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探索與爭鳴中學習語文

時間:2022-06-05 04:23:00

導語:讓學生在探索與爭鳴中學習語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讓學生在探索與爭鳴中學習語文

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也是目前我們語文教學面臨的一大難點。長期的接受性學習,使學生已習慣于在老師的訓練下一步步接近現成的答案,從而產生了一些不利于學習的因素。例如學習很被動,強制性、依賴性明顯,訓練機械呆板。學生對所學知識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因此,要轉變這種現狀,應從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入手,激發學生內在的探索意識,并提供平臺,營造爭鳴氛圍,達到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目的。在實踐中,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抓住文本潛在內容的沖突

研究文本的潛在內容,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方法之一。只有抓住實質的東西,才能讓學生真正進入文本,與作者直接對話。在有的文章中,是通過展現一些矛盾沖突來體現其本質的。因此,當學生發現文本中的內在沖突后,可以通過探索解決矛盾。當然,解決矛盾的方法多種多樣,必然會引起百家爭鳴。

例如在教學《與大黑騾子》一文時,學生發現,對大黑騾子,戰士們不忍心殺與下決心殺構成了一組矛盾,就“該不該殺大黑騾子”學生也產生了爭議:有的學生認為不該殺:殺了大黑騾子,只能解決一時之需,還浪費了子彈,不如把子彈留著打敵人……有的學生認為該殺,不殺大黑騾子,眼前這一關就過不去,會有很多的戰士倒在草地里……通過探索與爭鳴,真正理解了“愛大黑騾子,但更愛戰士”這一中心。

二、制造文本與已有認知的碰撞。

其實,文本是對學生已有認知的一種挑戰。學生在研讀文本時,會產生和已有認知的沖突,當學生已有的知識與文本發生激烈的碰撞時,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探索、研究,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當然,由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不同,對文本的理解的層次就有差別,必然會產生歧義,教師的引導還應當具有層次性。

例如:在教學《聶榮臻與日本小姑娘》一文時,當學生認識到聶榮臻將軍不僅從戰火中救出兩個日本小孤女,還把她們安全地送回日本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五年級學過的《盧溝橋烽火》。這時,學生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產生的強烈不滿和認為應該以牙還牙的原有認知與文本發生了碰撞,引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通過探究,學生明白了聶榮臻將軍的慈善心腸和寬廣胸襟,將軍此舉更是為了締結中日友誼。

三、助文本字里行間的空白處。

文本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關注的對象。在閱讀文本時,不難發現很多地方留有空白。這些空白好似余音繚繞,細細品味讓人回味無窮。通過發現和研究這些空白,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打開探索之門,任思維自由翱翔。

例如,在《望月》這篇文章的結尾之處,沒有寫出作者的幻想,這就留給了學生想象的空間。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去盡情地想象,關于月亮的或關于星星的,關于太陽的,關于風的等。

再如,在《負荊請罪》一文中,對于人物的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的描寫存在許多的空白。如果要求學生排演課本劇,就必須讓學生根據人物的特點,結合人物的對話,對空白處進行探索研究,創編出更加完美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