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樞密韓太尉書教案

時間:2022-03-15 09:47:00

導語:上樞密韓太尉書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上樞密韓太尉書教案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教學重點,教學過程,教讀新課,課文內容理解,小結幾方面對上樞密韓太尉教案進行了講述。其中包括:積累文言實詞“形、致、稱、溢、廣、冠、志、壯”等,掌握虛詞“以,而”的作用,作者此文為干謁處處自薦,既要表現出自己對巨公碩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氣,其分寸進退的把握確實是非常不易的,講解討論時順注意于此,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居家:[鄰里鄉黨]古時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五百家為黨,一萬二“五百家為鄉,提問:第二段寫“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具體材料請詳見:

教學目標:

1、理解作文順養氣的觀點,學習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體會文章跨越時空的聯想,體會作者關于把聯想交織于議論、抒懷中的思維和寫作方法。

3、積累文言實詞“形、致、稱、溢、廣、冠、志、壯”等,掌握虛詞“以,而”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文者氣之所形”中“文”、“氣”及其兩者的關系;學習作者步步推進的議論方法,學習議論和抒懷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作者此文為干謁處處自薦,既要表現出自己對巨公碩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氣,其分寸進退的把握確實是非常不易的,講解討論時順注意于此。

作業布置:完成課課練

教學過程:

簡介作者:

蘇澈(1039-1112),字由,眉州眉山人。蘇洵之子,蘇軾之弟,人稱“小蘇”,“唐宋八大家”之一。

簡介樞密韓太尉:

樞密韓太尉指韓琦。韓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陽人。寶元三年1040任陜西安撫使與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為樞密副使。后自請為揚州、并州等知州。喜祐年間重入政府,擢升為樞密使、宰相,主持全國軍政,歷任三朝。他反對王安石變法,與司馬光等同為保守派道首領。封魏國公,蓍有<<安陽集>>。

教讀新課:1、解決重點詞句

(1)、轍生好為文。生:生性。轍生十有九年矣。生:出生。

(2)、氣可以養而致。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稱:

(4)、以為文者氣之所形。形

(5)、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居家:[鄰里鄉黨]古時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五百家為黨,一萬二“五百家為鄉。

一詞多義

(6)、雖無所不讀。雖雖然雖多而何為?雖,即使。

(7)、故決然舍去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然文不可以學而能。然,連詞但是。

(8)、

古今詞義黨古義:古五百家為黨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今義:政黨、集團

向古義:從前向之來今義:朝向

嘗古義:曾經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今義:

游古義:交往其居家所與游者今義:游泳

虛詞

介詞憑太尉以才略冠天下連詞來聞一言以自壯連詞而天下之所恃以無憂

倒裝句:

【未之見】動賓倒裝句。未見之。沒有見到您。

2、課文內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觀點是什么,如何證明他的觀點?

討論并歸納:作者提出觀點是“文不能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為不培養自己的氣質、修養,單去學習寫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又是靠學習、培養而獲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話為道理論據來證明,然后舉孟子,司馬遷二人的事例為論據來證明。孟子通過內修養,司馬遷通過外在閱歷,殊途同歸,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氣,可以理解為人的胸襟氣度,學問閱歷,見識情趣等。蘇轍認為死守經卷,刻意學習寫作技法,絕對寫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養氣。

(2)、第二段作者為什么“決然舍去”?

討論并歸納:

所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

所見者:不過數百里之間,不足以自廣。

所讀者:百氏之書,古人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3).作者“決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廠大。以養其浩然之氣?!?/p>

(4).作者“決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

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

于地:見秦漢故都、京師卞梁。于人:見歐陽修。(未見太尉)

(5).提問: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作者所樂的是什么‘Z

討論并歸納:

所樂的是“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6).提問:第二段寫“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贊頌太尉,表達自己對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見;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興,對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實現。

四、小結

作者在給韓太尉的信中發表了自己對作文章的看法,以及離開家鄉壯游天下的所見,并希望見到韓太尉,得到他的指教。這封信寫得汪公務員之家

洋恣肆,才情橫溢,不亢不卑,不媚不讒,不愧為大家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