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07:05: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壯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壯族形象探究論文
【摘要】歷史上對壯族形象的建構大致有三種情形,每種情形所建構出來的壯族形象都不一樣。個中原因就在于建構所遵循的文化認同是不同的。這就給我們今天重建壯族形象的活動以啟示,在建構壯族現代性形象的時候一定要重視文化認同的建構,并緊密依據今天的文化情勢建構出這一文化認同來。
【關鍵詞】壯族形象;文化認同;建構
Abstract:TherehavebeenthreekindsofconstructionofimageofzhuangNationalityinhistory.Theseconstructedimagesaredifferentbecauseoftheirdifferentculturalidentities,whichisrevealingtousthatinthepresentreconstr-uctionofimageofZhuangNationality,weshouldvaluetheconstructionofculturalidentityonthebasisoftoday’sculturalsituation.
Keywords:Zhuangimages;culturalidentity;construction
民族形象的建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多學科共同關注和論及的問題。[1]與此相適應的是,“形象學”、“文化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身份認同/建構”、“族群認同”、“民族文化認同”等術語,也成了學界比較流行的關鍵詞。在這樣的文化學術背景之下,壯族的文化認同、族群認同、形象建構等問題,[2]也成了學者們所關注和討論的問題,而且這種關注甚至早已超出了學理研究的范圍,而轉化成了人們現實的文化行為之一。今天人們對《布洛陀經詩》等壯族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對銅鼓文化和黑衣壯文化生活習俗的研究和宣傳,對南寧國際民歌節的操辦等,無不表現出一股強烈的壯族形象建構意識與沖動。但是對于今天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之下重建壯族現代性形象,人們仍然不是很明了。解決這一問題,除了需要我們繼續腳踏實地從今天的文化情勢出發進行深入的研究之外,還應該從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壯族形象建構中汲取智慧與啟迪,因為今天的壯族形象的重建不可能完全割斷歷史,憑空而起。所以,為了能把今天重建壯族新形象的工作做好,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歷史上壯族形象的建構現象作一回顧與分析,并揭示它對我們今天所具有的啟示意義。
一、壯族形象的話語性建構及其文化認同
壯族舞蹈文化保護與傳承探究
摘要:民族民間舞蹈是傳統民族文化的表象性活態藝術,因地理位置,民間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的表演風格從動律特征、節奏韻律、服飾道具,結構布局,表演隊形等都截然不同。左江流域有豐富的民間舞蹈文化,在壯鄉傳承、發展、演變著。左江流域壯族民間舞蹈中保留了壯族歷史發展歷程中傳統而悠久的民俗文化、民間習俗、圖騰崇拜等特性。通過了解左江流域壯族民間舞蹈,遵循舞蹈的本體動作、道具、服飾等元素追尋壯族波瀾壯闊、璀璨多彩的文化發展歷程,傳承左江流域壯族舞蹈文化,同時大力宣傳和保護民間活態藝術。
關鍵詞:左江流域;壯族舞蹈文化;保護與傳承
一、左江流域壯族舞蹈文化的保護價值
(一)藝術審美價值。民間舞蹈是民族文化的活態展現形式,是通天娛人的介質。左江流域壯族民間舞蹈流傳在生活中的各個場景,民間藝人表演時通過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動機,從而通過舞蹈的形式產生情感的迸發;也可以說舞蹈是最直觀的表達形式,將左江流域壯族先民留下的傳統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區域的民間舞蹈也體現了一個地區民族和人民的審美觀。就如左江流域龍州地區的花鳳舞,它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有著特殊的情感體驗?;P舞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體現在,它既是勞動人民的情感體驗,又是廣大群眾審美意識的升華,集中地反映出人的美感意識?;P舞在表演時呈現出重心下沉、雙膝柔韌、齁背折身、手部靈活控制等特點。因為道具的特殊性要求演員必須上半身成90度前傾,這樣套在演員身上的花鳳才能更加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地進行表演;其次花鳳舞表演者手部的控制力至關重要,因為手部的上下正是控制花鳳嘴巴的一張一合的關鍵,嘴部發出的聲音要與整個舞蹈節奏相一致;再次花鳳舞重點在于下半身的律動,整個下半身律動的關鍵又在于膝蓋的柔韌,行進步、兩邊走、跳步等都要在膝蓋保持微曲且重心下沉的情況下進行,在保證上半身前傾的情況下完成下半身穩健的步伐,當然除了膝蓋的柔韌,與其表演者呼吸的配合也應該天衣無縫。演員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完全藏于道具內部,表演看不到藝人的神態與表情,表演完全是將情感和故事融入花鳳的形象中去,群眾依然對它情有獨鐘。這就是“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勞動人民豐富又復雜的內在情感沖動,通過花鳳舞的手段表露出來,從而產生了美的意境。(二)健身娛樂價值。左江流域壯族民間舞蹈多數為宗教祭祀舞蹈的遺存,最早人們通過民間舞蹈的藝術形式,達到娛神、娛天、娛祖的目的,將舞蹈作為通天娛人的介質,與上天神靈產生對話,從而達到風調雨順、祖孫繁盛的目的。而現在常常以一種文化活動形式出現,通過專家學者的采風、整理和創作許多民間傳統舞蹈都被加工美化成一種舞臺化形式出現在舞臺上;民間節慶時,也常常能看到由縣舉辦的大型展演和比賽。相對于之前的娛天娛神的功能現在體現更多的是自娛,舞蹈的形式將身體的運動和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達到健身娛樂的目的。就如天等縣打榔舞,最早是慶祝五谷豐登的民間舞蹈。居住在天等地區的壯族先民在為酬謝天公地神賜予的福澤,并祝愿年年風調雨順,歲歲國泰民安所創造的用于酬神、還愿、祭祀、娛樂等活動的民間舞。在現代產業的沖擊下,天等打榔舞現已發展成為天等乃至于壯鄉的活招牌,在節慶時會有集中組織的打榔舞比賽和表演,尤其是天等縣著名“千人打榔比賽”,屆時會吸引各地的學者、專家、藝術家到此觀看。在表演中不僅宣傳了家鄉文化、促進了村民交流;在舞蹈中還能促進村民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村落之間的交流,用舞蹈的形式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芥蒂和尷尬。(三)教育傳承價值。經過大量走訪和考察,發現左江流域壯族舞蹈文化的教育傳承價值在方方面面,涵蓋了舞蹈、聲樂、手工、繪畫、歷史等等學科。本土文化納入學校教育勢在必行。左江流域民間舞蹈表演形式多為集多種藝術為一體,在傳承的過程中每個方面都可以提煉成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本土民間素材,這對青少年了解和傳承壯鄉藝術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龍州地區花鳳舞,從道具的制作到曲牌演奏都有深刻的教育傳承價值。花鳳舞的特制道具都是由民間藝人親自制作,花鳳舞道具也就是花鳳的模型主要有三部分構成,板煙屯花鳳舞的傳承人們也掌握著制作花鳳道具的技術。頭部模型為銀木(一種特殊的木頭)制成,此木質相碰擊聲音清脆有力,能實現表演時花鳳嘴部噠噠作響的要求,顏色以大紅為主,黃色藍色為輔;花鳳背部是由竹條編織而成,成半圓框型外套畫上圖案的紅色綢布,圖案就是簡單的形狀線條,來模擬花鳳背部紋路,紅布四周配著黃色掉穗;尾部由幾條彩色綢布包裹模型制成,模型顯長型線條似尾巴羽毛狀,顏色大多以藍、黃、紅色為主,具體配色要以花鳳主體顏色相搭調。這在美術手工制作的方面無疑是極具教育意義的本土素材。又如花鳳舞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伴奏隊,伴奏隊在整個花鳳舞表演中占據重要地位,花鳳的動作幅度,舞蹈情緒都跟伴奏樂曲息息相關,伴奏樂至關重要?;P的一顰一笑、一走一跳都是和著伴奏隊的樂曲韻律所進行,二者相互呼應。其中曲牌一直流傳至今并進行創新改編的曲子有三,分別為《跑馬曲》《喜迎新世紀》《敬酒歌》[1]。伴奏隊中有很多傳統樂器,天琴、嗩吶、二胡等,曲牌和傳統樂器也都是了解壯鄉文化,傳承壯鄉藝術很好的切入點。
二、左江流域壯族舞蹈文化的傳承困境
(一)民間舞蹈存在環境發生改變。少數民族一般都是處在相對閉塞的環境中,所以對于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都有一定的限制。隨著現代化發展,一些新鮮的思想和創新的藝術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人民對傳統的民族舞蹈藝術和現代化的關系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如何更好地適應現代化,不要一味地摒棄或者盲目的追崇。民間舞蹈環境發生的變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民間舞蹈的存在形式。看看如今龍州地區花鳳舞服飾就能說明這一點,龍州地區的花鳳舞傳承人對它服飾的解釋是這樣的:“之前花鳳舞的服飾沒有明確要求,或者是時間太久遠沒有很好的記載,現在就是為了統一和美觀進行的統一著裝”。花鳳舞褲子、鞋子在之前的花鳳表演并無明確的服飾要求,后來在花鳳隊伍組建時,為了進一步統一外形,馬漢偉將花鳳下裝進行了統一:褲子定為黃色燈籠褲,鞋子定為日常穿著的方便運動的鞋子,并在鞋子上加了三趾鳥爪[2]。不難看出服飾上有明顯的現代化審美,對于傳統性的體現,已經微乎其微。燈籠褲一般是在漢族的秧歌中經常見到,壯鄉少數民族服飾很少有燈籠褲,顏色也很少有黃色為主的色澤。所以服飾的漢化和現代審美也可以體現出舞蹈存在的環境正在發生著改變。(二)民間舞蹈保護機制嚴重缺失。廣西左江流域的民間舞蹈世世代代以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延續,許多舞蹈并沒有記錄和保存完整的本民族舞蹈文化。民間舞蹈多是在生產過程、民俗節慶、祭祀儀式中發展演變而來,在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原生態的民間舞蹈傳承和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和制約,傳承人和老藝人只有少部分且年齡偏大。年輕人則對民間舞蹈興趣不大,更加沒有保護和傳承的意識。同時民間舞蹈藝術缺乏成體系的保護機制,從市、縣、鄉各級文化藝術館得到的資料可以顯示,多數都為一些歷史記載,對于傳承和發展的紀錄不夠完整和細致,沒有針對性的文化保護機制。(三)民間舞蹈與經濟發展相互制約。當今迅速發展的社會和經濟已經讓人停不下腳步,在緊張和忙碌的工作環境下人們也逐漸忘卻先民留下最豐厚的文化遺產。長期以來口傳身授就為左江流域壯族舞蹈最單一的傳承形式,但從民間傳承人逐漸喪失、民間傳承人年事已高等現象的出現,無疑讓人擔憂傳承會受到一定影響和制約。隨著縣鄉中青年外出打工人數的增多,民間文化后繼無人的現象讓人惋惜,再加上現代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民間舞蹈在鄉鎮的普及程度就一年不如一年。
城市化下壯族鄉村文化保護研究
一、城市化背景下保護壯族鄉村文化的特殊意義
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壯族鄉村文化保護面臨著各種挑戰,加強對壯族鄉村文化保護與研究,是包括壯族在內的各民族面臨的共同問題,具有現實意義。第一,有利于促進壯族鄉民更好地適應城市化生活。城市化在豐富壯族鄉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解構著壯族鄉村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使壯族鄉民在城市化過程中面臨著“文化適應”的問題,必須通過保護、開發壯族鄉村文化的開放、包容、和樂、尚義、勤勞等優秀文化傳統資源,賦予它們時代內涵,與外來文化在融合、創新發展過程中加以解決。第二,有利于提升壯民族的文化影響力,提高壯民族認同感。壯族文化影響力與其自身人口數量所占比例極不相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對壯族鄉村文化的保護、發掘不夠相關。壯族文化的根在鄉村,保護好壯族鄉村文化就是保護好壯族人民的精神家園,就能夠給壯族人民留下“記得住鄉愁”的空間,在面對各種外來不良文化沖擊時能“找到自己精神的家園”。第三,有利于保護我國文化生態平衡。我國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的存在與識別以本民族文化作為前提。壯族是我國漢族以外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地域分布寬廣。保護好壯族鄉村文化,能給其他少數民族以信心和榜樣。反之,如果保護不力,致使其作用受限,甚至于面臨各種危機而消亡,就會影響其他少數民族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進而放棄本民族文化,最后有可能使我國文化多樣性不復存在,文化生態平衡將被打破。第四,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和民族共同繁的基礎和前提。保護民族文化是民族平等的具體要求和體現。壯族地區農村發展相對落后,這與壯族鄉村文化長期得不到足夠重視相關。壯族鄉村與鄉村文化發展滯后,不利于壯族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不利于壯族在祖國民族大家庭中茁壯成長。保護發展好壯族鄉村文化,能為壯族地區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加速發展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資本支撐。第五,有利于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更緊密的文化聯系。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不斷發展,中國與東盟各國經貿、人員往來越來越頻繁,引發文化交流需要越來越密切。壯族主要分布地廣西和云南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橋頭堡的位置,也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與越南、泰國、緬甸等國接壤,具有相似或相通的壯族文化傳統,或與壯族文化同源,把壯族文化的根———壯族鄉村文化保護上升為國家文化戰略,努力構建“壯傣民族文化圈”,有利于建立中國與東盟更緊密的經貿、文化聯系,與設在東盟國家的“孔子學院”式的文化機構形成互補關系,為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和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提供文化支撐,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二、城市化背景下壯族鄉村文化的基本現狀
在城市化背景下,壯族地區各級政府日益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壯族鄉村文化保護工作取得不少成果,如將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確定為廣西法定假日,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遺成功,壯族鄉村民間藝人和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得到加強等,但也應看到壯族鄉村文化現狀不容樂觀。(一)壯族鄉村文化主體存在流失、斷層的危險。壯族鄉村節日文化的主體主要包括壯族鄉民、當地各級政府、學校和民間團體等。壯族鄉民是壯族鄉村文化最主要的創造者和直接受益者,因而是壯族鄉村文化傳承保護的主體;政府理所當然是壯族鄉村文化保護的領導者和引領者;學校和社會民間團體是壯族鄉村文化保護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壯族鄉村文化保護傳承面臨的最大危機是城市化引起留村人口減少,鄉村“空殼化”現象嚴重所導致的保護傳承主體后繼乏人。城市化推動壯族鄉民進城務工、經商和求學成為常態化,而務工是目前廣大壯族鄉民進城最主要的動因,也是壯族鄉村青壯年流失的主因。壯族鄉民進城務工對增加其經濟收入,提高他其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但客觀上對壯族鄉村文化保護傳承帶來不利影響:一是使留在鄉村的青壯年明顯減少,有的村屯9成以上青壯年外出務工。應引起注意的是,當今外出務工的壯族鄉民數量不降反增,務工人員年齡呈低齡化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田地因此荒蕪,破壞了壯族鄉村文化賴以存在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二是導致壯族鄉民的生活習慣、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等都與壯族傳統鄉村生活習慣極為不同,引發他們對壯族鄉村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降低;三是影響其他鄉村留守人員,如兒童和老人對壯族鄉村文化的認同感,甚至導致部分鄉民采取摒棄的態度。壯族鄉村留守少年兒童由于受父母外出務工、學校漢族文化的教育,尤其是電視城市文化的影響,他們從小對城市和城市生活有著渴望,對鄉土不留戀,不愿意,也根本無法認識到要留村保護傳承鄉村文化的責任,導致保護傳承主體出現斷層危險;老年人是鄉村文化傳統的主要傳播者,因青壯年的地位和作用上升而下降,因喪失文化話語權正逐漸被邊緣化,無法承擔傳承保護責任,有的文化找不到傳承人而因老人過世不同程度被他們帶走。壯族鄉村“空殼化”現象,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壯族鄉村文化的領導者———當地政府的決策,不利于壯族鄉村文化保護政策的科學制定。(二)壯族鄉村文化客體的危險存在滅失。壯族鄉村節日文化客體,是指壯族鄉民在節日活動中所用的各種物質文化產品、精神文化產品和制度文化產品的總和。壯鄉不恰當的城市化,嚴重影響到壯族鄉村文化客體的傳承發展。本文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1.城市化使壯族鄉村傳統服飾十分“鮮見”2012年11月,筆者通過問卷的形式對來賓市泗貫等5村壯族傳統服飾情況進行抽樣調查,共發放了60份問卷,有效問卷55份,有效率為91%。從表1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受訪壯族村民者都表示壯族傳統服飾現在“多數是中老年人穿,年輕人很少數穿”,這說明壯族傳統服飾穿戴人群由過去的不分男女老少,今天變成只有老年群體尚在獨自“支撐”,年輕人對壯族傳統服飾不以為然的現象比較普遍,有的甚至不屑一顧。村民平時不穿,只在特殊日子里,如三月三或接待游客時才穿、趕集和走親訪友不穿。在田陽縣壯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居住地敢壯山舉行的布洛陀旅游文化節上,壯族人口占據大半的聚集場所,除進行祭拜活動人員之外,基本上很難看到穿著壯族傳統服飾的群眾也得到進一步證明。2.城市化使壯族鄉民使用壯語的能力下降2015年10月,筆者通過問卷的形式對德保、西林、寧明壯族村民或村負責人壯語言文字情況進行抽樣調查,共發放了90份問卷,有效問卷81份,有效率為90%。從表2可以看出,有的村接近50%左右的村民認為認為壯族地區中小學應該用漢語,有的村全部負責人都認為是用漢語,主張學校用漢語教學的比例高于主張用壯語教學的6個百分點,是主張用壯漢“雙語”人數的1倍還多。對于“您會要求您的下一代學習壯語”問題,選擇“由子女自己決定”和“會”各占40%,選擇“不會”的占20%左右,明確要求下一代學習壯語的比例遠遠低于“不會”和“由子女自己決定”兩者總和;對“您認為壯話有推行學習的價值嗎”問題,回答“沒有”的人數超過“有”的人數將近10個百分點。從這3個問題的答案的統計可以看出,壯族村民包括村干部并不看好壯語的前途。壯語地位、作用不斷下降與壯族地區村民外出打工、求學、經商等日常交往活動,需要不時進出城鎮,有的甚至是長期生活在城市密切相關。為了適應、融入城市生活,壯族村民學習掌握城市文化必不可少,這首當其沖的是對城市主流語言,包括普通話的學習和掌握。由于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家鄉的子女大多只能交給祖輩照看,爺爺奶奶為了與滿口普通話的孫子孫女交流,也只好舍講已經習慣了的壯語,不時蹦出幾句蹩腳的普通話。由于城市化的影響,使用壯語交流的語言環境產生變化,使用壯語的空間被擠壓,講不好壯語的人越來越多,不會講壯語的人呈低齡化發展趨勢。3.城市化使壯族山歌“漸失”,難登舞臺2011年10月,筆者通過問卷的形式對靖西壯族村民山歌情況進行抽樣調查,共發放了100份問卷,有效問卷93份,有效率為93%。從表3可以看出,其中不會唱山歌的村民52人,比例為55.9%,高于會唱山歌人數15個百分點;不愿意學唱山歌人數占總數比例為23.7%的比例。雖然村、鄉鎮或縣會舉辦歌圩,但是只有中老年人喜歡唱山歌,年輕人不喜歡,會唱山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會編山歌的年輕人更少,會編也會唱山歌的年輕人則幾乎沒有。一些村、鄉鎮壯族歌圩因為群眾基礎的廣泛性喪失而形同虛設,自然消失,不少地方歌圩已不復存在。不少游客到武鳴參加三月三歌節,因聽不到用壯語唱的原汁原味的山歌而掃興而歸。
三、影響壯族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文化生態環境惡化。壯族鄉村文化是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多因素長期綜合作用形成的結果。壯族鄉村不恰當的城市化,使壯族鄉村文化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受到破壞,這不僅改變了壯族鄉村的經濟面貌和社會結構,也改變了壯族鄉村文化結構,壯族鄉村文化的內容、形式,以及韻味都不可避免受到沖擊。一是地理環境變遷。隨著城市化不斷深入,壯族鄉村文化依賴的自然地理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城鄉界限日趨模糊。由于壯族鄉村普遍處于后發展地域,城市化導致城擴鄉縮,許多地方先后出現了城中村、村中城、村中鎮、村中市等現象,原來十分固定、確定的依托地域已經變得相對模糊,導致壯族鄉村文化在城鄉之間“游離”,難以找到“歸宿”。二是經濟因素變異。如農村土地用途過度商業化,或因景區景點開發、工業用地、城市用地、開發區、庫區建設等需要,導致非農用地比重不斷增加,有的壯族鄉村因此不復存在,其文化也不同程度消失。三是鄉村文化資源過渡商業化,破壞了鄉村文化“土壤”環境。它集中表現為鄉村旅游業的無序發展,旅游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促進壯族鄉村經濟發展、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也不同程度破壞了壯族鄉村文化生態環境,如把不是季節的民俗文化硬搬上演出舞臺來,顯得不合時宜。四是生活方式城市化。越來越多的壯族鄉民,尤其是那些有外出務工經歷的青壯年,逐漸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其飲食、娛樂、穿著打扮、居住、生活用具和用品、婚喪禮俗等方面逐漸向市民學習、靠齊,對壯族鄉村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認同感降低。(二)壯族鄉民民族意識淡化。民族意識是民族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其核心是維護、捍衛和實現本民族生存發展的利益和權利。壯族人口分布范圍廣,開化時間早,其思想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稀訟獄”[1]139,更容易與其他民族融合,使得壯族民族意識相對較弱。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壯族鄉村文化受到城市文化、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壯族鄉民的民族意識不斷淡化,這可以在前文有關調查中壯族年輕人對本民族語言、山歌、服飾抱無所謂的態度得到體現。壯族鄉民民族意識的淡化,使壯族民眾在鄉村文化的選擇上就難以達成一致,減少了壯族鄉村文化的穩定性,加劇了壯族鄉村文化的失落。(三)傳承方式落后。在網絡化時代,各種自媒體、新媒體層出不窮,文化傳承方式越來越先進、傳播時間越來越短,影響人群越來越廣。但是,壯族鄉村文化仍然主要通過師傅傳承、家族傳承,采取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有些文化項目或者某些領域的傳承和延續飄忽不定,往往因傳承人的死亡而滅失,特別是在現代化急劇發展的社會環境下,文化的鏈接更容易出現中斷,甚至在不經意間就會消失。(四)西方文化的沖擊。隨著城市化不斷推進,西方文化不可避免會“踏進”壯族鄉村,影響壯族鄉民的生活。以節日文化為例,壯族鄉村農民的娛樂方式受西方節日文化的影響,在交通、通訊條件較好的壯族鄉村,許多傳統節日逐漸被淡化,不少人,尤其是年輕人也開始把過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等當作時髦而在鄉村流行起來,有些節日甚至比當地的傳統節日舉辦得更加熱鬧,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參加,人氣更旺。西方文化的沖擊,必然導致壯族鄉民對本民族文化的擁有感也逐步消逝,原有根植于傳統文化土壤的文化自信心也隨著傳統鄉村文化土壤的消失而喪失。
壯族歷史檔案保護狀況及策略
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人口1605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84.57%,占總人口的32.60%。而壯族人口比重在50%以上的有40個縣市,這些縣市,全部分布在桂林—桂平—欽州連線以西。除貴港、桂平、欽州、上思、防城港5個縣市以外,其他49個縣市均位于南寧、崇左、百色、河池、柳州、來賓6個地市。因此,筆者將選取主要的34個縣的檔案館以及廣西境內14個地級市的檔案館作為研究對象。
一、廣西壯族歷史檔案的概念
筆者將壯族歷史檔案的定義為“:組織和個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能反映壯族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各個方面有史料價值的各種形式的原始記錄?!痹蛴腥阂弧炎鍤v史檔案具有歷史性,即史料價值。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懊褡宓囊庾R形態、文化素質都有著歷史繼承的聯系性?!盵1]16二、壯族歷史檔案具有民族性。壯族歷史檔案定義的外延包括有經濟生活、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各種記錄。三、外國學者認為檔案是“經鑒定值得永久保存的供查考和研究之用”[2]3,我們認為“檔案是組織或個人在以往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確定的、具有完整記錄作用的固化信息”[3]6。中外學者不約而同都明確表達出檔案的基本屬性———原始記錄性。
二、廣西壯族歷史檔案保護現狀分析
1.保護的自然阻礙因素。(1)時間跨度較大。早在舊、新石器時代,壯族先民們就在今之廣西壯族自治區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化。春秋戰國時,壯族是百越的一支,南宋時始稱僮人、撞丁。明、清時與土、依、沙并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統一為“僮”,1965年根據倡議,把“僮”改為“壯”。抑或從有文字的歷史記錄算,距今亦有2000多年,在時間的路程中,先民不斷創造著文化財富,廣西寧明、龍州等地的斷崖陡壁上留下了壯族先民繪制的眾多崖壁畫,銅鼓距今也有2000多年歷史。其龐大的時間跨度是我們對其進行保護的巨大阻礙。(2)分布廣泛分散。根據筆者的深入調查,壯族歷史檔案數量與壯族人口分布呈正比關系。例如,廣西左江流域就發現了大量的壯族古老巖畫“,這些巖畫分布在寧明、龍州、崇左、扶綏、大新、憑祥和天等等79縣”[4]29,這些地區的壯族人口比重都高于50%。壯族歷史檔案主要分布在桂林———桂平———欽州連線以西,其中以南寧、崇左、百色、河池、柳州、來賓為中心,上述6地市、縣檔案館藏大量有各種門類、各種載體的壯族歷史檔案。由于壯族歷史檔案廣泛分布在廣西南部,兼之多散布于山區,檔案又多掌握在個人手中,加大了檔案收集保護的難度。2.保護的社會阻礙因素。(1)硬件設備落后。筆者對48個市縣檔案館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根據問卷顯示,檔案庫房的設備配給狀況嚴重不足,檔案館沒有云梯、傳送帶等運輸工具,而擁有自動消防設備的檔案館只占調查對象總和的15.4%,擁有安全監控設備的檔案館只占調查對象總和的12.8%,擁有空調的檔案館的比例是92.3%。消毒方面主要以生物制劑為主,擁有消毒柜的檔案館數量只5家。檔案修復基本上都依靠手工技術,且修復工藝以傳統技術為主,和發達地區差距明顯。檔案裝具有封閉式箱柜、單柱式固定架、復柱式固定架、積層架、活動式密集架等。壯族地區檔案館主要采用封閉式箱柜和活動式密集架。封閉式箱柜一般以木材或金屬制成,即我們通常說的木柜和鐵皮柜。封閉式箱柜有鐵皮和木制之分,現大部分檔案館已以鐵皮為主,但木質箱柜廣泛存在。(2)軟件基礎薄弱。檔案館的軟件環境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大致了解。①法規和標準。我自治區的檔案部門以《檔案法》為綱,具體工作辦法和標準根據自身特點制定。這些法規時間上增補較頻繁;內容上集中于特殊檔案和新型檔案以及檔案館的建設方面。雖然涉及的內容全面,但是規范壯族歷史檔案的法規和標準針對性弱。例如,《各級檔案館收集范圍的規定》對于民族檔案只是一筆帶過。缺少工作標準的壯族歷史檔案工作將如同瞎子摸黑,舉步維艱。②人員配置和素質?,F以柳州市檔案館為例,事業編制26名,其中局(館)長1名,副局(館)長1名,正副科長13名。其中研究生文憑以上3人,本科文憑以上13人。說明市級以上的檔案館人員配置較好。然而縣級人員配比失調。例如,德??h檔案館編制9人,本科文憑以上2人,上崗前接受過檔案培訓的只有4人。目前的檔案隊伍無法滿足壯族歷史檔案的需要。③資金保障。檔案事業經費是檔案管理單位履行職責的物質基礎,是一切檔案管理活動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皬哪撤N意義上說,經濟是檔案事業發展的根本之‘源’———原動力或動因?!盵5]16中央和地方財政對檔案館事業各項經費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對促進我國檔案館事業的不斷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雖然檔案事業經費得到多方的支持,但總體呈現偏緊態勢,并且項目經費規定??顚S?,廣西壯族歷史檔案沒有得到專門的經費支持。④檔案保護意識。檔案保護意識指兩個方面:一、檔案管理人員的保護意識。檔案管理人員對工作的重視與否,決定著檔案工作的質量。然而在絕大多數的檔案部門,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就是領導重視什么,那什么方面就做得好”[6]27。二、社會的保護意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忽視非物質文化的價值,許多珍貴的檔案材料都淹沒在蒼白的物質當中。另外,經濟利益的指向作用,使珍貴檔案被個別組織和個人據為私有。無論從社會的哪個角度看,社會環境的思想意識對壯族歷史檔案來說都是不利的。
三、壯族歷史檔案保護對策
壯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共生探究
摘要:優秀的壯族傳統體育要永續存在,就要把壯族傳統體育文化永續傳承,讓壯族文化的光芒熠熠生輝。學校是傳承和發揚壯族傳統體育的良好沃土,而當前學校體育教育教學中,普遍以西方現代體育占據主導地位,壯民族體育沒有足夠的“話語權”。分析學校場域中壯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困境,尋求壯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共生的契合發展。
關鍵詞:壯族傳統體育;學校體育;共生
在歷史長河中,壯族人民在生產勞動實踐中孕育了璀璨而獨具特色的壯族文化。壯族人民應對自身所創造的傳統體育文化價值充滿自信心,對自身能夠傳承、發揚壯族傳統體育持堅定的信念。因此,推進壯族傳統體育文化進入學校,與學校體育共融共生,對傳承、創新、發展壯族傳統文化具有現時價值和意義。時下,西方現代體育教育教學在學校體育中占據主導地位,壯族傳統體育理論研究不足,如何發揮學校的場域功能,使學校體育與壯族傳統體育契合發展,亟需我們的思考與解決。
一、壯族傳統體育的追溯
(一)壯族傳統體育的歷史淵源。民族傳統體育,指某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在一定范圍內所展開的,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傳統體育活動。[1]在花山巖畫銅鼓圖像探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壯族傳統體育的雛形,壯族體育舞蹈、壯族武術、壯族軍事體育、壯族劃龍舟、壯族投繡球和壯族體育健身娛樂等在圖像中所呈現。[2]此外,壯族傳統體育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古代壯族先民居住在山區、叢林地帶,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為了維持生活,古老的狩獵練就了壯族先民的跑、跳、射弩、射箭、投擲等,經過不斷地發展,形成了許多風格獨特的傳統體育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壯民族勇敢頑強、艱苦奮斗的精神。[3]據此而知,壯族傳統體育是廣大的壯族人民在勞動生活、生產實踐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族體育文化形態,也是我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壯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概況。壯族人民基于生產實踐,創造了大量的民族文化體育活動。據調查顯示,壯族傳統民族體育文化項目多達194項,例如投繡球、踩高蹺、打扁擔、三人板鞋、搶花炮、打陀螺、師公舞、打磨秋、壯拳、螞拐舞等。[4]從這些傳統民族體育的外形來看,無一不是壯族人民勞動生活的再現,或是動作技術的升華;由于壯族先民所具有的疾跑、跳躍、攀爬、投擲器物、射擊、揮舞刀棍等早期體育行為,他們才得以在艱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這時的體育只是萌芽狀態,但卻是未來體育的起點。[5]不論何種文化,在歷史的洪流中都會面臨著生存問題,在現代體育運動、外來文化的沖擊下,由于壯族傳統體育所需經費與基礎設施不足,引發了壯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危機。筆者查閱文獻資料顯示,壯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在傳承、開發過程中猶如水中漂泊的浮萍,無所依靠的狀態。
二、壯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共融共生關系
壯族音樂在廣西高校音樂教育的傳承
摘要:民族音樂是音樂與民族文化的融合,同時也是中國傳統音樂與中國民族文化的結合。高校是培養社會所需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平臺,其同時也肩負著傳承民族音樂的重要責任。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音樂是當地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音樂文化,將壯族音樂引進廣西高校音樂教育,不單單對壯族音樂的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夠推動高校音樂教育的綜合化發展。文章主要針對壯族音樂在廣西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進行研究。
關鍵詞:壯族音樂;廣西高校;文化傳承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化的文化潮流撲面而來,我國必須要高度重視傳統民族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要性。在這一基礎上,高校作為培養綜合人才的重要平臺承擔著傳播傳統民族文化,繼承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責任。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其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壯族音樂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分支。在廣西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壯族音樂對于傳承壯族音樂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一、壯族音樂及其在廣西高校音樂教育中傳承的意義
(一)壯族音樂
壯族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之一,其一共有近2000萬人口,絕大多數都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人民十分熱愛歌唱,每一年都有歌唱盛會,春節、元宵節都會舉行。壯族音樂主要有民歌、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等等。
壯族文化元素在家居產品設計的應用
【摘要】壯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研究立足壯族文化,以壯族元素為視角,結合造物思想、民族信仰、文化符號、社會功能等因素,通過實地調研篩選出最具壯族特色的壯錦、干欄式建筑、繡球、銅鼓等元素,進行歸納、提煉、分析、設計,最終設計出具有壯族文化特色的家居產品,促進壯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壯族文化;家居產品設計;應用
廣西作為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南大門,在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報告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強民族強。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家居產品設計因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思想內涵賦予了家居產品設計新的生命和靈魂,深受消費者的青睞,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相關概述
1.1家居產品發展概述早期家居產品主要是通過擺設、粘貼、懸掛、鋪墊一些物品,讓居室增添美感,其種類包含盆景、花瓶、墻紙、珠簾、字畫、布藝及其它飾物等[1]。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居與裝飾之間融合越來越多,例如:燈飾、窗飾、墻飾等,既有實用功能,又兼顧裝飾效果。家居產品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家居產品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早期,考古發掘的陪葬品中發現許多制作精美的香爐、雕漆盒、陶俑、帛畫等,這表明在當時,物品除了具備使用功能性外,還具備了一定的文化功能。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產品的文化性與功能性逐漸被細化,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家居產品應運而生。1.2壯族文化概述。擁有相同的文化、語言、歷史是形成一個民族的前提。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民族學、歷史學認為壯族是由中國古代嶺南的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主要集中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迄今已有將近2000年的歷史,由于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地理條件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壯族文化傳統。在壯族文化資料里我們發現壯族人有勤勞勇敢、敬畏自然、圖騰崇拜的痕跡,體現了壯族人有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動物和平共處的觀念。壯族文化有著以“壯錦”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服飾紡織文化,也有以“銅鼓”為代表的青銅文化,有以“干欄式建筑”為代表的桂北民居文化和以“繡球”為代表的吉祥物文化,這些文化是壯族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壯族文化的輝煌與燦爛。
2融入壯族文化的家居產品設計現狀
淺論壯族服飾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的運用
摘要:隨著文化的快速發展和審美水平的進步,現代服裝設計的實施,開始從一些新的角度出發,更加希望將民族的元素更好應用,這樣就可以在現代服裝設計上,增添較多的特色,對于將來的設計水平提升,會產生很大的積極作用。文章針對壯族服飾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展開討論,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壯族;服飾元素;現代;服裝設計
從主觀的角度來分析,現代服裝設計的開展,不斷的追求個性化的特征,同時在很多方面,還在實施定制化的發展,對于服裝本身的功能、審美等,也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在此種狀況下,民族服飾元素的應用,給現代服裝設計提供了很多的參考與指導。壯族服飾元素具有的特色較多,將其與現代服裝設計融合,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可行性。
一、壯族服飾元素的特點
(一)款式特點
現代服裝設計在落實的過程中,有很多方面的工作,都要從長遠的角度來出發,如果僅僅是追求當下的短季流行,并不能給現代社會的發展帶來較多的幫助,也無法在客觀的工作水平上大幅度的提升1。此時,壯族服飾元素的應用,引起了很多設計人員的注意,如果在該方面的款式特點上積極的把控,將很容易在現代服裝設計上得到較大的突破,由此得到的服裝設計成果非常的優良。分析認為,壯族服飾元素的款式特點,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壯族男子服飾在設計的過程中,款式相對簡潔,同時在區域的差異性并不是特別的大。壯族男子服飾比較注重將自身的一些文化內涵有效的融合進去,這樣就可以充分的凸顯出自身的文化特色。例如,男士服飾的上身位置,通常情況下是著有無領對襟上衣,有些服飾也會在衣襟的邊緣位置,鑲嵌花邊2。第二,壯族的女子服飾設計過程中,更加偏向于偏襟無領闌干上衣,或者是對襟扣襻上衣,下身的服飾配合上,主要是表現為黑色的肥型長褲為主,在褲腳的位置存在明顯的闌干鑲邊。
壯族剪紙藝術旅游開發設想
壯族主要生活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廣西中南、云南一帶,由于當地復雜的地形、相對封閉交通,使得這一地區的文化傳統保持得較好。剪紙藝術就是這些地區保留下來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壯族剪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地域性風格,具有極為深厚的旅游產品開發潛質,但是長期以來,這一寶貴資源卻沒有得到重視。因此,深入挖掘壯族剪紙藝術的內涵,進行有效旅游產品開發,將有利于促進壯族地區的旅游發展。
一、壯族剪紙藝術的功能內涵
壯族剪紙是壯民族的社會習俗、生產、政治、宗教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的審美意識的一種物化表現,具有豐富的功能內涵與藝術內涵。深入分析其內涵,將有助于人們對其進行有效的旅游規劃開發利用。其一,裝飾功能。裝飾功能是壯族剪紙的最基本的功能,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剪紙,用于裝飾墻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有時還作為禮品裝飾,在民間婚嫁活動中貼于婚慶用物品。圖案主要有:杏花、梅、牡丹、海棠、山丹、芍藥等花草紋;蝴蝶、馬、牛、羊、蝙蝠等動物紋;還有山、水、火、云等。這些剪紙通過諧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二是作為少數民族服飾刺繡底樣和依托。壯族剪紙用來作為布貼、織錦、刺繡、花帽、背帶、花鞋等生活用品的藍底,多用紅、綠、黑、白、褐色。風格比較原始,以寫實紋飾為主,抽象紋飾不多。紋樣多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植物和人的形象,圖案內容有龍、鳳、牡丹、荷花、團菊、菱紋、鴛鴦、吉祥語、回紋、花草等,充滿了生活氣息。其二,巫術信仰功能。這是壯族剪紙的主要功能。由于壯族生活地區交通閉塞、科學水平落后,人類對自然產生的畏懼和神秘感,導致“巫蠱文化”盛行。這一風俗在較邊遠封閉的山區和少數民族的傳統民俗中仍然殘留。壯族等南方剪紙起源于巫術。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各種樣式的物像和人像巫術剪紙,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與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禮上燃燒,以招魂驅邪。巫術剪紙被壯族人民作為一種神力的載體,發揮著“驅邪攘災、延年益壽、祛病保平安”的功能。這種剪紙作為法力的象征,在儀式前由專職巫師剪制,剪紙形式多為由人形(代表人的魂、鬼或神)、動物形及幾何紋形等符號組成的出師符;多以紅色為人,白色稱鬼。有的巫師在使用人形圖像的符時,在剪紙頭部用香柱燒三個倒“品”字型的小孔,或者給剪紙畫上眼睛,示意該“茹郎”已獲得了“巫”的神力,可任受巫師的驅使。儀式前,剪紙擺放在規定的地方,儀式中,依據巫師的指示焚燒相應的儀式剪紙,儀式后再按照巫師的要求把剩下的儀式剪紙或貼或插在家里的神盒兩側,或粘貼到外面的土地廟里等地方,平時的初一、十五日及行巫事前上香祭祀。廣西壯族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巫術剪紙。其三,祈子生殖崇拜功能?!捌碜印笔俏髂蠅炎逦仔g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捌碜印眱x式在婚儀和年俗中進行,需要剪花婆神、求子符、七子團圓等剪紙,以剪紙的形式祈求婚姻美滿、人丁興旺。剪紙往往以如意云頭形象象征男陽,菱形孔或蓮花象征女陰,以葫蘆、石榴、葡萄、魚等多子的動植物來表示多子多福,突出表現了人們對生殖器的崇拜和祈求繁衍旺盛的愿望。剪紙形式主要有祈花符、求育符、花橋、保胎解厄符、護魂過橋符、神鳥護花符。其四,祈福添壽功能。壯族人民經常使用諧音組合的形式,將擁有某種意義的動物花卉等組成剪紙圖案,將雞羊組合一起寓意為“吉祥”,喜鵲與梅花組成“喜上眉梢”,從而寄托人們祈福添壽、求平安、求發財的美好愿望。這類剪紙常見的有:保平安星、招財星、添壽星、文武星。其五,文化傳承功能。過去,壯族文化比較落后,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歷史文化的傳承多以古歌、神話傳說等口頭文學形式完成。剪紙這種形象化的符號形式,記載、傳承了壯族的傳統民俗與文化。在壯族剪紙中經常性的出現形態各異的小紅人形象,或“出騎打獵”或“擊鼓高歌”,形象簡潔生動,與花山崖壁畫極為相似,其文化內涵與社會功能完全相同。
二、壯族剪紙旅游開發的可行性
壯族剪紙作為一種手工活動,不但能夠傳承文明、弘揚文化,而且擁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對于促進當地的旅游業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壯族剪紙藝術豐富的旅游內涵符合旅游產品開發的重要原則,其旅游產品的開發具有相當的可行性。
(一)具有獨特旅游內涵
壯族傳統道德教育方式分析論文
一、壯族傳統道德獨特的教育方式
采取何種形式進行教育,這是由各民族的實際情況和特點所決定的。在壯族地區,道德教育常用下面獨特的方式來進行:
(一)以歌傳教。壯族長期沒有自己統一的文字,傳承文化最主要的載體是山歌,“以歌傳教”就成為壯族傳統道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壯族山歌具有傳授知識、教化和解決糾紛的功能。如《勸農歌》“泥鰍不能怕泥土巴頭,做人不要嫌棄屎臟身”,告誡人們勞動要不怕臟累;時政歌緊跟形勢,如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鄉用山歌“夫婦一胎辦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權;若還個個生男仔,結婚哪處找姻緣?”積極宣傳計劃生育政策;喪事儀式歌《目連經》唱出父母生兒育女的艱辛,傳授孝順父母的道理;等等。壯族人“稀訟獄”,“以歌代斗”,用對歌的輸贏來解決糾紛。
山歌的內容來自群眾生活,通俗易懂,旋律、句式優美、易唱易學,耳濡目染,沒有文化知識的人也能容易學會。從我們到靖西、德保、西林等地的調查來看,目不識丁的壯族老太太、老公公也懂禮節,能用倫理道德思想教育子女。他們的倫理道德思想,很多內容直接來源于他們經常傳唱的山歌。
(二)以故事傳教。壯族長輩會利用睡前、親人團聚、納涼等時間,以講故事形式向兒孫們傳授倫理道德。壯族的許多故事都含有做人思想,如《兩姐妹》《兩兄弟》《貪心的朋友》《貪心變蛤蟆》《兄弟分貓》等,批判兄弟、姐妹、朋友之間那種自私、欺詐和貪心的行為,教人要互助、互讓和互敬。《劉三姐》是壯族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婦孺皆知的故事,它教育人要有不怕困難,不畏強暴,勇于抗爭的精神,才能過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