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走科學發展觀之路的發言稿

時間:2022-06-10 08:52:00

導語:黨員走科學發展觀之路的發言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員走科學發展觀之路的發言稿

改革開放*年的經驗向我們昭示,解放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大法寶。在中國改革開放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和新的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同志在*報告中發出了“繼續解放思想”的偉大號召,這對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需要認真學習領會。

進入21世紀,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出現了新的階段性特征,遇到了新的矛盾、問題和挑戰。當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現代化建設號角的時候,中國的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并沒有現成的理論和經驗可直接參照,只能采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解決前進路上的一個又一個難題。在摸索前行中,我們一方面在經濟發展速度上創造了奇跡,另一方面,在發展方式上也出現了片面追求gdp和增長速度,忽視發展質量的問題,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長方式致使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民生改善和社會公平等方面出現的嚴重問題和矛盾突現出來。如果我們不及時調整發展戰略指導思想,克服片面的發展觀,那么經濟和社會發展則難以持續。因此新一輪解放思想的特定內涵就是如何從傳統發展觀的桎梏中走出來,解決好“如何發展”、“如何又好又快的發展”的問題,實質是解決傳統發展觀和科學發展觀之間的矛盾,全面實踐科學發展觀。所有這些構成我們在新的歷史階段思想解放聚焦的主要問題、主要目標和新的歷史使命。這就是說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真正做到以思想解放開路,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面,從而去破解前進路上一個個更為繁雜的難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當前思想解放所要解決的“如何發展”、科學發展時代課題,其歷史意義不下于*年前思想解放運動在解決“要不要發展”上的歷史貢獻。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但什么是發展?傳統的發展觀主要用“物”的增長,用gdp總量來衡量,在這種片面發展觀的指導下,很長時間中我們又陷入了“gdp崇拜”和“市場迷信”的誤區,簡單地用gdp指標衡量一切,忽視了對市場經濟自發作用和盲目力量的調控,其結果是在發展中出現了“見物不見人”的傾向,在發展的目的和手段、效率與公平、經濟與社會、生產與生活等關系方面出現了失衡現象,在民生方面積累了大量問題。一方面,經濟增長速度上去了,但另一方面城鄉多數居民的收入并沒有相應增加,甚至出現某些生活質量反而下降和幸福感減少的情況,損害勞動者和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問題也時有發生。這些問題能否得到解決,無疑關涉到“發展為了誰”、黨的宗旨和執政能力的問題。

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發展的實質就是以社會的方式提升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文明程度。發展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人們過自己所珍愛的生活能力,提高生活幸福度。因此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只能是“以人為本”。在我國,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實質上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及其根本利益為本,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并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也是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的康莊大道,它解決的是“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但在這個問題上當今的世界包括發達國家在內,并沒有哪一個國家解決好了,而且在國際上存在許多影響很大的各種同以人為本發展觀相抵觸的思潮,需要我們社會主義的中國通過思想解放實現歷史的超越,在發展理念、社會體制與制度以及政策、機制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變革和創新,并破除一些各種“本”的錯誤發展觀。

一是要破除“以物為本”的發展觀,消除“物支配人”的觀念,樹立人是發展的主體、發展的目的和發展的動力的觀念,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們不能只把大眾視為“生產人”、“工具人”、“消費人”,而要視為有各種生活需要的“生活人”。在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條件下,要按照“美的規律”塑造人,使大眾精神生活品位得到提高,使每個人的個性得到發展。

二是破除“以cdp為本”的觀念,以“gdp為本”、“增長第一”的發展觀,必然是以眼前利益為本,不顧發展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采取“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造成一系列發展的負面效果最終損失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三是破除“官本”觀念和體制,真正地而不是形式地實現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為此必須在創造新型服務型政府體制、有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上大膽創新破除思想障礙。

四是避免“以資本為本”、“以少數人利益為本”的傾向發生,堅持改革開放使最大多數人受益原則。一個社會的財富如果出現嚴重的分配不公現象,是極其不利于全社會幸福總量增加的,因此必須建立社會共享機制,使最大多數人的生活充滿幸福感。應當說,在現代化水平尚不高的情況下建立社會共享機制是十分艱難的課題,需要通過社會創新加以解決。所以,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期待著更大的思想解放和創新。

中國的現代化是實現超越式發展的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不同,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和“后現代化”經歷了二、三百年的時間,其發展呈“歷時態”的特點,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往往是順序出現的。比如,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遇到的資源環境約束條件極小,并可通過向外侵略擴張轉移發展中遇到的矛盾。而中國的現代化是集工業化和信息化過程為一體的“新型現代化”,其發展具有“共時態”的特點,在發展過程中許多矛盾是同時出現的,解放的方式也具有“一攬子”的特點,特別是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國情復雜的大國,極度復雜又高度集中的矛盾解決起來難度更大,而歷史的發展已不容許我們采取早期現代化國家以付出較大代價的方式實現了。所以我國的發展必須統籌協調好各方面關系,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為此我們必須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一起抓,實現統籌協調發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

當前,中國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加上中國國情的復雜和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特殊規定性等等,所有這些都決定了統籌協調發展空前的艱巨性,這是我們遇到的世界現代化發展史上前所沒有的挑戰,因此我們如果做到統籌協調發展,這無疑是人類現代化史上最輝煌的創舉。能否做到這一點是對我們黨的執政能力的考驗,是對我們中國人智慧和勇氣的考驗,這就需要我們中國人具有大眼光、大格局、大氣魄,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科學精神,勇于實踐,努力從中國的國情實際出發,善于吸收人類文明所創造的一切成果,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科學發展觀的探索,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子越走越寬,實現十幾億海內外中國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

黨的*報告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逼渲?,關于“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的論斷,尤其需要首先全面理解和深刻領會。

關于解放思想是“一大法寶”的基本內涵

“法寶”是個形象的說法,我們必須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和實踐基礎上才能準確把握其內涵。在我黨的歷史上,1939年首次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提出了“三大法寶”的論斷。黨的*報告提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的論斷,基本上沿襲了關于“法寶”的用法,即解放思想是我們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基本關系、基本歷程、基本經驗,立足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第一位重要的問題。由于“解放思想”主要是一種精神狀態和思想面貌,因而集中體現在黨的指導思想上。正如*所指出的,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堅持。這不僅揭示了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而且指明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關鍵所在。只有堅持解放思想,才能推進改革開放、落實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與鄧小平1978年倡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相同,良好的精神狀態和正確的思想路線仍然是新形勢下全黨能否有所作為的關鍵,但今天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之初,解放思想主要為恢復作為思想精髓的實事求是,因而具有“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功效,那么今天則要進一步集中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在面對新世紀、新階段、新起點、新特征的形勢下,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勝利。因此,解放思想在今天具有特殊的意義。

我們今天要走的路,從走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道路,到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是前所未有的嶄新課題,體現了當代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趨勢。因此,我們所面臨的矛盾就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新”。許多矛盾不僅是我們從未遇到過的,也是全球性問題,如環境生態問題、人類持久和平問題、消滅貧困和實現社會公平問題、人自身的價值依托和精神出路問題等等,均無現成經驗可供借鑒,必須總結我們自身的實踐經驗并廣泛地借鑒世界各國的經驗進行探索,這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改革創新。

二是“深”。所有的重大矛盾都是深層次的矛盾,關系到改革開放的全局和某些根本性的利益調整,具有敏感性、尖銳性和攻堅性,如有序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問題、更為有效地預防和懲治腐敗問題、加強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等等,不僅關系到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更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途,需要高瞻遠矚和偉大氣魄,這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推進改革。

三是“雜”。我們必須解決的矛盾大量是積壓式、交叉式矛盾。由于我國現代史的跳躍式推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約一百年的發展過程,使得在西方發達國家以“歷時性”方式呈現而在我國以“共時性”方式突現的矛盾具有集約化的特點,如早期工業、中期工業和新興工業三個階段的產業并存,中等發達、初步發展和欠發達的區域并存,以及“未強先大”、“未富先老”、“未發(資源)先枯”等,都需要高度智慧和大局觀念,這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綜合改革。

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根本一致的,都是主觀和客觀相一致,但前者更注重振奮精神,而后者更強調尊重實際。我們今天突出解放思想,就是要求全黨保持鄧小平所一再希望的那樣一種精神狀態:一是開動腦筋、勤于思考、破除迷信、振奮精神;二是認準方向、敢干敢闖,勇于探索、允許試驗(包括允許失敗);三是尊重實踐、善于總結、敢于走新路、不走大彎路。應該說,這樣一種精神狀態,是我們今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保障。

解放思想對于進一步統一全黨認識的特殊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進步發展的旗幟,在這一問題上,全黨還需要進一步統一認識,而解放思想則是深化這一認識的關節點。從根本上說,解放思想是兩個“統一”:一是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二是馬克思主義指導和理論創新相統一。因此,反對把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割裂,反對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相割裂,就是我們所堅持的解放思想的基本原則。

解放思想的兩個統一決定了它所體現的三大特征:一是客觀性或科學性原則,二是創新性或先進性原則,三是人民性或黨性原則。

就客觀性原則而言,我們所講的解放思想,不是浪漫主義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的道路選擇,是以尊重客觀實際、以是否可行、是否走得通為前提。今天,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對資本主義現代化則堅持基本價值不認同,基本制度不照搬,基本道路不重復,也有其客觀必然性。我們如果重復照搬,必然死路一條。

就創新性原則而言,我們所講的解放思想,不是虛無主義的解構,而是以真理性認識為基礎的實踐創新,在今天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旗幟、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的偉大事業。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能夠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走出來的。只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只有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激發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從而開創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畫卷。

就黨性原則而言,我們所講的解放思想,不是抽象的精神自由,而是以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的改革創新。因此,以解放思想推動的改革開放必然具備三個要件:一是自主性。真正的改革創新必然是自主創新,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果改革創新的結果是國家分裂,民族解體,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面前當“孫子”,那只能叫自我毀滅。二是首創性。真正的改革創新必然具有“第一次”的特征,盡管它必然要學習借鑒別人,但其成果卻必然不與任何已有成果相雷同,不是任何現成模式的翻版。三是先進性。真正的改革創新必然順乎文明之潮流,體現時代之脈動,展示歷史之未來,因而能夠獨領風騷、影響深遠;如果只是歷史回聲的呼應,甚至是歷史沉渣的泛起,結果必然是復辟倒退。

從解放思想上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解放思想本質上不是一個敢不敢想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付諸實踐的問題。階級消滅、國家消亡,一個沒有剝削、壓迫,每一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不僅是馬克思的美好理想,也是他著眼于“生活的邏輯”,確立實踐優先的原則,“從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結果。社會主義在資本主義的外圍首先發展起來,這和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設想是不一致的。但是社會主義革命在資本主義最薄弱的鏈條上發生是有其客觀歷史根據的,那種認為社會主義是“早產兒”、甚至是“歷史的怪胎”的觀點是根本錯誤的。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為科學回答這一問題奠定了基礎。但是,革命取得勝利后的國家要面對三個“繞不開”和三大挑戰。

從三個“繞不開”來看,一是和資本主義的長期共存。由于革命首先是在資本主義相對薄弱的外圍地區爆發,對于資本主義的核心地區不能產生根本動搖,不能通過持續不斷的暴力革命很快終結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必須與資本主義長期共存,并努力在建設的環境中積累力量以超越資本主義,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二是市場經濟繞不開。由于社會主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上比資本主義落后,只有進入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市場,才能獲得發展的空間,而要進入世界市場,市場經濟就繞不開。三是改革開放繞不開。進入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市場,只有通過與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接軌,打開國門搞社會主義,這就必須改革開放。

從三大挑戰來看,一是社會主義的多樣化問題。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差異極大的國家,不可能沿用統一的模式,必須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能否解決社會主義的特色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這一課題,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命運。二是向資本主義學習的問題。我們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善于向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學習,而如何在這一過程中不被“西化”、“分化”,則是社會主義面臨的又一大挑戰。三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關系問題。由于現實社會主義的發展程度遠低于發達資本主義,因而與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的設想不同,它并不直接就成為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需要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才能為實現共產主義奠定基礎。這樣,我們在克服急躁情緒的同時還面臨著如何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考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在直面這三個“繞不開”和不斷回應三大挑戰中形成和發展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上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走自己的路。因此,必須要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角度,從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共產黨執政規律新認識、新發展的高度,才能真正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