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在公民道德建設的作用

時間:2022-07-05 08:50:51

導語:社會保障在公民道德建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保障在公民道德建設的作用

摘要:社會保障是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權利的活動與過程。社會保障和公民道德建設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社會保障的良性發展能促使人們維護社會道德底線,激發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運行機制不合理,往往會產生社會不公、道德失范、制度失效等問題,給公民道德建設帶來負面影響。所以,應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社會保障;公民道德建設;公平正義

社會保障是以制度形式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過程及活動,也是維護社會公正、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多種形式。社會保障與公民道德建設之間有著密切聯系,社會保障的良性發展能夠促進公民道德建設;反之則會影響公民道德建設的發展。因此,應當考察社會保障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探索以社會保障促進公民道德建設的路徑。

一、社會保障: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前提

學者陳良謹認為,社會保障是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權利的社會制度,也是國家強制建立的、帶有經濟福利特征的國民生活保障系統。社會保障的健康發展能夠促使人們維護社會道德底線,激發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1.社會保障促使人們維護社會道德底線。人首先是一種自然性存在物,“這一事實決定了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但是人類又必須以群居和社會的方式生活著,這使人們產生了許多道德需求和精神需求。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成五個層次,其中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在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后,人們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對大多數人而言,如果生命難以維持和延續,身體機能無法正常運行,就沒有精力和思想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所以在窮困潦倒、被逼無奈之際,人們往往會鋌而走險。然而,社會保障體系能夠為貧困人口、弱勢群體等提供必要的生存資料和物質條件,大大降低人們因窮困潦倒、被逼無奈而鋌而走險的可能性。此外,社會保障還有利于消解貧富分化所引發的道德失范行為。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日漸明顯,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帶來許多道德失范問題,如弱勢群體的被剝奪感、仇富心理、消極情緒等開始蔓延;勞資矛盾、社會沖突等不斷增加等,這些給社會和諧、公民道德建設等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能夠較好地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發展機會,減少道德失范問題的發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發展。[1]2.社會保障能激發人們的高尚道德需要。在生存需要獲得滿足后,人們往往會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高層次的需要上,以更好地追求個人理想、實現自我價值。馬斯洛認為,尊重、自我實現等都是人高層次的需要,在吃穿住行等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人們往往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社會保障能夠為人們提供基本的物質需要、生存需要等,為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此外,社會保障能為人們追求高尚道德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從總體上看,社會弱勢群體具有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受教育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差等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都比較差,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常常遭遇許多歧視或不公,非常需要社會理解、社會支持和社會幫助。社會保障是一種人道主義的社會制度,不僅能夠為弱勢群體、貧困人口等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生活保障等,還能夠營造一種公平正義、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社會環境,這些對于促進公民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社會救濟、養老保障、社會救濟、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不僅能為失業、患病、年邁、喪失勞動能力、遭遇意外風險的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還能夠營造公平正義、相互尊重的社會氛圍,消解社會成員的被剝奪感,激發人們高尚的道德需要。

二、社會保障不完善:社會道德風險的源頭

社會保障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實現形式,也是維護社會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社會保障能夠促使人們維護基本道德底線,激發人們追求高尚道德理想,但是社會保障制度運行不合理,往往會產生“養懶漢”的負面效果,美國醫療保健制度、西歐社會福利制度等就是典型例子。因而,我們應正視社會保障發展中所潛在的道德風險,分析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各種利弊。[2]1.社會保障建設的道德風險表現。從倫理學視角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可能會產生分配不公、效率下降、人性關懷缺失等問題,比如由于區域或行業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影響,個體享有的社會保障權益往往有較大差距;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就業式保障”往往會降低社會運行效率,產生許多社會不公問題。再如,我國當前仍存在許多困難群眾、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制度并不能很好地承擔救助弱者的社會責任。從社會行為學視角看,社會保障的參保者、者、管理者等都存在發生道德風險的動機及可能,如參保者可能會在養老保險中提前領取養老金,在醫療保險中浪費醫療資源,在社會救濟中騙取救濟款;管理者可能會以權謀私、濫用職權、擠占挪用社會保障資金;參與者也可能利用專業優勢牟取不正當利益。這些行為都可能會引發道德風險,給公民道德建設帶來消極影響。此外,社會保障對社會資源的過度使用會給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削弱企業和國家的經濟競爭力。社會保障資金的征收、管理、使用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跑冒滴漏”問題,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成本,產生各種社會不公問題。2.社會保障建設的道德風險溯源。社會保障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社會制度,其利益主體包括出資者、管理者、受益者三類,在這個制度體系中高收入群體往往支出較多,而弱勢群體往往獲益較多,這就會產生利益博弈、帶來道德風險。此外,社會保障制度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社會制度,很難清晰地界定各種產權關系,在復雜的委托中往往會產生各種制度漏洞,進而產生各種人道德風險。參與者往往會利用自己的資源、地位、信息等優勢從社會保障制度中獲益,將社會保障制度變成了不公平的社會制度,必然會給公民道德建設帶來負面效應。最后,社會保障所涉及領域較多,專業化程度較高,常常會出現信息不對稱問題,如醫療保險領域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領域,醫生、患者、中介機構等發生道德風險率較高。[3]

三、發展社會保障: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

社會保障的發展能夠促進公民道德建設,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也會帶來許多道德風險,所以,應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道德功能。1.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保障體系。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馬克思一生所為之奮斗的目標。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公平正義作為社會理想和執政目標,比如,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共同富裕思想,也提出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社會保障就是以推進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等為價值目標,是公平思想和正義理念在社會實踐層面的具體表現。同時,社會保障也是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心、支持、幫助等,是社會對個體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基本保障。所以,應將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本質要求,將弱勢群體作為關注對象,充分考慮和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維護好弱勢群體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此外,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城市的經濟基礎、發展程度、人均收入、生活質量等遠遠高于農村,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也比農村更完善、水平更高。許多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往往處于低水平狀態,覆蓋面也比較小,這些直接影響了社會保障功能的發揮。所以應當在社會保障發展中處理好公平和效率問題,打破社會保障發展的地區或行業壁壘,對社會保障基金進行統一收支、統一管理、統一使用等,推進基本社會保障服務均等化;應當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屬地管理機制,健全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為社會保障政策落實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2.建立科學規范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能夠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促進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所以,應當以科學規范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第一,完善社會保障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化解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不協調問題。實踐表明,社會保障的參與者都有著機會主義傾向,僅僅依靠參與者的道德自律、自我覺悟等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應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將參與者的“經濟人”動機置于約束與激勵體制之下,將參與者的利益訴求轉化為對社會保障運行效率的追求。應當積極推動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建構公開透明、高效運行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道德風險。第二,加強對社會保障資金的監管,提高社會保障資金的使用效率。社會保障資金的使用往往要涉及多個環節、多類主體,資金使用中很容易產生道德風險,所以應當加強社會保障資金監管,將社會保障資金的收取、管理、使用等置于社會監督之下,解決好社會保障資金的“跑冒滴漏”問題,以更好地提高社會保障資金的使用效率。第三,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應當汲取西方式“普遍福利政策”的經驗教訓,摒棄政府對社會保障大包大攬的不合理做法,不斷提高社會成員的自保意識。還應當將社會保障和自保、互保等結合起來,明確社會保障的內容、范圍、對象等,將扶危、搶險、助殘、養老等作為社會保障的重點,引導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自食其力,鼓勵有能力者對弱勢群體進行道義上的幫扶。此外,還應當發展慈善事業、公益活動、商業保險等補充性社會保障,調動社會各階層都參與到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之中,為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必要補充。[4]發展社會保障是維護社會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前提,也是實現共同富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公民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國民素質、凝聚社會共識的內在動力。顯然,社會保障和公民道德建設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應當高度重視社會保障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保障制度,以科學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公民道德建設。

參考文獻:

[1]成志剛,江俊巍.社會保障的歷史演進、道德意蘊及價值取向[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

[2]王鳳,曾廣樂.公民道德建設視域下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策略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5).

[3]錢廣榮.倫理制度:道德建設的社會保障機制——兼論如何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2,(5).

[4]溫日錦.社會保障制度的倫理道德底蘊[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5).

作者:王志蘋 單位: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