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險課程思政元素探討
時間:2022-08-17 11:36:43
導語:醫療保險課程思政元素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分析健康中國時代背景下,積極探索《醫療保險學》課程中思政的建設內容和實施路徑。研究發現了醫療保險學課程五個方面的思政元素,即醫療保險制度的發展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醫療保險領域的改革彰顯了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性、醫療保險范圍的擴大彰顯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醫療保險基金的充足彰顯了社會主義成果的共享性、醫療保險體系的完善彰顯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并從多個方面探究醫療保險學課程思政改革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醫療保險;實施路徑;全民健康
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貫穿高校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過程[1]。作為立德育人的關鍵性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人才培養和全員育人的主渠道;專業課程在專業知識傳授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有必要加強價值引領的作用,實現思想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同向同行。醫療保險學課程講解的內容正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生、民心之路的集中體現。彰顯醫保課程思政屬性,挖掘醫保課程的思政元素,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使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2]。
1醫保歷史變遷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的主體部分是公費醫療制度和勞保醫療制度[3]。當時公費醫療主要面向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和部分學生等小部分群體[8]。勞保醫療主要面向國有企業的職工和集體企業的職工等部分群體。農村從個體經濟走向集體經濟,以集體出資的方式,實現風險分擔、互助共濟的合作醫療制度覆蓋。我國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退休職工社會統籌,到相繼建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一系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2]。隨后又頒布了社會保險法、失業保險條例、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工傷保險條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為社會保障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建立健全打下了堅實基礎。特別是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建立了全面的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扎實推進長期保險制度試點,使中國特色的醫療保障制度的可及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得到體現。
2改革彰顯了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性
任何制度必須適應其所處的那個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其改革進程也受制于那個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基本國力和歷史階段,制度存在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我國醫療保障模式的形成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推進,不斷觸及醫療保障體制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銜接和整合,以及城市化進程中涌現出的新群體流動人口的醫療保障問題成為改革的重點,原有的籌資模式、單位保障方式遠遠不能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迫切要求[4]。醫療保險領域的改革在不斷創新和探索新的體制,通過城鄉一體化醫療保險網絡聯接、醫療保障機構設置改革、多元化醫療保障體系的健全,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到衛生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在醫療保障領域得到了最好的實踐和詮釋。
3覆蓋面擴大彰顯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
20世紀中葉中國農村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人人皆有公衛和醫藥”的衛生健康目標,被世界銀行(WB)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贊譽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籌資的唯一成功的范例”[5]。隨著醫療保險制度的不斷推行,醫療保障覆蓋范圍持續擴大,參保人數逐年增多,覆蓋范圍越來越廣,全民醫保覆蓋城鄉居民95%以上,達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參保,推進了14億人口大國全面建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進程,中國政府被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社會保障杰出成就獎”稱號。
4充足基金彰顯了社會主義成果的共享性
中國衛生總費用呈現總體提高的趨勢,醫療保險待遇水平也隨之穩步提高,有效緩解了大病患者和困難群體的醫療費用負擔。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居民醫?;鹱罡咧Ц断揞~已達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和當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六倍。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長到2018年的人均490元[6]。大病保險實現了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員全覆蓋。醫療保險基金的有序運轉和持續到位保障了參保人員的基本醫療需求,讓人民群眾共享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5完善體系彰顯了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
醫保制度是以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健康權益為宗旨的,其通過制度擴面和政策完善,發揮國家社會治理功能,維護社會的持續穩定;立足于中國特色醫療保障制度,研究主要矛盾和基本國情,找出醫療保障領域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根源;分析經濟新常態規律和趨勢,分解整合醫保制度、加強服務管理、統一基金監管等改革發展任務;挖掘機構改革思路,建構和創新醫保對醫療服務供給作用新機制,積極運用社會力量和“互聯網+大數據”,明確醫保支付價值導向,以社會協商為基礎、共同規則為遵循,構建健康主導、創新驅動的醫療保險治理體系新格局[7]。實現醫保課程作為課程思政平臺創新需要可行的實施路徑。首先,要明確新時期醫療保險學課程思政的核心內涵,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最新醫療保障相關政策,在實踐中探索符合醫學院校特點的覆蓋醫療保險政策的醫療保險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現路徑,梳理專業課程醫療保險學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發揮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其次,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醫療保險學課程思政改革實踐中,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內涵,從豐富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等多方面著手探索醫療保險學課程思政改革實現路徑。醫療保險學課程設計從醫藥院校行業特點和文化底蘊出發,圍繞解決《醫療保險學》課程思政教學核心內涵,發揮《醫療保險學》課程立德樹人功能,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進行布局,從系統理論的研究角度,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及馬克思主義育人觀,從歷史發展不同階段存在的醫療保障問題,分析影響這些問題的因素;從理論層面和實踐經驗的角度解決群眾面臨的健康問題和醫保難題,探索適應教學特點的《醫療保險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路徑研究;從需方需求設計角度訪談教務部門負責人、醫療保險學課程專任教師及學習醫療保險學的學生,完成醫療保險學課堂教學,開展在專業學習、能力培養及價值引領方面的實踐探索。最后,在課程評價方面不斷補充完善,并進一步推廣。將探索的醫療保險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現路徑運用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對比分析醫療保險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施前后學生德育方面的變化,驗證所采用的教學大綱、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是否合理,并在實踐中加以調整、補充和完善。中國獨創性的保障制度已發展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社會經濟制度。在全民健康的視角下提出課程思政,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由思政課來獨舞的模式,充分整合現有資源,發揮發動全員力量,鼓勵醫療保險學課程的專家教授一起參與到立德樹人的隊伍中,有步驟、有設計、有方案地落實高校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通過多元化、全方位地融入,打造具有溫度和情懷的課堂,通過在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不同學校積極挖掘立德樹人的元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了解社會,形成大思政的教學格局,最終樹立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仝興華.學習貫徹黨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高校輔導員,2018(1):6-9.
[2]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黨組.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改革開放40年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顯著成就及其寶貴經驗[J].求是,2018(19):3.
[3]孫珺.我國城鎮社會醫療保險中的政府定位[D].杭州:浙江大學,2011.
[4]李躍平,吳涵梅.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對雙向轉診制度實施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4):367-369.
[5]田蜜.當前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現狀及運行評價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2.
[6]10年:全民醫保制度建設成果集粹[J].中國醫療保險,2012(12):15-17.
[7]陳金甫.見證感悟醫保改革20年[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8(7):2.
作者:歐陽靜 白思敏 李秀芹 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
- 上一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管理措施
- 下一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