法體系。但不論從客觀存在的需要調整的民事關系,還是保存下來的法律文本,我們都可以窺見民法之一斑。而中國傳統社會的保守性與封閉性、宗法性與倫理性也深深烙印于民事制度之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古代民法文化。

一、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

發達的農耕文明孕育了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獨特氣質。雖然中國古代沒有形成獨立的民法體系,但透過多樣的法律形式,我們仍可以發現隱于其中的民法精神和獨特之處。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

公民基本權利與憲法之治論文

1954年憲法開創了我國憲法的新紀元,新中國憲法事業經歷了風風雨雨、興衰榮辱的半個世紀。為了發展我國憲法學研究與教育事業,2005年4月15日,許崇德憲法學發展基金和中國人民大學憲法與行政法治

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了“社會變遷與新中國憲法之路”征文頒獎典禮,同時舉行了由基金和研究中心創辦的首屆“全國研究生憲法論壇”。與會者以“推動憲法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為主題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探討。大家一致認為,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主導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基本的目標,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實現與保障成為國家生活的主旋律;在中國憲法之治的偉大實踐中,憲法理念日益豐滿,憲法制度日漸成熟,這將有助于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

有學者選取了“人權”入憲的歷史意義的研究視角,認為“人權”入憲是我國憲法建設歷史的積淀,也為我國今后的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這一條款仍然存在著適用性的問題。在公共權力對于私權利的干涉方面,有學者認為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但前提是公共權力必須有合法合理的依據、方式以及程度,三個環節缺一不可。而目前我國有些地方城市擬推行“禁討令”則是公共權力對私權利的過分干預。更有學者從反向提出“基本權利直接拘束審判權”的論斷,認為審判權應負有對其適用的法律進行違憲審查的義務;適用法律時應作憲法取向的解釋;當法律缺位時要求法院直接適用憲法。

還有學者對遷徙自由進行法經濟學的分析,認為遷徙自由是人類社會經濟規律運行的結果,經濟發展環境與經濟發展模式決定著我國遷徙自由法律制度的調整變化。因而,遷徙自由權的立法保障將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應當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將遷徙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寫入憲法;第二,改革集體土地制度,把農民的土地使用權轉變為真正的個人土地財產權;第三,積極推動戶籍改革。另有學者認為,遷徙自由是一個包容性的綜合性的權利,包括入籍、就業、工作、住房、教育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和遷徙自由不可分割的權利。

憲法文化與憲法變遷

查看全文

古代民法文化特征研究論文

摘要:關于中國古代有無民法這個論題,自清末變法修律至80年代法學復蘇一直多有爭論,但肯定者也極少論及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在今天制定民法典的征途上,透視傳統民法文化的特征,汲取傳統文化的積淀,對于制定一部具有真正中國意義的民法典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古代;民法文化;形成原因

中國古代有無民法,自清末變法修律至今一直多有爭論,但肯定者也極少論及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本文試圖勾勒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并簡要分析一下形成這些特征的經濟、政治、文化原因,以期了解我國民法的文化底蘊,也能對我們現今的民法典進程有所啟示。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法律文化更是獨樹一幟。自然經濟的禁錮,等級制度的藩籬,使得傳統民事制度處于夾縫之中,高度發達的刑事法律制度,更使其顯得蒼白無力。以至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法律是以刑法為中心的法律模式,民事法律是一個空白。不可否認,中國古代確實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民法,也沒有形成獨立的民法體系。但不論從客觀存在的需要調整的民事關系,還是保存下來的法律文本,我們都可以窺見民法之一斑。而中國傳統社會的保守性與封閉性、宗法性與倫理性也深深烙印于民事制度之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古代民法文化。

一、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

發達的農耕文明孕育了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獨特氣質。雖然中國古代沒有形成獨立的民法體系,但透過多樣的法律形式,我們仍可以發現隱于其中的民法精神和獨特之處。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

我國古代民法文化分析論文

一、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

發達的農耕文明孕育了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獨特氣質。雖然中國古代沒有形成獨立的民法體系,但透過多樣的法律形式,我們仍可以發現隱于其中的民法精神和獨特之處。中國古代民法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內容簡單化

與羅馬法以及后來的大陸法系相比,中國古代的民法極不發達。民事法律制度調整的權利義務內容多集中在婚姻、家庭關系方面,而有關物權制度、法人制度、訴訟制度這些在羅馬法上發達的制度內容卻很少涉及。

中國古代還沒有現代民法中的自然人、法人的觀念。在民事活動中,多不以自然人為民事主體,而是將宗族團體看作一個獨立的實體。家庭事務多以家長為代表,“在家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婦女沒有民事主體地位。有尊長在,子孫不具有獨立的民事權利,不是獨立的民事主體,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末變法修律。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局面被打破,國家開始承認土地的私有現象。但中國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使得物權的規定僅涉及所有權、典權,并且極不發達?!肚灏揞愨n》:“典質業者,以物質錢之所也。最大者為典,次曰質,又次曰押?!盵1]這說明當時僅以典質物的大小區分不同的物權現象。

與中國古代的刑法、行政法相比,民事法律制度的內容也極其簡單。中國古代刑法的發達程度在世界上可謂首屈一指。從戰國李悝著《法經》起,到《大清律例》都以刑法為主。中國古代自夏朝建立即開始制定行政法律規范?,F存的《周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行政法性質的法典?!短屏洹肥侵袊钤绲囊徊空嬲饬x上的行政法典。明清《會典》,內容涉及行政體制、官僚機構、行政管理體制等諸多方面。而民事關系一直被視為無關緊要的“細故”,國家很少干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