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環境責險的SWOT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8 05:06:00
導語:探究環境責險的SWOT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源于美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政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為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實現經濟綠色復蘇,國家緊急出臺了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環境責任保險就是其中重要一項。文章從環境責任保險的基本理論出發,通過對環境責任保險的swot分析,得出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開展環境責任保險宜采用SO策略和WO策略。
關鍵詞:環境責任保險SWOT分析策略
一、環境責任保險概述
環境責任保險又稱“綠色保險”或“生態保險”,是指企業以將來可能發生的污染事故對第三者人身和財產造成的損害而應承擔的賠償責任或者污染治理責任為保險標的而向保險公司投保的險種。環境責任保險是責任保險同環境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它首先應由保險公司經過仔細勘察設計后制定相關險種,然后由企業提出并同保險公司簽訂污染損害保險合同,如果發生污染事故,保險公司經確認后認為屬于承保范圍內的,就會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直接對受害人進行賠付。環境責任保險具有分散風險的功能,它是企業經營者利用保險工具,運用市場機制來防范和處置環境污染事故,將自身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環境風險有效地轉移和分散出去。該保險機制一改過去“企業負責排污,政府負責治污”的環保模式,實現了環境侵權賠償的社會化救濟,符合受害人、企業、政府三方的共同利益。國內外經驗也充分表明,環境責任保險是一種通過環境責任風險社會化來解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問題的有效手段,它既保證了經濟的順利發展,又有效地遏制了環境污染,無疑是一項經濟和環境“雙贏”的制度。
二、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SWOT分析
(一)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優勢分析
1.分散企業經營風險,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一方面,由于環境侵害具有范圍廣、受害人數多和復雜性等特點,一旦發生污染事故,企業所面臨的賠償金額往往是巨大的,這無疑會成為企業的不堪承受之負,甚至有些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還有可能面臨破產的危險,因此,投保環境責任保險是企業將環境污染的風險轉移出去的最好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環境具有公共物品性,過去由企業引發的污染事故,都是政府負責治理,這顯然不符合環境法“污染者自負”原則,較高的治理成本也必然會加大政府的財政負擔。環境責任保險作為環境侵害的社會化救濟方式,讓社會承擔賠償或治理責任,自然就會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也使得受危機影響的政府在協調經濟和環境中取得更多的調控措施。
2.督查企業環境風險,促進循環經濟發展。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51條第2款規定“保險人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對保險標的的安全狀況進行檢查,及時向投保人、被保險人提出消除不安全因素和隱患的書面建議?!币勒毡緱l規定,保險公司可以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對企業的生產、排污等狀況進行監察,及時指出隱患和不足,并提出書面整改意見。對企業生產運營中的環境風險進行監督和檢查,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環境事故預防能力,有效防范污染事故的發生。同時,本法該條第3款規定“投保人、被保險人未按照約定履行其對保險標的的安全應盡責任的,保險人有權要求增加保險費或者解除合同。”對此,保險公司可以制定彈性費率制來引導和激勵企業,投保企業為降低保險費率,會通過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采用環保設備等綠色節約型生產經營方式,從而促使企業走上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
3.彌補傳統救濟方式,保障公眾環境權益。由于環境侵害具有間接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其一旦發生,對人身和財產造成的損害往往是難以估量的,再加上公眾環保意識及索賠意識比較薄弱和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欠缺,所有這些特點都決定了傳統的侵權行為法無法解決環境損害賠償的問題。如果污染企業投保環境責任保險,污染事故發生后,經保險公司勘查確認屬于承保范圍內的,保險公司就會在第一時間根據保險合同直接與受害人達成賠償協議,這樣既使企業免于支付高額的賠償費用,保證其正常生產經營,又使受害人能夠及時獲得損害賠償,不僅有效彌補了傳統環境損害救濟方式的不足,也避免了激化因環境侵害而造成的各種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二)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劣勢分析
1.環境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過于狹窄。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保險責任范圍目前主要針對突發或意外的污染事故對第三方財產或人身所造成的直接損失,而對漸進性的污染則不予承保。眾所周知,環境污染具有累積性、擴散性、潛伏性和隱藏性等特點,大多環境損害的發生都是一個緩慢的變化過程,在短時間內不易察覺,比如煙塵中的重金屬對土壤的損害,有毒化學物質造成河水水質的惡化等,而這些都被排除在保險的承保范圍之內,此將難以解決諸多企業面臨的非事故污染損害所產生的賠償責任問題,這也是導致企業參保積極性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社會、科技和法律等諸多因素對環境責任及其后果所產生的影響,有限的環境責任保險已不能滿足企業轉嫁風險的需求。因此,環境責任保險的承保范圍急需要進一步擴大。
2.環境責任保險的賠付標準制定地不科學。目前,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低賠付率和高保險費率形成了極大反差,從已經開展環境責任保險地區的經驗數據來看,其賠付率遠遠低于國內其他險種50%左右的賠付率,更是低于國外保險業70%~80%的賠付率,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是按行業劃分的,最低費率2.2%,最高為8%,較其他險種只有千分之幾的費率相比,更高處好幾倍。過低的賠付率將使環境責任保險長期處于束之高閣的境地。此外,在賠償標準方面,目前的污染損害賠償標準主要是采用定性評估、判斷的方法,由于這種方法缺乏具體評價標準而不易被量化,具體操作起來難度也較大。
3.法律制度的缺失是推進環境責任保險工作的最大難題。我國目前相關立法只是規定應當辦理環境責任保險,但對于承保范圍、保險費率的確定、有關責任事故認定、損失評估標準、索賠時效以及法律救濟等內容都沒有具體的規定,其運行過程嚴重缺乏法律保障,先前的試點工作也多借以行政的力量來推行,而忽略了其作為一種經濟政策的根本運行規律,這對該險種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雖然各地在試點過程中也出臺了一些開展環境責任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或實施方案,但其法律位階較低,規定的內容也過于原則和籠統,缺乏實際可操作性,這些都嚴重制約了環境責任保險的進一步普及和發展。因此必須建立完整的環境責任保險法律制度體系,在環境保護基本法中明確環境責任保險的地位,在保險行業相關法律中制定普遍適用性的規定規則,為順利開展環境責任保險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三)我國環境責任保險機遇分析
1.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綠色觀念不斷增強。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曾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我國在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下,確實創造了驚人的發展速度,但隨之而來的也有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面對如此嚴峻的環境形勢和經濟形勢,黨中央堅決摒棄了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重新確立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發展模式,首次將環境置于了社會生活的首位。隨后,國家又緊急出臺了一系列綠色經濟政策,主要有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信貸、綠色稅收、綠色貿易等。在綠色政策的引導和激勵下,綠色城市、綠色社區、綠色鄉村等不斷涌現;綠色組織、綠色團體、綠色義工等不斷壯大。這些充分說明了綠色觀念已逐漸深入人心,這為環境責任保險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2.在黨中央“擴大內需”的經濟刺激下,環境責任保險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近期,黨中央圍繞“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方針,決定在未來5年內連續投資共約4萬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有3500億元投向環境保護領域,主要用于加大企業科技創新,大力推行節能減排,不斷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控制“兩高一資”行業生產,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和環保能力建設等方面。這新一輪的投資計劃將會使很多地方的環境基礎設施和環保能力更上一個新臺階,這為環境責任保險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3.有關環境責任保險的制度建設不斷完善。首先,政治考核制度不斷完善。我國將資源消耗,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指標逐步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堅決摒棄“GDP決定論”,建立起一種綠色的政績觀;其次,環境保護的各項經濟制度不斷完善。一是環境準入制度日趨嚴格,2008年環保部對總投資4737億元的156個“兩高一資”項目不予受理、審批或暫緩審批,三年來,首次審批未通過的擬上市企業比例達到50%左右。二是清潔生產制度廣泛推行。目前,中國已在20多個省、市的20多個行業,4000多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計;再次,有關法律制度也不斷完善。于2010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侵權責任法》從某種角度而言可以說是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一部支撐性法律,因為沒有侵權就沒有責任,歸責原則的確定將直接影響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承保責任。該法第65條以“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為規定,將無過錯責任原則確立為環境污染損害侵權的歸責原則。該原則的確立是侵權責任意識強化的表現,與過錯責任原則相比較,也意味著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承保責任范圍的擴展,對激發企業的投保意識和投保的自覺性起到積極作用。這些制度的不斷完善,為環境責任保險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四)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威脅分析
1.企業方面的威脅。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出口銳減,不少企業利潤大幅下滑,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不斷減少運營成本和日常開支。此時,如果企業再繳納較高的環境責任保險費用,無疑會加重生產運營成本,甚至使本來處于“寒冬時期”的企業面臨大量失業或者停產的危險。
2.地方政府方面的威脅。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僅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社會保障等諸多現實問題越來越突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政府的負擔,有限的財政顯然不堪重負。鑒于我國很多排污企業都是地方的利稅大戶,對當地的財政有重大影響,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擴大財源、增加稅收,不得不放松對污染企業的監管和治理,對于企業的肆意排污行為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這些默許行為對環境責任保險的發展構成了極大威脅。
三、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SWOT矩陣分析
基于上述對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SWOT分析,我們可以構建出一個SWOT矩陣,從而總結出開展環境責任保險的四種策略。
根據上述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的SWOT矩陣以及四種發展策略的簡要評析,并結合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發展的現狀,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工作的開展適宜采用SO策略和WO策略。一是由于我國的環境責任保險尚處于起步階段,受到外界的威脅較少,其試點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二是雖然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開展環境責任保險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效應,但是我國政府及時、果斷地制定出了經濟“綠色復蘇”計劃并推出了一系列的實施方案,并取得了明顯效果。
四、結語
環境責任保險制度作為我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和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而推出的一項環境經濟政策,在近一年的試點過程中,得到了不斷完善和發展,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實施效果,但是作為一項剛剛進入市場或社會的政策,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或障礙。我們要在不斷探索和總結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其它國家的成功經驗,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責任保險模式。
參考文獻:
1.李華友,馮東方.“綠色保險”的國際經驗及發展趨勢[J].環境經濟,2008(57)
2.別濤,王彬.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中國構想[J].環境經濟,2006(35)
3.惠輝.我國西部地區環境責任保險的分析與思考[J].特區經濟,2009,(04)
4.何燕.實施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困境與出路[J].環境保護,2010(8)
- 上一篇:企業人力資源外包的利弊透視論文
- 下一篇:剖析優化國內出口商品結構措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