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基金的影響
時間:2022-12-26 09:22:56
導語: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基金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武漢市人口發展趨勢
根據武漢市2013年人口統計的數據制作出武漢市人口分布圖,數據表明,從2005年開始,武漢市每年新增60歲以上老年人口從5萬多猛增至每年7萬多,之后逐年遞增。數據顯示2013年全市59歲人口為13.3萬人、58歲人口為11.6萬人、57歲人口為12.7萬人、56歲人口為14.2萬人、55歲人口為13.03萬人、54歲人口為10.37萬人。這意味著接下來連續5年,武漢市每年將遞增10萬左右名老人。而且今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2012-2050年)這個趨勢會保持,即幾乎每年跨過60歲大關的老年人口都會在10萬以上。令人擔憂的是,在武漢市老齡人口逐年增加的背景下,90后及00后出生人口迅速下降。從1995年起,武漢市每年的新出生人口就只有8萬多,之后的17年都只有大約5~7萬的新出生人口,這就意味著當武漢市老年人口達到高峰期的2020-2050年,新增勞動人口的供應量是偏低的。
人口老齡化必然對社會生產和消費產生重要影響。正是由于建國后大量出生的50后60后,他們支撐了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他們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并產生了大量消費。按照丹特的研究,人口的消費高峰期大約是出生后46年,那么50后和60后對應的就是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前10年達到消費高峰(1950+46=1996,1960+46=2006)。而隨著50后60后進入老齡階段,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步消失,養老壓力逐年加大。實際上老齡人口仍然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但這與老年人口的收入直接掛鉤,武漢市的老年人口中有相當比例是依靠養老金生活,因此養老金替代率直接關系到老年人的消費水平。養老金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它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指標之一。養老金替代率的具體數值,通常是以“某年度新退休人員的平均養老金”除以“同一年度在職職工的平均工資收入”來獲得。如:2014年武漢市退休人員領取的平均養老金為2000元/月,而同年武漢市在職職工的平均工資收入為4365元/月,則:2014年該市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替代率為(2000÷4365)×100%=45.8%。2013年9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測算的數據顯示,養老金替代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后一直呈下降趨勢,到2011年更是降至50.3%。因此,為了避免未來幾十年由于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對社會消費的負面影響,就必須保障老年人退休后的收入,養老金就必須維持一個穩定增長的趨勢。而養老金的繳費金額是由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決定的。繳費基數是在職職工參保的繳費基數是上年社會平均工資的60%~300%。繳費比例是企業20%,個人8%。為了保障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資金來源,武漢市數次調整養老金繳費基數,而且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由逐年增加的趨勢。以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為例,調整后,基本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基數為2013年社會平均工資4478.8元的60%,即4478.8×60%=2687.3元,比上年增加648元。雖然目前各地都調高了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但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由于歷史原因仍然形成了較大的資金缺口。我國養老保險資金缺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現金流量缺口。按現收現付的基金管理方式,以湖北省為例,2014年全年共征收基本養老保險費624.6億元,共發放養老保險金780.6億元,缺口156億元。第二是存量缺口。由于原來的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人員沒有繳納過社保,因此制度轉軌過程中“老人”(1997年以前退休職工)和“中人”(1997年以前參加工作而在1997年以后退休的職工)的養老金發放就構成了我國養老保險資金支付存量的缺口。這是轉制帶來的成本。多數人估算結果是3~4億元左右。第三是未來缺口。中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是由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兩部分組成的。社會統籌實行現收現付制,個人賬戶實行積累制,其基金的所有權屬于繳費者個人所有。由于社會統籌的資金不能足夠支付退休人口的養老金,個人賬戶的資金全部被用作現收現付,成為名副其實的“空賬”,這“空賬”構成養老保險資金的未來缺口。中國從2013年開始,每年進入退休年齡的老人數量不少于1700萬,而新增的工作人口卻不到1300萬,老齡化速度正在遞增。而在武漢市,老齡人口逐年增加的背景下,90后及00后出生人口的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這就意味著當武漢市老年人口達到高峰期的2020-2050年,新增加的勞動人口是很低的,只有新增退休人員的1/2~1/3,那么對應的武漢市的養老保險基金繳納人數會下降。目前工作人口與老人人數之比是5.5,養老金賬戶已經在空賬運行了,到2040年,這一數值是2.0,即2個工作人口養活1個老人(還需要撫養小孩),不可想象!在未來,勞動人口的絕對數目和相對數目都在下降,因此讓財政來兜底的前提都不存在。
3對策建議
對于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武漢市養老保險基金面臨的巨大資金壓力,解決的思路有兩個:
3.1通過移民帶來人口的快速增長,以此保證勞動人口的規模,從而保證足夠的社保繳費人口,減少繳費人口的繳費壓力武漢,在中部崛起戰略的背景下,加上“1+8”城市圈的建設,吸引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落戶武漢。大量勞動力的進入給城市發展提供了動力,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武漢城市經濟的發展。今后,武漢也可以繼續通過吸引青壯年勞動力落戶的政策,保證勞動人口的供應。只有保持一定規模的繳費人口基數,武漢的養老保險基金才能維持,若繳費人口大幅下降而領取養老金的人口卻在不斷上升,那么就會導致兩個結果,要么在職的繳費人員負擔加大,要么老年人口領取的養老金下降,導致老年人生活水平下降。因此,通過吸引外來人員落戶武漢,可以保證在武漢本地新出生人口下降的背景下,在職繳費人口不會下降太多,這樣大量的在職繳費人員分擔之后,可以減輕每個繳費人員的養老保險負擔。另外,武漢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的教育中心,每年有超過100萬的在校大學生,學生的消費能力極強(事實上很多家庭之所以在46歲左右達到消費高峰期就是因為子女教育支出),學生帶來了大量的餐飲、娛樂方面的消費,創造了大量的商機,對武漢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武漢要繼續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提供高質量好口碑的高等教育,吸引大量的大學生。同時,武漢要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傾斜,促使大學畢業生留在武漢。大量受過大學教育的高素質青年人才對經濟發展意味著什么,這是不言而喻的。武漢要設法加強對畢業生的吸引力,使其成為武漢城市建設的生力軍和消費的重要支撐點。一方面城市的文明建設要加強,增強大學生的心理認同感;另一方面是要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大學生能在畢業后順理成章地留在武漢。
3.2制定合理機制,保障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養老金替代率,從而保證老年人的消費水平不至于大幅下降推進事業單位和公務員的養老保險并軌,擴大養老保險繳費人群。完善外來務工人員的社保制度,提高參保率,通過確保一定規模的參保人數,來保障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來源穩定。在養老保險基金本身入不敷出已經是既定事實的情況下,必須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可以考慮國有資產或者國有資產紅利劃歸養老保險基金,以此保證基金資金的來源。另外,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最為重要的問題。目前,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尚未走出一條規范化運作的可以抵御風險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據有關部門測算,基金平均回報率扣除通脹率后,實際收益率為負值。養老基金不能實現投資增值,對抵御人口老齡化很不利,特別是個人賬戶積累基金的增值直接影響到保障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收益率太低養老金替代率就難以保持合理水平,這也會影響養老保險的參保積極性。因此,必須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管理效率,在保障資金安全的情況下,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
作者:張麗霞 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 上一篇:廣播電視局終工作總結8篇
- 下一篇:體育局包村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