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思想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20:12: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學思想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我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論文
【內容提要】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從草創起步到初步繁榮走過了約一個世紀的歷程。在邁入新世紀之際,該學科無論從研究的對象、任務、方法,還是關鍵措施上都面臨著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為學科建設者提出了新的歷史任務。
【摘要題】經濟思想史
【關鍵詞】中國經濟思想史
【正文】
任何一門學科的建設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學科建設也必然面臨著不同于以往的新任務。中國經濟思想史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在邁入新世紀之際,也必然面臨著新歷史條件下的新問題,面臨著時代賦予學科建設的新使命。
一、回顧:從草創起步到初步繁榮
民國時期馬克思經濟學論文
一概況
筆者發現,有15部民國時期中國非馬克思主義者編著的經濟思想史著作中有關于馬克思及其經濟學的內容。目前,筆者通過網上搜索看到了其中7部的目錄或相關信息,但還未能閱讀到其具體內容,故本文僅以趙蘭坪的《近代歐洲經濟學說》、區克宣的《近代經濟思想史綱》、唐慶增的《西洋五大經濟學家》、蔡慶憲的《經濟思想小史》、黃曦峯的《經濟學史大綱》、張毓珊的《經濟思想史》、金天錫的《經濟思想發展史》和趙迺摶的《歐美經濟學史》①為代表,介紹民國時期非馬克思主義者②編著的經濟思想史著作中的馬克思經濟學③。
二對馬克思及其經濟學的介紹
(一)對馬克思生平及其著述的介紹
趙蘭坪對馬克思生平和著述的介紹非常詳細,列出了馬克思的主要著述19部,并稱“馬克思之著述極多,幾有窮畢生之力,亦難遍誦之感”①。區克宣也介紹了馬克思的政治生涯和馬克思的8部主要著述②。張毓珊首先指出了馬克思主義或科學社會主義與空想社會主義的區別,并簡要介紹了馬克思的生平③。趙迺摶也首先指明“空想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社會主義之區別”,然后,非常詳細地介紹了“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小傳”,并在“注附”中列出了兩人的20部著作④。金天錫稱馬克思“讀書之多,在從來經濟學家中要算第一人了”,并很詳細地介紹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14部“重要著作”⑤。黃曦峯認為,在馬克思之前“固然已有社會主義的理論”,但多半都是從“道德或宗教的立場出發,闡明社會主義的理論”⑥。唐慶增強調,在馬克思之前并非沒有社會主義者,但科學社會主義完全是由馬克思“提倡而成的”⑦。蔡慶憲則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稱為“國際革命社會主義”,并說馬克思的《資本論》被人“稱之為科學社會主義者的圣經”⑧。這些作者在介紹馬克思的時候,都將其科學社會主義與空想社會主義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相區別。
(二)對馬克思唯物史觀(或經濟史觀)的介紹
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念的發展
伴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對外開放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舉國上下重新矚目入世的影響與對策時,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對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作出系統深入的研究。本文擬就此談幾點想法。
一、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基本任務與意義
如果對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作出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研究,其基本任務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考察這一理論的發展歷史,即其產生、推進和形成的歷史演變過程,揭示該理論是在我國哪些不同歷史時期受什么樣的政治經濟條件和經濟開放實踐的影響而產生與發展的;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占主流地位的理論觀點是怎樣發展演變的;對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發生重要影響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見解和觀點,如何評價其歷史地位;在同一歷史時期就一些重要理論問題有哪些重要的不同認識;這一理論的演進過程經歷了哪些大的階段,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和規律性,等等。
另一個方面是考察這一理論的發展現狀,即在概括介紹現階段占主流地位的觀點和理論界對各個重要問題的探討的基礎上,分析所取得的理論成就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同時,針對學術界就一些主要理論問題產生的不同認識作進一步的分析,結合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作前瞻性研究。
之所以承擔兩個方面的任務,是由中國經濟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內在需要所決定的。首先,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思想源遠流長,并對現代經濟理論有重要影響。即使自近20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對外開放理論也伴隨實踐的發展而經歷了不斷演進的過程。對這一理論的歷史是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理論發展研究不能停留在史的考察上,只有深刻把握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研究的現狀并開展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探討,才能使“經濟理論發展研究”臻于全面。而后一種角度恰恰是現今中國經濟思想研究領域中較為薄弱的環節。一些論著只停留在思想史的考察之上,過于側重學術性,影響了經濟思想研究服務于指導實踐的功能的發揮。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研究應避免只承擔思想史研究任務的作法,注意就理論現狀部分做出自己的研討,也就是說要對現階段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研究特點、重點問題、歷史任務及發展趨向等作出分析和概括。
從上述兩個方面研究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任務量很大,但在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條件下很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外開放理論發展研究論文
伴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對外開放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舉國上下重新矚目入世的影響與對策時,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對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作出系統深入的研究。本文擬就此談幾點想法。
一、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基本任務與意義
如果對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作出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研究,其基本任務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考察這一理論的發展歷史,即其產生、推進和形成的歷史演變過程,揭示該理論是在我國哪些不同歷史時期受什么樣的政治經濟條件和經濟開放實踐的影響而產生與發展的;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占主流地位的理論觀點是怎樣發展演變的;對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發生重要影響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見解和觀點,如何評價其歷史地位;在同一歷史時期就一些重要理論問題有哪些重要的不同認識;這一理論的演進過程經歷了哪些大的階段,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和規律性,等等。
另一個方面是考察這一理論的發展現狀,即在概括介紹現階段占主流地位的觀點和理論界對各個重要問題的探討的基礎上,分析所取得的理論成就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同時,針對學術界就一些主要理論問題產生的不同認識作進一步的分析,結合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作前瞻性研究。
之所以承擔兩個方面的任務,是由中國經濟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內在需要所決定的。首先,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思想源遠流長,并對現代經濟理論有重要影響。即使自近20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對外開放理論也伴隨實踐的發展而經歷了不斷演進的過程。對這一理論的歷史是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理論發展研究不能停留在史的考察上,只有深刻把握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研究的現狀并開展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探討,才能使“經濟理論發展研究”臻于全面。而后一種角度恰恰是現今中國經濟思想研究領域中較為薄弱的環節。一些論著只停留在思想史的考察之上,過于側重學術性,影響了經濟思想研究服務于指導實踐的功能的發揮。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研究應避免只承擔思想史研究任務的作法,注意就理論現狀部分做出自己的研討,也就是說要對現階段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研究特點、重點問題、歷史任務及發展趨向等作出分析和概括。
從上述兩個方面研究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任務量很大,但在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條件下很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國有經濟對外開放理論分析論文
伴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對外開放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舉國上下重新矚目入世的影響與對策時,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對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作出系統深入的研究。本文擬就此談幾點想法。
一、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基本任務與意義
如果對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作出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研究,其基本任務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考察這一理論的發展歷史,即其產生、推進和形成的歷史演變過程,揭示該理論是在我國哪些不同歷史時期受什么樣的政治經濟條件和經濟開放實踐的影響而產生與發展的;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占主流地位的理論觀點是怎樣發展演變的;對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發生重要影響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見解和觀點,如何評價其歷史地位;在同一歷史時期就一些重要理論問題有哪些重要的不同認識;這一理論的演進過程經歷了哪些大的階段,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和規律性,等等。
另一個方面是考察這一理論的發展現狀,即在概括介紹現階段占主流地位的觀點和理論界對各個重要問題的探討的基礎上,分析所取得的理論成就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同時,針對學術界就一些主要理論問題產生的不同認識作進一步的分析,結合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作前瞻性研究。
之所以承擔兩個方面的任務,是由中國經濟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內在需要所決定的。首先,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思想源遠流長,并對現代經濟理論有重要影響。即使自近20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對外開放理論也伴隨實踐的發展而經歷了不斷演進的過程。對這一理論的歷史是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理論發展研究不能停留在史的考察上,只有深刻把握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研究的現狀并開展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探討,才能使“經濟理論發展研究”臻于全面。而后一種角度恰恰是現今中國經濟思想研究領域中較為薄弱的環節。一些論著只停留在思想史的考察之上,過于側重學術性,影響了經濟思想研究服務于指導實踐的功能的發揮。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研究應避免只承擔思想史研究任務的作法,注意就理論現狀部分做出自己的研討,也就是說要對現階段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研究特點、重點問題、歷史任務及發展趨向等作出分析和概括。
從上述兩個方面研究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任務量很大,但在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條件下很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踐路徑思考
摘要:縱觀國際政治經濟新形勢,中美貿易摩擦博弈背后反映的是全球價值鏈的重構和整合,而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也造成了世界經濟的下行趨勢,中國正處于這場大變局的風口浪尖,在這一系列的新挑戰和歷史機遇面前,我國提出了以內循環經濟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戰略。本文立足經濟思想史這一經濟學科領域的瑰麗寶庫,并結合大變局背景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出的時代背景及深刻內涵,分別從內需體系為基奠的國內大循環和新格局、新生態:“內循環聯動外循環,外循環反哺內循環”兩個方面出發,為當代中國雙循環新格局的構建做出理論依據支撐及實踐路徑思考。改革開放40余年,我國對外開放的步子越邁越大,過去的40年中,我國身處全球化及國際間循環的浪潮之中,放眼近年來波詭云譎的國際政治經濟新形勢,逆全球化等破壞全球價值鏈體系和危害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因子讓當今世界格局和未來發展趨勢蒙上了一層未知的陰霾。此外,全球新冠疫情這一導火索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頹勢,產生了許多影響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的不安因素。此后,國民經濟循環便從空間上被進一步擴展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經濟新發展戰略將會在大變局時代背景下為我國改革開放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和問題的解決方案,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本文以中外經濟思想史理論為基礎,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及借鑒,對構建我國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具有積極意義。
1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提出的時代背景及深刻內涵
1.1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大變局
1.1.1國內大循環經濟下的發展機遇中國的經濟增長步入新常態,更加強調內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我國在核心技術封鎖、信息阻塞的國際技術交流及合作環境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創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創造道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中國的“卡脖子”領域將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長期以來,我國受到國際上某些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及各方面的打壓,使得我國在許多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上的探索十分艱難,如人工智能、芯片制造技術等,但隨著以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戰略的提出,我國會加大對短板領域的政策導向和扶持力度。美國對華為及中興的制裁和一系列強暴手段讓國人清晰地認識到唯有掌握自主研發技術,在所處領域擁有核心競爭力,并通過縱向延伸整合上下游資源和建立獨立完整的產業鏈,才能保障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在惡劣的環境下發展壯大。雙循環戰略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探索和發展將會得到極大的成長空間,以5G技術和人工智能為核心,連接大數據、云計算,在智能出行、家居、生活、數字經濟、智慧醫療及大健康等領域的應用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計,2020—2025年,我國5G商用直接創造的經濟增加值約3.3萬億元[1],間接帶動的經濟增加值達8.4萬億元;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約10.6萬億元,間接拉動的經濟總產出約24.8萬億元,這些僅是5G技術的發展可預期實現的效益。此外,還有與5G技術密切相關的領域,這些相關領域的潛力也很大。
1.1.2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下的發展機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的安全與穩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一方面,我國規模龐大的市場和處于國際分工上關鍵節點的位置使得我國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投資優勢;另一方面,我國具有完整的產業鏈和體系,豐富而充分的生產要素,為我國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契機。龐大的人口總量使得我國擁有體量巨大的消費市場,全面小康社會下中國人民的消費需求和層次會不斷提高,需求也會更加多樣化,這些條件為世界資本提供了巨大的投資機會,中國市場是世界上任何時期絕無僅有的。我國的產業鏈體系是十分完整且成熟的,考慮到交易費用的存在,在我國投入生產,實現產品的價值符合效用最大化的選擇。海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在2020年的出口產品數目眾多,有超過8000種產品出口外銷,充分體現了中國的產業鏈及出口的優勢。此外,國內的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國家相對寬松的政策及幫扶為中國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通過貿易自由化不斷創造新的發展機遇?;浉郯拇鬄硡^建設、RCEP自由貿易區建設等既是中國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對內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又是國內國際互促循環的重要環節。
1.1.3不穩定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當代中國面臨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變幻莫測,和平發展主題下的世界仍然存在許多不確定的躁動因子在危害著世界各國的和平發展。全球化的進程從未止步,但逆全球化的勢力和聲音越來越強盛,這讓全球要素流動、貿易往來、交流合作等受到了極大阻礙。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讓世界各國遭受了國內外各種壓力與危機,導致許多尖銳問題的出現。中美貿易摩擦這一對中美雙方影響極為深遠的爭端,將給世界政治經濟的走勢和格局帶來極大的影響。
馬克思思想整體結構論略
摘要:本文以“改變世界”統攝馬克思的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以“實踐思維”作為改變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從實踐思維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變世界必做的課題,根據課題相應把馬克思全部思想分為人道主義社會學說、唯物主義歷史學說、資本主義經濟學說、無產階級革命學說。又從思想表述的角度將馬克思著述分為理論主導和實踐主導兩大系統。文章認為,實踐思維不僅是理解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馬克思唯一正確的思路。
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R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一、籠蓋四十年的總綱領
1845年春,馬克思寫下了文前引錄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最后一條,表明了“改變世界”這個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總綱領,此時已然確立。三十八年之后,當他的全部工作劃上句號時,恩格斯在他的墓前總結道:“以某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的事業,參加賴有他才第一次意識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識到本身解放條件的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這實際上就是他畢生的使命”[1]。顯然,這畢生使命的內容,就是馬克思早年所定目標即“改變世界”的具體化。
如果只是看到馬克思在二十七歲上一語定平生,而忽視他人生抉擇的理性思考依據,那就把馬克思神化了:他一個主觀動念,居然能夠發展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事實上,馬克思1843年開始“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2],通過批判黑格爾的國家學說,并運用經濟學解剖市民社會,完成了社會結構分析、現存社會價值批判、人生及未來社會價值確定,以及歷史轉化必然性的初步認定,改變世界的整體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輪廓。這就是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擇,1846年便投身社會實踐運動[3]的理性心理基礎。由此看來,“改變世界”這一輪太陽在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個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個主題愈是歷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對奉行者的人生覆蓋面便愈益寬廣。只要略作審顧便不難發現,“改變世界”這一主題不僅統一了馬克思的主要理論思考,同時也是統一其理論與實踐的靈魂。
封建傳統經濟思想的基本特點
一、內容上的自然經濟觀點
內容上的自然經濟觀點,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主要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傳統經濟思想始終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看成是最理想的經濟生活模式。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經濟思想的基本觀點產生和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盡管地主階級內部當時存在著各種不相同的學派,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作為他們理想社會的經濟基礎。儒家思想后來發展為封建正統思想的主體。儒家創始人之一———孟軻曾這樣描繪儒家的社會經濟主張:“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孟子•盡心上》)這是一個典型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的圖畫。西漢后期召開的鹽鐵會議上,以封建正統思想標榜的文學賢良則認為社會經濟生活的模式應該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農民不離畦畝,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斬伐而足乎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而上無事焉”。(《鹽鐵論•水旱》)這里雖然有手工業者,也有商人,但僅限于百乘之家,千室之邑的范圍內,而絕不同外界交換:“遠方之物不交,而昆山之玉不至”(《鹽鐵論•通有》),“道路罕行,市朝生草”。(《鹽鐵論•力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是其基本主張。東晉時期的陶淵明甚至把世外桃源看成是最理想的社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稱道的太平盛世,無非是“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史記•平準書》)以及“頻致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通典•食貨七》)這種農業自然經濟的繁榮景象。直至到了近代的許多思想家,包括一些進步思想家,也仍然主張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如龔自珍的“農宗”思想,就主張一宗百畝之田,其中十畝之地為住宅,十畝之田出租稅,十畝之田養佃戶,十畝之田種經濟作物,三十畝自家人口食用,余三十畝所產用來交換手工業品。要求人們“皆不得以澹泉貨,百家之城,有貨百兩;十家之市,有泉十繩,裁取流通而已,則衣食之權重,則泉貨之權不重?!?《農宗》)雖然不主張徹底取消貨幣,但仍然主張“衣食之權重”的農村自然經濟。甚至革命農民,并且是近代革命農民,也把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經濟看成自己的理想國。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就主張:“凡天下,樹墻下以桑,凡婦蠶績縫衣裳。凡天下,每家五家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薄胺捕寮抑刑找蹦臼冉尘阌梦殚L及伍卒為之,農隙治事?!蓖耆且环爬系淖匀唤洕鷪D景。第二,傳統經濟思想的自然經濟觀點的表現,是它的輕商、賤商和抑商原則。重農抑商一直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基本內容。康有為曾指出中國封建經濟思想的這一特點。他說:“吾國古者首去漁獵,則以農立國,是故分田制祿之經,重農貴粟之論,布滿經史。”(《請勵工藝獎創新折》)這里說的確是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的實際情況。早在戰國,封建制度產生時起,地主階級思想家就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即農業是富國富民的本業,而工商業則是末業。要富國強兵必須重本抑末。國家必須在政治上、經濟上、財政上大力推行重農政策,而打擊或限制工商業的發展。比如,商鞅變法就規定:百姓“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史記•商君列傳》)“不農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書•外內》)通過這種辦法,使“民不得無去其商賈技巧而事地利”(同上)。西漢時期,國家規定“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商人子弟,“不得仕宦為吏”(《史記•平準書》),在政治上壓抑商人的地位。西晉王朝規定:“儈賣者,皆當著巾,白帖額,題所儈賣者及姓名,一足著白履,一足著黑履。”(《太平御覽》卷八二八),對商人公然進行人身侮辱。直到近代,這種仇視商品貨幣經濟,賤視工商業者的傳統觀念,仍然具有巨大的影響。直到19世紀70-80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已有相當發展的條件下,地主階級頑固派還在鼓吹只有“重農抑商”、“務本知儉”才能使中國富強的觀點,反對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的“振工商以求富”的主張,仍然認為“自來天下之大計,未有舍本而可以圖富者?!?曾廉:《紡磚樓記》)。在中國歷史上,既使那些重視工商業的思想家,也都難于擺脫傳統的農本工商末觀點。重農抑商思想和政策在中國封建社會統治了2000年之久,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一條基本原則。封建傳統經濟思想維護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不奇怪的,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是:(1)農業是封建經濟最主要的部門,封建農業本來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以,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自然經濟觀點實際上是封建自然經濟基礎在經濟思想上的反映。(2)商品貨幣經濟對自然經濟有瓦解作用,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和封建剝削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地主階級思想家自然要竭力贊美、維護農業自然經濟,而敵視、打擊商品貨幣經濟。
也就是說,地主階級的階級利益決定了封建經濟思想必然維護自然經濟,而敵視商品貨幣經濟。
二、觀察問題的國家本位主義立場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對各種經濟問題的看法,總是以國家為本位,從國家的角度,從國家的立場,從國家的利益出發。有的學者在比較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和西方經濟思想時,稱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為國家經濟學觀點,就反映了傳統經濟思想的這一特點。中國歷代思想家經濟思想的中心點都是密切聯系如何治理國家問題的,如認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國》)以個人為本位,從個人角度談論經濟問題的,不是沒有,但為數很少。古希臘色諾芬的《經濟論》專門論述私人奴隸主怎樣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經濟,而同時期中國的商鞅、孟軻以及其他許多思想家的經濟思想著作,研究的則都是如何富國富民問題。由于觀察問題主要持國家本位主義立場,因而形成了傳統經濟思想如下兩個重要特征:第一,在政治與經濟關系問題上,總是強調政治的首要地位。國家政權是政治中最本質的東西。從國家立場觀察問題,自然也就是從政治上觀察問題,它要求處理一切經濟問題,都從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出發,認為政治上的安危比經濟上的貧富具有更重要的意義,認為“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傳統思想的這一特點,集中表現在貴義賤利思想在中國經濟思想史的長期統治上。中國古代所謂義,不僅是個道德規范,它實質上是一個表示封建政治原則和思想道德原則的范疇。利,則主要指物質經濟利益。中國經濟思想史上長期存在的義利之辯,實質是封建政治、思想、道德原則和物質經濟利益的關系問題,簡言之,也可以說是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問題。在這個基本問題上,地主階級傳統經濟思想一直堅持貴義賤利原則,即要求把義放在首位,謀利、求利必須符合義的原則,服從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和道德原則,要求統治者“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彼?“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四書•大學》)必須“見利思義”,當義和利發生矛盾時,不能見利忘義,而必須毫不猶豫地舍利取義。由于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封建士大夫都以安貧樂道為榮,而以置身經濟事務為恥?!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伴L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四書•大學》)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封建的義,是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在,貴義賤利原則,實質是維護地主階級根本利益的原則,它只關心地主階級的既得利益,至于社會經濟、社會生產是否能得到發展,則是次要問題。正是這種貴義賤利思想,造成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輕視生產,鄙薄經濟事務的壞風氣。第二,關于國民經濟宏觀管理的理論,成為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由于觀察問題的國家本位立場,所以歷代思想家總是從國家角度出發,從封建經濟的全局出發來談論經濟問題。他們談論最多的,主要是義利關系即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問題,農工商關系即國民經濟各部門關系問題,以及國家財政問題、土地問題等,至于個人、家庭、單個生產單位如何處理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問題,則很少有人論及。所以,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可以說是宏觀經濟學思想,而不是微觀經濟學思想,它主要是關于封建經濟全局、或國民經濟總圖景的理論,這是傳統經濟思想國家本位主義立場的必然結果。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國家本位主義立場產生的原因,首先與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的統治有關。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為了鎮壓農民的反抗,地主階級建立了強大的國家機器?!白郧厥蓟式y一中國以后,就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這和西歐封建制度很不相同,西歐國家是封建領主制,一塊土地經濟上的所有者,同時也是政治上的統治者。中國則不然。封建地主對農民可以進行經濟上的榨取,而政治上的統治,則主要是通過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來實行。在地主和農民的關系中,封建國家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通過封建國家,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就不允許有大的變動,任何一個關系封建經濟全局的問題都不可能得到解決。中國封建專制國家在封建政治和經濟生活中這種決定性的作用表現得十分突出,十分明顯。歷代地主階級思想家都十分清楚這一點,這就是為什么封建思想家考慮經濟問題往往從國家立場出發的重要原因。中國封建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與傳統經濟思想的國家本位主義立場這一特點也有關系。由于封建國家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要干一番事業,要改造社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必須做官,然后才有可能。中國封建知識分子走的是一條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追求的目標是讀書做官?!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美德。他們平時學習,研究的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游說諸侯王公也好,參加科舉考試也好,靠的也是治國平天下之道,做官執政以后,用的也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所以,封建知識分子一生學的、說的、做的都是天下國家的大事,否則他們就沒有出路。所以,他們不談問題則已,一談問題就必然從國家立場出發,政治問題如此,經濟問題也如此,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觀察問題的國家本位主義特點形成的主觀社會原因。
三、理論發展上的停滯與僵化
經濟學與經濟政策內容論文
摘要:觀瞻數百年來經濟學思想史之演進和成長,西歐無疑是近代經濟學成型和迅速成長的搖籃,在英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斯密—李嘉圖—穆勒的古典體系”;英國劍橋堪稱現代經濟學的搖籃,馬歇爾完成了從古典的“斯密—李嘉圖—穆勒”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芝加哥學派”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信仰和捍衛,為經濟學在當代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鍵詞:古典體系;新古典經濟學;芝加哥學派
本世紀就要在我們面前走完它的最后時刻,人類將從此跨入又一個千年。世紀回眸,千年閱讀和閱讀千年,與其說是對我還不如說是對經濟學的挑戰。80年代初,研修中國古代經濟及經濟思想史的書,我確實知道經濟和經濟思想那悠久和源源流長的歷史,但我并不真正知道今天我所理解的經濟學到底有多古老。后來在西方,人們常說經濟是古老的,但經濟學卻是年輕的科學。這顯然是因為他們并不把比如思想大師亞里士多德視為經濟學家的緣故。這自然是有道理的。我再補充一句希望能夠破題的話:經濟學雖然無法因過去的千年而顯示其輝煌,但卻因其輝煌而渲染著一個千年的結束。
一、古典體系
在19世紀末之前,西歐無疑是近代經濟學成型和迅速成長的搖籃。從英國的配第到法國的魁奈,從斯密到薩伊,從李嘉圖到瓦爾拉,從屠能到西尼爾,從格森到古諾等等。而在1750-1870年這段時期,也就是從重農主義到瓦爾拉的一般均衡理論的產生這段時間,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實際上又成了近代的“經典”經濟學,在經濟思想史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熊彼特好象說過,在這一段時期,英國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斯密—李嘉圖—穆勒的古典體系”。當然,從更寬泛的意義上說,屬于這個“古典體系”的除了斯密、李嘉圖、穆勒之外,還應該包括象馬爾薩斯、馬克思等這樣偉大的經濟學家。作為古典的經濟學,后人對于什么是古典經濟學的中心論題以及什么又是古典的體系這樣的問題在經濟思想史上一直是存有爭論的。爭論的主要焦點是,如何評價斯密和李嘉圖的經濟學在“古典體系”中的相對地位?李嘉圖的經濟學是否繼承了斯密的“體系”?
首先,我們必須重視“政治經濟學”一詞在古典經濟學家那里的重要意義。在古典的意義上,“政治經濟學”涵蓋了今天我們稱之為經濟學和經濟政策的全部內容。我所看到的許多文獻在涉及古典的政治經濟學的含義時都提到斯密在《國富論》第4卷的導言中所寫的一段話:“作為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務的科學分支,政治經濟學有兩個明確的目標:首先,它要為人們提供,或者更恰當地說,使人們能夠為自己提供豐厚的收入或生活資料;其次,向國家或全體國民提供足以維持公用事業的財源。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目的,是要使國富民強”。這段話后來也成為倫敦經濟學院的領袖人物萊昂·羅賓斯(L·Robbins)教授在《過去和現在的政治經濟學》(1976)一書中所倡導的研究傳統的基礎。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聯
摘要: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在思想體系上存在著密切聯系和銜接關系。但由于當前經濟學本科教學過程中以知識點的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導致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在各自重點知識的教學引導下,兩門課程在思想體系上的聯系往往被忽略。通過對兩門課程在思想體系上的聯系梳理,從而達到教學銜接的目的,并為后續的課程學習奠定經濟學思想基礎,從而使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兩門真正成為經濟學教學中的有機整體。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銜接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本科教學中的西方經濟學教學的重要地位是十分突出的。無論是經濟學專業,還是與工商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等就安排了西方經濟學的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教學任務,而且大都在學科體系中都是專業主干課程。與一般院校的西方經濟學講授類似,在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分學期先后講授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劃分往往簡單的根據關注的視角和范疇,既割裂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在思想體系上的聯系,也把方法論和學科地位上的紐帶不經意的阻斷了。以至于后續課程《世界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課程中學生往往無所適從,不能準確的將已經學習的課程知識與經濟學演化過程進行系統的銜接。導致整個經濟學教學的碎片化傾向。以至于通過西方經濟學的學習后,學生仍然不能鳥瞰整個經濟思想體系,更不能駕馭較為復雜的經濟學問題研究,僅僅是達到了簡單模仿和基本理論應用的水平。并不能完全達到學科體系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為此,通過梳理和分析,試圖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實踐活動,有目的的使學生建立起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之間的聯系,找到能夠打通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關鍵環節,積極尋找兩者學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論上面的統一,從而使學生融合貫通,全面理解和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學科思想,并能夠靈活運用西方經濟學思想分析和解決現實中的綜合性和系統性問題。
一、導致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出現割裂的原因
西方經濟學中的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相對獨立。學生對微觀和宏觀部分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和思想體系有學科體系的原因,有教材選擇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首先是學科體系的問題。西方經濟學發展到今天總共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在學科體系上形成了主流體系,但總體的學術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觀點呈現百家爭鳴的態勢,這就導致在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學習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全面,導致學習中不能建立起有機體系,而容易造成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形成割裂的局面。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選擇問題。當前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劃分和教材的編寫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視角展開的,同時為了保證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將部分非主流經濟學的流派思想也納入了教材體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國內學者編著的教材,加入了國內學者的主觀思想,同時也避免不了國內學者思想體系的束縛,導致當前的教材使用中,學生很難通過閱讀教材看到歷史上經濟學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的演化歷程和不同觀點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經濟學思想的編入使當前教材在學科體系的傳播和影響上,作用大為下降。造成學生無法讀懂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密切聯系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最后是教學環節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認可教師往往會突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各自學科中的重點部分,而往往忽略兩門課程的銜接部分。在微觀經濟學部分,消費者理論、廠商理論、市場結構理論等部分是教學的重點內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學時間和講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觀經濟學部分,無論是是先講短期模型后講長期模型,還是先講長期模型后講短期模型,都更多從宏觀經濟學產生之初,宏觀經濟學幾點問題入手。忽略了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講授過程中,也回避了眾多打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之間紐帶的因素。最終導致學生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微觀經濟學介紹消費者、廠商、單一市場結構等微觀問題,而宏觀經濟學介紹政府和貨幣當局如何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學關注的統計指標等。
二、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關聯部分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