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結構轉變下保險發展
時間:2022-06-26 05:04:15
導語:人口結構轉變下保險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提出與范圍界定
三十多年來,計劃生育政策的累積效應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與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使得中國的人口再生產類型逐步由第二階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過渡到了第三階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中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這種變化是經濟社會變化在人口領域的反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經濟社會結構的轉變,我們可以從人口結構的變化中窺探出經濟社會結構的狀況。而經濟社會發展與作為一種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要素的保險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經濟社會發展是保險發展的基礎,保險發展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在壽險領域,人口結構變化和壽險發展更是具有直接聯系。所以,人口結構變化對保險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保險發展如何應對人口結構轉變的現實與趨勢,不僅關涉到保險發展的前景,也涉及到保險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的實現?;诖?,厘清人口結構與保險發展的關系,分析中國人口結構轉變現實與趨勢,為我國保險發展建言獻策,無疑對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但是,作為概念而言,無論是人口結構還是保險發展,不同的劃分標準,內涵不同。另外,不同的具體人口結構對保險發展的影響也不一樣。所以,對相關概念進行范圍界定十分必要。人口結構又稱人口構成,是指將人口以不同的標準劃分而得到的一定地區、一定時點人口總體內部各種不同質的規定性的數量比例關系。通常按人口生物學、人口社會學特征和人口居住地域狀況將人口結構劃分為人口自然結構、人口社會結構和人口地域結構。人口自然結構包括人口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人口社會結構包括階級結構、民族結構、文化結構、語言結構、宗教結構、婚姻家庭結構、職業結構、部門結構等;人口地域結構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結構、人口的行政區域結構和人口城鄉結構。從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反映和對保險發展的影響來看,語言結構、宗教結構等的作用非常微小,沒有必要對之進行研究,職業結構、部門結構等雖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但是僅從職業、部門等結構中仍然難以全面了解人們的經濟狀況,難以直接地從這些結構中分析出其對保險發展的影響。所以,這里主要分析對保險發展有重要影響的相關人口結構,包括人口性別結構、年齡結構,文化教育結構、婚姻家庭結構、行政區域結構、城鄉結構。為便于說明,仍按原分類進行歸類分析。根據提供保險的目的不同,保險可以分為商業保險和政策性保險。商業保險是以贏利為目的,由商業保險公司經營,保險雙方自愿建立經濟契約關系,通過市場實施,當發生保險事故時給予被保險人補償的一種保險制度,包括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政策性保險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政策性保險包括社會政策保險和經濟政策保險兩大類型,狹義的政策性保險指經濟政策保險,包括出口信用保險、農業保險、存款保險等,經濟政策保險屬于財產保險范疇。社會政策保險不按商業模式操作,不受《保險法》的調整和約束①,其發展情況不受現行保險經營和監管的影響,因而對保險的研究無實質影響和實際意義。經濟政策保險雖然有財政上的補助,且不以贏利為目的,但是操作模式與商業保險區別不大,且保險公司符合條件的仍可以經營經濟政策保險。因而本文的保險包含商業保險和經濟政策保險,主要是商業保險。
二、人口結構對保險發展的影響
我們知道,保險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散風險和經濟補償。人們對保險的需求源于風險的存在,風險存在的領域及其廣度,決定了保險市場的領域與廣度。分析人口結構對保險發展的影響,主要就是分析不同人口結構面臨風險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保險的需求差異,這種差異,影響不同保險產品的市場規模,同時,催生新的保險產品誕生。下面,我們按通常的人口結構分類對其進行分析。
1.人口自然結構對保險發展的影響根據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在得益條件下,男性比女性偏好風險;在損失條件下,女性比男性偏好風險。女性為了避免損失更愿意冒風險,男性為了獲得確定利益更愿意冒風險(何貴兵等,2002)。保險主要功能是對損失的彌補而非利益的獲取,從這個意義上,女性對保險的需求強于男性。在現實中,女性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都比男性高,但是女性退休早,且有生育耽誤,導致社會整體上出現就業的男性偏好,使得平均而言女性經濟狀況弱于男性,導致女性對未來的不安感高于男性,客觀上也使得保險需求上女性強于男性。另外,根據《中國人壽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00~2003)》②顯示,女性在各年齡段的死亡率都小于男性,女性患重大疾病的概率也小于男性,女性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所面臨的健康風險低于男性。男女生理差異和生活習慣差異會導致患特定重大疾病機率的差異,自然影響到特定的重大疾病保險的費率和投保率的差異。壽命差異使得不同的壽險品種和商業養老保險預期回報率也出現男女差異,直接影響到壽險多個險種和商業養老保險的費率和銷售。根據大數定理,如果性別差異明顯,那么潛在的保險需求差異將凸顯出來。從年齡結構看,不同的年齡結構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不同效果。如果人口年齡結構中間大兩頭小,這樣的結構被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稱為“人口紅利”(UNFPA,1998)?!叭丝诩t利”從理論上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機會,如果利用得當,將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反之,如果人口年齡結構中間比重偏小,兩頭比重偏大,表明社會的撫養負擔增大,勞動年齡人口減少③,經濟發展后續力量不足,將導致經濟發展趨緩。如前所說,經濟發展是保險發展的基礎。保險發展必須關注人口年齡結構可能帶來的經濟發展變化。另外,如果老年人口比例過高,則老齡化④問題嚴重,老齡化不僅遲滯經濟發展,還通過影響國民收入分配比例而對保險發展產生作用(孫秀清,2004)。在商業養老保險和人壽保險方面,人口年齡狀況更是具有明顯的直接影響。如果老年撫養比高,對儲蓄類保險產品需求增加,對純粹死亡類保險產品的需求將會更少(郭金龍等,2005)。另外,根據研究顯示,人口老齡化率與人身保險密度之間存在著穩定的正相關關系,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對人身保險市場發展存在著明顯的促進作用(張連增等,2011)。
2.人口社會結構對保險發展的影響從理性上分析的人們的保險需求和現實中實現的保險需求并不一致,就是說人們有保險需求,但是人們不一定購買保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保險的認識并非完全理性。很多人對保險產品的排斥不在于其不需要保險產品,而在于其對自身需求和對相關保險產品的非科學性的判斷和認識。文化教育水平高低無疑影響著人們對自身保險需求和相關保險產品的認識,文化教育素質的提高有助于人們把理性分析的保險需求轉變成現實的保險需求,從而助推保險業的發展。在經濟狀況方面,事實證明人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呈正相關關系,而收入水平又是影響人們保險需求的重要因素,所以,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無疑還會提升人們對保險的需求。在提升文化教育本身方面,提升文化教育無疑延長了自身被撫養的時間,增加了家庭對死亡保險的需求,而且由于自身人力資本的增加,提高了未來收入預期,會促進本人對儲蓄類保險產品的需求(郭金龍等,2005)。另外,在一個教育普及化的時代,各種教育機構層出不窮,教育風險增大,教育本身也成為保險的對象,為教育保險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橐黾彝ソY構方面,現階段,我國保險需求更多的還是靠城市家庭推動,城市家庭的數量和狀況將影響到保險市場的規模和保險產品的種類。就風險承受力而言,不同類型的家庭對風險的承受力不同,大家庭優于小型家庭,小型家庭優于單身家庭。如果家庭趨于小型化,由于個體家庭遭遇風險的因素加大,將擴大家庭的保險需求,社會整體保險需求將隨家庭小型化趨勢而擴大。對于單身家庭而言,相對的個體封閉會使得其具有某些相對特殊的保險需求,單身家庭的增多將影響家庭保險產品的種類發生變化,刺激新的保險產品的開發。家庭的穩定狀況也將影響相關保險產品的市場,人們對婚姻穩定性的渴望將促使相關的婚姻保險產品的需求。另外,由于現代社會風險的增加,獨生子女的安全和撫養已成家庭的重要問題,一般的家庭在撫養和照顧孩子方面皆愿意做出最大的付出,與孩子有關的保險產品市場前景可觀??梢哉f,家庭變化的方方面面都對保險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3.人口地域結構對保險發展的影響在中國甚至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行政區劃和經濟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很多經濟發展政策是以行政區劃為界,不同的行政區域有著不同的資源稟賦,不同的具體政策,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一種現實和常態。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自然導致不同的保險發展水平,這是其一。其二,不同區域的政策不同,特別是對保險發展的政策差異也是影響區域保險發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是現實與常態,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人口狀況,人口狀況的差異對潛在的保險市場規模,特別是壽險市場規模有著直接的影響。人口城鄉結構對保險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城鄉人口對保險的觀念差異;二是人口聚集程度對保險網點布局的影響;三是人口流動帶來的風險轉移和風險增加導致的保險整體需求上升。這里無意貶低農村人口的素質,但是,從對保險的認識上看,整體上城市人口對保險的認識遠遠強于農村人口,這不僅和城市人口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相關,也與城市生活環境風險系數高于農村相關。無疑,城市人口的多少影響著保險市場的規模。另外,農村人口居住地常常處于分散狀況,而保險網點通常布局在一定的人口聚集區,人口太過分散,布局保險網點的成本將提高,而保險網點的布局情況又直接和當地保險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只有布局相應的保險網點,才便于把當地理性分析的保險需要變成現實的保險業績。城鄉結構的另一影響在于,城市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城市化帶來的人口流動將成為常態,而人口流動自然帶來風險轉移和風險增加,同時,人口流動也會讓流動人口的保險意識增強。所以,從人口生活于農村的靜態看和農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動態看,保險需求差異巨大。
三、中國人口結構轉變的現狀與趨勢
如前所說,計劃生育政策的累積效應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中國人口結構的轉變,這種轉變,體現在多個方面。下面我們按類別進行分析。
1.人口自然結構表1顯示,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0~19歲人口中男性遠遠高于女性,而65歲以上人口中性別比開始逐步下降,特別是70歲以上人口,隨著年齡的提高,女性比例越來越大。表2反映了我國人口總撫養比一直呈下降趨勢,表明我國正處于“人口紅利”時期。同時,少兒人口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表明未來我國將面臨勞動年齡人口不足①和老齡化嚴重的問題。根據學者的預測(圖1,王金營等,2011),未來三十多年,我國少兒人口變化不大,但是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變化呈明顯的相反趨勢。從上面的資料可以得出:盡管勞動年齡人口開始出現減少趨勢,但是從撫養負擔的角度,未來二十年我國的總體撫養負擔還屬于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撫養負擔,之后,人口負擔的壓力逐步增大。從性別比來看,我國未來的婚姻擠壓現象將更加嚴重?!霸诮窈蠖昀?,比例會明顯提高,很可能會從現在的1.05增加到1.1,偏遠地區可能比例更高。青壯年勞動力二十年里將從現在的42.6%下降到31.3%左右(高圣國,2011)?!毙詣e失衡(出生性別男多女少和老年性別女多男少)、老齡化、婚姻擠壓、勞動年齡人口短缺,將成為我國未來人口自然結構變動的趨勢?;谶@種趨勢,未來家庭模式、經濟結構和消費方式也必將發生一定變化,這種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保險市場的發展。
2.人口社會結構一方面,如前所說,人口性別失衡客觀上將造成婚姻擠壓現象,大量單身男性無法找到伴侶,同時,對婚姻觀念的認識差異和理想與現實的反差也使得一部分人,特別是“三高女性”(高學歷、高收入、高年齡)主觀上難以步入婚姻殿堂,社會上單身家庭增多。另一方面,由于價值觀、經濟狀況的變化和人們交往面的擴大,婚姻風險增加,“閃婚閃離”已成司空見慣。據婚姻登記部門統計,2009年全國共有230.5萬對夫妻辦理離婚手續,北京有25872對夫妻辦理離婚登記,其中五分之一的婚姻維持不到3年,三分之一婚姻維持不到5年(博文,2010)?;橐鰡栴}必將成為中國未來的一大社會問題。另外,家庭小型化和獨生子女現象也不容忽視。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家庭戶均人口呈下降趨勢,2000年“五普”顯示為3.44人,2005年人口抽樣數據顯示為3.13人,2010年“六普”數據顯示為3.10人。戶均人口逐年下降反映了家庭小型化的趨勢。如前所說,小型家庭與大家庭對風險的承受力完全不同,整體保險需求將隨家庭繼續小型化而增加。獨生子女家庭增多是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帶給家庭的最大變化,在城市,大多數“80后”人口都是獨生子女。在計劃生育政策還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中國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家庭還將處于獨生子女和少子女狀況,如前所說,這種狀況將為與孩子相關保險產品的開發與銷售提供廣闊市場。文化教育方面,中國的發展十分明顯,圖2①顯示了五年來中國中等以上教育的發展現狀,表3顯示了十年來中國整體教育發展情況。圖2、表3顯示:近年來中國各級學校的招生人數數量龐大,特別是高等教育,招生人數逐年上升,表明中國的中、高等教育已經向普及化方向邁進。從每十萬人中的受教育情況來看,十年來,文盲率下降了2.64個百分點,受過中、高等教育的人數明顯增加。這種趨勢還將持續,未來中國人口教育結構將逐步趨向優化。文化教育素質提升必將為經濟發展提供優質人力資源,同時提升人們對保險的認識,保險發展的大環境將趨于優化。
3.人口地域結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各地在人口和經濟發展方面出現了巨大差異。以2010年的數據為例①,廣東、山東等地的人口是西藏、寧夏等地人口的幾十倍,廣東、山東、河南、四川、江蘇、河北6省常住人口就占了全國總人口的33.25%。人均GDP方面,上海、北京、天津超過7萬元,江蘇、浙江超過5萬元,而貴州、甘肅、云南、西藏等地才1萬多元,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十分明顯。各地的人口年齡結構等也不一樣,西藏等地的人口年齡結構年輕,老齡化比例不高,而四川、北京、上海等地則老齡化比例偏高。人口數量和經濟狀況特別是人均經濟狀況是決定一個地區保險市場容量的重要參數,各地人口結構狀況是各地不同保險需求的重要影響因素。人口行政區域結構在短時期內還不可能出現明顯變化,保險發展必須考慮地區的經濟和人口差異。人口地域結構另一變化是中國城市化率的持續提高(圖3,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數據繪制)。城市化過程是產業結構優化、要素配置優化、集聚發展的過程。以2008年數據為基準預測點,可以估算出城市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帶動最終消費新增加2160億元。到2015年,全國人口的54%將居住在城市(陳玉和等,2010)。可以預計,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帶動的消費將持續增加,保險需求和購買能力將增加。同時,中國產業結構將逐步優化,產業風險將發生改變,保險市場必須應對這樣的變化。另外,與城市化同步發生的是人口流動現象。根據“六普”資料,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長81.03%(“六普”公報,2010)。人口流動將成常態,人口流動帶來保險風險的增加和保險意識的增強,保險需求將擴大。四、中國人口結構轉變下的保險發展對策不同人口結構的變化對保險發展的影響雖然有區別,但是也有聯系,有些影響是具體的、個別性的,有些影響是共同的、綜合性的、甚至交叉的。
因而除了根據三類人口結構變化情況提出對策外,也從綜合的角度提出了幾點建議。
1.應對人口自然結構轉變的對策從性別比失衡來講,單身家庭增多不可避免,由于一切靠自己,單身人士對自身的健康問題和將來的養老問題具有本能的關注。性別比失衡原因之一是“養兒防老”觀念,在“養兒防老”觀念還難根除的現實下,女孩家庭父母對自己的健康和養老問題同樣具有本能的擔憂。從老齡化的影響來講,未來撫養負擔的加重將讓現在的年輕人擔心未來自己的生活狀況,同樣對自己的健康和養老問題有所擔憂。而社會保險提供的更多是一種基本保障,難以滿足人們期望老年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所以,商業保險具有潛在的巨大市場。作為社會保險重要補充功能的商業保險,成為了轉嫁老齡風險的第三個有效途徑(張連增等,2011)。各保險公司應從長遠謀劃的角度,分析人口結構的這種變化趨勢,分析單身人士、女孩家庭父母和一般年輕人不同的擔憂,推出適應不同人士需要的商業健康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應對市場所需。從老齡化的現實來看,由于老年人具有特殊的需求,如何應對未來老年人特殊需求這個廣闊市場,需要各保險公司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推出相應的老年關愛型保險產品,這方面目前還比較薄弱。從男女預期壽命來看,平均壽命差異對壽險市場有重要影響。一是平均預期壽命延長,會降低對純粹死亡保險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正是因為男女壽命差異,女性對生存保險的潛在需強于男性,男性對死亡保險的潛在需求強于女性。老年人中女性比例明顯偏高,生存保險市場前景光明。目前生存保險囿于道德因素等,主要集中于一些消費型的重疾險和意外殘疾型,保險公司可以嘗試開發新的產品。
2.應對人口社會結構轉變的對策婚姻家庭關系的不穩定為“愛情保險”提供了廣闊市場,“愛情保險”產品曾陸續出現,比如“紅玫瑰”、“世紀同祥”、“百年好合”、“愛家之約”等產品。這里的“愛情保險”并不一定能保障愛情,但是由于通常是男方給女方購買,受益人為女性,保障了離婚后女方能獲取一定的利益。在“閃婚閃離”常見的今天,“愛情保險”不僅對婚姻寄予了一種美好期待,同時可以讓女方心理感覺一絲溫暖。保險公司應抓住新時代青年人追求浪漫同時冀望穩定的心態,做大“愛情保險”這一市場。對于家庭內部來說,獨生子女和少子女時代,孩子是家庭的重心。雖然學校有各種保險,但是重大疾病和教育仍然是家庭擔憂的問題,所以針對小孩的重大疾病保險和教育保險仍有廣闊的市場。另外,小型家庭和大家庭對風險的承受力和面臨風險的種類等也不同,保險公司應該重點研究家庭小型化帶來的保險需求變化,從而制定出對策,開發相應的產品。針對教育結構而言,教育文化素養的提高為保險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各保險公司應采取主動出擊,利用教育結構改變的有利條件完成人們保險意識的提升和發掘人們的保險需求,適時推出教育培訓風險保障、教育期意外保障等有關保險產品。在提升保險意識方面,教育從娃娃抓起,保險至少要從大學生抓起??梢远ㄆ诘礁鞲咝_M行保險宣傳,一來提升未來社會主力人群的保險意識,二來培養潛在的保險人才。同時,保險進社區也是今后保險宣傳的方向,把普通百姓潛在的保險需求激發出來,變成現實的保險需求。
3.應對人口地域結構轉變的對策保險的發展離不開各地的人口和經濟狀況,從數據上看,以四川為例,2010年人身保險保費收入占整個保險業保費收入的74.99%,在財產保險中,車險業務占比75.31%,①而機動車輛的車主以中年人居多,而購車能力顯然和當地人口的經濟收入相關,可以看出,人口和經濟狀況對保險發展的影響極為明顯。保險公司應分析各地的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狀況,分析各地的經濟發展、特別是人均經濟狀況,測度出各地大致保險需求總量,確定不同地區差異化的保險發展戰略,配備相應的保險資源,避免重點地區資源不足,非重點地區資源浪費。在這個過程中,和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密切溝通,獲取地方政府對保險發展的支持十分重要。為順應城市化的發展,保險網點應迅速覆蓋新的人口聚集地區。銀行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固然和銀行本身功能有關,但是商業銀行網點相對分布較廣也是重要原因,目前保險公司和銀行在網點布局上不可同日而語。結果是常見普通百姓主動上銀行的門,而罕見普通百姓主動上保險公司的門,人們對保險和銀行的認識也差之千里。既然保險從功能上講應該為普通百姓所需,為什么保險公司不可以學習銀行網點的布局經驗,讓客戶由被動變主動呢?城市化的另一現象是人口流動。流動人口工作強度大、風險高,對意外傷害保障需求強烈,其生存現狀決定了對醫療保證需求也很迫切。同時,養老保障方面,流動人口整體保障水平也較低。盡管如此,70%的流動人口不愿意為未來生活和未知風險購買保險保障,其中和商業保險機構主動提供配套服務意識不強,用工單位對用工風險存在僥幸心理等不無關系(楊濟時等,2010)。如何把龐大的流動人口的潛在保險需求變現,無疑需要各保險公司認真思考。變被動為主動,和政府溝通,和企業聯系,讓企業明白為員工提供一份他們所需的商業保險,價錢不多,但是體現了企業對員工的關愛,同時可以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愛心,從長遠看,對企業發展利大于弊。保險人員不僅僅需要一定的推銷技巧,更需要一定的講解能力。把政府說通,把企業說通,和企業與政府合作,定期進企業,主動出擊,必將為保險公司帶來豐厚回報。另外,與人口流動和城市化相伴隨的鄉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安全,外出之后家庭財產的安全,莊稼的安全等也是廣大外出農民工的心病,“人口流動時代”農村家庭財產保險和農業保險無論是風險概率、保險需求,還是保險產品類別都發生了一定變化,很多保險公司不愿意涉足這塊業務,認為風險大,效益低。但是這畢竟是一塊巨大的市場,如果保險公司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做出努力,必將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雙豐收。
4.綜合應對措施建議除了上面提到的具體的應對措施外,保險公司應從宏觀上把握住機會。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人口結構仍將有利于經濟發展,保險大環境將更趨優越。但是“人口紅利”終將過去,產業結構逐步向技術密集型和人力資本密集型轉變,向滿足養老服務和老年人需求的方向轉移不可避免。產業轉變必將帶來財險內容與品種的改變,保險公司的發展必須適應國家宏觀發展的變化。在教育提升的大背景下,未來我國的中產階級人口數量將急劇增加,這將引起我國目前保險消費結構的變化,使得我國的保險需求與發達國家的更為相似,即以中產階層為主而非富人為主。保險公司應該開發專屬這類人的保險產品。對中產階級的保險市場占有率,將是未來保險公司的重要競爭方向。在未來,人們的需求將更趨個性化,分性別開發相應的保險產品是保險人性化發展的趨勢。所以,建立不同類別人群的數據庫顯得十分重要。比如,可以和醫療研究機構等單位合作,建立男女不同年齡段重大疾病患病概率和疾病種類數據庫,并據此開發不同的重大疾病保險產品和制定不同的保險費率;和人口統計、民政等部門合作,建立不同年齡段人口狀況數據庫;和高校等教育機構合作,建立保險人才后備數據庫等。這些數據庫將為分析保險市場需求和吸納保險人才等提供重要的信息參考,避免保險發展的盲目性。由于單個保險公司能力有限,同時相關數據對每個保險公司都適用,建議由保險行業協會或者委托個別大型保險公司完成這一工作。
在保險業適應國家人口和經濟轉型而保險產品陸續推出,營銷模式和經營理念發生改變的過程中,還需要防止的是急功近利。當保險產品在追求個性化的時候,服務質量和保險信譽尤為重要(趙文龍,2011)。如果推出“偽劣產品”,消費者信心喪失,那將是得不償失。為此,樹立“消費者利益就是保險公司利益”的觀念,無疑將是各保險公司和保險監管部門需要引起重視的??傊丝诮Y構變化為中國保險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保險業應對之做出合理的反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促進保險業健康快速的發展。
- 上一篇:歷史電視劇文學淵源與傳承關系
- 下一篇:談論石油企業海外投資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