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05:13: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課程改革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課程改革理論

分析校本管理在課程改革中的理論功能

摘要:新課程改革需要從“課堂教育層面”跳到“學校組織層面”,需要校本管理的支撐。教育論文具體表現在校本管理對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校本課程來說是前提和保障,它貫穿、滲透在校本研究、校本課程、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化發展之間,起著組織、協調的作用。

關鍵詞:課程改革校本管理作用分析

任何一所學校都是具體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它具有的復雜性是其他學校的經驗所不能說明的,是理論所不能充分驗證、詮釋的。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深入這所學校具體的生活場景,了解其運作機制,認識其人際關系、規范、制度等,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1]因此,要提高教育的質量,還要從“課堂教育層面”跳到“學校組織層面”;學校管理也應植根于本校的土壤,認真分析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立足于學校實際從事的管理活動,既不能照搬其他學校的模式,也不能簡單地把學校作為一般政策、規則等的應用場地?;谝陨媳尘埃1竟芾斫陙碓絹碓绞艿饺藗兊母叨戎匾?。

一、校本管理和校長負責制

校本管理(schoolbasedmanagemen)t,是西方20世紀80年代學校改革運動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反映了西方教育管理哲學從“外控式管理”向“內控式管理”的轉變,在國外教育管理領域非常有影響。[2]顧名思義,校本管理就是以學校為本位或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它指學校的管理工作是根據學校本身的特征和需要而制定的,所以學校的成員(包括校理事會、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等)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和責任承擔,為了學校的長遠發展,他們運用資源對學校的財政預算、課程設置、教科書選擇、學校人事決策等方面實施改革,解決面臨的問題并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改革學校的管理系統,優化教育資源,以提高教育質量。[3]給學校以管理的自主權,針對學校實際進行管理工作,突出學校的自治性、自主性和自覺性是校本管理的基本特征。

我國的校長負責制是教育行政部門將辦學的權力歸還給學校,其授權內容包括人事權、財務權、教學管理權等。相對于校本管理來說,校長負責制只不過更強調將權責集中到校長手中,以使責、權統一。[4]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建立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擴大學校課程管理的自主權為目標,也表明學校辦學自主權正在不斷擴大和深化。我們透過深層不難看到,校本管理和校長負責制在本質上并不矛盾,它們正在教育改革的核心層次得到深化,將在學校教育改革實踐中得到全面落實。值得關注的是新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種教育文化和學校管理文化的改革,從而引導廣大教師實現從教育理念到教育信念再到教育行為的轉變。因此,新課程改革以及學校改革與發展的根本依托點在于校本管理。

查看全文

課程改革理念管理論文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確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實現我國“科教興國”宏偉目標的關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體系的核心環節。加快課程改革,優化教學過程,確立面向21世紀的適應時代要求和我國國情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是關乎國民素質提高和民族復興的大業。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浙江省將有49個縣(市、區)進入省級課程改革實驗。為了幫助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和廣大教師確立正確的課程改革理念,日前,本刊記者就課程改革的有關問題,專門采訪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成員、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崔允漷教授。

記者:崔教授,作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成員,您參與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制定的全過程,對國家開展課程改革的背景和實質有極其深刻的理解,您認為在開展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應確立怎樣的理念與策略?

崔允漷(以下簡稱崔):謝謝《教學月刊·小學版》給我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自己參與課程改革的一些體會。本次課程改革,正如前幾天王湛副部長在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區評估工作匯報會上所說的,是一次廣泛而深入的教育創新,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是教師發展自己的創造力、提高自己專業水平的很好平臺。那么,這樣的課程改革是基于什么樣的理念呢?采用什么樣的策略呢?我自己的體會有這樣幾點:

首先,在總結我國先進的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國際課程改革的趨勢,針對目前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確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在新的世紀里,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總體目標是,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為指針,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構建一個現代化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其次,我們再來考慮,要實現上述目標,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策略應該是:

第一,倡導全人教育。也就是說,學習是兒童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在學校里生活,不僅僅是讀書,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應該是幸福的、充滿陽光的;學生在學校里不僅僅是為了得到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部分,需要整個人的發展。教師在學校里也不僅僅是教書,而是“教人”,借助某一門學科,“教”一個完整的、有著獨一無二的生命的人。

查看全文

課程改革理念管理論文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確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實現我國“科教興國”宏偉目標的關鍵?;A教育課程改革是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體系的核心環節。加快課程改革,優化教學過程,確立面向21世紀的適應時代要求和我國國情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是關乎國民素質提高和民族復興的大業。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浙江省將有49個縣(市、區)進入省級課程改革實驗。為了幫助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和廣大教師確立正確的課程改革理念,日前,本刊記者就課程改革的有關問題,專門采訪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成員、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崔允漷教授。

記者:崔教授,作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成員,您參與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制定的全過程,對國家開展課程改革的背景和實質有極其深刻的理解,您認為在開展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應確立怎樣的理念與策略?

崔允漷(以下簡稱崔):謝謝《教學月刊·小學版》給我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自己參與課程改革的一些體會。本次課程改革,正如前幾天王湛副部長在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區評估工作匯報會上所說的,是一次廣泛而深入的教育創新,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是教師發展自己的創造力、提高自己專業水平的很好平臺。那么,這樣的課程改革是基于什么樣的理念呢?采用什么樣的策略呢?我自己的體會有這樣幾點:

首先,在總結我國先進的教育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國際課程改革的趨勢,針對目前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確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在新的世紀里,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總體目標是,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為指針,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構建一個現代化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其次,我們再來考慮,要實現上述目標,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與策略應該是:

第一,倡導全人教育。也就是說,學習是兒童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在學校里生活,不僅僅是讀書,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應該是幸福的、充滿陽光的;學生在學校里不僅僅是為了得到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部分,需要整個人的發展。教師在學校里也不僅僅是教書,而是“教人”,借助某一門學科,“教”一個完整的、有著獨一無二的生命的人。

查看全文

課程改革研究管理論文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創新教育的倡導,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課程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人們的高度重視。為總結首屆全國課程學術研討會召開(1997廣州)以來的課程研究成果,交流近年來課程改革實驗的基本經驗,了解課程研究和課程改革的最新動態,推進我國的課程改革,1999年12月21日至24日在廣西師大召開了全國第2屆課程學術研討會暨全國課程專業委員會年會。本屆會議由全國課程專業委員會主辦,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協辦,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系承辦。來自國內近20個省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課程理論專家學者、教研部門的課程教材研究與編寫人員、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領導、中小學課程實際工作者125人參加了會議。全國課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呂達致開幕詞。他指出,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迅速,課程理論研究正面臨極大的挑戰和極好的機遇,課程改革實踐呼喚科學的課程理論給以指導,而科學的課程理論不能脫離課程改革實踐的源泉,也不能沒有課程改革實踐的檢驗。他還特別提到,作為與全國課程工作者息息相關的《課程·教材·教法》雜志,自1981年創刊以來,不僅成為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名列第2),而且1995年榮獲全國首屆優秀社會科學期刊獎,1999年底又被評為第2屆全國百種重點社會科學期刊,這是全國課程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榮譽屬于大家。會議還邀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課程處處長劉兼專題介紹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行動計劃。代表們圍繞著“21世紀中國課程研究和改革發展”這一主題,分別就“課程論知識體系的構建與課程研究方法的轉型”、“找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的條件與策略”、“以學校為本位的課程改革”、“課程的學術標準及其評價”、“國際國內課程教材比較研究”等議題進行了廣泛而深人的交流與研討。

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

與會代表認為,伴隨新世紀的到來,人類正在邁向一個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梢灶A言,人類經濟發展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知識將成為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科學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將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這一深刻的社會變革對當今基礎教育的課程發展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要求教育尤其是課程及時做出敏銳的反應。為了培養適應新世紀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保證新世紀教育質量,就必須根據新世紀社會的變革來探索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教育變革?;A教育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展。與會代表認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具體要求。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對課程進行根本性的改革,進一步改革并完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有代表認為,現行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制約,過分偏重學科類課程,忽視活動類課程,偏重必修課程和分科課程,忽視選修課程和綜合課程,從而導致教學內容偏難和過分關注學科體系的完整,忽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受“標準化”“規范化”的制約,過分要求所有學生達到同等標準,從而導致過高的統一要求,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等等。教育要著眼于未來,未來教育越來越重視每個人一生的發展,越來越關注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個性的發展?;A教育課程改革必須著眼于這一時代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個性、潛能開發作為核心,培養符合21世紀需要的有用人才。

近些年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和經驗。一些省市先后進行了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等多方面的改革實驗。經教育部授權,上海、浙江制定了本地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各科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并編寫了相應的教材供本地使用。他們的改革實驗已歷經10年,正準備進入第2輪改革實驗。他們認為,課程教材的多樣化是一種合乎時展需要的選擇,課程教材改革需要專家的參與和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法律的保障。1997年開始,山西、江西和天津(兩省一市)試驗國家教委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包括新課程計劃、各科新教學大綱和新教材)。這項國家級課程改革試驗,是與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相銜接的,又是第一次把普通高中作為不同于義務教育的學段進行試驗的。這項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課程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受到普遍好評。這項改革構建了學科類課程與活動類課程相結合、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的整體優化的課程結構,確立了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三級管理的體制。人民教育出版社受教育部委托編寫出版的普通高中各科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人教社不僅為這套新教材的研究編寫出版,而且為這套新教材的試教培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試驗中有充分的數據可以作為科學結論的依據。正因為試驗的方向是正確的,試驗的過程是科學的,試驗的成效是顯著的,課程計劃、大綱、教材經教育部組織修訂,將從2000年秋起擴大到10省市進一步試驗推廣。高中語文新教材將在全國推廣。北京、廣東等省市的代表也分別介紹了各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驗。

應當說,近些年來各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和課程理論工作者的學術研究成果,為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定了基礎。

查看全文

課程改革異變管理論文

回顧課程改革與發展史,我們發現,許多重大的甚至影響深遠的課程改革在從改革藍圖轉化為改革現實的過程中,在試圖實現預期目標的一系列操作之后,改革就面目全非了—偏離或遠離了預期目標,甚至有時與預期目標背道而馳。人們越來越發現,課程改革的現實與改革的理想、現實的結果與預設的目標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在相當程度上由于課程在實際運作中經常出現改革沒有預設到的變化(異變)所造成的。遺憾的是,這種變化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早期的課程學者關心的主要是如何把課程設計得更好,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課程學界才開始探討課程實施中的一些問題,但研究局限于目標、組織結構和實施取向等。筆者盡管多年前已經提出課程實施的異變問題,但也只局限于微觀的教學過程。本文主要就課程實施中的異變及其原因以及對策作一探討。

一、課程實施中的異變及其研究

雖然在課程理論的發展過程中還沒有關于課程實施中異變現象的專門探討,但在對課程實施的探討中,異變問題實際上已或隱或現地存在了。

一般而言,“異”是“不同”“另外的”“別的”的意思,“變”是“性質、狀態或情形跟原來不同”的意思?!爱愖儭本褪鞘挛锏男再|、狀態或情形變成了與原來不同的東西??梢哉f,課程實施中的異變就是事先設計好的課程理想或預期目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逐漸發生變化,使真正在實踐層面實施的課程在性質、狀態或情形上不同于改革前所預先設計的那樣。

在課程實施取向的研究上,辛德(J.Snyder,1992)等人將課程實施取向歸納為忠實、相互調適和締造(Enactment)三種取向。忠實取向把課程實施過程看成是忠實地執行課程方案的過程,強調課程實施者應“忠實”地反映課程設計者的意圖,按照課程設計者建立的程序和方法將課程計劃付諸實踐,檢測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標準是預期方案的實現程度。相互調適取向強調課程實施過程本身的變化,認為實施過程是課程規劃者與課程實踐者之間的相互適應的過程,是課程計劃與班級或學校實際情境在目標、內容、方法、組織模式等方面的相互調整、改變與適應過程,一方面既定的課程計劃會發生變化,以適應各種具體實踐情境和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既有的課程實踐會發生變化,以適應課程變革計劃的要求。締造取向認為,真正的課程是教師與學生聯合創造的教育經驗,課程實施本質上上在具體教育情境中創生新的教育經驗的過程,既有的課程計劃只是提供這個經驗的創生過程的工具而已,它僅僅是一種課程資源,借助這種資源,教師和學生不斷變化和發展,課程本身也不斷進步。

忠實取向把課程實施看作忠實執行課程方案的過程,理論上無視異變的存在的。相互調適取向強調課程實施本身是一個變化過程,它已意識到課程實施中存在異變,而且本質上也肯定了異變的價值。締造取向認為,課程實施是在具體教育情境中創造新的教育經驗的過程,這不僅承認了異變的存在,而且必將邏輯地將其視為課程實施的本質,從而把異變的地位推向極致。

查看全文

數學課程改革管理論文

數學本身具有的應用價值、文化價值和智力價值,確立了它在學校課程中總是占據重要地位。數學學習已成為中小學學生人人面對的一項重要活動。因此,認識數學學習、數學課程的內涵及彼此的關系,顯得極為重要。

一、數學學習

人類的數學學習活動,從最初的結繩記數等自然經驗的積累,演變成以班級授課形式為主的學校數學教育,已有數千年歷史。然而,關于數學學習的基本理論的研究,諸如數學學習的實質是什么?數學學習有何特點?學生在其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哪些心理規律?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因素分析等等,并沒有形成一種共識,亟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一)數學學習的實質

數學學習的實質,牽涉到兩個更為重要的問題:一是數學學習的對象——數學的本質是什么?二是數學學習作為一類學習活動——學習的實質是什么?前一個問題,是數學哲學的元問題,有著許多不同觀點。如“純數學的對象是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①,“數學研究現實世界和人類經驗各方面的各種形式模型的構造”②,“數學是研究廣義的量(即模式結構形式)的學科”③等等。對數學本質的不同認識,形成了各種數學哲學流派,由于所持哲學立場各異,各派沒有形成共識的跡象。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看到盡管數學強調嚴密,但只是一種相對真理,大部分內容僅僅滿足了邏輯合理性,與現實真理性有很大距離。

學習的本質問題,則是各種學習理論分野的焦點,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桑代克、華生、斯金納等為代表的行為主義(或聯想主義)學習理論和以格式塔、托爾曼、布魯納等為代表的認知學習理論。在行為派看來,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者通過經典性條件反射或者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而獲得經驗的過程,即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在認知派看來,學習過程不是簡單地在強化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而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認知結構的過程,即學習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內部加工過程。隨著兩大學派的爭論和研究的深入,任何一派都無法涵蓋對方,都無法解釋一切學習。因此,西方心理學界又出現了折中主義的學習理論,將學習分為包括簡單的聯結學習與復雜的認知學習的若干層級,調和兩大學派,試圖說明學習的全部涵義。如加涅最初將學習分為三類聯結學習(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和五類認知學習(言語聯想、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問題解決)。后來他又修改為一類聯結學習(連鎖學習)和五類認知學習(辨別學習、具體概念學習、抽象概念學習、規則學習、高級規則學習)。折中主義學習理論吸收了兩大學派的合理成分,但在學習本質的研究上,并沒有實質性進展。

查看全文

小學德育課程改革管理論文

戰后初期,日本根據美國占領軍對日方針的基本精神和廣大國民關于實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廢除了戰前以軍國主義為中心的教育體制,進行了繼明治維新以后兩次大的教育改革,史稱第二次、第三次教育改革。在戰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改革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一、1947年新設社會科,排除軍國主義思想教育內容,是德育課程一次根本性的變革。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統一全國的學制,《學制》中規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現的道德教育課程。雖然修身科的內容隨著歷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但它作為一門德育課程一直沿襲下來。

1947年,日本先后頒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為目標的新的中小學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對中小學課程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根據新的教學大綱的規定,小學設國語、社會、數學、理科、音樂、圖畫手工、家政、體育等八個學科和自由研究。這個課程設置同戰前相比,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取消修身、地理、歷史三個學科,新設社會科。社會科不是隨意把戰前的歷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而是以青少年的現實社會問題為中心,為求擴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會經驗,涉及到學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對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動。社會科雖然不是專門進行道德教育的一門學科,但實際上它承擔了戰后初期日本有計劃地系統地進行道德教育的任務。

1949年,由文部省編寫的《民主主義》一書(初三和高一的教科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過去日本的教育往往服從于中央政府的命令?!绕涫?,通過錯誤的歷史教育,迫使學生相信日本是‘神國’,甚至迫使學校導入軍事訓練?!ㄟ^由政府歪曲的歷史的教育,日本逐漸形成了以太平洋戰爭為頂峰的一大悲劇”。這清楚地表明了二戰前日本教育的軍國主義性質。戰后初期新設的社會科取消了戰前充斥在有關學科課程中的軍國主義、極端國家主義方面的思想和內容,注入了民主主義的教育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社會科的設置可以說是戰后初期日本中小學課程改革的一項積極成果。

查看全文

游戲理論與指導課程改革實踐

摘要:“游戲理論與指導”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應切實以學生掌握相應幼兒園游戲組織與指導的知識與技能為課程教學的目標。基于一定的背景,從改革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四個方面入手進行實踐,最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與同行分享的同時也希望得到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課程改革;游戲理論與指導;改革實踐

1實施課程改革的背景

1.1院系培養目標

院系非常重視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積極組織學生見習、實習,為社會輸送卓越的幼兒教師。加之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全程實踐教學體系”的設想和實施,更為這門課的改革提出了現實依據。

1.2教學中的困惑

查看全文

化學課程改革技術管理論文

摘要:在高等院?;瘜W課程改革中,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難題就是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和手段,克服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與陳舊落伍的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本文作者研制的《現代化學分析技術》多媒體教材,在教學應用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它的研制成功表明,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優化組合化學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方式改革的一個強有力的突破口,必將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改革

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育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最優化為目的,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學校發展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開發教育軟件,建設現代教材體系,在傳統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基礎上,研制以多媒體計算機為工具的教學課件,使之構成相互交叉的立體化教材格局。

多媒體教材,以其豐富、多樣的信息承載形式,提供圖文聲像多重感官綜合刺激,突破了單一教學媒體的局限;以靈活、方便的交互特點,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非常有利,因而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教學當中。

在高等院?;瘜W課程改革中,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難題就是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和手段,克服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與陳舊落伍的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例如,化學課程的開設是實施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傳統的《教學基本要求》和相關教材中,對“現代化學分析技術”這一集中反映當代化學學科研究方法的前沿技術卻沒有涉及。增加這部分內容,是培養高素質學生的需要,特別對于即將從事研究和改造物質世界的工科學生,更具有現實意義。

受實驗儀器價格昂貴和教學時數限制等因素的制約,目前我國大多數工科院校尚未全面配備大型的現代化學分析實驗儀器。某些院校即使已經配備,也很難為大面積的本科生教學服務。有些院校曾嘗試過以課堂理論教學方式講授這些內容,然而,單一的教學手法,不僅講課難度大,消耗學時多,而且空對空的講解,收效甚微。根據這種情況,我們研制了《現代化學分析技術》多媒體教材,滿足了課程改革的急需,發揮了教育技術在當代教育中的制高點作用和突破口作用。

查看全文

化學課程改革管理論文

隨著義務教育的實施,高中化學課程改革已迫在眉睫。這項改革是一項整體性的配套工程,它涉及教育觀念的轉變、課程結構的調整、學科體系和內容的優化、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更新,以及教學評價的完善等等,既要與高中課程整體改革合拍,又要考慮化學的發展和高中化學的特點。這項改革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這里僅就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的改革,以及教材編寫等問題提出初步的構想,以與同行們繼續深入研討。

一、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

沒有一成不變的課程任務,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也不例外。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教育觀念和價值觀念會相應地發生改變,這就需要我們不失時機地調整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以體現時代的特點和適應時代的需要。

確定高中化學課程的任務,應該綜合考慮社會對高中畢業生的需求,學科的發展和學生自身的發展。從社會對高中畢業生的需求來看,要求高中學生能有較廣泛的適應面,既能為各行各業輸送合格的就業人員,又能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優秀的人才。也就是說,社會對高中畢業生的需求具有多重性。

但近幾十年來,化學的發展非???,以致有不少化學家認為,化學將是21世紀的中心學科?;瘜W與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等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與相關學科如環境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生命科學等的相互滲透也越來越強烈,化學應用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研究正越來越深入,信息和資料也越來越多,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質被發現或從實驗室里研制出來。化學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正日益顯示出來,很難想象,一個對化學缺乏起碼認識的人,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再從學生自身的發展來看,高中生的年齡一般為16-18歲,他們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開始辯證地思考一些化學問題,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理論作指導來分類學習一些化學知識。但對于這一年齡段剛升入高中學習的學生來講,大部分人抽象思維困難,學得較死,常常局限于就事論事,不大會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在學習方法上,則往往更多地習慣于死記硬背,缺少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獨立思考。在動手能力方面則更差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