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道德建設必要性及對策
時間:2022-03-01 11:27:49
導語:農村生態道德建設必要性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美麗中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美麗鄉村建設。但是作為占我國總人口數一半以上的農村,生態道德建設相對落后,農民生態意識欠缺,生態問題亟待解決。農村生態道德建設是現實的要求,是生態道德建設主體的要求,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以及文化傳承的要求。要在農村進行生態道德建設,對農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完善農村生態道德法律規范建設,加強農村生態道德的實踐,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道德基礎和精神支撐。
【關鍵詞】鄉村;生態道德;生態文明
報告中強調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地位,生態文明成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一環。生態道德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為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重要的道德支撐。
1生態道德的內涵
“道德既是一種行為準則,又是一種善惡評價,而且它是靠特殊的形式,即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所維持的?!钡赖伦鳛橐环N精神力量推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社會意識形態、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等方面有重大的影響。生態道德是道德范疇的一部分,是道德普遍規律在生態方面的特殊表現形式。生態道德是人對自然和生態的一種態度,是人類不能對自然予取予求,不能違背生態規律逆天而行的觀念,要求人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和開發資源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2農村生態道德建設的必要性
2.1農村生態現狀的要求。近年來國家為縮小農村與城鎮的差距,采取各種政治經濟手段,扶持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陸續走上了經濟發展的道路,農民不斷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經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生態資源的浪費。在城市規劃中,一些影響城市空氣質量的企業,會被布局在位于城市風的下風向郊區和農村,直接影響農村的空氣質量。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肆意排放沒有經過處理的廢水廢氣,給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及其不良的影響。農村沒有了昔日的鳥語花香,昔日清澈見底、魚蝦成群的河溝,變成毫無生機的一潭死水,空氣資源和水資源這兩大人類生存必要的資源遭到了嚴重污染。2.2農村生態道德建設主體的要求。農民是生態道德建設的主體,但是農民生態道德意識薄弱,生態責任感不強,為了眼前利益忽略生態環境等問題都要求加強生態道德建設。首先農民的生態道德意識薄弱,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民能意識到諸如空氣、水污染等這些直接影響生產生活的問題。但是在不危害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農民對生態環境的態度大多是忽略的。其次農民的生態責任感不強,大多數農民認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黨和政府的責任。甚至一部分農民對于經濟利益需要付出的生態代價毫不在乎,只享受經濟利益,不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沉溺在經濟發展的快樂之中,生態責任感遲鈍。最后,農民沒有生態環境方面的子孫意識。很多農民不知道生態的寶貴性和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不知道生態資源是有限的。即使有些農民知道生態資源是有限的,但是還是不懂節制,他們認為生態資源能夠支持自己這一代人就足夠了。所以進行農村生態道德建設十分必要。2.3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要求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辯證的,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弊匀唤缬衅浒l展的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不能。違背自然本身的規律,違背自然規律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的,人類的發展需要依靠自然界,人類社會的發展也需要依靠自然界,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人類才能得以生存、生產和發展,人類社會才能存在和發展。自然界影響人類,人類活動也會影響自然界,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沒有人類自然界就是不完整,二者相互影響不可分割。農民和農村生態系統,是人與自然界的矛盾的一個方面。農村生態道德建設是解決農民與農村生態系統這一矛盾的重要方法,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要求。2.4傳承中華文化的要求。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經濟形態,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農業生態道德思想。首先,中國古代就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古代樸素的生態思想,強調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反對違背天命逆天而行。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一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道家強調尊重客觀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與生態道德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想不謀而合,都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精神。其次,我國古代就有合理利用資源的生態意識,孔子提倡仁愛,有“子釣而不綱,戈不射宿”的觀點,孟子也有“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的觀點,他們都主張農業生產應當合理利用資源,強調取之有度,用之有節。農村生態道德也主張在農村的生產發展中應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是對古代傳統的生態倫理思想的傳承和弘揚。
3農村生態道德建設的對策
3.1加強農村生態道德教育。當前,要將現有農村居民、農村中小學生和農村領導干部作為教育對象,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對農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要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全新發展理念,普及生態知識宣傳生態道德觀,使科學的生態觀被接受、認可、不斷深入人心。創新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形式,通過各種形式多姿多彩的宣傳活動,進行生態道德教育,不斷增強農民生態責任感和認同感。其次要加強農村中小學的生態道德教育,中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是人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課應當重視生態道德教育的部分。生物自然課等與生態相關的課程應該強調生態環境對人類的影響,讓學生體會生態的重要性。同時要加強農村黨員干部的生態道德教育。黨員干部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主體和農村建設的帶頭人,應當有更高的道德標準。生態道德作為個人品德的一部分,是檢驗黨員干部是否合格的標準。將生態道德作為黨員干部培訓和考核的一部分,提高黨員的生態道德意識。3.2發揮法律法規的約束作用。建立健全農村環保法律條例和獎懲規則。例如,在某些城市或者景點隨地吐痰會被罰款,在一些發達城市或地區,開始實行行人闖紅燈罰款的辦法,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也可以采取經濟方面的處罰措施。提高企業入駐農村的生態標準,選擇對生態影響小的企業進駐農村,并且要制定企業生產的規定,對于違反生態規則的企業,也應采取懲罰手段,讓村民看到政府和基層黨組織對于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堅定農民生態責任感。要做到執法必嚴,保證環保條例的實施。3.3在生產實踐中融入生態道德觀。首先,要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首先,邀請專業人士為農民傳授生態綠色的種植生產方式,結合不同地區不同農村的狀況,從實際出發,深入到農民群眾的隊伍當中,廣泛聽取農民的意見,和農民探討更好的得的生產生活的方式。其次,更新生產技術,減少資源的浪費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更新農民的灌溉技術,減少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防止土地鹽堿化。最后,建設農村生態道德實踐平臺,建立農村生態互助組織,樹立生態道德觀念,各個農戶之間相互協作,讓農民相互幫助,相互討論交流生態綠色生產問題,激發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羅國杰.羅國杰文集(上卷)[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馬趙卿 孫貴珍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道德教育近代史教學研究
- 下一篇: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