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態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05-13 11:31:59

導語:老子生態對道德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子生態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一、老子生態思想解析

老子所主張的“天地不仁”思想詮釋一種生態平等觀點,在老子那里“道”對萬物的一視同仁,一切順其自然,萬物在天地間是自然而然的狀態存在,“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立,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歸,不可得而賤?!彼倪@一思想與西方生態倫理思想十分相似,非人類中心主義學派施韋澤認為自然萬物同樣有珍貴的生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而泰勒也主張人類是地球一員,大家平等相處要學會萬物間的尊重??梢钥闯鰱|西方文化都不同程度的關注人與自然關系,而老子早在2000多年就已經洞悉相處的智慧,這些思想內涵理應成為我們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生態意識。老子思想里“少私寡欲”蘊含一種生態消費觀點?!耙娝乇悖偎焦延?。”老子主張減少私欲,主張減少欲望“返璞歸真”與“道”無限接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他認為過度的追求物質世界的五色、五音、五味,會使事物發展走向墮落。當前環境問題的凸顯印證了老子這一觀點,欲壑難填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以犧牲環境換來社會發展最終造成了生存災難,而在老子那里他提出“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要抑奢尚儉,適度消費才能長久發展。老子在兩千年前農業社會中提出這些觀點,在當前社會發展中值得借鑒。老子思想“知常知和”是一種生態和諧的主張,“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世間萬物都要遵守消長的規律,這就是“?!?,如果違背這一規律,那么將會造成“妄作兇”的后果,這是老子所主張的是“天人合一”的前提,人類應該“道法自然”,順應這種狀態,世間萬物才能和諧相處發展。他認為事物發展都有循環往復的規律,老子這一思想在復雜的社會問題面前要求我們按照規律辦事,對我們當前社會的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老子生態思想對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目標的啟示

老子思想內涵里無論是圣人標準還是終極追求的理想人格,都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上善若水”、“返璞歸真”、“尊道貴德”這些觀點是對萬事萬物的理解,也是理想人格的標榜,他們蘊含了一定與自然相處的道德要求,對我們當前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目標的設定有一定的啟示意義。“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在老子觀點當中水是最高的標準,是和諧共生的重要一部分,“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水的七種特性是萬物和諧之道,也內在的折射出圣人的高貴品質,仁愛萬物利而不爭,主動奉獻不求索取,這才是“上善”之人,踐行老子的“上善若水”就要在當前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中增強生態道德認知、培養生態道德情感,繼而達到人格的豐滿和完善。同樣的老子“返璞歸真”詮釋的是一種本初狀態的精神境界,要內在的堅持這種歸真的狀態,就會實現大成。那么在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目標中借鑒這一合理成分,就是要保持社會發展與自然同步的原生態節奏。老子這些思想精華都與生態文明所呼吁的“生態人”基本相同,“生態人”是繼“自然人”、“道德人”、“經濟人”之后新型價值觀念要求的形態。他要求有萬物平等的生態情懷,有踐行規律的自覺意識,有尊重自然崇尚“返璞歸真”的價值取向,“生態人”是新時期大學生全面發展所具備的基本素質,而老子所呼吁的圣人標準與此十分相似,是當前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有益補充。在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生態價值觀念十分重要。以老子思想為鑒,秉持“尊道貴德”思想中非人類中心主義意蘊,它認為萬物依“道”而存,各具本性即“德”,萬物尊“道”即可實現自身價值,這就要求要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世間萬物的內在價值,依自然法則行事,不僅要從要從自身出發形成內在的生態情感和動機,尊重自然關注自然,而且要有外在的價值取向和實踐行動,理性且自覺地處理各種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形成新型道德主體。解決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除了人類道德的約束更需要內在的價值信念來主導。對大學生生態價值觀念的培養,是對經濟發展中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借鑒老子思想精華有助于大學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和理解,體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德行為方式,這樣的價值觀念使我們能夠以發自內心的自律外化為理性行為,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三、老子生態思想對大學生生態教育內容的啟示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西方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各占據了不同地位,而中國傳統關于“天人合一”的理解有著合理的內核,這些思想是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寶貴的理論來源,周口地域文化中富含豐富的生態思想,是我們進行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和地域文化教育的不竭源泉。對大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挖掘傳統文化重視傳統生態思想教育,古往今來道家一直被贊譽極具自然主義意蘊,諸多觀點時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輝,他們都強調將自身置于自然中,是一種自然主義的傾向。而傳統文化支柱的儒家文化思想中也具有豐富的自然思想,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萬物平等的觀點,“仁”的對象不僅是人還有物;而孔子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也是一種對自然規律的認識,這些傳統思想強調天人合一,有著類似的認識,是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內容的文化基礎。進行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結合傳統文化進行新生態觀教育。傳統文化思想中有著對自然的認識,這些認識在當今時代仍有合理的部分,必須以傳統文化為契機加強新的生態觀教育。比如老子“知止不殆”主張適度、適可而止才能長久,這與當前可持續發展所倡導的精神實質及其相似,傳統發展方式向自然無限索取,以自然資源的消耗來助推經濟的發展,長此發展勢必影響人類整體利益,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不等同于經濟增長,要適度要符合生態經濟的總體要求,這些正是“知止不殆”所傳遞的思想。而“少私寡欲”是一種綠色消費的主張,無限膨脹的欲望不符合自然的本質,會帶來一定的災難。

四、辯證的思考

老子距今兩千多年,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其學說不免帶有一定歷史局限,他的思想雖然帶有極強的自然主義色彩,但是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依靠直覺的體悟,缺乏科學的認識。他所主張的“返璞歸真”是一種理想狀態和原始狀態,在精神上訴求本真純凈境界的同時也帶有消極否定的傾向,比如他主張小國寡民,認為一切矛盾回到原始狀態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原始生活水平的社會才最理想,很顯然這些思想不追求社會發展進步,進而精神也停滯不前,以此換取和諧共生非常有限。老子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其合理部分至今仍有重要的價值,伴隨著生態問題的凸顯,老子的生態智慧也備受關注。在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中挖掘老子生態思想精華需要辯證看待,取精華棄糟粕,自覺發揚傳統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構建道德規范,提升道德素質,培養道德情操才是應有之意。

作者:吳曉利工作單位:周口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