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險電子病案應用及管理

時間:2022-07-26 10:24:16

導語:醫療險電子病案應用及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險電子病案應用及管理

隨著醫療保險制度的不斷改革和深化,社會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全國95%左右的人口,參保人員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醫療保險主管部門對定點醫院的監管力度、影響程度進一步提高。病案信息是醫療過程的記錄,是醫療保險審核支付費用的原始憑證[1]。充分利用病案信息電子化建設,提高了醫院醫療保險管理工作的水平,實踐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

1病案首頁電子信息應用

病案首頁歷來是病案管理的重中之重[2],病案首頁存儲和傳輸的電子化,對醫療保險管理的意義非常重大。病案首頁顯示的患者個人身份信息,為準確核實人、證相符提供了客觀依據。入院診斷、出院診斷、其他診斷可確定患者是否屬于醫療保險統籌范圍,可為醫療保險費用審核人員提供可靠依據,同時方便患者出院后辦理門診慢性大病申請。ICD-10編碼準確性與診斷名稱填寫的規范性密切相關,并為單病種費用管理、疾病診斷相關分類等醫療保險費用支付提供客觀依據[3]。

2醫療環節的醫療保險質控

規范入院登記手續,雙重標識患者身份。《入院登記表》上,要求必須填寫患者身份證號,以此作為重點標識,避免因姓名標識中出現的同音異體字造成的誤解。在為患者辦理醫療保險入院登記時,設置掃描儀,掃描醫療保險證、將患者照片傳輸到病區工作站,由醫師對照是否人、證相符,并將情況發回到醫院醫療保險辦,符合條件的人員,在住院信息系統上標識患者的醫療保險類別,住院期內,醫療保險患者的頭像顯示在醫生和護士工作站,以便隨時核查。標識院內藥品、診療項目醫療保險類別,控制自費項目使用。通過藥品、診療項目收費字典,將每一條收費項目都標注了醫療保險類別。在電子病案醫囑系統中,醫師開具的每一條醫囑、記錄的每一條費用,在用戶界面都可顯示醫療保險類別,有利于醫師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選擇目錄內項目?!?010版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4]中,乙類限病種用藥品種繁多,給醫生選擇用藥造成很大障礙。為破解這一難題,我們將《藥品目錄》中適應癥規定明確,不能起主要治療作用,藥品價格較高、注射劑型的品種挑選出來,在藥品名稱上標識“申報”類別,要求醫師使用時慎重選擇,患者使用后系統自動取出《限病種用藥申報表》,病情確實需要的,由醫師在申報表上注明相應的臨床體征、實驗室和輔助檢查證據以及相應的臨床診斷依據,才可納入醫療保險統籌范圍。以醫囑為關鍵質控點,自動規范醫療行為。隨著電子信息系統的不斷發展與完善,電子病案系統融合了實驗室、影像、手術信息,為最自動化控制提供了可行性。醫療保險要求,醫囑、收費、治療、報告單一致,否則,認定為不合理收費項目。為此,設置醫囑為醫療項目收費的前提,無醫囑的治療無法記錄費用。為避免報告單缺失的現象,電子病歷系統可以直接閱讀和打印各種檢查結果,未經打印的病案,無法完成科室一級病歷質控。醫療保險與電子病案信息系統的嵌合應用,強化了醫療環節的控制,提高了自動化控制能力,使醫生從繁雜的工作狀態下解脫出來,較好的避免了醫療保險違規現象的發生,為醫護人員做好醫療保險管理工作增強了信心。

3簡化程序并提高效率

充分利用電子病案數據信息,通過交叉檢索,設計各種醫療保險表格設置在醫生工作站,供醫生需要時直接調取打印,既減輕了醫務人員醫療文書處理工作的負擔,又減輕了往日患者往返取表的勞苦??s短醫療保險患者出院后即時結算的時間。充分利用電子病案信息數據,患者出院時,醫生在出院醫囑上標示明日出院,同時標示出院帶藥、健康教育等,醫療保險審核部門收到出院信息后,審核醫療費用,在次日患者辦理出院手續時,可以直接即時結算,使醫療保險患者出院后結算的時間縮短了3天。實施全院信息系統,全程動態監控[5]。醫療過程的原始信息數據可以及時采集和處理,醫療保險審核人員可以在醫療環節中監督控制。如檢查治療項目是否為患者病情診斷治療必需、又符合醫保目錄要求的項目、高值耗材使用情況、收費是否合理等情況的動態監控,有助于改進醫院管理和醫療費用的控制。

醫療保險、新農合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人民群眾對政府滿意度,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做好醫療保險、新農合管理工作是醫院的重要責任。由于我國醫療保險制度起步晚,醫院醫療保險信息管理以宣傳、教育、事后監督考核為主。充分利用電子病案信息,變事后監督為事前、事中監督,提高了醫療保險的管理效率。隨著醫療保險制度的不斷發展,醫療保險信息、醫療信息共享將是醫院醫療保險信息的發展方向。醫療保險付費制度改革,如單病種付費、DRGs付費、總量控制付費等,對醫院電子病案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簡化工作程序,規范醫療行為的同時,如何利用臨床路徑、格式病歷、成本核算等工具控制醫療費用的過快增長,調整醫療收費結構,需要醫院管理人員在實踐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