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7 16:04: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教育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論文
【摘要】在歷史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有目的地選用翔實的史料,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易于為青年學生所接受,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過中外文化之比較,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養愛國主義思想;通過新舊中國政治、經濟之比較,可使學生認識今天的偉大成就,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通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之比較,可使學生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
【關鍵詞】歷史科思想政治教育比較法教學
***
國家教委制訂的《中小學歷史科思想政治教育綱要》,規定了歷史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通過中國文化史及近現代史的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學生認識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本質,繼承和發揚反帝愛國的光榮傳統,樹立反“和平演變”意識;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增強學生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使命感和緊迫感。《綱要》是對現行歷史教學大綱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加強和補充,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指導性文件,是每一個歷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原則。
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教材,它具有“樹立良好社會風氣,啟迪人們重視自身的品德修養,積累豐富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凝聚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愛國主義精神和歷史的使命感”(《歷史學的教育功能》,見《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歷史卷第2頁)的教育功能。歷史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就高中學生這一教育對象而言,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選用翔實的史料,運用比較法教學,能更好地為他們所接受,更容易獲得教育的效果。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同類,辨別其異同或高下。歷史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較法教學,是依據教科書給教師所提供的內容,根據可比原則,對歷史人物、文化、事件、集團、政治制度、觀念、文明體系和歷史進程等等,采用縱向或橫向的比較。通過比較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歷史民族精神教育管理論文
總書記在十六大的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課題。他說:“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氨仨毎押霌P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此后,有許多文章發表,就如何培育與弘揚民族精神,談了很好的意見;但遺憾的是,這些文章都沒有談到國民的歷史教育問題。實際上,離開了歷史教育,所謂民族精神的培育云云,因缺少民族的歷史文化認同這一基本的承接面,多半將成了空話。
應當說,報告對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內涵的概括是十分精辟的,尤其是強調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更顯深刻。離開了愛國主義,所謂“團結統一”、“勤勞勇敢”等等,都將因缺乏民族特質的整合,而泛化成人類多有的優長,無由彰顯“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什么?按列寧的說法,就是人們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對自己的祖國的深厚感情??梢姁蹏髁x的核心,說到底,就是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培育國民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是培育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前提,而這些舍歷史教育無由。這個道理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志士仁人就已經提出來了。
“民族精神”的概念源于西方。在18世紀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思潮中,莫澤爾發表《論德意志民族精神》一文,最早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他認為德意志人民只有在這一民族精神的激勵下,才可能萬眾一心去實現民族統一和重新恢復其光榮與強大。該文引起了轟動,民族精神問題從此為國人所關注。隨著甲午戰爭后近代西方民族主義理論傳入中國,民族精神問題也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志士仁人關注的熱點問題。1904年《江蘇》就發表了長文《民族精神論》。作者指出,一個民族的興衰最終取決于其精神的強弱,西方各國所以強盛是因為18世紀以來它們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關于國民精神,時人又稱國魂、民族魂等。何謂民族精神?當時少有明確的界說,不過從《浙江潮》上發表的著名的《國魂篇》贊美“冒險魂”、“武士魂”、“平民魂”以及“愛國心”、“統一力”來看,時人所謂民族精神的內涵大致包括:團結愛國的精神、變革進取的精神、民主自由的精神、反抗壓迫的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是愛國主義。所以,“鑄國魂”、“愛祖國”、“祖國主義”的呼聲,風靡一時,成了時代最強音?!抖兰o之支那》的發刊詞寫道:“是則吾人之主義,可大書特書曰:愛國主義?!敝劣谠鯓优嘤褡寰瘢藗兊恼J識相當一致,那就是要借重歷史教育。上述《民族精神論》一文說:“民族精神濫觴于何點乎?曰其歷史哉,其歷史哉?!闭绿渍J為,一些醉心歐化的人所以少愛國心,原因就在于對中國歷史無知,“因為他不曉得中國的長處,見得別無可愛,就把愛國愛種的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曉得,我想就是全無心肝的人,那愛國愛種的心,必定風發泉涌,不可遏抑的”。(注: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95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視中國歷史文化為最可寶貴的國粹與民族的根,強調要研究國學,“愛國以學”。章太炎在流亡日本生活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堅持講學,其目的就是要在有為的青年中傳承民族的根,培育民族精神。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中華民族初步覺醒和面臨危亡的時刻,志士仁人揭出了高揚民族精神的時代課題;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今天,我們黨在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目標的同時,又一次揭出了培育與弘揚民族精神的時代課題,這并非歷史的偶然巧合,而是反映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進一步成熟。因時代的局限,當年志士仁人對民族精神的認知,不可能十分周全正確,但就其自覺地提出了這一重大的時代課題并作了自己的努力而言,畢竟又是難能可貴的。我們應當在繼承前人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培育民族精神問題的認識。我以為,就歷史教育與培育民族精神的關系而言,可以提出以下幾點:
其一,歷史教育是實現作為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代固然有不同的內涵,但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卻是一脈相承。這是一個民族能夠自立于民族之林,競存于世界的根之所在。章太炎曾說過愛國主義好似莊稼,需要施肥、澆水才能成長,而歷史教育就是為愛國主義施肥澆水,作培植根的工作。這是十分深刻的見解。所以我曾多次表述過這樣的觀點:歷史教育是最基礎、最有效的愛國教育。它像貴如油的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不經意中將民族的根,深深地植入了人們的心中。他們將來不論走到哪里,都懷有一顆“中國心”,而永遠根系祖國,生生不已。錢學森等一大批杰出的學人,并沒有人對他們做什么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卻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各方面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志愿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沖破各種阻力,歸國效力,不是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嗎?通過歷史教育培育國人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和自豪感,同時也就為其他多樣化、現實性的愛國教育,提供了一個必要的承接面?!捌ぶ淮?,毛將焉附”。缺乏這個承接面,所謂愛國主義教育,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真正有效。
歷史民族精神教育弘揚管理論文
總書記在十六大的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課題。他說:“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氨仨毎押霌P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此后,有許多文章發表,就如何培育與弘揚民族精神,談了很好的意見;但遺憾的是,這些文章都沒有談到國民的歷史教育問題。實際上,離開了歷史教育,所謂民族精神的培育云云,因缺少民族的歷史文化認同這一基本的承接面,多半將成了空話。
應當說,報告對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內涵的概括是十分精辟的,尤其是強調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更顯深刻。離開了愛國主義,所謂“團結統一”、“勤勞勇敢”等等,都將因缺乏民族特質的整合,而泛化成人類多有的優長,無由彰顯“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什么?按列寧的說法,就是人們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對自己的祖國的深厚感情??梢姁蹏髁x的核心,說到底,就是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培育國民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是培育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前提,而這些舍歷史教育無由。這個道理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志士仁人就已經提出來了。
“民族精神”的概念源于西方。在18世紀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思潮中,莫澤爾發表《論德意志民族精神》一文,最早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他認為德意志人民只有在這一民族精神的激勵下,才可能萬眾一心去實現民族統一和重新恢復其光榮與強大。該文引起了轟動,民族精神問題從此為國人所關注。隨著甲午戰爭后近代西方民族主義理論傳入中國,民族精神問題也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志士仁人關注的熱點問題。1904年《江蘇》就發表了長文《民族精神論》。作者指出,一個民族的興衰最終取決于其精神的強弱,西方各國所以強盛是因為18世紀以來它們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關于國民精神,時人又稱國魂、民族魂等。何謂民族精神?當時少有明確的界說,不過從《浙江潮》上發表的著名的《國魂篇》贊美“冒險魂”、“武士魂”、“平民魂”以及“愛國心”、“統一力”來看,時人所謂民族精神的內涵大致包括:團結愛國的精神、變革進取的精神、民主自由的精神、反抗壓迫的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是愛國主義。所以,“鑄國魂”、“愛祖國”、“祖國主義”的呼聲,風靡一時,成了時代最強音?!抖兰o之支那》的發刊詞寫道:“是則吾人之主義,可大書特書曰:愛國主義?!敝劣谠鯓优嘤褡寰?,人們的認識相當一致,那就是要借重歷史教育。上述《民族精神論》一文說:“民族精神濫觴于何點乎?曰其歷史哉,其歷史哉。”章太炎認為,一些醉心歐化的人所以少愛國心,原因就在于對中國歷史無知,“因為他不曉得中國的長處,見得別無可愛,就把愛國愛種的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曉得,我想就是全無心肝的人,那愛國愛種的心,必定風發泉涌,不可遏抑的”。(注: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95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視中國歷史文化為最可寶貴的國粹與民族的根,強調要研究國學,“愛國以學”。章太炎在流亡日本生活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堅持講學,其目的就是要在有為的青年中傳承民族的根,培育民族精神。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中華民族初步覺醒和面臨危亡的時刻,志士仁人揭出了高揚民族精神的時代課題;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今天,我們黨在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目標的同時,又一次揭出了培育與弘揚民族精神的時代課題,這并非歷史的偶然巧合,而是反映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進一步成熟。因時代的局限,當年志士仁人對民族精神的認知,不可能十分周全正確,但就其自覺地提出了這一重大的時代課題并作了自己的努力而言,畢竟又是難能可貴的。我們應當在繼承前人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培育民族精神問題的認識。我以為,就歷史教育與培育民族精神的關系而言,可以提出以下幾點:
其一,歷史教育是實現作為民族精神核心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代固然有不同的內涵,但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卻是一脈相承。這是一個民族能夠自立于民族之林,競存于世界的根之所在。章太炎曾說過愛國主義好似莊稼,需要施肥、澆水才能成長,而歷史教育就是為愛國主義施肥澆水,作培植根的工作。這是十分深刻的見解。所以我曾多次表述過這樣的觀點:歷史教育是最基礎、最有效的愛國教育。它像貴如油的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不經意中將民族的根,深深地植入了人們的心中。他們將來不論走到哪里,都懷有一顆“中國心”,而永遠根系祖國,生生不已。錢學森等一大批杰出的學人,并沒有人對他們做什么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卻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各方面條件極差的情況下,志愿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沖破各種阻力,歸國效力,不是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嗎?通過歷史教育培育國人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和自豪感,同時也就為其他多樣化、現實性的愛國教育,提供了一個必要的承接面?!捌ぶ淮?,毛將焉附”。缺乏這個承接面,所謂愛國主義教育,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真正有效。
歷史教學教育管理論文
一、讓學生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和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卓越貢獻。
我國是人類祖先最早發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倫一起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文明帶著她自己的獨特的風格,一個高峰接著一個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奮斗不息,前進不止!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四千年之久,我國不僅歷史悠久且還有燦爛的文化。通過向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文化傳統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結合我國已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它將為經濟的繁榮,科學文化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證。從而使學生堅信祖國“四化”一定能夠實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也一定能在不遠的將來趕上或超過世界發達國家,再現祖國的輝煌。
二、“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古人云:“人無志不立”,我國古代漢朝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班超投筆從戎,功在邊疆的遠大志趣,東晉時祖巡從邪聞雞起舞”,立志報效國家,成為收復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飛從青少年起就有“精忠報國”之志,終于成為我國歷史上眾口皆碑的抗金將領而名垂史冊。
到了近代,首先有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提出的“天國”理想,其次有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力等提出的“大同世界”的社會理想,還有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的理想社會等等。
到了現代,更是有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劉少奇等革命家領導中國人民奮斗不息,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和平民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實現了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美好的社會理想,通過運用英雄人物和革命老前輩的浴血奮戰,出生入死,頑強斗爭的生動史實,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它們的革命光榮傳統,樹立起振興中華人人有責,為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祖國而獻身的精神。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路徑
摘要:“四史”教育是以歷史學為基礎的特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思致相因、目標一致、內容相通,“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勢在必行?!八氖贰苯逃谌胨颊n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增強使命感、堅定理想信念,是高職院校開展思政工作的必然要求。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開展實踐教學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四史”教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將“四史”教育列入理論武裝體系;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大學階段的思政課程目標是“重在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指出“重點引導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認識世情、國情、黨情,深刻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養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八氖贰苯逃歉咝K枷胝喂ぷ黝I域的重要內容,能夠顯著提高學生思想素質,故而將“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高職院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實現“三全”育人的重要任務與必然要求。
一、“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可行性分析
(一)“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思致相因
“四史”教育不僅僅是單純的歷史教育,而是“以歷史學為基礎的特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2]??v觀“四史”,無論是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還是社會主義發展史,講述的其實都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記錄。因此,“四史”教育與思政課理論基礎一致,二者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致相因。
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職思政課
[摘要]高職思政課與“四史”教育在理論依據和育人宗旨上是一致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渠道落實在思政課上,推動“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理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理論依據、分析融入的價值意義、探索融入的路徑,有助于達成思政課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四史”教育;思政課;路徑
教育大計關系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建設好思政課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培育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和職業素養。推動“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能夠提升思政課育人目標。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理論依據
思政課發揮著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和科學價值觀的功能,是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顯性課程。為了創新思政課的建設體系實現推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目的,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指示?!八氖贰笔屈h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統稱,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堂,引導青年學生系統了解“四史”的發展脈絡,尤其是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黨史,蘊含著無盡的精神財富和榜樣力量。以宏觀的歷史視野認識“四史”發展的歷史過程,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篳路藍縷到驚天動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的艱辛和不易,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養分。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大的優勢,理解新中國發展到今天的來之不易,堅定“四個自信”。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價值意義
歷史教師才學識論文
什么是才、學、識?唐代著名的史學家劉知幾在他的史學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種長處:一是史才,二是史學,三是史識。所謂史才,是指搜集、鑒別和組織史料,并駕馭這些史料用以敘述歷史事實和撰寫文章的能力。史學,是指掌握豐富史料、歷史知識和與歷史有關的各種知識。史識,既包括見解和觀點,又包括秉筆直書、忠于史實的高尚品質和勇敢精神等等。傳統史家的這些素養很重要,固然是我們應當借鑒并加以具備的。但是,作為新時代歷史教育工作者,所應具備的才、學、識又必須符合時代要求,有更新的內容和科學標準。
第一,史才,包括動口才能和動筆才能,即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歷史的過去性和時序性決定了歷史教學有很強的表述性特點,要求歷史教師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語言素質將能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實,獲得科學的歷史知識和真情實感,甚至可以說,教學之成敗,以語言為先。歷史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歷史知識吸收的程度和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關系到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個最主要的創造工具”。
書面表達能力,確切地說,應為教學研究能力,它以探索教學規律、總結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理論、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有利于教師深入研究大綱和教材,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總結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而我們的歷史教師真正拿起筆來從事一些專業寫作者人數極少。究其原因:一是工作負擔重,沒有精力去從事教學研究;二是作為檢驗歷史教師的標準是學生的高考成績,而不是發表多少文章;三是資料不足和信息不便。但這些都是客觀原因,只要我們自己做有心人,在搞好歷史教學的同時,擠出一定的時間,對自己在歷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討,是完全能做到的。正如著名史學家鄭天挺先生曾說的那樣:“在中學教書必須有扎實的準備,學生在他教的過程中前進了,他自己也在備課的過程中前進了,這就是教學相長。在這個基礎上,在教學之余從事一些專題的學術研究,也同樣會做出成績的?!?/p>
第二,史學,指系統的、淵博的、扎實的歷史知識。
歷史貫穿于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必須具備系統的、淵博的、扎實的歷史知識,而系統的、淵博的、扎實的歷史知識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才能形成。因此,我們歷史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自己最后學歷取得時的知識水平,即使是大學本科畢業,也要經常鉆研大學教材,以便“溫故而知新”,同時,還要經常了解史學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要站到歷史學科和史學專著的高度來研究教材,做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而不能把自己的認知水平停留在與教科書相同的淺層次上,要弄懂、弄通教學大綱、教本,理清線索,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識框架。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居高臨下、旁征博引、厚積薄發和深入淺出,使課本知識簡約化、系統化和整體化。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要作自己教學科目的主人,讓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只成為你最基本的知識,如同字母表對于已掌握修辭學奧妙的人一樣?!敝挥邪阎R的百分之一用于課堂講授就夠了的教師,才能夠適應教學的需要。前些年,高考歷史試題的難度居高不下,許多問答題給學生一種高處不勝寒的無所適從感,許多教師抱怨試題超綱、超本、太偏、太難。這種情況反映了高考命題改革的導向給中學歷史學科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中學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種情況,許多高考命題和研究專家提醒廣大的中學歷史教師:“要注意經常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經常翻閱歷史新著,及時了解新的科研信息和成果,不斷接受新知識、新觀點,吸取新知識營養,以期深化中學教學內容的研究,深化對高考目標的研究,努力達到或接近高考命題人員認識中學教材的水平,從而準確地把握教學和考試的重點。”盡管這些要求是針對高考而提出的,但它充分說明了歷史教師應當注意更新專業歷史知識并提高專業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歷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的思考
摘要:將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增強思政課教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古城西安,不僅古代文化輝煌燦爛,還擁有豐富的近現代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對于西安的高校而言,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西安近現代歷史文化資源,發掘其深刻內涵、教育價值,以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實效。
關鍵詞:歷史文化資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西安
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要求高校切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強調要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乎民族國家認同、社會道德培育和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引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陣地。整合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尤其是近現代革命歷史文化資源,使之有機融入到高校思政課教學,是發揮“教科書”、“營養劑”作用,增強思政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一、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對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重要作用
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是人們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創造的和發展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活動和優秀歷史文化的總和,包括物化形態和精神形態的文化資源,以及反映這些精神的歷史遺跡、烈士陵園、展覽館、紀念館、博物館和杰出人物等。運用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能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身臨其境,感受歷史的獨特魅力,使內心深處為之震撼,油然而生的是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和近距離的“親切感”。地方優秀歷史文化資源以其獨具魅力的文化優勢,為高校思政課增添新的活力。
(一)有利于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吸引力
歷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摘要:地方歷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提升育人實效。遵循導向性、真實性、實踐性、整體性、實用性等原則將地方史中的歷史名人、歷史事件、思想文化、歷史文化遺存和紅色旅游基地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等資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公共選修課、校園文化活動、校園環境以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對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大有裨益。
關鍵詞:地方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問題
地方歷史文化指的是相對于國家歷史而言,區域范圍較小的一定行政區劃范圍內的歷史文化資源,主要包括這一地域的歷史沿革、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文化傳統、革命遺址的記敘等,地方歷史文化帶有獨特的地方生活氣息和鄉土情味。地方歷史文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本文對地方歷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問題做一探討。
1地方歷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地方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紛呈,具有極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括起來,地方歷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功能。1.1有效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主渠道作用,然而,與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相對應的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輕視或漠視,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效果不佳。大學生之所以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輕視或漠視,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一些教師的教學內容不生動、教學方法較滯后、考核方法不科學等,但歸根到底教學內容不生動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突出的表現在教學內容陳舊、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缺乏針對性等,這些必然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興趣索然。因此,要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必須在教學內容改革上下功夫,而將地方歷史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中,是優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實效的有效措施之一。地方歷史文化所涉及的人、事、物、思想文化等發生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區域之內,具有具體、直觀、親切、便于觀察等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對其有強烈的求知欲望,能夠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1.2有效提升大學生愛國愛鄉熱情“思想教育的經常性課題是愛國主義教育,利用地方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也指出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從深入認識自己的故鄉開始。因此,可以說愛家鄉是愛國的直接表現和基石。而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歷經歲月積淀也養成了熱愛家鄉、眷戀故土的優秀心理品質。正因如此,人們對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資源就顯得格外關注和偏愛。通過將地方歷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使學生們深入了解鄉情、國情,進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1.3有效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當前,大學生人文素養相對匱乏,大多數學生在文化結構、認知能力和思想境界方面均存在著諸多問題。地方歷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具有突出的效果。通過對大學生進行一定的地方史教育,使大學生了解本地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主要內容,有利于改善大學生知識機構;通過對地方歷史文化中的真、善、美進行宣講,有利于大學生調節自身認知能力;通過對地方歷史文化中的偉大歷史人物及其事跡進行宣講,對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理想信念大有裨益??梢姡胤绞穼τ诖髮W生構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來說具有獨特的作用。此外,將地方歷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對于大學生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科學精神,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裨益。1.4有效推動區域歷史文明傳承大學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推動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地方歷史文化通過各種途徑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對于推動區域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播與傳承來說是一條佳徑,而這也是高校履行文化傳承創新這一職能的突出表現。
2地方歷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
館校合作在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的應用
近年來,以博物館為主體的綜藝節目和紀錄片在獲得高收視的同時,也使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日益凸顯出來。館校合作是聯結博物館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效方式,高中歷史教育因與博物館教育在目標、資源、方法上有相通之處而成為館校合作中常見的對接科目。學者們由于立足點不同而對館校合作有不同的定義。[1]筆者更傾向宋嫻的觀點,她將館校合作定義為:“博物館與學校在國民教育活動中,基于各自的目標,主動調整各自的行為策略,所采取的共建共享的互動行為……”根據館校合作涉及主體的復雜性,宋嫻將館校合作劃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這三個層面,其中微觀層面主要是博物館與學校內部的管理人員和一線人員進行合作;中觀層面主要是博物館與學校作為獨立的組織主體進行合作;宏觀層面的合作主要表現為加入了政府、家長等主體。[2]下文以廣州市執信中學劉琴老師與辛亥革命紀念館曹霞老師共同開發的校本課程《朱執信和他的時代》為例,說明微觀層面的館校合作開發校本課程的依據和方法。
一、梳理教育理論,尋找課程依據
隨著博物館教育理論、歷史教育理論的發展,館校合作有了扎實的理論支撐。博物館學和中學歷史教育學在教育理念上的轉變為館校合作提供了一個共同的著力點:關注學習者。博物館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新博物館理論(又稱為批評性博物館理論)、后博物館學,引起教育理念的巨大轉變:由對展品的關注轉變為對參觀者的關懷。對參觀者的關懷促使博物館不再以權威者自居,而是了解參觀者的需求,在吸收建構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的基礎上,開展多種教育活動,為參觀者提供良好的學習服務。中學歷史教育發展的轉折則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此時,新的歷史教育觀將著眼點放到學生這一主體上,而且為服務于學生的“學”提供了一個開放、主動的環境。[3]博物館教育理念和中學歷史教育理念的新變化都指向服務人的全面發展。這為館校合作在高中歷史校本課程開發中應用提供了一個相同的著力點。教育理念的變化也推動著教育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博物館教育方式廣泛借鑒了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多種領域的研究成果,涵蓋博物館教育的各個過程,如策劃教育活動時有學習動機模型。開展教育活動時,有琳達•凱利的6P模型、喬治•海因的建構主義教授法等。[4]學習活動結束之后,對學習結果和教育活動進行評價則有艾琳•胡珀-格林希爾的一般學習結果理論。[5]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史料教學法也被廣泛運用。無論是博物館教育還是中學歷史教育中的新方法,他們都是教育心理學的成果如發現學習、體驗學習在不同教育領域中應用的具體表現。于是,在操作層面,博物館教育方法和高中歷史教育方法有著共同的學術背景,這為館校合作開發高中歷史校本課程提供大量的教學方法,有助于課程順利地實施。
二、綜合多方資源,明確課程定位
博物館教育理論、歷史教育理論為館校合作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了觀念的指引和方法的指導。綜合館校資源,確定課程目標可以更好地指導課程實踐。筆者認為,館校合作開發歷史校本課程涉及多個主體,需要根據斯基爾貝克的環境分析模式,先對學校、博物館、其他組織進行環境分析,再設定課程目標。具體到本課程各主體的分析:執信中學成立于1921年,是孫中山先生為紀念革命活動家、理論家朱執信先生而建,因此執信中學“延續著朱執信的革命和事業,弘揚和充實著朱執信的革命精神?!盵6]執信中學內的校史館、朱執信墓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充足的課程資源。此外,執信中學的學生對于學校的歷史、朱執信先生的事跡有著極大的興趣,但常規的歷史課堂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朱執信和他的時代》這門課程可以充分利用學校本身的歷史資源,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從博物館的角度來看,辛亥革命紀念館的曹霞老師為本次館校合作提供私人收藏的文物、設計教學材料,發揮智力支撐的關鍵作用。執信中學鄰近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該館為學生參觀博物館提供場地資源和講解服務。環境分析為館校合作開發校本課程做好可行性的保證,以此為基礎書寫課程目標可以幫助館校雙方發揮資源系統和教學系統的最佳合作狀態。結合對執信中學、辛亥革命紀念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分析,筆者確定課程總體目標:學生通過朱執信先生的事跡,以點帶面了解執信中學的發展歷程和中國近代史的重大歷史事件,感悟以朱執信先生為代表的英烈毅勇果敢的精神。其次,筆者根據史料實證、家國情懷這兩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和美國博物館學家艾琳•胡珀-格林希爾提出的一般學習結果理論將總目標細化為知識和理解、技能、態度和價值、享受靈感創意、活動行為和發展這五個維度,[7]如下表所示:技能、情感,還尤其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樂趣的獲取、靈感和創造力的激發以及行為的特點。這些內容順應博物館教育和中學歷史教育的新趨勢,有助于學生向積極學習者的身份轉變。
三、巧用多種形式,實施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