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研究

時間:2022-05-13 10:57:10

導語: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研究

一、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的內容及特點

(一)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的核心要素

在涂爾干教育理論中,道德被定義為規范行為使之符合預先制定的原則的一整套體系,旨在把個人行為的隨意性消除,使得其行為達到規范標準。道德的持續性決定了其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出現變化。紀律精神是由人的道德生活產生出來的,具有常規性和權威性,以道德權威為遵守準則,以此對人的行為習慣進行規范。在涂爾干看來紀律精神中的常規性要素能夠讓人們在環境相似的情況下獲得相似的舉止行為和能力,為習慣的形成打下了基礎,這同樣也是道德的前提。因此,在涂爾干看來,紀律能夠使人們在某一條件下的行為更具有規范性。紀律精神的權威性相比常規性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強大的規范作用就是因為權威性而存在,它的存在與紀律精神的存在是緊密相關的。權威性同時也被涂爾干定義為道德最為突出的本質,只有以紀律的權威性為制約人們才能使得自己的行為規范合乎道德的要求。人們對于欲望的追求與道德是背道而馳的,在欲望的不斷膨脹與道德相沖突的時候,正是紀律的權威性約束了人們的行為,使得道德規范具備了真正的力度。權威在一定意義上要比人們的良知要高,是人們共同承認的規范準則[2]。當社會需求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道德規范。

(二)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的特點

1.道德教育內容的社會性。涂爾干的道德教育理論的典型特點就是社會性,以社會為中心。其教育理論建構的出發點是社會立場。在涂爾干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社會性是永恒不變的特點。社會與個人是社會性的主體,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涂爾干的著作《人性論》中就指出社會性是融合社會和個人行為的一種特性[3]。社會是超出我們自身特性的,相比于社會而言,自身要低于社會,因此社會存在于每個人之間,與個體的關系即是內存于個體,又是獨立于個體的。2.道德教育的權威性。紀律不同于情感或者道德,它并不表達人的內在,從本質上來講紀律是外在于人的約束性的,不內在于個人而是高于個人,對人們的行為具有約束作用,人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意愿來改變它。涂爾干認為人們之所以能夠遵從規范對其約束性沒有對抗,正是因為強制性的存在。人們對規范的服從性并不是因為其興趣愛好,更不是因為規范能夠傳達出吸引力,恰恰相反,是因為規范的強制性約束了人們的行為,使其不能任意妄為。涂爾干的教育思想中,重點強調了順從在穩定社會秩序中的重要性,然而順從并不是所有人意志的體現,因此要想實現社會秩序的順從就要依靠權威依靠強制性的存在。

(三)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的積極意義

1.理性化。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一方面對傳統的道德教育進行了批判,另一方面也對道德教育進行了重新的確立。其中對傳統道德教育的批判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首先是對過于神圣化的批判,在傳統的道德教育中,對人性的自由發揮限制過大,人們必須無條件服從道德準則;其次批判傳統的道德教育缺乏激情,脫離了現實生活的傳統道德教育準則在實際運用中沒有良好的說服力和效果,因此也得不到廣泛的推廣。2.自主性。在涂爾干看來,道德的紀律精神和犧牲精神主要是由各種行為規范組成的,道德精神本身就有自主性,因此把規范強制施加到個體身上,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道德的確立應該以對規范的理性認識為基礎,全面了解道德規范,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行為準則,才能使民眾自覺遵守道德準則。科學是一切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道德的確立中也要以自然發展規律為準,應該促使人們對道德的起因和功能進行全面的了解,把自身利益與道德功能聯系在一起,才能使得人們理智科學地服從規范。在道德領域也會出現一些矛盾,當面對這些矛盾時,應該尋求兩者的契合點,努力調和矛盾雙方,要意識到完全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是相對的。

二、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的當代價值

在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提出之初,法國的教育界曾經掀起一場巨大的反響,被一度認為開創了道德教育先河,正是從社會學角度著手的道德教育研究促使道德教育社會學理論這一全新理論的形成。上世紀,包括精神分析派、認知結構心理學等在內的道德教育理論研究大都對社會現實和社會實踐、社會情境的研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涂爾干打破了這一僵局,使得社會學和道德教育思想相融合。它的社會學知識也使我們意識到道德不僅是一種抽象的思想,更是一個具體的實踐活動,道德與社會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對涂爾干的道德教育理論進行研究對我國的德育工作開展,德育理論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參考價值[4]。

(一)在加強學校道德教育實踐中的價值

在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中,就道德教育的實踐手段來說,學校是最好的教育環境,與道德教育的現代模式中忽略學校在開展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相比,涂爾干的道德教育理論從孩子的教育角度出發,把學校作為開展道德教育的最佳環境,涂爾干認為當代學生的成長時間大都是在學校完成的,因此學校就成為維護學生道德教育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對象。與學校的主體作用相比,家庭的溺愛式教育方式在道德教育開展中并不完善,家庭教育只是孩子的情感寄托,不能作為開展道德教育的主體環境[5]。兒童必須在成長中學會遵守道德規范,學會約束自己的欲望,履行相應的社會義務,而這一思想上的成長過程是要在學校中完成的,要把這一過程當做一種訓練,要在訓練中彌補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和缺陷。學校作為一種中介組織其主要職能就是把個人和社會聯系起來。在學校中常見的對從屬集體和為集體犧牲的觀念正是道德教育的一個主要內容,為了形成集體犧牲自己的觀念,首先要具有的就是集體感,把集體性作為日常行為的首要法則。而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大的集體,其中又會有班級等不同層次集體的出現,因此對兒童的道德教育開展就要重視學校的作用,充分利用學校的職責和義務,以及學校中的獎懲措施對兒童進行基礎的道德教育。針對現代模式的道德教育出現的弊病,涂爾干的道德教育從集體主義出發,重新審視了集體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實際操作效果。

(二)在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中的價值

涂爾干認為道德的社會化與道德的內化是緊密相關的,在涂爾干道德理論中,內化的概念指的是社會意識和個人意識之間的轉變,社會具有獨立于個體的特性,因此當社會意識轉化為個人意識的時候,也就實現了意識的內化[6]。涂爾干的著作《道德教育》中雖然沒有對道德內化過程的模式給出明確的定義,但是其對道德三要素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由他律轉化為自律的過程在本質上也就是道德行為規范逐漸轉化為行為習慣的過程,當個體持續以道德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直到形成固定的習慣,那么也就實現了道德內化的過程。在實際生活中自律與他律之間是有直接矛盾的,個體的欲望驅使行為會逐漸產生違背社會道德的現象,這就需要道德規范的他律作用。紀律能夠為人們的日常行為提供明確的方向和范圍,只有依靠紀律才能克服自身的欲望,一旦失去了紀律的約束,人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會降低,也就無法獲得絕對自由和相對自由,通過不斷的道德規范實踐,只有完成了規范才能得到自由。在不斷的實踐中我們就會具備一種養成行為習慣的能力。涂爾干認為,作為公民道德的兩個主要內容,他律和自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作為道德的一種特殊形式,公民道德也是他律與自律相互轉換相互依存的統一體。涂爾干的著作《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一書從國家和個人的關系入手,對政治形式與公共道德形式之間的特殊關聯進行了深入探討。書中對公民道德的規定范圍進行了定義,也就是公民與國家之間互相賦予的義務。公民道德的兩個基本屬性就是他律與自律,群體把權威施加到個體身上的方法就是通過強制施壓,并按照特定的思維方式對個體進行思維塑造,使之形成行為習慣,以此實現他律到自律的轉化過程。在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時刻把他律到自律的轉化作為重中之重,使得兩者實現統一[7]。

(三)在道德教育理論建設中的價值

對于強制和灌輸在開展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涂爾干采用了批判性吸收的態度,他并不對此全盤否定。他的出發點是社會學的理論,他認為針對學生這一社會上的特殊群體,他們的思想意識和社會道德觀念并不完善也不成熟,因此對于完全實現自律是不現實的,自律的形成本身就是有一個他律轉化的過程。采用強制的手段迫使學生接受一些他們不愿接受的道德規范是一個必要的過程,雖然這樣的方法并不科學,卻是最有效的[8]。社會對于公眾的道德意識需求與個體自身的欲望是有差距有矛盾的,而學生是自律性比較差的一個群體,如果不能通過強制、灌輸等一些強迫性措施將道德意識施加給學生,學校就不能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現代化公民,也就不能完成其教書育人的使命。所以這一強制的過程雖然是痛苦的,卻是必要的。對于這一灌輸行為,是有特殊針對對象的,并不能對所有的公民一概而論,只有針對某一特定年齡段的學生才能使用灌輸的方式,這樣的灌輸是有積極性的,意義重大的。事實上,在涂爾干的思想體系中,自主的精神也是解決灌輸與反灌輸之間矛盾的一種有效方式。反對灌輸曾經作為20世紀的西方道德教育的現代模式的主題,在實際中,其并沒有正確意識到灌輸與反灌輸在實現道德教育過程中所起到的實際作用,單純地為了反對灌輸而反對,不能從實際問題出發也就導致了學生極端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泛濫,這對道德教育的開展是十分不利的。這一結果的出現是脫離實際空談反對灌輸導致的,無論是灌輸還是反對灌輸,都要在其特定的背景環境下進行。

三、結語

涂爾干的道德教育理論在提供了意義顯著的當代價值的同時,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涂爾干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對于道德調控社會的作用給予了過高的評估,沒有把社會的其他要素考慮在內,在實際中,經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很明顯。此外,在對個人的研究中,把人的社會性和集體性放到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卻將個人的心理特征忽略在外。因此,在對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的研究過程中應該做到批判性吸收,借鑒其中的合理成分,力圖實現傳統模式與現代模式的融合,歸根結底還是要立足于中國的現階段國情,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在實際運用中實現理論結構的完善和整合,充分把握我國社會的道德現狀,創新出具有實用意義的道德教育新模式,全面實現我國公民的道德建設。(本文來自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雜志?!秲让晒艓煼洞髮W學報·教育科學版》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寧英烈1鄭忠平2工作單位:1.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2.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