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論文
時間:2022-11-12 06:59:00
導語:我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從草創起步到初步繁榮走過了約一個世紀的歷程。在邁入新世紀之際,該學科無論從研究的對象、任務、方法,還是關鍵措施上都面臨著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為學科建設者提出了新的歷史任務。
【摘要題】經濟思想史
【關鍵詞】中國經濟思想史
【正文】
任何一門學科的建設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學科建設也必然面臨著不同于以往的新任務。中國經濟思想史作為一門古老的學科,在邁入新世紀之際,也必然面臨著新歷史條件下的新問題,面臨著時代賦予學科建設的新使命。
一、回顧:從草創起步到初步繁榮
自梁啟超1902年提出建設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設想開始,屈指算來,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至今已走過了約一個世紀的歷程。大體說來,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經歷了從草創起步到建立基業再到初步繁榮這樣三個大的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前近50年左右時間大體屬于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的草創起步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梁啟超是先驅者,有首倡之功;甘乃光最先于1924年發表以中國經濟思想史命名的著作《先秦經濟思想史》,有開創之舉;唐慶增于1936年出版其具有總結性和代表性的著作《中國經濟思想史》(上卷,先秦部分),有集大成之勞。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大體屬于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立基業的階段。這一階段最為活躍的是60年代。胡寄窗先生的代表作《中國經濟思想史》上冊、中冊分別出版于1962、1963年,下冊完成于1965年。趙靖、易夢虹先生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于1964-1966年分三冊出版。這兩部著作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系統總結了我國先秦以迄1919年“”前夕的經濟思想,使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的基業得以建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步入初步繁榮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不僅胡寄窗、巫寶三、趙靖、陳紹聞、侯厚吉、馬伯煌、李守庸、葉世昌等一大批老專家在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領域大顯身手,而且像吳申元、談敏、武、鄭學益、葉坦、唐任伍、韋葦、趙曉雷、鐘祥財等一大批中青年研究者也極為活躍。這一階段,出版了葉世昌的《中國經濟思想簡史》(上、中、下冊)、侯厚吉和吳其敬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稿》(一、二、三冊)、馬伯煌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上、中、下冊)、趙靖主編的《中國經濟思想通史》(全六卷,已出4卷)等一大批頗有份量和水平的著作。不少人還在中國經濟思想史的斷代、專題、比較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使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的興旺景象。
回顧已經過去的一個世紀,可以看出,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說,其學科建設的宏偉基業已經建立,正在朝著更加成熟、更為高遠的目標向前邁進。
二、對象:從厚古薄今到融通古今
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思想。從過去的情況看,在本學科草創起步時,學者們研究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思想主要局限在先秦時期。新中國成立后的研究改變了這一狀況,但很長一段時間的研究也仍然偏重于古代,即令近代的研究也只限于1919年“”以前,在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領域內至今還沒有一部通史性著作將研究的下限延至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歷史。這表明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存在著明顯的“厚古薄今”傾向。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應當要以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思想為對象;但應該指出,遠離今天的歷史是“歷史”,離今天很近的歷史也是“歷史”。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歷史也在不斷向后延伸,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時間范圍理所當然也應不斷向后推移,也就是說,它的研究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跟蹤”經濟思想的發展軌跡。如果說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范圍的重點在古代和近代的說,那么,新世紀研究的主要范圍則將會轉向現代、當代。這是因為古代和近代部分的研究經過前幾輩人的艱辛努力,已有大量成果問世,后繼者一時很難取得更多的突破性成果;而現代、當代部分的研究則因過去涉獵不多,故后繼者們還大有用武之地。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現代、當代內容的研究將會因為它們對我國今后的改革與發展具有更為直接和深遠的意義而越來越顯得重要與突出。同時,對歷史事件的總結也決不允許拖得過久,屬于當代人完成的任務理應由當代人來完成,把理應由當代人完成的任務作為歷史懸案留給后人總不是學科研究者們所應持有的態度。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今”的研究將會成為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研究范圍內的一大發展趨勢。
與此同時,尚需進一步指出的是,歷史是具有延續性的連慣性的,我們決不可割斷歷史,而應融會貫通加以研究。中國經濟思想史是研究中國經濟思想產生發展的歷史,只有融通古今進行系統研究才能真實、科學地揭示其歷史演變過程,探討其發展變化規律。因而,對中國歷史上經濟思想的研究,不僅要延續至“今”,而且要融通古今,這將是新世紀賦予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者的一大新的歷史使命。
三、任務:從偏重展示到經世致用
作為一門學科,它必須以揭示這一學科研究對象的內在規律為己任,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根本任務就在于揭示中國歷史上經濟思想的產生發展過程及其運動規律。從以往的研究來看,學者們在挖掘、整理中國經濟思想的歷史遺產,展示中國經濟思想史的內容與精神風貌方面做了大量艱辛的基礎研究工作。在邁入新世紀之際,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發展不僅應在整理、挖掘經濟思想遺產內涵等基礎研究方面繼續下功夫,而且還應把傳統與現實聯結起來,追蹤理論熱點,將本學科發展任務的重點從展示遺產內容轉向關注現實,服務現實,增強其“經世致用”的時代感與使命感。結合當前情況,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應從以下兩大方面強化、拓展其經世致用的功能或作用:
l.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實踐提供歷史借鑒。在這方面,無論老一輩學者還是中青年研究者都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批開創性的成果,諸如中國經濟管理思想、中國企業管理思想、中國市場經濟思想、中國利用外資思想等方面的有關研究成果即屬此列。在新的世紀、新的時代,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應進一步拓寬、拓深服務現實的領域、范圍以及參與服務現實的程度。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們覺得有如下一些思想可進一步深入進行挖掘:如中國歷史上的富國富民思想、產業結構思想、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思想、對外開放思想、區域開發思想、經濟倫理思想、工商經營管理思想、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思想、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思想、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思想等。
2.為創建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經濟學理論提供理論養分。任何一門學說或理論的創建,都存在著一個思想淵源的傳承問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除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吸納、借鑒西方經濟學說的科學養分之外,還必須充分吸取中國歷史上固有經濟思想的有益成分,走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路子。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可以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發展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諸多中國經濟學理論的創建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論養分。
四、方法:從規范分析到多元探討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但應該承認,迄今為止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過于注重規范分析,使用的研究方法手段較為單一,影響和制約了學科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斷地增多和創新。在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領域內,研究方法也開始由原來較為單一的規范分析轉向多元探討的研究格局。面臨新世紀的挑戰,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在研究方法上必須在下述幾個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
1.注重知識積累,積極開展學科間的交融與滲透,不斷提高學科研究水平。中國經濟思想史是一門邊緣交叉性學科,它既需要具備經濟學科知識,又需要具備歷史學科知識;既需要具備經濟理論知識,又需要具備實際經濟知識;既需要具備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知識,又需要具備西方經濟學知識;既需要具備定性分析知識,又需要具備定量分析知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就要求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研究者必須掌握多種知識和方法,不斷進行知識積累,積極開展與相鄰學科的交流與合作,以實現學科間的交融與滲透,提高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研究水平。2.緊密結合現實,開展實證研究,保持學科發展的旺盛生命力。為了“跟蹤”中國經濟思想的發展現實,在研究方法上必須大膽進行創新,除通過圖書館、資料室搜集資料,總結和分析資料,進行規范研究和理論分析之外,還必須深入生動的社會經濟實踐中去調查、去訪談,進行大量的實證研究,甚至通過同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合作來進行專題研究,直接為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服務。
3.拓寬學術視野,開展比較研究,確立中國經濟思想史的學術地位。中國經濟思想史在世界經濟思想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勇敢地和外國經濟思想進行比較和分析,在比較和分析中認清中國經濟思想史的地位,發現優勢與不足。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發展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其間出現的許多問題,如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國有企業改革、特區經濟等,從一定范圍和程度上可以說是帶有普遍意義的世界性課題,如果中國能夠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必將在當今世界經濟思想史上寫下光彩奪目的新篇章。
4.運用現代技術,改進研究手段,提高學科研究效率。人類已進入信息社會,電腦、網絡的應用已非常普遍,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廣泛傳播對學術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應當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學術研究,并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等手段宣傳、展示和交流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成果,改變封閉、保守、僵化的研究現狀。
五、關鍵:從堅守陣地到開拓創新
應該看到,在商品經濟大潮洶涌澎湃,物欲橫流波及各個領域的現代社會,中國經濟思想史這一本來就相對“冷僻”的學科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考驗與挑戰,以至不少頗具學科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專家在若干年前即發出了堅守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陣地”的慨嘆與號召。時至今日,面臨新歷史條件下的新問題,要完成新時代賦予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新使命,僅將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建設的目標定位在“堅守陣地”上已遠不足以對應時代挑戰了。為今之計,唯一可行之舉是走創新發展的路子。結合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研究現狀,我們認為應當著重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創新”:
1.研究人員知識結構的創新。胡寄窗先生在80年代中期曾說過:“作為一個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工作者所應具備的基礎知識,恐怕在各種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的要求中要算是學科項目最多的”(注: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歧見》(1986年3月),見《胡寄窗文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789頁。)。在今日信息發達、知識“爆炸”的時代,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中的原有知識已遠遠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因而,在胡先生的論述后面,我們還應加上一句話,即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人員的知識結構恐怕是最需要進行創新的。
2.研究人員隊伍結構的創新。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健康發展,有賴于高素質的研究人員共舉其業,共襄其事。本學科的發展應采取開放的方式,吸納各路賢才投身于此項研究之中。在專業人員隊伍結構方面,要注重中青年人才的培養,要注重出“精品”,出“大家”,使研究上檔次,隊伍上層次。除繼續充實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的研究隊伍外,還應吸納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外國經濟思想史、中國經濟史,以及財政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金融學、保險學、管理學等眾多學科專業領域的學者參與其中,以實現學科優勢的互補和各類專業知識的交融,拓新、拓寬、拓深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領域與內容。
3.學會組織服務功能的創新。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自1980年成立以來,已走過了20年的發展歷程,它為本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新的世紀,它除了要繼續加強會員聯絡、開展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等項工作之外,還應注重學會組織服務功能上的創新,如加強學科研究信息的通報與交流、加強學科點建設的理論探討及相關信息的交流等,以促進本學科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