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內除法數學教案

時間:2022-04-07 10:02:00

導語:表內除法數學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表內除法數學教案

一、教學內容

1.除法的初步認識

2.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解決問題”結合上面內容進行。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3.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編排特點

1.加強除法概念的教學。

(1)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

原通用教材只安排一個例題,教學“平均分”含義。實驗教材將“平均分”列為一小節,安排3個例題,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充分體會“平均分”的含義,為教學除法建立良好的認知基礎。

(2)更加注重概念的本質特征。

除法不再從兩種分法進行教學,而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礎上。

兩種分法安排在“平均分”中,作為分東西的不同分法。

2.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展示了學生生活經驗中不同的分法。

利用學過的連加、連減和乘法的基礎,呈現了學生自主探討的不同求商方法。

3.解決問題結合相應的內容進行。

“解決問題”的內容,教材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先編排用除法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再編排用乘、除法兩步運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四、具體內容

(一)除法的初步認識(分兩個層次)。

(1)以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實例和活動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基礎上,引出除法運算,說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平均分

主題圖

(1)呈現了二(1)班學生分春游食品的情境,其中包含了四個“每份同樣多”的例子:礦泉水每份2瓶,面包每份2個,橘子每份3個,糖每份6塊。使學生知道分東西每份分得同樣多在生活中到處存在,為引入“平均分”做準備。

(2)學生會列除法算式后,可以回過頭來讓學生用除法算一算主題圖的每份東西的數量。充分利用主題圖。

例1(引出“平均分”)

(1)由學生分糖和橘子的情景圖引入,讓學生說一說糖和橘子是怎么分的,糖每份幾塊,橘子每份是同樣多嗎,引導學生說出應該每份分得同樣多。

(2)看一看主題圖中其他兩種食品是怎樣分的。

由上,引出“平均分”。

例2(探討“平均分”的方法)

(1)由主題圖分橘子引出: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

(2)探討分的方法:可能有的每次每盤放1個,有的每次每盤放2個,也可能兩種方法同時并用,教材提出“還可以怎樣分?”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分。但可以問一問哪種分法比較快。

(3)通過操作、交流進一步體會:無論怎樣分,只要分的結果是每份同樣多,都是平均分。

做一做(第14頁)

呈現12瓶礦泉水的實物圖,要求學生把它們平均分成3份,說說是怎樣分的。讓學生再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學會平均分的方法。

可增加礦泉水的瓶數,如15瓶、18瓶,讓學生在平均分的過程中,自主選擇比較快的方法。

例3(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

(1)呈現了一幅學生準備租船的情境,要算租幾條船,要用平均分來解決。

(2)可用直觀方法,每4人站在一起,數有幾個4。這里不要求列算式。

(3)學完除法后,可回頭來列式解答。

做一做(第15頁)

用平均分幫助小熊解決分筷子的問題。讓學生明確每位分幾根。

允許學生采用不同的分法。

加法:1位2根,2位4根,……6位12根。

減法:1位分2根,還剩10根;再給1位分2根,剩8根……。

乘法:1位2根,6位幾根。

2.除法

例4(教學除法的含義)

通過熊貓把12個竹筍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說明除法的含義(平均分的結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由此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

例5(教學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通過熊貓每4個一盤地分20個竹筍,分了5盤。使學生看到分的結果仍然是每份同樣多,也是平均分,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由此介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二)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按被除數從小到大分成兩段。

(1)被除數不超過12(即所用的乘法口訣中積不超過12的)。

利用學過的連加、連減和乘法的基礎以及“平均分”的實踐經驗,促使學生自主探索不同的求商方法。

(2)被除數不超過36。(突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例1(被除數不超過12,探討求商的方法。)

(1)除法的結果,前面學生已學會通過分、連線等直觀方法得出,這兒的重點是探討求商的方法。

(2)從猴媽媽分桃,引出兩個除法計算問題。

(3)第(1)題:多種算法:連減(算剩下的)、乘法口訣(算分掉的),小精靈用口訣求商。

(4)提出:你喜歡哪種方法。讓學生通過探索和交流不同算法,體會到“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比較快。

(5)第(2)題,鼓勵學生用乘法口訣求商,但允許學生用不同的算法。

例2(被除數不超過36,教學用乘法口訣求商。)

(1)呈現學生植樹情境,用乘法算出一共栽了多少棵樹(一個乘法算式)。

(2)結合情境和乘法算出的結果,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列出兩個除法算式,對照乘法算式,想口訣求商。

(3)“你是怎樣算的?”組織學生交流,加深對用乘法口訣求商思路的理解。

做一做(第24頁)

第1題(被除數不超過12,配合例1)

沒有插圖和乘法算式,每組是兩個有聯系的除法算式,鼓勵學生直接想出用哪句乘法口訣求商。

第2題(被除數不超過36,配合例2)

乘法算式和相應的兩個除法算式編排在一組,幫助學生理解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方法。

填完得數后,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明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思路。

(三)解決問題(結合除法計算出現)。

(1)在除法的初步認識中孕伏。第20頁第2、3題,體會生活中存在用除法計算的問題。

(2)在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中進一步孕伏。如例1,使學生在學法計算方法的同時,初步體會怎樣用除法解決問題。

(3)之后,編入了解決有關平均分的實際問題和需要用乘、除法兩步運算解決的簡單實際問題。

內容的呈現,注重用學生熟悉的有興趣的活動和事例設計情境,為學生發現、提出數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生動的素材。如例3(15個小朋友做游戲),例4(用兒童商店里購物情境展現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使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除法計算在生活中的價值,培養解決問題的意識。

例3(教學用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1)呈現15個小朋友做游戲的情境圖(3組,每組5人),由小精靈聰聰和明明分別提出兩個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除法的含義列式解答。

(2)緊扣題意說明單位名稱的寫法。

(3)“如果又來了3人,每組平均應用幾人?”

鼓勵學生獨立解答,對不同的方法給予肯定。

直接把又來的3人,每組分1人,得到每組平均6人。

列除法算式計算:18÷3=6。

做一做(第29頁)

設計了一個小刺猬運蘋果的童話情境,從中教材提出一個用除法解決的問題:每次運3個,幾次可以運完?讓學生解答。

利用教材資源,讓學生還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并加以解決。

例4(教學用除乘兩步運算解決實際問題)

(1)設計了兒童商店購物的情境,通過對話呈現了需用除法和乘法兩步運算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這種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確實存在。

(2)通過小精靈明明和聰聰的對話揭示解決問題的步驟。教學時,可讓學生討論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讓學生仿照教材,看圖提出類似的問題,并加以解答。

做一做(第31頁)

解決教材提出的問題:“用這些花可以擺多少個圖案?”

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提出用乘除兩步運算解決的問題(如,問題不變,改條件:“每3盆花擺一個圖案”“每2盆花擺一個圖案”等。)

五、教學建議

1.讓學生參與“平均分”的實踐活動。

除法概念是第一次出現,要讓學生切實理解。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為此,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供充分的體驗“平均分”的實踐活動,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為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

2.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求商的過程。

3.合理地組織練習,完成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教學目標。

表內除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熟練掌握的基礎知識,要求比較熟悉的掌握,教師要合理地組織練習。

(1)經常安排與乘法口訣有關的練習。

(2)適當加強課堂練習的密度。

(3)練習形式要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