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15:41: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西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西文化

試析中西文化觀的特征

【關鍵詞】/中西文化觀特征

【正文】

的中西文化觀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諸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受民族傳統文化長期的深刻的影響和塑造,使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熟悉、把握和運用的能力達到了不可比擬的程度;緊跟時代步伐,及時地了解和大規模地學習研究西方文化,使視野開闊,并有了中西文化對比的依據;地域文化——湖湘文化更直接地培育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偉大的民族氣節、憂國憂民的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辯證的思維邏輯力、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受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及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陳獨秀、、楊昌濟等人思想的影響,使成了進步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對新文化的強烈追求和長期的豐富的革命實踐活動,特別是掌握并科學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使能夠對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論爭做出科學的總結。上述這些原因和條件,造就了中西文化觀以下幾個突出的特征。

1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與開放精神有機結合

表現在文化選擇和文化創造中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是尊重本民族的歷史,肯定本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并自覺地從傳統出發,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遺產;所謂開放意識,就是面向世界,勇于承認其它民族文化的長處,積極地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而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是遵循繼承民族文化遺產與吸收外來進步文化同步進行的原則,既不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而倒向閉關自守、抱殘守缺的保守主義,又不因向外國學習而倒向“全盤西化”論。

縱觀中西文化觀的全部內容,便可清楚地看到,繼承民族文化遺產并同時吸收外來進步文化的思想是中西文化觀的主干。既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論,又反對閉關自守、排斥外來文化的主張,是貫穿于中西文化觀始終的一條基本原則。而圍繞這一主干和基本原則所闡發的全部思想,處處吐露著對養育自己的這個民族所擁有的文化的酷愛和尊重,即民族的偉大情懷;同時又表現了他放眼世界、正視現實的偉大開放精神。這是中西文化觀最突出的一個特征。

查看全文

試析中西文化觀的特征

【關鍵詞】/中西文化觀特征

【正文】

的中西文化觀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諸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受民族傳統文化長期的深刻的影響和塑造,使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熟悉、把握和運用的能力達到了不可比擬的程度;緊跟時代步伐,及時地了解和大規模地學習研究西方文化,使視野開闊,并有了中西文化對比的依據;地域文化——湖湘文化更直接地培育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偉大的民族氣節、憂國憂民的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辯證的思維邏輯力、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受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嚴復及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陳獨秀、、楊昌濟等人思想的影響,使成了進步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對新文化的強烈追求和長期的豐富的革命實踐活動,特別是掌握并科學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使能夠對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論爭做出科學的總結。上述這些原因和條件,造就了中西文化觀以下幾個突出的特征。

1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與開放精神有機結合

表現在文化選擇和文化創造中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是尊重本民族的歷史,肯定本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并自覺地從傳統出發,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遺產;所謂開放意識,就是面向世界,勇于承認其它民族文化的長處,積極地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而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是遵循繼承民族文化遺產與吸收外來進步文化同步進行的原則,既不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而倒向閉關自守、抱殘守缺的保守主義,又不因向外國學習而倒向“全盤西化”論。

縱觀中西文化觀的全部內容,便可清楚地看到,繼承民族文化遺產并同時吸收外來進步文化的思想是中西文化觀的主干。既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論,又反對閉關自守、排斥外來文化的主張,是貫穿于中西文化觀始終的一條基本原則。而圍繞這一主干和基本原則所闡發的全部思想,處處吐露著對養育自己的這個民族所擁有的文化的酷愛和尊重,即民族的偉大情懷;同時又表現了他放眼世界、正視現實的偉大開放精神。這是中西文化觀最突出的一個特征。

查看全文

文化本質下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沖突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成熟與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中國進一步融入了世界這個大家庭。再加上網絡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革命性發展,交通和通訊的無比便利,全球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高潮期。自然而然,中西方的文化之間不可避免的有了各種接觸,這中間有沖突碰撞也有交流融合。事實上,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了文化,不同的民族、國家之間就有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最早可追溯到中國漢代的張騫通西域,自那以后,兩千多年來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便再無中斷,即使是戰爭期間,民間的文化交流也是如火如荼。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定義

對于文化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意見認為,被稱為人類學之父的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BurnettTylor)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是經典且具有權威的。泰勒被公認為是第一個在文化定義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人。他認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顯然,這個定義將文化解釋為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物的總稱,包括物質技術、社會規范和觀念精神。從此,泰勒的文化定義成為文化定義現象的起源,盡管后人對這個定義褒貶不一,同時亦不斷地提出新的觀點,但目前最常用的文化定義就是這個。

具體來說,我們的中國文化一般指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是中國各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干民族,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數民族也對中國文化做出過不可抹殺的貢獻,所以中國文化就是包含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并以漢民族文化為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統領的主流文化。

同樣,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一樣都是氣象萬千,源遠流長。美國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曾經指出,“從歷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歐洲文明;在現代時期,西方文明是歐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所以,我們認為所謂的西方文化就是指發源于古希臘、羅馬時期,浸染了中世紀的基督教傳統,興盛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經啟蒙運動而最終確立,并且近幾百年來大盛于西歐北美的文化系統。具體地域上,就是指在歐洲、北美和大洋洲的文化系統中占有統治地位、被普遍認同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各種亞文化不包含在內。

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沖突

查看全文

中西文化傳播的雙向互動與文化轉型

本文通過對張西平新著的評論來發揮作者本人有關中西文化傳播與文化轉型的見解。作者指出張著的最大特色在于使用雙向互動與文化轉型的眼光來描寫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幅較為完整的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全景圖,并且指明了該階段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平等交流的性質,由此可以對以往研究傾向起糾偏作用。

作者在文中指出:按照文化傳播學所闡述的一般規律,強勢文化必定向弱勢文化流動,以至于淹沒、取代弱勢文化,對這一觀點的認同使得許多學者認為任何文化交流不可能真正地具有平等性質,并推定文化傳播必然導致文化沖突,真正的會通與融合是不可能的;但若承認歷史上曾有過平等的文化交流,那么“水往低處流”就不再是文化傳播的鐵定規律,強勢文化取代弱勢文化也不再是文化傳播的通則。

作者在文中還指出:在文化系統中,宗教與哲學同處于精神文化的核心層面。跨文化的文化傳播有無宗教與哲學層面的交流與融合,是判定文化傳播深入程度的標志之一。傳播方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會針對接受方的實際情況對其宗教哲學、思想作形式和內容上的調整和修飾,而接受方則會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對外來思想作翻譯、詮釋、再創造的工作,這種雙向的詮釋和創造活動,提供了精神文化融合的契機。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趨勢下,中華學人應當抱著攀登世界巔峰的崇高理想,抱著平穩的心態去與西方學者進行平等的交流和對話。

[關鍵詞]中西文化、雙向交流、文化互動轉型論、絕對沖突論、絕對融合論

若干年前,筆者出于研究需要,由希臘羅馬哲學和早期基督教思想研究步入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領域,陸續發表了一些作品,并且提出了一個解釋文化傳播規律的名為“文化互動轉型論”的理論框架。近年來雖然出于學科建設需要,又將主要精力投向希臘哲學和基督教哲學,但對中西文化交流史一類的作品總是戀戀不舍,只要有可能,總是找來細讀。近來讀到張西平先生的新著《中國與歐洲早期宗教和哲學交流史》(東方出版社,2001年),引發了一連串的聯想,下述文字就是對張著的評價以及若干批評意見。

一、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全景圖

查看全文

中西文化傳播的雙向互動與文化轉型

若干年前,筆者出于研究需要,由希臘羅馬哲學和早期基督教思想研究步入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領域,陸續發表了一些作品,并且提出了一個解釋文化傳播規律的名為“文化互動轉型論”的理論框架。近年來雖然出于學科建設需要,又將主要精力投向希臘哲學和基督教哲學,但對中西文化交流史一類的作品總是戀戀不舍,只要有可能,總是找來細讀。近來讀到張西平先生的新著《中國與歐洲早期宗教和哲學交流史》(東方出版社,2001年),引發了一連串的聯想,下述文字就是對張著的評價以及若干批評意見。

一、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全景圖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大陸的學術研究復蘇以來,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中國學術研究的一大熱點。張西平先生對這一學術熱點產生的動因分析得很準。他說:“無論是在國內學術界還是在西方學術界,16-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都成為研究者關注的一個熱點。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在社會轉型中中國文化的重建,以及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所造成的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與互動,都使得人們必須重新思考19世紀以來所留給我們的東方與西方、現代與傳統的二元對峙的文化解釋模式,必須重新思考今天的世界體系理論,這樣,人們的眼光自然轉向明末清初,必然關注大航海以后世界格局的變化與中西文化的交流,因為這里才是世界近代的起點,這里蘊藏著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沖突與互動的全部秘密。”可見,學者們的研究動機有個人的學術興趣在起作用,但決非與現實毫無關聯。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中外學者通過深入研究,發表了眾多的學術論著,然而在筆者看來,唯有張著可以說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較為完整的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全景圖。這樣說,并非抹殺該時期其他相關論著的成績與作用,而僅僅是說,該書的取材和編排不僅注意到了“西學東漸”,而且也注意到“東學西傳”,并在結論中點明了該階段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是“中西文化雙向互動”,具有平等交流和對話的性質。而我們知道,這種觀點或相類似的看法在以住不僅不能被絕大部分中國學者所承認或接受,而且也不為多數外國學者所接受。

以中國學術界熟悉的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為例。他對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極為重視,認為明末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是發生在1600年前后的一件極為有趣的事,因為這實際上是兩個完全獨立發展的偉大文明第一次真正的接觸?!比欢难芯恐靥接懳鲗W東漸以后在中國引起的文化沖突。早在1976年,他在《16-17世紀的中國哲學與基督教之比較》一文中就指出,晚明時際歐洲和中國的精神世界“彼此完全不同”,當時的中國哲學與歐洲人的哲學傳統有“重大差異”,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士把基督教傳入了中國,然而“如果說基督教與當時的儒教思潮相吻合是表面現象,那么它們之間的分歧則是根本性的”。這一觀點到他1985年發表《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的沖撞》一書時被發揮到了頂點。他對當時中國人在接觸天主教義以后的反應作了詳盡分析,最后得出結論說:“不管怎樣,中國人的智能傳統、思維模式和世界觀都顯然不同于歐洲人。這些差異結合中國的社會組織和政治傳統,對基督教化構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弊x了謝和耐先生的結論,禁不住使人聯想起斯賓格勒的觀點:“兩種不同文化的人,各自存在于自己精神的孤寂中,被一條不可逾越的深淵隔開了?!?/p>

中國學者也一樣。在近年出版的一本研究晚明中西文化交流的著作中,一位青年作者說:“對于晚明社會中人,基督教的傳入完全是一個被動的過程,他們所能看到和所能處理的新文化只能是由傳教士陳列于他們面前的內容,換言之,他們只能通過窗口點菜,而不可能進入廚房自燒?!?/p>

查看全文

陳獨秀中西文化評判分析論文

一、陳獨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判

(一)中國故有之倫理道德急需改造

倫理道德問題既是文化的表象問題,也是文化的本質問題,它是人對內心世界和現象界的認識與表達達到規范的結果。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基本上是統治者及其附庸把儒學意識形態渲染利用的結果。儒學主要強調的是以家國秩序為中心、以仁愛為基礎的倫理控制。倫理控制由于把所有個人行為都歸結為倫理行為,呈現為一種網狀控制,而非某一面的或點的控制如法律等,因而使得所有行動都獲得了社會學中所謂的社會行動的意義。盡管倫理控制規范了社會行為,滿足了社會穩定發展的需要,卻也暴露了它專制、武斷、扼殺人性、摧殘自由等弊端。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之時,傳統倫理道德的很多方面不僅不能適應現代生活發展的需要,反而愈來愈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障礙。正因為如此,陳獨秀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固有的倫理、法律、學術、禮俗都是殘民害理的妖言,尤其是儒家三綱之說,把人們束縛在羅網之中而不自知。”在陳獨秀看來,儒家式的舊倫理道德已使人變得無獨立自主之人格,幾乎與奴隸無異。他在答傅桂馨的信中指斥:“儒者作偽干祿,實為吾華民德墮落之源泉?!彼J為傳統儒家的倫理道德違背了人性發展的需要,是對人性,尤其是對個性發展的扭曲和戕害。因此,他尖銳痛斥“忠孝節義”之類的封建舊度看,陳獨秀又基本持否定的態度。他認為宗教之功在于勸人棄惡揚善,但其“迷信神權”,“蔽塞人智”,正是這一弊端阻礙了篤信宗教之民族的文明進步。

陳獨秀對中國宗教雖極為反感,痛罵孔氏儒教、老莊道教和阿彌陀佛的佛教,但他決不是民族虛無主義者。陳獨秀雖強力主張廢除一切宗教,然而他又不得不承認宗教在現實世界是不可或缺的。如何處理這一矛盾?陳獨秀的主張是——除去舊宗教的傳說的附會的非科學的迷信,建立科學的新宗教,即弘揚宗教中有利于人格、情感的精神。另外陳獨秀還將宗教和封建迷信加以區分,要求人們在反封建的同時,不要累及宗教,否則,就是良莠不分。陳獨秀早期雖然極力反對儒教,但從哲學的角度卻又認為其說“尚近乎情理”,“其教忠、教孝、教從,倘系施者自動的行為,在今世雖非善制,亦非惡行。”在答俞頌華的信中,陳獨秀明確指出了孔教不是宗教,“孔子不語神怪,不知生死,則孔教自非宗教……愚之非孔,非以為宗教也?!贬槍涤袨楸;首鹂椎哪媪?,陳獨秀駁斥道:“孔教而可定為國教加入憲法,倘發生效力,何以處佛、道、耶、回諸教徒之平等權利?”可見,他主張國內宗教一律平等,反對厚此薄彼。關于政教分離原則,陳獨秀的態度是異常堅決的,絲毫沒有妥協的余地,他認為:“政教混合,將以啟國家無窮之紛爭”,必須堅決予以否決。在《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中進一步把儒學從宗教的藩籬中剝離出來,“孔子不事鬼,不知死,文行忠義,皆人世之教,所謂性與天道,乃哲學,非宗教?!钡故菍Τ錆M封建迷信思想的陰陽家之流,陳獨秀深惡痛絕,認為中國近世以來,實學不興,民智日塞,“皆此一系學說之害也”。

二、陳獨秀對西方近世文化的評判

《青年雜志》創辦伊始,陳獨秀就尖銳指出:“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迸c個體生命一樣,“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闭浅鲇谕鰢膽n慮和興國的希望,他勸勉中國青年自覺奮斗,在東西各種文化思想中明辨是非,作出抉擇。陳獨秀認為中西方在古代文明方面基本相似,“古代文明,語其大要,不外宗教以正殘殺,法禁以制黔首,文學以揚神威。”但到了近代,中國文明逐漸衰微,以致于落后于西方文明。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兩種文化所處的時代及所蘊含的精神不同。陳獨秀認為:正是文化的時代差異和精神主旨的殊異,造就了現時中西兩種絕然不同的文明。

查看全文

小議英語教學與中西文化差異

論文關健詞:中西文化文化意識文化差異跨文化語言交際

論文摘要: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必須了解中西文化的各種差異。本文闡述了如何結合課堂文化教學,指導幫助學生在語言實踐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感知能力與鑒別能力,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意識。

1.研究背景??萍嫉牟粩喟l展和創新,人類之間日益頻繁的交流,帶來了經濟、生產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全球化,中國加入了WTO世貿組織,并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等,無疑使中西文化的交流進一步加深。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所產生的碰撞和沖擊體現在各個方面:從日常生活到風俗習慣,從言語舉止到思維方式。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學生只有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才能夠為今后的文化交流打下基礎,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適時地引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各種文化背景,促使學生把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文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學生在語言交際中得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實踐活動。①開展課前“3分鐘英語”,教師讓學生準備有關文化的“Speech",每次英語課前讓一位同學到講臺上給其他同學作演講。

②指導學生通過到圖書館查閱圖書、上網搜索閱覽資料,設計框架,繪制圖畫,設計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手抄報。

③結合搜集的資料與手抄報的內容,指導組織小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排練相聲、小品。表演的相聲節目有《閑話Chinglish)),《說名道姓》等,大家精彩的表演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中西文化的差異。

查看全文

中西文化路徑研究論文

中西文化作為人類整體文化具有其一致性,但中西文化在其發展路徑上確實存有諸多差別。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其元文化的差別,即對意義理解上的價值差別。筆者認為這種價值差別可用兩個概念來表示,即“倫理”與“道德”的差別。以“倫理”和“道德”作為分析中西文化差別的工具,能夠有效地厘清中西文化發展的不同脈絡和框架結構,從而為二十一世紀全球化和網絡化時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各自的發展,為建立一個心態平衡的世界(注:宋明爽.心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J].北京: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編輯出版委員會.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3),為后世開太平,積累智慧,開辟道路。

一、倫理與道德的差別

羅國杰教授認為:“漢語中,‘倫理’和‘道德’這兩個概念,在一定的詞源意義上也是相通的,而且與英語中的Ethics和Morale的詞源涵義暗合?!保ㄗⅲ毫_國杰等.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因此,“不論在中國還是外國,‘倫理’和‘道德’這兩個概念,在一定的詞源涵義上,可以視為同義異詞,指的是社會道德現象?!保ㄗⅲ毫_國杰等.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北京大學魏英敏、金可溪在對中西關于倫理和道德兩詞的運用分析后認為:“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道德’與‘倫理’都是一個意思。因此道德現象又可叫做倫理現象,道德行為又可稱為倫理行為,道德判斷又可以叫做倫理判斷,道德學又可稱為倫理學?!保ㄗⅲ何河⒚?、金可溪.倫理學簡明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筆者同意上述觀點,但是,作為一種分析中西文化差異的工具,筆者寧愿將二者區分開來。

其實在上述觀點中,作者在肯定“倫理”與“道德”的相通之時,也承認二者在某種程度上的差別。羅國杰教授認為:“倫理”和“道德”又有所不同,道德較多的是指人們之間實際的道德關系,倫理則較多的是指有關這種關系的道理。(注:羅國杰等.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魏英敏、金可溪兩位教授則認為:“就西方而論,‘倫理’和‘道德’兩個詞,意義基本相同,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都是互相通用的,直到黑格爾才明確地把它們加以區別,前者指社會道德,后者指個人道德?!保ㄗⅲ何河⒚?、金可溪.倫理學簡明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華東師范大學楊國榮教授在其《倫理與義務》一文中也提出:“黑格爾曾對道德與倫理作了區分,在他看來,道德主要與‘應當’相聯系,并展開于良心等形式中;倫理則涉及家庭、市民社會、國家等社會結構。”(注:楊國榮.倫理與義務[J].上海:學術月刊社.學術月刊,1996.6)

同樣,筆者也同意這種對道德與倫理的區分,特別是黑格爾的區分,體現了他思想的深刻明晰和獨到之處,對筆者的思考與寫作具有直接的啟發意義。本文試想在黑格爾區分的基礎上結合中西文化的特點,將倫理與道德作進一步的厘定。

查看全文

小議中西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

論文摘要: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要真正掌握英語這個交際工具,具備熟練的語言交際能力,必須對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有所了解,在英語教學中要努力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消除文化差異給英語學習帶來的消極影響,在提高文化領悟能力的同時提高語言能力。

論文關鍵詞:文化差異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世界日趨全球化。人類正面臨一個全新的國際生活,人們之間的交往,無論是商務貿易,還是社會活動,甚至私人交際的機會都比以前多起來,而語言架起了人們溝通的橋梁。隨著歷史的沉積,社會的發展變遷,中西方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習俗。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要真正掌握英語交際能力,必須要對英語語言文化有所了解。如果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只注重形式,忽視文化差異,就會導致語言使用不當,甚至造成誤解。要解決這個問題,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對文化差異的感悟能力,增強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跨文化意識。

1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感受到中西文化差異給學習和使用英語帶來的影響。這些差異往往存在于民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性格特征等,例如下幾點。

1.1民俗差異.

查看全文

中西文化與廣告語言探究論文

一、哲學觀念與廣告語言

曹志耘(1992:130)認為,各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對世界的認識和表達,有自己的哲學觀念。哲學觀念深刻地影響著有關語言的結構和運用,當然也影響著廣告語言的應用。例如,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最基本的哲學觀念。在我國的一些廣告中,天人合一觀念對語言表達和接受的影響顯而易見。如長虹牌電視機廣告詞“天上彩虹,人間長虹”,通過天上彩虹對人間“長虹”的映襯、比喻,給人一種天上人間一體,彩虹“長虹”一物的感受。通過這樣的廣告宣傳,“長虹”彩電的美好形象栩栩如生地長駐于人們的腦際?!伴L虹”彩電馳名全國,頗受青睞,銷售量躍居國產彩電之首,這固然與其質量息息相關,但無疑也與其廣告詞所創造的美好形象不無聯系。

揚子電氣的電視廣告則由人群在大地上組合成多姿多彩的揚子電氣商標圖案和“揚子電氣”四個大字,在此場景里,人和文字融為一體。同時,該廣告僅有的兩句話“揚子天地,揚子電氣”將商品與天地相提并論。這樣,整個廣告形成了一種十分強烈的天人合一的和諧氣氛,非常引人入勝。再舉數例:

①與書為友,天地長久。(某叢書廣告)

②皮革天地,迷人世界。(皮貨商場)

③得之于鶯飛草長的天時,得之于土厚天高的地利!(房地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