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復習講義12

時間:2022-11-03 12:31:00

導語:高考政治復習講義12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考政治復習講義12

高考政治第一輪復習講義

(十二)

第十二單元:認識論

一.本單元考點:1.現象和本質;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3.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4.實踐的特征;5.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6.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

二.本單元重點:1.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2.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三.本單元難點:1.如何區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2.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

四.本單元熱點: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作用;2.黨風建設

五.考點提要

考點1:現象和本質

現象與本質的關系.

比較現象本質

別①現象是個別的東西;②現象是多變的易逝的東西;③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聯系、可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①本質是同類現象中共同的、一般的東西;②本質是現象中相對穩定的東西;③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

系兩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①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②現象是本質的表現;③認識事物的本質只能從認識它的現象開始。

1、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現象,也都有自己的本質,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

2、現象――

3、本質――

4、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原理)

(1)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

(2)現象和本質又是統一的。本質決定現象,并通過一定現象表現自己的存在;現象又總是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事物的本質。(現象和本質的聯系表現在: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

5、現象和本質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1)要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科研的必要性)依據------現象和本質的對立

(2)能夠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科研的可能性)依據-------現象和本質的統一

(3)不能脫離現象憑空去認識事物的本質

(科學的任務就是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6、假象也是事物本質的表現形式

比較真象與假象:

比較真象假象

區別是指那些從正面直接表現本質的現象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的現象

聯系都屬于客觀范疇的問題,都是一種客觀的東西,都是本質的表現形式。

考點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1、感性認識及其特點

2、理性認識及其特點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1)區別:

首先,二者內容不同

其次,二者程度水平不同

第三,二者的作用不同

(2)聯系: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過程的起點,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中的辯證法);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滲透,兩者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4、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一次質變,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

區別聯系

內容形式特點地位作用

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認識感覺、知覺、表象直接性、形象性、生動性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正確的感性認識能指導實踐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統一起來的整個認識過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階段。

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概念、判斷、推理間接性、抽象性

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深刻正確的理性認識更能指導實踐

5、認識的根本任務

認識事物現象感性認識

認識世界認識任務

認識事物本質理性認識根本任務:發揮主~,經過感~上升

和規律到理~,透過現象抓住

本質和規律

(1)認識的根本任務是什么?

(2)認識的根本任務為什么是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①從現象與本質.規律的區別來說,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和規律。因為現象和本質、規律是有區別的。

②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說,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因為正確的理性認識比正確的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更深刻。

③從認識的作用來看,正確的理性認識比正確的感性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因為對本質、規律的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更深刻。

(3)如何完成認識的根本任務?

①通過實踐這條根本途徑。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根本動力、最終目的、檢驗標準,離開實踐主觀和客觀就不能聯系起來,不能形成認識。

②創造必要的條件

A(前提):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關鍵):對_________進行____________的加工制作。

(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前提)

③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實踐過程是創造必要條件的過程,貫穿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科學思維方法的運用。

④對本質的認識過程是一個艱苦的、反復的過程,要注意防止認識的僵化。

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必備條件:

原材料加工廠成品

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理性認識

分析本質規律

綜合

(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過程,是一個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分析與綜合的思考過程。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一個艱苦的探索過程,需要不斷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得以完成。)

補充: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內容----------------------為什么必須發揮主----------------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

觀能動性?

(1)認識世認識事物(1)只有充分發揮主表現為。。。。。。

界的能力及本質規律觀能動性,才能揭示(1)客觀因素客觀規律客觀條件制約主~的發揮

活動(想)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表現為。。。。。。

而正確指導人們的(尊重客觀規律和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

行動是發揮主~的基礎和前提)

所以,要正確發揮主~,就必須按

(2)改造世創造物質(2)只有----,才能利規律辦事,從客觀條件出發(P.7)

界的能力財富用規律、利用和創造內容

及活動條件,達到改造世如觀念。。。。。。

(做)界的目的(2)主觀因素制約主~的發揮

表現

(3)精神狀(3)認識和改造世界中,

態,即決克服困難必然會遇到困難、挫折、一個人積累的主觀因素越正確,

心、意志、暫時失敗,需要堅強意越有廣度和深度,越有利于正確

干勁等志等來克服發揮主~(P.9)

所以,人們要在認識世界所以,要正確發揮主~,就必須

和改造世界活動中有所建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樹,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

能動性。。。。。。P。6

補充: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系

①發揮主~,必須以尊重規律為基礎。

②尊重規律,按規辦事,必須充分發揮主~。

這就要求我們無論做什么,都要把尊重規律與發揮主~結合起來,也就是要實事求是。

制約

客觀規律主觀能動性

客觀條件認識、利用

制約

主觀因素

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

項目

內容區別聯系

含義特點表現

客觀規律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客觀性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思維規律(1)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2)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也叫自覺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主觀性“想”、“做”、精神狀態

練習:感性認識對實踐沒有指導作用,理性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1)判斷一種認識對實踐是否有指導作用,應看認識是否正確。(2)感性認識如果正確,對實踐就有指導作用,否則就沒有指導作用。(3)理性認識如果正確,對實踐就有指導作用,否則就沒有指導作用。(4)在二者都正確的前提下,正確的理性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更大。

6、深化認識、發展認識(認識的深化、擴展、前移)

(1)一個正確的認識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獲得

①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及其關系

A、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理性認識

第二次飛躍

(回到)第一次飛躍

實踐(上升)

(基礎)感性認識

(整個認識過程)

B、兩次飛躍的關系:第一次飛躍是第二次飛躍的準備,第二次飛躍是第一次飛躍的目的和歸宿

②第二次飛躍的偉大意義

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

認識第一次飛躍認識第二次飛躍認識發展

認識根本任務認識的根本目的

認識發展的兩次飛躍:

區別聯系

內容條件作用

第一次飛躍在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1)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2)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實現認識的根本任務,達到對事物的本質的認識。二者統一于實踐,構成了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完整的認識辯證運動的過程。

第二次飛躍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指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1)用于指導實踐的理論必須是正確的;(2)理論與實踐達到歷史的、具體的統一;(3)理論必須掌握群眾。達到認識的目的,理論才變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

(2)為什么人們的認識要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

首先

其次

再次

綜上所述,從深度上講____________________

從廣度上講___________________

從進程上講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__________

7、熱點:在實踐中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在“七一”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只有正確運用于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才具有強大生命力”?!榜R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應不斷前進,應勇于和善于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

[分析點撥]認識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再到實踐的反復和提高的過程,認識無止境,所以要不斷深化認識、發展認識。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認識的成果也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和發展,需要進行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才具有生命力。

考點3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1、什么是真理-------P12

2、什么是科學理論---------P12

3、真理、科學理論、理性認識、理論的關系

(只有正確的)屬于(有正有誤)

系理系理

統論統論

化化化化

(只有正確的)屬于(有正有誤)

4、真理、科學理論為什么能夠對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其哲學依據在于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5、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①能夠預見社會發展規律,預見①要充分認識到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未來,幫助人們把握社會發展②要認真學習理論,掌握理論

的方向和歷史進程③要深入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②能夠提供正確認識事物和有效④要在實踐檢驗和發展理論

行動的方法,幫助人們正確

認識和改造世界,提高人們認識(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必須注意理論聯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系實際,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③能夠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④能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如何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方案

⑤是人們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

的思想武器

鄧小平理論P.13

6、熱點分析

(1)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指出:重視理論和理論指導,是我們黨的一個根本特點。重視在思想上建黨,是我們黨的一條重要政治經驗。每當事業發展的重要關頭,我們黨都注重首先抓好理論建設。我們黨80年的歷史經驗證明,注重理論創新,是黨的事業前進的重要保證。

[分析點撥]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科學理論的作用,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茖W理論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是按內在邏輯組成一定體系的真理性認識,因而它能夠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指導人們指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對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知識,科學思想都屬于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因而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和指導作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指導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已經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并將發揮更加巨大的指導作用。

(2)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

(3)為什么要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考點4、實踐的特征

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不是動物)(不是認識)(不是主觀世界)

練習:(1)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錯)(2)實踐活動是人們的認識活動。(錯)

(3)教育活動、藝術活動屬于實踐活動。(對)(4)實踐是“三觀”統一的基礎。(對)

(5)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對)(即實踐第一觀點)

(6):“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對)

意識指導下作用于引起

人們實踐客觀事物客觀事物變化

(主觀)(客觀)

(聯系)實踐使主觀與客觀聯系起來。

2、實踐的要素:

(1)實踐的主體:

(2)實踐的對象:

(3)實踐的手段:

3、實踐的特征

(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因為構成實踐的三個基本要素即實踐的主體:人,實踐的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實踐的手段:工具、設備等都是物質的。)(堅持實踐的客觀性,也就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論。)

](2)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因為“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意識的能動作用是通過指導實踐活動實現的,因此,實踐具有能動性。)(堅持實踐的能動性,也就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辯證法)

例子:黨提出“十五”計劃建議國務院制定“十五”計劃綱要全國人民為完成“十五”

計劃目標而奮斗

黨是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國家行使經濟建設職能人民群眾是實踐主體

黨對國家的政治領導實踐活動的意識性、目的性、

計劃性、能動性

(3)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實踐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如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國際關系等進行的活動。這說明實踐的社會性。實踐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又隨著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不斷地變化發展。這說明實踐的歷史性。)(堅持實踐的社會性和歷史性,就在實踐問題上既堅持了唯物論、又堅持了辯證法)

練習:

(1)實踐既是一種客觀物質性活動,又是一種主觀活動。(錯)

(2)實踐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又具有主觀性。(對)

實踐雖然有客觀的物質性,但并不是純客觀的活動,而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體現了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實踐的物質性與能動性的關系實質是實踐中主客觀關系。第一個特征強調客觀物質性,是相對于主觀意識或認識活動而言的,即認識活動不屬于實踐。第二個特征強調有意識有目的主觀性,是相對于動物的本能活動而言,即實踐活動中存在意識的指導,而動物的本能活動沒有意識指導??浯蟮谝粋€特征而否定第二個特征,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第二個特征而否定第一個特征,會導致唯心主義。

4、為什么說實踐的第二個特征是最能表現實踐本質的特征

5、實踐的形式:復雜多樣,基本形式有三種:

(1)生產實踐(2)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3)科學實驗

6、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P106—110

考點5:實踐和認識

1、什么叫實踐和認識?

2、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1)實踐決定認識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

③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④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而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則會把人們的實踐引向歧途。

3、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

A、認識的對象由實踐的需求決定,認識適應實踐需要而產生。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認識從實踐中發生,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

源泉。)

A、實踐提高人的認識能力,推動認識發展。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

B、實踐提供新的認識工具,推動認識發展。

(3)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認識的最終目的在于用認識指導實踐。

(4)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只有實踐能把

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聯系起來,加以對照,檢驗

其正確與否。(檢驗方法:用一種認識指導實踐,

如能達到預期效果,就證明認識正確;如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則證明認識錯誤。這種檢驗要經過多次反復,不是一次完成。)

實踐第一觀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于實踐,實踐對認識有決定作用。

練習:

(1)讀書也是認識的來源。錯。讀書是獲得認識的途徑;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即實踐,而獲

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二是學習他人或前人的間接經驗;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是“源”與“流”的關系。

(2)人的錯誤認識也是在實踐中產生的。對。但實踐不是產生錯誤認識的根源。脫離實踐才

是產生錯誤認識的重要根源。

(3)“認識來源于實踐”與“認識來源于客觀事物”。

客觀事物作用于(通過實踐)人腦形成認識

A是B的前提和基礎;B是A的深化和發展。

(4)我們經常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來分析判斷一種思想、觀點是否正確。這說明科學理論也可以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不是。這是從理論上論證認識是否真理的一種方法,是科學理論指導作用的體現。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只有一個即實踐。)

4、直接檢驗與間接檢驗的關系

直接經驗:親身實踐獲得的認識。都是人們獲得認識的兩種途徑,都來源于實踐,

間接經驗:從書本或前人或他人是“源”與“流”的關系。要把兩者結合起來。

經驗中獲得的認識。

實踐決定認識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堅持群眾觀點

史的創造者。表現在:……和群眾路線具體要求……

積極參加實踐,獲得知識要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

相結合的道路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

群眾。黨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

在實踐中轉變“情理行”即際出發,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

改造主觀世界和發展真理?!笆濉庇媱澃烟岣?/p>

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其

哲學依據就在于……“三個代表”,

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要求,這是由黨的性質決定,其

“行萬里路”參加社會實踐結合:既要學習書本知識,哲學依據也在于……)

又要參加社會實踐,把理

“讀萬卷書”學習書本知識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練習:產生于偉大實踐的理論,是指導現代化建設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答:(1)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來源,理論來源于實踐。來源于實踐的理論有正誤之分。(2)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而錯誤的理論則阻礙實踐的發展。(3)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被實踐證明的科學理論,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巨大的指導作用,是我們的行動指南。(4)實踐決定認識,而不是認識決定實踐。因此,理論、科學理論不是現代化建設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5、熱點

(1)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大力開發人才資源

(2)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考點6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

本考點知識結構:

認識世界改造自然界

人類最基目的改造客觀世界改造人類社會改造世界觀

本的活動

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人生觀核心

改造主觀世界改造價值觀

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方法

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

改造主觀世界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提高改造客

觀世界的能力

1、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

2、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

3、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

(1)區別:改造客觀世界就是改造_______和______

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______、改造_____改造_______

(2)聯系: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在這種相互作用中,人們不斷地改善著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實現著促進客觀世界的發展和人自身的不斷完善這樣雙重的目的。

(3)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

①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斷調整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②在為社會服務中積極貢獻,實現人生價值,不斷調整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③既改造主觀世界,也改造客觀世界,做到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無論是改造客觀世界,還是改造主觀世界,都離不開社會實踐。人們只有在實踐中積極地為社會作出貢獻,才能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4、熱點

2001年9月,中共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指出了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原因之一是黨的作風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一些領導干部以權謀私、貪圖享樂等等,嚴重侵蝕了黨的肌體,損害了黨的形象,破壞了黨群關系。

運用改造主、客觀世界關系的原理,分析說明腐敗分子墮落的原因。

七、基礎訓練題

(一)單項選擇題

1、“有溫良而為盜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廉謹而內無至誠者”。這句話告訴我們:A、現象與本質是對立的,是無法達到統一的B、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必要性C、真象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假象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D、事物的本質是相對穩定的,現象是多變的

2、并非所有的現象都是表現本質的。這種認識A、對的,如個別偶然的現象就無本質可言B、錯的,任何現象都不能表現為事物的本質C、對的,如個別的假的現象就無本質可言D、錯的,任何現象都從不同側面、不同程度地表現事物的本質。

3、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上,下列堅持了唯物主義觀點的是:A、感性認識依賴于理性認識B、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C、理性認識從感性認識中來D、經過理性認識達到思維

4、培根說過:“經驗主義哲學家好比螞蟻,只會盲目地搜集材料,而不會進行加工;理性主義者好比蜘蛛,只會從自己的肚子里吐絲織網,而不知聯系實際;真正的哲學家應當象蜜蜂一樣,采集百花然后釀成香甜的蜜?!边@一觀點(1)認為經驗主義只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而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2)認為理性主義者是唯心主義者(3)認為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一要具備豐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二要對材料進行加工制作(4)認為只有理性認識可靠,而感性認識是不可靠的(5)肯定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A、(1)(2)(3)(5)B、(1)(2)(3)(4)(5)

C、(1)(3)(4)(5)D、(1)(3)(5)

5.下列過程屬于認識的第二次飛躍的是A、調查研究,對國內外形勢的認識過程

B、制定學習計劃,工作計劃過程C、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同D、完成"十五"計劃和實現2010年遠景目標的過程

6."實踐是知識的母親,知識是生活的明燈。"這句諺語的哲學寓意是A、實踐出理論,理論必須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及到發展B、實踐是理論的基礎,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C、知識既來自實踐又源于書本D、在生活中學習知識比實踐更重要

7.科學理論或真理之所以能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和前進方向,主要是因為A、它是人們獲得的理性認識B、它依賴于實踐又能指導實踐C、它是前人知識和經驗的總結D、它抓住事物的本質,反映了事物的發展規律

8."離開革命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而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這段論述強調的是A、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B、要重視實踐對理論的決定作用C、要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D、要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理論

9."偉大的實踐需要偉大的理論",“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這些名言表明A、革命理論對革命運動具有決定作用B、理論對事物發展具有促進作用C、先有革命理論,然后才有革命運動D、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10.大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自1997年開展至今已五年,百余萬學子走向鄉間,倡導文明,傳播科學,扶貧幫困,在教掃盲,經受了艱苦的磨練和汗水的洗禮.大學生"三下鄉"活動(1)有利于學生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2)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關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3)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4)實現促進客觀世界的發展和人自身的不斷完善的雙重目的

A(1)(2)(3)(4)B(1)(2)(4)

C(1)(2)(3)D(1)(3)(4)

11、“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之所以是錯誤,是因為

A、它是從主觀出發的B、它是片面地看問題C、它沒有透過現象看到本質D、它沒有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12、古人提倡“三思而后行”,這是因為A、實踐具有能動性B、人具有主觀能動性C、認識決定實踐,實踐需要認識指導D、知先行后,知后才能行

(三)簡答題

13、在酒類評比中,評酒員都需要品嘗酒,然后對酒作出評判。請用認識論知識

回答:(1)“品酒”的意義。(2)對評酒員的活動進行分析。

答:(1)現象是本質的表現,認識事物要從現象開始;對事物現象的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捌肪啤本褪切纬筛行哉J識,為理性認識即評判提供前提,沒有感性認識的“品酒”,就不可能作出評判。(2)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評酒員的活動,就是通過感性認識而達到理性認識的活動。

(四)辨析題

14、實踐經驗越多,正確認識就越多。

答:不能籠統地說實踐經驗越多,正確認識越多。因為,①所謂實踐經驗就是直接經驗,就是親身參加實踐所獲得的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豐富的實踐經驗,有助于人們獲得正確的認識。②從實踐中得到的認識正確與否,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不能說只要是直接經驗,就是正確認識。③實踐經驗作為直接經驗,是相對于間接經驗講的,主要是相對書本知識而言的。如果只有實踐經驗,而沒有科學文化知識,不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也不能自覺地按客觀規律辦事。④實踐有條件的,人離開了一定的條件,實踐經驗未必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