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第二課時教案
時間:2022-02-10 03:02:00
導語:語文第二課時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適度拓展,感悟人物語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錢學森》一文描寫了錢學森赴美留學期間的一些經歷以及漫漫歸國路,文章語言樸實,卻字字含情,令人感動!這節課讓我們懷著深深的敬意,再來回顧一下錢學森坎坷的回歸之路。
(二)讀文悟情。
1、二十多年的回國路,錢學森踏出的每一步都非常艱難,讓人讀來感慨萬千。那么,究竟他的哪些做法、哪些話語打動著你呢?
在2—6小節中選擇你最有感觸的一兩句話,細細讀一讀,好好體會一下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
2、學生按要求自由練讀。
3、交流。(教師結合學生回答,重點指導學習錢學森說的兩段話。)
4、出示錢學森說的第一段話。
“我是中國人。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多做點事?!?/p>
(1)聯系上下文讀一讀,了解這段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2)同學們,你能想象一下他當時在美國的生活嗎?(學生自由說。)
(3)小結:是啊,汽車、別墅,豐厚的待遇、一流的科研條件,但是這一切并沒能吸引住錢學森,他抵擋住了所有的物質誘惑,仍然一心想要回到祖國。(板書:抵擋物質誘惑)
(4)練習:選取一組關聯詞,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錢學森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
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無論…都…
不僅…而且…是…不是…如果…就…
(5)再讀錢學森說的這段話,此時此刻你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讀的?
5、出示錢學森說的第二段話。
“我們日夜盼望著的,就是祖國能夠從黑暗走向光明,這一天終于來到了。祖國現在是很窮,但是需要我們——祖國的兒女共同去創造,我們是應當回去的?!?/p>
(1)聯系3、4小節內容,了解錢學森的這段話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說的?
(2)教師描述:當時的中國經歷了多年的戰火,剛剛成立,一切都非常破舊,無論是生活條件,還是搞科研的環境、設備,與美國提供的有著天壤之別。然而錢學森絲毫不嫌祖國貧窮,毅然決然地想要回去改變祖國的面貌。(板書:不嫌祖國貧窮)
(3)再讀他的這段話,說說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4)練習:是啊,祖國雖然窮,但錢學森相信只要中華兒女一起努力,我們的祖國不僅會從黑暗走向光明,也會從走向……
(5)再次感情朗讀這段話。
6、同時出示兩段話,教師小結。學生齊聲朗讀兩段話。
7、學習第五小節。
(1)既然鐵了心要回來,為什么又一直到**年才回國呢?這中間又發生了些什么?讓我們先來聽聽美國的一位高級將領是怎么說的?(指名讀第五節。)
(2)拓展閱讀。也許將領的話還不能讓你完全了解錢學森對于一個國家到底重要到何種程度,那么老師這兒有個小故事,你讀了就更清楚了。(學生自由閱讀補充材料。)
(3)讀后交流感受。
8、小結:錢學森回國的道路漫長而艱辛,國外豐厚的物質生活誘惑不了他,國內貧窮的創業條件也沒有嚇退他,甚至美國那冰冷的監獄大門也沒能捆綁住他歸國的腳步。那么,是什么在支撐這他呢?(結合學生回答板書。)
(三)想象拓展。
1、說得多好??!“早日回到祖國去,用自己的專長為祖國建設服務?!闭沁@種信念支撐著錢學森在美國呆了20年之久?;侍觳回撚行娜耍K于盼到了夢寐以求的這一天。
出示錢學森歸國畫面,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感情朗讀第一小節。
2、創設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蘭號巨輪終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就在他雙腳踏上祖國土地的一霎那,他內心感慨萬千,那激動人心的一刻他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請你展開想象寫一寫。
3、寫完交流。
(四)課后延伸。
當錢學森學有所成,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國,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當他回國后,他是如何學以致用,為建設祖國作出卓越貢獻的呢?課文沒有寫,課后可以收集這方面的資料,作進一步的了解。
板書:
抵擋物質誘惑
錢學森不嫌祖國貧窮殷殷赤子情
拳拳愛國心
沖破百般阻撓
20*年4月21日
第二次聽課評議
內容:蘇教版小語第十冊《錢學森》第二課時教案
執教:周美華時間:20*年4月22日上午
地點:觀摩教室(2)主持人:韓玉宇
韓玉宇:各位老師上午好!最近我們以《錢學森》這篇課文為載體開展了兩次研討活動,主要是圍繞著“語言的內化”來展開的,“內化”不是一個新名詞,現在我們開展新一輪的探討主要是基于對新課程實施以來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我們感覺到語文教學過重地傾向于人文性而忽視工具性,泛語文、窄語文和非語文都是不確當的,但是語文教學也不是簡單的回歸,所以希望通對“語言的內化”這一主題研究推進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繼承和發展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
前兩輪的研究我們達成了這樣幾個共識:一是我們反復鉆研了教材,把握了文本的核心價值,確定了這個文本有利于促進學生語言內化的重點內容;二是圍繞著這個重點確立了有利于學生語言內化的幾個點;三是圍繞著這幾個點設計了細致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內化的方法上,有通過想象、比較、讀寫結合等,我們還嘗試了一點,即通過內容的適度拓展來幫助學生理解內化,我們對拓展的內容和拓展的時機進行了重點研討,最后確立了兩處拓展內容,大家認為是比較合適和有效的。
從第一次上課的情況來看,教師的設計是流暢的,感情是投入的,但是學生為什么還不夠投入呢,這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一個新的挑戰即怎樣幫助學生在文字內化的基礎上促進情感的內化,我們又作了一些相應的調整,今天的研討這肯定是一個重點。
下面首先請執教者周老師來談一談上完課后的反思。
周美華:語文研討的專題:圍繞語言進行內化和適度拓展。對教案作了三次修改,1、內化的點鋪得比較開,抓得比較準,抓住語言進行內化,結尾處想象拓展。2、語言不算優美,但感情比較真摯,盡可能讓自己的語言精準、煽情。3、在拓展方面,一是讓學生降低難點,另一是讓學生了解錢學森。
不足之處:1、備課激動,但今天情感不是很充沛。2、讀完拓展材料的交流,上次是讓學生自由談,談得很多,有點不著邊際,最后是為了板書而板書。3、點評學生不夠到位,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韓玉宇:下面就課堂教學進行討論。
楊秋霞:亮點很多,頭頂愛國主義的天,腳踏語言訓練的地,每個人的情感都被激發出來了,很佩服。
周紅娟:內化的主題中心很到位,操作手段非常鮮明。1、在情感內化上,學生情趣濃濃,學生的情感來自于老師和音樂的煽情,語言內化抓手明確,讀、想、說、練扎實,在學生中生根發芽。2、兩段話之間感情的連接,還是要注意。讓人感覺比較生硬,可否用老師的導語使之自然銜接,同時,兩句話的教學可以和板書結合起來。這樣比較流暢。
陸一平:語言的內化與情感的內化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相輔相成,互相關聯。單抓語言內化,就顯得非常蒼白,課文中有一條情感的暗線,首先教者抓錢學森的兩段話讓學生感受錢學森的愛國之情,其次讓學生閱讀拓展材料,進一步感受錢學森的胸懷,這是一種情感的升華。最后讓學生寫話是對情感的綜合,學生的表達,是情感的積淀和爆發。但周老師操作的過程中還不到位,第一,銜接不流暢,有斷情的感覺。第二,情感的表達光通過文字的表達還是不夠。可否在歌曲的感召下,讓同學們聽著歌曲而集體升華?最后一個操作點,想象拓展,也可以省去。
韓玉宇:學生跟文本對話,跟錢學森對話,跟自己心靈的對話,是三個層次的跨越。
嚴曉東:情感的內化是語言內化的前提。錢學林的愛國心、愛國情,在文本中反映的點是什么呢?首先是責任心,“我是中國人”,在今天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理解的是很驕傲和自豪。學生的情感體驗與當時的情感是否吻合?能否迸發?我們在情感內化的時候,在文本的理解上面,應該抓住了這個作為中國人的責任來展開教學,現在學生的責任心太弱了。
蔣惠琴:在把握情感的線上不能泛化。應該抓住內化點。第一段話可以抓住“應當”這個關鍵詞來理解,因為他體現了錢學森回國祖國義不容辭。我感覺這次研究的主題很有意思,對文本的處理非常好,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從整堂課看,第一,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親近。第二,情感上強調共鳴。第三,通過讀、說、寫,把握住了學生對文本的一種體驗。不足:1、老師對課堂的控制比較多,控制過多,老師也會變得約束。2、閱讀課外材料的時候,要充分利用課堂生成的資源。
周艷霞:課堂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課堂教學永無止境。第一,在內化找到了很好的輔助手段。1、用關聯詞。2、用填空。3、用拓展材料。問題:1、在理解“我們日夜……”時,這段話光有信心是不夠的。2、讓學生有愛國之心、愛國之情是不夠的,要抓住文中那句“成為馮卡門……”,讓學生明白,最主要的是有報國的本領。3、錢學森回國那一刻非常激動,不應回到第一段去講。還有一點,音樂應該是比較厚重,是否來段鋼琴曲?
陸一平:開放與控制是一對矛盾,在理想的課堂教學下,課堂是放飛心靈的場所,但現實的語文課堂中,需要控制。我們現實的語文課堂,開放與控制相結合,在學習錢學森第一段話的時候,選擇關聯詞是開放的,是開放與控制的典范。但控制與開放必須有一個度,在閱讀補充材料的時候,老師設計了選詞,浪費了時間,是完全控制。
蔣惠琴:課堂上教師的控制,更多應該體現在教師的引導上面。如果缺乏提升的能力的時候,則開放就會變成失控。如果提升的好,控制就變成開放的了。如“為什么不讓錢學森回國”可讓學生自己概括,然后讓學生自己說,而不是用一個詞語概括。在這里教師的提升尤為重要。又如文中高級將領所講的話的拓展,在引導學生討論時,點在哪里?1、對將軍的話的理解。2、錢學森是怎樣不屈不撓斗爭的。應該注意這個訓練點。
韓玉宇:從補充的內容來看,想法非常好。前面研究了補充什么樣的內容?首先是理解,其次讓學生感受到美國人是怎樣阻撓的。補充的內容是幫助學生內化的,這很好。但補充之后如何進行檢測與反饋,看來還要注重一些。這樣,目標的指向可能會更明確一些。
周慧亞:我們講一課一得,我感覺到信息量很足了。
周美華:課堂時間不夠,沒把預設的音樂放出來。
芮亞芬:語言的內化這個主題,確立的很好。確立語言內化首先是情感內化。情感的內化比較精致:1、創設情景。2、適度對比。通過這堂課的討論,今天的主題,還是確立在內化上,拓展還是為了內化。情感的線索很明,是一步步提升的。細節“百般阻撓”怎么樣拿出來?不要從老師那兒出來,最好從學生口中說。
何江燕:見仁見智。課文語言很樸實,但周老師的設計比較“花”。如何激發學生的情感?是不是老師被這篇文章感動了?而學生呢?光靠電教手段,老師的點拔和引導行不行?學生的情感應該是從心里流出來的,而不應該是背出來的。
史亞玲:1、創設情境。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首先注意教者的煽情,讓學生靜靜的思,讓學生在靜靜的平臺上渲泄。2、鎖住情感。訓練學生清晰條理的闡述,激發學生的感情,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老師起到調控的作用。
:1、錢學森的愛國情懷是條主線。這篇文章語言比較樸實,語言文字上沒有過深的知識。在調動學生的情感方面,底線是錢學森的愛國心,錢學森對祖國的眷戀。2、語言的內化與拓展,是抓語言文字的雙基,不能離開語言文字。過去的“雙基”,定位在知識掌握上面。現在的“雙基”,通過知識語言文字的感悟,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語言,揣摩文章的表達。情感也好,知識技能也好,只能整合在一起。怎么樣進行內化?首先,要抓住語言文字。要抓學生最感動的地方,反映文章主旨的語句和段落。錢學森說的這兩段就這個點抓得對,體現錢學森的愛國之心,愛國之情。抓住兩段話讓學生感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抓住的點怎樣進行內化?著重在過程上,過程很簡單,概括起來聽、說、讀、寫。抓兩段話的過程,讀是主線,沿著讀—說—練,這樣進行引導。問題:1、開放與控制。那個概括性詞語,可以這樣處理:一種是老師引導直接告訴,另一種可以引導學生從第四小節中找。教師不要花太多時間。2、音樂的處理。應該唱一唱,可能是教學時間不夠。
韓玉宇:如何在促進文字內化的基礎上促進情感的內化,這的確是我們今天研討的熱點,下面我把大家的意見整合一下,以下是我們達成的共識:
一、語言的內化和情感的內化是同步進行、相互依存、雙線并重的。
1、情感的內化以語言的內化為依托,在這個課例中設計的幾個有助于語言內化的“點”是真實有效的,如:用關聯詞練習說話,遷移仿寫,想象對比,讀寫結合等。
2、語言的內化帶動了情感的內化,從幫助學生理解錢學森抵擋物質誘惑,到理解他不嫌祖國貧窮(精神層面的)到理解他沖破百般阻撓(生命安全層面),最后踏上祖國的土地直抒胸臆,可以說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逐步提升,體現了蓄勢、蓄情的過程。
離開了文字內化的情感內化必然是架空的,離開了情感的純文字內化則必然要走到分析肢解的老路上去,所以把握兩者融合的“度”,有利于我們在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繼承和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
二、有效的融合離不開資源的整合利用。
1、情境的烘托:所有成功的教學都離不開“情境教學”,在這個課例中表現得也是非常突出的,《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曲的選配激起了學生情感的升騰激昂,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2、教者的語言:教師自身的投入是另一種情境的營造,今天周老師自己覺得還不夠激情,但聽者可以感覺到一個女教師的感性糅合了男性思維的理性和冷靜,使課堂更加干凈,環節的處理也更為利落。
3、補充內容的運用:從這節課上看,我們不僅要關注補充的內容和出示的時機,也要關注閱讀以后的檢測和反饋,強化拓展的目標意識,這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是一個薄弱之處。
4、師生的互動:即對“人”的資源的有效和高效利用,課堂中如何處理好開放與封閉,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這是困擾我們的難題,這節課周老師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一些地方的引導和點撥是非常到位的,但是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提升實踐的智慧,由此派生出來的相關問題值得今后細細探討。
另外,我們還進一步研究了文本的核心價值問題,如文中的“愛國主義”如何作細化和深度的剖析理解,使之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如怎樣處理好愛國的熱情和愛國本領之間的關系等。
- 上一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總結二
- 下一篇:語文七色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