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險體制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1 04:24:00

導語:社會保險體制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保險體制研究管理論文

近年來,我省社會保險事業取得了重大進步,試點工作進展順利,一批關鍵性的法規、措施相繼出臺,有不少項目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但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來看,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仍然比較滯后,直接制約了全省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因此,改革現行的社會保險管理體制,是當前我國社會保險事業發展面臨的一項十分迫切的現實任務。

一、社會保險管理體制改革的迫切性

1、改革現行的社會保險管理體制是消除多頭管理的需要。現行的社會保險管理體制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其主要表現在多頭管理、政出多門、互相掣肘。長期以來,由于各有關部門所處的地位不同以及局部利益的驅動,認識很不一致,難以進行綜合規劃和統一協調。在政策指導上,各訂各的辦法,各守各的框框,難于統一政策;在資金管理上,各守各的條塊壁壘,資金過于分散,不能融通調劑,資金整體使用效益和保值增值能力差;在改革步伐上,有些改革指施由于長時間的爭論遲遲出不了臺,出臺的也缺少部門之間的協調和統一的規劃目標。這表明,多頭管理的體制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

2、改革現行的社會保險管理體制是建立統一勞動力市場的需要。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然而由于條塊分割、城鄉分離、政策不統一、覆蓋范圍較小等原因,嚴重阻礙了勞動力在不同所有制之間、不同職業之間以及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為了消除這一弊端,必須逐步擴大社會保險制度的履蓋范圍,為各種經濟成份、各種用工形式的城鄉企業職工以及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提供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管理的基本保險制度,建立起全方位、一體化的社會保險管理體制,避免在社會保險的基本制度上五花八門,各行其是,重新人為設置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障礙。

3、改革現行的社會保險管理體制也是深化企業改革的需要。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實施與管理,基本上是由企業承擔的,社會保險變成了“企業保險”,這實際上是強制企業承擔政府的職責。這種“政企不分”、本末倒置的做法,大大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壓抑了企業的活力。為了解脫企業不應有的社會負擔,政府必須轉變職能,強化服務,按照社會分工的要求,把本屬于政府職責的社會保險管理工作承擔起來,即使某些必辦的事情是“包袱”,也應由政府背起來,以解決企業辦社會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為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創造外部條件,使企業能夠“輕裝上陳”,參與激烈的市場角逐。

二、改革現行社會保險管理體制的目標和基本原則

根據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社會保險制度發展的基本規律,我省社會保險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應該是把各類法定的社會保險項目統一管理起來,爭取用兩到三年的時間,率先建立起政策統一、險種協調、基金統籌運作的社會化管理體制。政策統一,就是要在社會保險的目標、水平、覆蓋面、基金征集及運作、保險費發放等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做到由同一機構制訂、政策,監督完善政策;基本險種協調,就是要在建立不同險種的同時,做好各險種規劃、政策、管理和運作等方面的協調工作,防止不同險種之間發生相互沖突的情況;基金統籌運作,就是要在盡可能寬的范圍內統一籌集和運作保險基金,做到增進保值增值,調劑豐欠余缺,實現風險互補。

為實現以上目標,我們在建立新的社會保險管理體制時,要注意堅持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1、超前性原則。江蘇作為一個經濟發展比較快的省份,在社會保險制度的建設上,步子應該邁得更大一些,工作做得應該再細致一些,措施應該再超前一步。這就要求我省在社會保險管理體制的建設上不能再等待了,要敢于先走一步,抓住未來兩到三年的時間,率先完成社會保險管理體制的綜合改革,同時注意提高改革的質量和動作的規范化,從而使我省成為社會保險制度建設方面先行一步的省份。

2、統一性原則。關鍵是打破條塊分割和城鄉界限。首先要加快城鎮社會保險工作統一管理的步伐,消除長期以來由勞動、衛生、人事等部門分別管理的格局,特別是要加強機關事業單位的保險制度改革,使之盡早納入全省統一的社會保險管理序列中來。其次是要加強農村的社會保險體制改革。盡管完全實現城鄉一體化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但我們不能因此放松改革步伐,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分檔,有重點地推進農村的社會保險改革,為未來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險制度創造條件。

3、過渡性原則。立足于我省經濟發展的實際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現狀,在社會保險管理體制的改革上要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例如在改革程序上,要先確立起全省“省——市——縣”三級社會保險管理框架,首先把社會保障基本政策和成熟險種納入統一管理,然后再逐步擴大到其他基本險種,并籌建和完善其他輔助和服務性機構;在管理范圍上,要從以完善城鎮失業職工的社會保險為主逐步過渡到城鎮各類職工(含機關事業單位)的統一協調,最后下功夫促進農村社會保險體制建設;在基金運作方面,要從完善市、縣統籌逐步過渡到全省統籌,從基金的分項使用過渡到綜合使用;在思想觀念上,要允許人們的思想有一個過渡期,通過加強宣傳,逐步消除人們認識上的差異。

4、法制化原則。必須改變社會保險立法進展的局面,把在改革中已經確立的各項社會保險活動準則盡快用規章或法律形式固定起來,鞏固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成果,為社會保險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證。要加快社會保險管理體制社會化、一體化的立法,規定社會保險管理機構的設置及其職責、權限、確保保險管理社會化的實現,要加快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的立法,規定基金籌集模式、來源渠道及各方負擔比例,基金保值增值的途徑,保證保險基金的正常運行。要抓緊完善養老、失業、醫療等單項條例,以便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為全省制定統一的“社會保險法”和其他各項單項法律創造條件。

三、改革現行社會保險管理體制的基本對策要點

1、成立“省社會保障事業管理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省委、省政府領導下的綜合性的、權威性的、非常設的決策機構。委員會主任和副主任由省政府主要和分管領導兼任,成員由省勞動、人事、衛生、民政、財政、銀行、研究室、體改、計劃與經濟、保險公司、工會、婦聯、審計等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組成,其主要職能是負責審議全省社會保障發展規劃,研究和決定全省社會保障的重大決策,籌劃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各市、縣可以建立這方面相應的非常設機構,以便在改革的關鍵時期加強對本地區社會保障工作的領導。

2、設立“省社會保險廳(局)”,各市、縣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并在推行或試點推行社會保險的鄉鎮政府設立派出機關。省社會保險廳(局)既是社會保障管理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又是行使社會保險行政管理的政府職能部門,主要職責是:統一管理全省社會保險工作,負責全省社會保險規劃的實施和協調,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對全省的社會保險工作進行領導、監督和檢查?!笆∩鐣kU廳(局)”的設立可以遵循兩個思路:一是將原有的省勞動廳更名為“勞動與社會保險廳(局)”,歸并其原有的職能,增設、加大社會保險的專門處室。二是成立新的“省社會保險廳(局)”,把原屬于勞動、人事、衛生等部門的內設社會保險機構歸

并過來。由于民政部門的社會救濟和優撫等社會保險項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考慮仍由民政部門管理。按照這兩個思路設立社會保險管理機構,基本上都不存在增加人員編制的問題。

3、建立“省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該中心為全民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責是:受“省社會保險廳(局)”的委托,負責全省統籌社會保險基金的征收、支付、調劑與運行,負責在全省范圍內,勞動者申辦社會保險和流動后社會保險關系的轉移和結算。各市、縣應建立相應的基金管理中心及派出機構。

4、推行社會化管理服務,設立“省社會保險管理服務中心”。為了逐步改變已往的社會保險以“單位為主”的辦法,不斷提高社會保險管理的社會化程度,一方面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建立起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使退休和失業人員脫離原單位,由社會保險業務管理機構集中管理;另一方面,有些無須實行社會化管理的保險項目和保險對象,可以依托單位進行管理。因此,管理體制的改革必須堅持社會化管理和單位管理相結合、以社會化管理為主的原則。要加快建立和健全退管機構和就業服務機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管理服務活動,逐步形成社會化管理服務網絡,努力提高服務的質量。條件許可時,可以成立相應的“社會保險事業管理服務中心”,推進社會保險管理社會化的發展。

5、加強社會保險專職隊伍的建設。社會保險事業的發展需要一大批專門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以確保社會保險工作高效、有序地運行。目前我省這方面的人才還比較缺乏,要在最近幾年內加緊引進和培養。可以從勞動、衛生、人事、保險機構中抽調一批骨干充實到社會保險管理隊伍中,同時要加緊在職人員的學習和進修,有步驟地提高在職人員的知識素質和能力水平??梢园l揮我省高校學科的綜合優勢,設置社會保險專業,培養急需的社會保險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