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4 04:49:00

導語: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管理論文

社會保障制度研究與變革一直是國際社會十分關注的重大問題,其研究成果的轉化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我們在關于社會保障的研究過程中,應當縱觀國內外社會保障的理論與實踐,依據國際慣例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簡稱SNA),在國內生產總值(GDP)再分配層次的界定規范,圍繞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要求,博采眾長、改革創新。鑒于上述思考,筆者對國外社會保障制度有了一些理解和認識,并謹借本刊與同行們進行交流,以期對社會保障問題的深入探討。

一、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英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迄今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保障制度之一。英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包含社會保險、社會補助(住房、兒童、食品、高齡老人)、社會救助(低收入戶、貧窮老人、失業者)、保健服務、社會服務。社會保障資金來源、支出方向和行政管理三方面內容構成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即資金來源有個人繳費、雇主繳費、財政預算、國民保險基金投資效益等四個渠道;支出方向體現“全民保障”和“全面保障”;行政管理由全國社會保障部門統一負責。此外,近年來英國政府社會保障制度的調整和變革,主要是通過鼓勵發展單位保險和商業保險、調整運行機制、項目實行支出限額管理等方式,達到減輕政府負擔的目的。

二、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

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確立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社會保障體系包羅萬象,僅社會保險項目就有100多種。擇其要者,德國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家庭補貼等三個方面,其中以社會保險為核心內容。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則有三項:第一,社會保障要有利于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第二,社會保險要保持在收入再分配的合理范圍內,以維護經濟效率與社會公正二者的內在統一;第三,社會保障應由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合理分擔,其將社會保障視為一個維護社會穩定的過程,并將國家提負的社會保障任務與每個人根據其能力自主決定命運的天然義務嚴格分開。

三、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特點

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由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三部分組成。美國自30年代建立保障制度以來,已形成龐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其主要特點是:

(1)適時建立和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本世紀初,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美國引起了人們對老年生活的普遍關注。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使老年人生活處于最困難境地,社會退休金成了老年人的希望所在。1934年,羅斯福成立了經濟保險委員會,1936年公布了社會保障法,1939年增加了傷殘保險和老年配偶養老保險。經過幾年準備。在積累了一大筆基金后,于1942年付諸實施,開始支付退休金。二次大戰中沒有新的變動。50年代經濟有了很大發展,1965年增加了老人醫療保險,1972年又增加了殘廢者醫療保險。經過50多年的逐步發展與健全,形成了龐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2)老年法定退休保險具有強制性、貢獻性和福利性,退休和醫療保險基金有正常來源渠道,能自我調整和自我調整。其退休金的收與支是按照現收現付、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的,根據人口老齡化的預測、退休費支出的需要,不斷調整保險稅稅率,通過自我調整達到自我循環正常運轉的目的。

(3)發展保險公司經營的自愿投保退休金保險,吸收閑散資金增強經濟實力,為人口老齡化做準備。美國的一些人壽保險公司除經營人壽保險、財產保險、死亡保險外、還大力經營集體和個人自愿投保性質的私人退休金保險,作為法定退休保險的補充。集體退休保險,由企業雇主為雇員投保,根據企業經營好壞和雇員個人情況投保可多可少,雇員退休后逐月領取。政府通過對退休保險金免稅手段予以支持。并通過投資獲取的利潤,用來彌補膨脹使投保金額貶值的問題,以保證退休者收入,增強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感。

(4)嚴格控制失業救濟金發放標準和發放時間,以利于失業者積極再就業。聯邦立法規定由企業雇主繳納失業保險稅款,雇員不繳。利率由各州自行確定,全國不統一。救濟發放時間,大多數規定需經一周等待期后方可使用,最多支付26周,聯邦法規定在失業高峰期可延長合乎法定救濟周數的50%,即最多追加13周。嚴格限制發放周數的目的在于促使失業者積極再就業。

(5)采取措施,增收節支,迎接老齡化的嚴重挑戰。其研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注重研究管理與效率、保障目標與水平問題,逐步提高保險稅稅率;退休金也要納入個人所得稅范圍之內,把負擔加在高收入者身上;適當降低各項福利待遇水平,使之不要緊跟工資水平的增長;利用退休基金搞投資經營,增中儲備,減少年輕人的社會負擔。

四、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宗旨與內容

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宗旨是:“對疾病、負傷、生育、殘疾、死亡、失業、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貧困,從保險方面和國家直接負擔上尋求經濟保障途徑,對陷入生活困境者,通過國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時,謀求公共衛生和社會福利的提高。

日本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內容包括:社會保險、國家救濟、社會福利和公共衛生等四個方面。

五、啟示與借鑒

在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過程中,須在全面研究分析國內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基礎上,應科學地借鑒國外的有價值經驗。

(1)到本世紀末,要基本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適用于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和個體勞動者。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管理服務社會化的養老保險體系。

(2)各級人民政府應將社會保險事業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貫徹基本養老保險只能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的原則,把改革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與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緊密結合起來,確保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失業人員救濟金的發放,積極推行城市居民最代生活保障制度。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大力發展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同時發揮商業保險補充作用。

(3)社會保障應是法定的基本保障。任何公民都應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之中,不能無故游離于這一保障體系之外。同時,這一體系僅是受保障者最基本的保障,不宜期望過高。因此,這一體系也將是開放性的,它鼓勵社會成員通過儲蓄投保等方式參加社會保障體系之外的個人保險。

(4)社會保障水平的基線要低。社會保障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確定社會保障水平的基線時,一定要謹慎,因為社會保障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某些措施一旦出臺,基線一旦確立,那只會上升難于下降。劍橋大學管理學院的學術主任查爾德教授也一再提醒說,在建立社會保障體制時一定要注意設計一個花費不是太高的體系。社會保障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調整,所以一定要謹慎從事,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如果初始保障基線定高了,不但騎虎難下,而且會使經濟背上沉重的包袱。

(5)社會保障要與工作業績掛鉤。社會保障應當是一種“產業”,而不是一種社會負擔,它應當是一種鼓勵措施。但實際上,普遍式的福利往往成為惰性的溫床,產生許多漏洞和不良后果,這就使社會保障失去了它的真實意義。社會保障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要使社會保障待遇與工作業績掛鉤,這是值得重視的。

(6)社會保障的法規和條例要簡明扼要。社會保障的法規條款要有透明度,讓每個公民都了解他的權利和義務,這樣做便于法規的執行、監督和修訂,其中重要的是便于監督,防止在社會保障的費用上營私舞弊。有些國家社會保障法規過于復雜繁瑣,我國在制定社會保障法規時應注意簡明扼要,并建立相關的監督運行機制。

(7)堅持政企分開,政府主要通過立法和宏觀調控推動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主要職責應是制訂和頒布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并依法監督社會保障的實施;具體操作與管理社會保障的事務,則本著政企分開的原則,可由各類保險公司負責。事實證明,將立法者與執法者分開、行政管理與基金管理分開,不僅有利于執法的公正性,更有利于政府加強對社會保障的宏觀管理。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認真借鑒的。

(8)嚴格各種保險金的管理,確?;鸬谋V翟鲋?。德國對于各種社會保險金的收繳,是通過金融機構的網點操作,統一集中于“健康賬戶”。這樣做既方便了群眾,也有利于基金管理。關于社會保險金的運營,其原則是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按照法律規定,社會保險基金只能存入銀行生息?;蛸徺I短期債券,絕對不允許搞投機性的投資。而我國某些區域前一階段對社會保險基金的運營存在不規范的行為,是有待于通過加強統一管理,嚴格予以糾正和杜絕。我國人口多,并面臨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任務繁重,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學習德國對基金運用所持的審慎態度,嚴格保險基金的管理。

(9)正確處理新增勞動力增速與提高老齡化程度之間的關系。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美國的養老保障原則是:“每一代人都為前一代人支付退休金,而從下一代那里領取退休金。”這一原則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然而,如果經濟條件發生變化,這一原則就必然面臨挑戰。這個條件就是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在經濟高度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急速提高之后,美國的出生率下降,新增勞動力增長速度減慢,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這樣,適應于前一代人的養老保險規劃就不完全適應于后一代人了,或者說,同一規則在不同條件下會產生不同效應。問題是,福利分配有慣性,人們一旦從政府那里享受到利益,如果政府試圖削減這一利益分配就會遭到受益者的反對。我國隨著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的轉變,勞動密集型企業將減少,而人口老齡化程度將在不斷提高,由此而帶來的上述效應,應引起我們在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新型模式中予以重視。

(10)建立社會保障部(或委員會)來統管社會保障事宜,包括政策的制定、保費的收繳、養老金的發放等。政出多門、交叉管理的現狀應得到徹底改變。在統一政策指導下,強由社會保障部門委托其他部門或地方政府代為行使個別管理職能,以減少政府開支。

(11)以漸進方式使社會保障制度覆蓋全社會。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險僅限于全民所有制企業職工和部分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城鎮其他工薪階層、非工薪階層和農村廣大農民的大多數沒有實行社會保險。我國是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大國,要使社會保險真正覆蓋全社會,可以通過調整逐步擴大統籌等范圍,養老保險實行全國統籌,醫療保險可以實行省級統籌。

(12)社會保障水平的確立要適應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和經濟實力。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雖然經過改革開放,近幾年國民經濟有較快的增長,但生產力水平仍然不高,加上人口眾多,特別是擁有8億農民,城鄉差別較大,應當在社會保障水平的設定方面充分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遵循社會保障水平應與經濟承受能力相適應的客觀準則,科學合理的界定社會保障的分配層次和總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