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我國的國家機構

時間:2022-10-12 04:48:00

導語:高中政治教案:我國的國家機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政治教案:我國的國家機構

關于我國國家機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機構的基本知識。

⑴、識記國家機構的含義、國家機構的劃分。

⑵、理解國家職能和國家機構的關系,中央國家機構的相互關系,國家機構組織和活動的原則。

2、能力目標:

通過社會走訪、調查或探究性學習等形式,逐步培養學生以下能力:

(1)理論聯系實際,相關知識和實際的相互轉換的能力。

(2)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解釋社會政治現象及其關系的能力。

(3)在探究現實社會國家機構問題上的初步創新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過程目標:

通過涉及諸多社會調查、資料收集、典型事例分析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熟悉活動開展的各個環節,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各方面全方位的活動能力。

2、方法目標:

主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調查研究法,練習寫作簡單的調查研究報告,掌握基本的資料收集程序、途徑和方法,學會辯證的、歷史的、比較分析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情感目標:

⑴、幫助學生增強國家觀念,增強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情感;

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感情。

2、態度目標:

⑴、使學生明確我國國家制度的具體組織形式與原則

⑵、提高對我國國家機構及其組織原則的認識;

3、價值目標:

明確作為當代中國青年學生應具備國家觀念和愛國的情感,應該確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責任感和維護祖國利益的信念。特別是要樹立正確對待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觀念,做一個奉獻于社會的高素質公民。

教學建議

關于第一節我國的國家機構的教材分析

本節知識的邏輯結構及編寫意圖

第一節講我國的國家機構。第一框介紹了國家機構的基本知識,包括國家機構與國家性質、國家職能的關系,國家機構的組織體統。在此基礎上,引出第二框我國的國家機構概況,著重介紹了中央國家機構組織系統。第三框是第二框的延伸,較為詳細地論述了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本課的引言本課的有機組成部分,引言說明本課與第一課的有機聯系及本課的主要內容,學習意義。

教材的邏輯結構體現了教材編寫的原則之一--從宏觀到微觀,從原則到具體要求,逐漸過渡,逐步具體化,最終歸宿為對學生進行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教育打好知識基礎。

關于第一節的重、難、熱點解析

1、國家機構與國家性質、國家職能的關系(是本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這個問題。

一方面,從國家機構和國家性質的關系來說,國家機構的性質是由國家性質決定的,國家性質又通過國家機構的活動表現出來。

具體來說,國家性質決定國家機構的性質,講的是階級性問題,即國家的階級性決定了國家機構的階級性,超階級的國家機構是不存在的。剝削階級掌權的國家,決定了其全部國家機構都是剝削階級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社會主義國家,決定了其國家機構都是為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為人民服務的。同時,國家機構的活動又反映了國家性質。因為國家不是抽象物,是實體,除了軍隊、警察、監獄、法庭外,還有一套完善的國家機構是行使權力,可以說國家機構是國家的主要標志,國家機構的活動是國家行使權力、實現統治的表現。

一方面,從國家機構與國家職能的關系說,國家職能決定國家機構的設置,國家機構是國家職能的物質載體。

具體來說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國家機構的職權與國家職能是一致的,國家機構是為了執行國家職能,實現階級統治而建立的。因此,國家機構的職權是國家職能的執行者、承擔者、是國家職能的物體載體。

第二:國家機構的具體設置,是應國家職能的需要而產生的,也就是說伴隨著國家職能的變化,國家機構相應地加以調整。

第三:國家機構除了國家職能決定外,還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國家機構的設置也會有所不同。

2、準確理解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活動原則是本課重點。

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是由我國國家性質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決定的。

(1)民主集中制原則,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民主和集中是不可分割的,集中必須以民主為基礎,才能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民主必須以集中為指導才能統一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

實行民主集中制主要體現:首先,從國家權力機關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我國的權力機關具有廣泛的民主基礎。

其次,從國家權力機關和其他機關的關系來看,權力機關產生并監督其他國家機關。

再次,就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的關系而言,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

(2)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應著重把握怎樣堅持該原則。

(3)依法治國原則

國家機關組織活動三原則都十分重要,但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它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這里重點分析依法治國原則。

①依法治國的含義。

第一: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二:依法治國崇尚的是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這里關鍵是弄清"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區別。"人治"是個人權威大于法律權威,是權大于法。而"法治"則是樹立法律的權威,法律權威大于個人意志,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是法大于權。

第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地位。

②實行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發展生產的客觀要求;

第二:依法治國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行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社會主義文化健康發展的法律保障;

第四:依法治國是實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③依法治國的要求

在我國,一切國家機關都是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組織和建立起來的。憲法和法律是國家機關是存在的依據,也是其行使權力的依據。因此,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法行使權力,嚴格依法辦事。

第一: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度法律,確保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

第二:行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因為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生活、工作關系最為密切,能否依法行政,關系到能否把依法治國落實到實處。

第三: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司法機關的性質決定了嚴格執法是它的天職,是依法治國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司法機關能否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也是能否實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標志。因此,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對司法機關的最基本要求。

第四:實行依法治國,還必須加強法律監督工作。

第五:要加強普法宣傳工作。

④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

法治與德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我國實行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依法治國,就是黨領導的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其他社會組織,按照體現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管理國家。依德治國,就是要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積極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注意思想道德體系,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依法治國與依德治國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都有其獨特地位和功能。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社會主義法治是建立、維護、實行社會主義道德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德治是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來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德治搞好了,可以推動依法治國。

3、什么是人民法院的獨立審判權?人民法院為什么要獨立行使審判權?

獨立行使審判權有四層含義:

第一,要依照法律規定進行不能離開法律講獨立審判。

第二,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審判,是指人民法院作為一個整體在行使審判權上是獨立的,即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個人的干涉,既不是審判員獨立審判也不是合議庭獨立審判。

第三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的干涉,但不排斥國家權力的合法干預。

第四,人民法院審判權不受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但不排斥黨的領導。

4、正確理解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權,人民檢察院為什么要獨立行使法律監督權?人民檢察院法律監督的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法紀監督。第二,偵查監督。第三,審判監督。第四,監所監督。

只有發揮人民檢察院的監督權,才能對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實行監督,鎮壓一切危害國家的活動,打擊各種犯罪分子,維護國家統一,保衛人民民主專政制度。

5、國家主席(難點、易錯點)

在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往往將國家主席理解為個人,將國家主席行使職權的行為理解為個人的行為,這是一種誤解。從表面上看,國家主席是個人,但事實上它是一個國家機構,是我國最高權力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對內對外的最高代表。在我國,國家主席并不是單獨決定國家重大事務,而是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務委員會的決定行使國家元首的職權,對外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不參與國家的行使工作,全國人大的最高行政執行機關是國務院。

6、"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難點、易錯點)

(1)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司法和守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上的平等。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指絕對的平均主義。

(3)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則,反對一切特權。

(4)我國憲法對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規定,是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權利的平等,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著不平等。

關于我國的國家機構的教法建議

(一)對于本節的概念

1.我們可以采取找關鍵詞的方法來幫助記憶本課一些重要的概念,如國家機構的定義.

2、關于國家機構與國家性質、國家職能的關系可以這樣理解:

國家的階級性質決定了國家機構的階級性質,超階級的國家機構是不存在的,所以這個關系主要體現的是階級性的問題。剝削階級掌權的國家,其國家的階級性決定了其國家機構是為維護剝削階級的統治服務的。社會主義國家決定了其全部國家機構都是為維護人民利益和其當作主的地位服務的。國家機構是為了行使國家權力而建立的,其活動必然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意志,也就必然反映國家性質。國家機構是國家機關的總和,它究竟應該由哪些國家機關構成,行使何種權力,管理哪些事務歸根到底是國家職能決定的,即國家職能決定國家機構的設置。

3、要理清中央國家機關的相互關系,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這幾者之間的關系與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有著根本的不同,三權分立容易造成立法、行政、司法各方面的權力在相互對立沖突中抵消,不利于對國家事務的處理。而在我國,全國人大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實現和國家各方面工作的順利進行。

(2)各中央國家機關分工負責、相互配合,都按照各自的職權范圍行使職責而不能逾越。

(3)中央國家機關之間又存在制約因素。如:全國人大的組成人員不得擔任國家行政機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職務。

4、關于依法治國的原則:

(1)首先明確依法治國的含義

①含義、本質、目的(略)

②依法治國和人民民主是統一的,

③依法治國和黨的領導是一致的。

(2)如何做到依法治國呢?

①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它要求各個國家機關嚴格依法辦事,反對各種執法犯法行為。依法行政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司法機關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對司法機關的最基本的要求。司法機關能否公正司法也是能否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標志。這主要強調治,在現實生活中更要重視治。

②實現依法治國,必須加強法制建設。不僅要加強立法和執法工作,還要加強法律監督和普法宣傳工作。沒有有力的監督,國家權力就會被濫用。

(二)、本節有三個重要的原則,讓學生理解這些知識需要教師具體講解

1、民主集中制原則

要強調集中和民主的關系即:集中必須以民主為基礎,才能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民主必須以集中為保障,才能集中統一人民意志,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

2、對人民負責原則

可設計提問:為什么國家機構要實行對人民負責原則?引導學生從我國的國體、政體和國家機構的性質分析。也可結合案例如“中國走私第一案偵破紀實”中的有關內容給學生講解如何堅持這一原則。

3.依法治國原則:依法治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依法治國的不同。

(三)、在本節,需要注意幾組不同但又易混淆的概念:

1、法治與人治:劃分二者的最根本標志是在法律與個人的意志發生沖突時,是法律的權威高于個人意志還是個人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

2、我國的國家主席就是我國的國家元首。

我國實行集體元首制,我國國家主席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

3、我國只有國務院才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

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最高國家審判機關、最高國家檢察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都是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國務院只負責貫徹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和決議的有關行政工作的部分。

4、司法機關才是執法機關。

我國的所有國家機關都必須依法進行活動,因而所有國家機關都是執法機關。

5、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獨立行使自己的權力而不受任何干涉。

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自己的權力是指它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種干涉是指不干涉其具體的審判或檢察活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個人可以依法監督它們的活動。同時,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必須接受黨的領導,必須接受人大的監督,執行人大通過的有關決議和法律。

6、法制與法治

法制一般是指法律制度,是相對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制度而言的。是涉及與法律相關的種制度,如立法制度等。法制建設一般著眼于“有法可依”。

法治是和人治相對立的治國方法。它包括立法、執法、法律監督、普法教育等在內的全面系統工程,又是一個不斷發展、深化的過程。

關于《我國的國家機構》的教學設計方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識記國家機構的含義(2)識記國家機構的組織體系

(3)識記我國國家機構的設置(4)理解國家機構與國家性質、國家職能之間的關系

(5)理解中央國家機構的職權和活動組織原則

(6)運用國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組織活動中的對人民負責原則原理說明依法治國及加強廉政建設的必要性

2、技能目標:

(1)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辯證的分析國家機構與國家性質、國家職能之間的關系

(2)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認清資本主義國家機構的本質

(3)理解并能堅持做到依法治國的各項要求,做一個守法、護法公民

3、價值目標

(1)通過對依法治國原則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守法意識。

(2)培養學生強烈的國家意識和國家認同觀念

(3)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1、國家機構與國家性質、國家職能的關系

2、準確理解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活動原則

三、教學難點:

1、我國國家機構的活動原則

2、什么是人民法院的獨立審判權?人民法院為什么要獨立行使審判權?

3、正確理解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權,人民檢察院為什么要獨立行使法律監督權?人民檢察院法律監督的主要內容包括:

4、國家主席(難點、易錯點)

5、"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難點、易錯點)

四、教學手段:

計算機網絡及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整合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1、用電腦把第一課的主要內容顯示一遍,這樣做既可以幫助學生回憶第一課的知識,又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和知識的內在聯系上,把握本課的教學內容,因為本課關于國家機構的知識是第一課有關國家基本理論知識的繼續和拓展。

2、讓學生準確回答國家性質與國家職能的關系。

教師可以在黑板的副板書位置上寫出國家性質與國家職能的關系,以便學生加深印象。

3、教師小結:我們通過近一個月的政治課學習,知道了國家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政治權力機關,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擔負著一系列對內對外職能,那么,國家要靠什么來行使國家權力。實現對內、對外職能呢?這個問題就是我們這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

首先給出兩個材料:(打投影片或用電腦)

材料1、九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把國務院原有的40個部委減少到29個,并力爭經過3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地方政府機構的改革。

提出問題:為什么國務院要進行機構改革?

材料2、生活中還有這樣兩件事情:

1、有一外地來京打工的女青年,騎車擋了一輛小臥車的路,司機下車后,不分青紅皂白,將女青年打了一頓。司機還借口女工碰了他的汽車,向其索取錢財百元以上。后在眾人勸說之下司機才罷手離去。女青年受了欺侮,圍觀者眾說紛紜,有的說到他們單位去告他,有的說上電視臺去找他,有的部應該找市長,有的說去法院告他。同學們知道打官司、告狀找誰嗎?

2、某農民出身的青年技術員,在鄉里的技術推廣站從事優良品種的研究工作,他經過幾年的實驗,又根據本鄉的實際情況,赴京請教農業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共同擬定了全鄉糧食生產宏觀發展五年規劃。回鄉后,技術推廣站的同事都給予充分肯定。但如何實施呢?有人說這種關系全鄉經濟發展的大事情,一不定要找鄉黨委書記,有的說要找鄉長,也有的說要找鄉人大常委會主任。同學們知道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要由誰來決定嗎?

第一節我國的國家機構(板書)

一、國家機構及其組織體系(板書)

前邊我們復習了關于國家職能,即國家在實現階級統治與社會管理中擔負的職責和功能,實現階級統治,實施對社會的管理,需要一定的物質載體,這個物質載體就是國家機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國家機構問題。

1、國家機構的含義(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42頁第一自然段,然后回答:什么是國家機構?它包括哪些國家機構。

在學生看完第42頁第1段后,總結:統治階級為行使國家權力而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國家機關的總和,就是國家機構。

結合投影,引導學生分析國家機構的含義。首先,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建立國家機構?如果學生答出是為了行使國家權力,就一定要問:是所有的階級都能行使國家權力嗎?要讓學生完整答出是統治階級為行使國家權力。

(1)國家機構是國家機關的總和。(板書)

從縱向看它包括:中央國家機關、地方國家機關

從橫向看它包括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暴力機關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42頁,第2自然段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國家性質與國家機構的關系?為什么是這種關系?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2)國家性質決定國家機構的性質。(板書)

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國家機構作為統治階級利益的捍衛者和執行者,必須同國家的性質相適應。具體地說就是國家機構在判定行為規范時、處理對內對外事物,必須充分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國家機構的性質必須與國家的性質一致,即國家性質決定國家機構的本質。

第二個問題是歷史上出現過幾種類型的國家?這些不同類型國家機構性質由什么決定?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兩種性質完全不同類型國家,一類是剝削階級性質的國家,一類是社會主義國家。前者的國家機構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是剝削階級統治的工具;社會主義國家,其階級性質決定國家機構為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所掌握并為這服務。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42頁第3自然段,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國家機構與國家設置的依據?

(2)國家機構設置的依據?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3)國家機構的設置主要是由國家職能決定的。(板書)

國家為保證其職能的實施,必須設置與其職能相適應的各種國家機構。國家職能是國家機構設置的主要依據,國家機構是國家職能實施的物質載體。

具體應從三個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國家機構的職權和國家職能相一致,國家機構是為執行國家職能,實行階級統治而建立的。因此,國家機構的職權是由國家職能決定的,是國家職能的體現。也就是說,國家機構是國家職能的執行者、承擔者,是國家職能的物質載體。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政府為了對外侵略的需要,增設了大東亞省、軍需省、情報局。

其次,國家機構的具體設置,是應國家職能的需要而產生的。也就是說,伴隨著國家職能的變化,國家機構相應地加以調整。

再次,國家機構的設置除了直接由國家職能決定外,還由于各國國情不同,國家機構的具體設置也會有所不同。國家機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并隨著國家的變化和形勢的發展而變化。

2、國家機構組織體系(板書)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43第2自然段,并歸納國家機構組織體系

(1)國家元首。(板書)

國家元首的含義。

國家元首是一個國家在實際上或形式上對內對外的最高代表。這就是說國家元首是一個重要的國家機關,是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見不同國家元首稱謂與職權

國家元首分為單一制的國家元首和集體的國家元首。由一人獨任國家元首的,是單一元首制,也稱個體元首制;凡由兩人以上組成議會,由它的全體成員共同擔任國家元首職務和行使元首職權的,是集體元首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實行個體元首制,只有極少數國家實行集體元首制,中國、瑞士等國家實行集體元首制。

建議:此處可以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在預習階段進行"歷史上各國國家元首知識調查"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在課堂上可以展示活動成果。

(2)立法機關。(板書)

顧名思義,立法機關就是有權制定、修改或廢止法律的機關,立法機關是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如此,目前世界上的國家都設有立法機關,請同學們考慮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機關通常是指什么?指議會或國會。

給學生一組材料:眾議院、參議院、上院、下院、國會、國民會議……等的名稱,同學們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學生議論,教師歸納。)

資本主義議會組織一般分為兩院制和一院制兩種情況,北歐的一些小國大多是采用一院制,如丹麥、瑞典、芬蘭、希臘、列支敦士登、盧森堡、安道爾等,非洲絕大多數國家是一院制;采用兩院制的國家有美國、意大處(參議院與眾議院),英國(上院與下院),法國(參議院與國民議會),荷蘭(第一院與第二院)等等。

社會主義國家一般是采取一院制,如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我國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同時又是有權制定、修改或廢止法律的機關,是我國的立法機關。(3)國家行政機關。(板書)

行政管理一詞是指一切社會團體、社會組織為了一定的目標而進行的組織和活動,一般具有指揮與執行兩層意思。而負責行政管理的機關就叫行政機關。如果是管理國家行政事物的機關,那就是國家行政機關,又稱國家管理機關,通常也稱為政府。

行政機關產生的方式:有的由立法機關產生,比如議會制國家,由議會中的占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有的由選舉產生,比如總統制國家,由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

現代各行政機關及其首腦的稱謂不同,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七國首腦會議參加者,各國的行政機關與首腦的稱謂都有哪些?

(學生議論,教師歸納。)

行政機關的名稱有內閣(這詞源于法國,是國王單獨會見侍從和顧順的私人房間或開秘密會議的小房間)、政府。首腦的稱謂有首相、總理、總統。像英國叫首相、日本叫總理、法與美國總統。內閣成員有的大臣,有的叫部長。世界上也有的國家的行政機關叫部長會議,行政首腦叫主席,我國的行政機關是國務院,行政首腦叫總理。

根據同學們的日常經驗,你們考慮一下行政機關的職權都有哪些?

(學生議論,教師歸納)

行政機關掌管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外交等各方面的事務,總管國家的大事,所以國家最高行政首腦叫總理。

(4)司法機關。(板書)

對這個問題要從含義、作用、職責、組成與分類等方面來研究。

含義:是國家行使審判、監督守法的權力機關。它是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法院,有的也包括檢察院。

作用: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保證公民的權利與自由,懲治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正常秩序。司法機關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作用非常大。

職責:法院主要審理各種訴訟案件行使審判權;檢察院主要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及監督審判等活動。

組成與分類:一般國家法院有初級法院、中級法院、高級法院三級,也有的國家多一個最高法院,為四級;根據審理普通與特定案件之分又有普通法院與專門法院之分。專門法院是在特定部門或特定案件設立的法院。我國目前設立的專門法院有軍事法院、海事法院、鐵路運輸法院、森林法院等。

(5)暴力機關。(板書)

含義:它是國家機構中的特殊組成部門,包括國家的常備軍、警察、監獄等暴力設施。

作用:是統治階級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治安,鎮壓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的反抗,以維護本階級的統治與利益。它是其它一切國家機關的強大后盾,離開它,一切國家機關都將失去作用。

以上我們具體研究了國家機構的情況,下面我們總結一下國家機構的基本特征;

①國家機構具有階級性。(板書)

它既是統治階級行使政治權力實施政治統治的工具,又可以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以維護統治階級整個階級的利益。國家機構往往是由統治階級中的精英分子組成,他們將統治階級意志上升為法律,用國家的名義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②國家機構具有嚴密的組織性。(板書)

國家機構是由特定的職位和人員組成的統一整體,它的設置和運行都遵循特定的組織原則和組織程序,要求國家機關各部門彼此互相配合。

③國家機構具有強制性。(板書)

它有權制定、頒布、執行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法令并以國家暴力機關為后盾,確保統治階級貫徹實施自己的各項意圖。

請同學們舉例來說明。

(可以舉國務院提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長江三峽工程與國民經濟十五規劃的事例來說明。)

課堂小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九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把國務院原有的40個部委減到29個,并力爭經過3年左右時間,完成地方政府機構的改革。

分析如下:政府機構改革是為了更好地行使國家職能,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政府應轉變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政府職能轉變了,作為國家職能的物質載體--國家機構也隨之發生變化。國家為了保證其職能實施,必須設置與其職能相適應的各種國家機關;由于各國具體國情不同,國家機構具體設置也會有所不同;國家機構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變化發展的。

探究活動

活動設計1:區分法治與人治:

目標:通過作一份關于法治與人治的材料調查,使學生學會從網絡及其他途徑查找材料,加深對人治產生的社會根源的了解。

步驟一:擬題,制定計劃,尋求教師的理論支持

步驟二:學生回家自己獨立完成,或讓父母協助完成,可以通過網絡或者上圖書館進行查找,查找之后進行獨立的分析。

步驟三:在課堂上宣布自己查找的結果,并進行全體交流,討論。

步驟四:找出我國當前人治的案例和危害。

教學資源:家長、計算機網絡、朋友、圖書館、報刊(以南方周末為主)

能力目標:通過讓學生查找資料,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學會研究問題。完成研究性學習的準備工作,通過比較學會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的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完善教師的備課資料,尋找新的教學方法,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要求:完成表格:

提示:

劃分二者的最根本標志是在法律與個人的意志發生沖突時,是法律的權威高于個人意志還是個人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

法制與法治的最主要區別在于:法制一般指靜態意義上的法律制度,簡稱法律制度。而法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立法、執法等諸多環節。

活動設計2:關于世界各國元首文化調查

目標:通過作一份關于世界元首文化的的材料調查,使學生查找信息,加深對世界政治文化現象的了解和興趣。

步驟一:擬題,制定計劃,尋求教師的理論支持

步驟二:學生回家自己獨立完成,或讓父母協助完成,可以通過網絡或者上圖書館進行查找,查找之后進行獨立的分析。

步驟三:在課堂上宣布自己查找的結果,并進行全體交流,討論。

教學資源:家長、計算機網絡、朋友、圖書館、

要求1:完成圖表:

要求2:完成小論文《世界元首文化面面觀》

提示:國家元首分為單一制的國家元首和集體的國家元首。由一人獨任國家元首的,是單一元首制,也稱個體元首制;凡由兩人以上組成議會,由它的全體成員共同擔任國家元首職務和行使元首職權的,是集體元首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實行個體元首制,只有極少數國家實行集體元首制,中國、瑞士等國家實行集體元首制。

世界各國元首文化介紹參見:不同國家元首稱謂與職權

活動設計3:調查中國近代幾次重要的立法事件

目標:了解我國近代至建國以后走向法治道路的重要歷史進程,培養歷史與政治知識相綜合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

步驟一:擬題,制定計劃,尋求教師的理論支持

步驟二:學生回家自己獨立完成,或讓父母協助完成,可以通過網絡或者上圖書館進行查找,查找之后進行獨立的分析。

步驟三:在課堂上宣布自己查找的結果,并進行全體交流,討論。

教學資源:計算機網絡、圖書館

要求:完成論文《中國的法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