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狀況分析
時間:2022-04-12 09:18:10
導語:高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狀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現實困境,青年學生出現了以自我為中心、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傾向,同時在人格修養、倫理道德、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教育也亟待加強。因此高職院校應當致力于使學生在寶貴的求學生涯中,以傳統文化優秀成果開啟學生智慧心靈,滋養其人格,修煉其素質,這才是順應時展,才是真正的以人的需求為根本的教育。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青年學生;思想道德現狀
1引言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積淀和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成果的總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教育一向重視以仁愛和中庸思想修養心性、以尊卑有序建立道德倫理、以“內圣外王”建構社會理想和追求,并在此基礎上孕育和發展了中國民族溫和敦厚、天真質樸、寬容友善、智慧不屈的文化品格及其精神氣質。但自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歷經劇烈動蕩,傳統文化遭受外族入侵逐漸遭到破壞,文化斷層現象嚴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中國迅速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青年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傾向愈發嚴重,大學生在人格素養、禮儀修養、道德意識、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教育情況堪憂。
2當前我國青年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現狀
針對我校大一、大二學生,本課題組進行了一次傳統文化人文素養調查,主要以問卷形式進行抽樣調查,問卷內容主要涉及歷史人文知識、道德觀和價值觀等部分,共發放32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300份,被調查的有300人。青年學生群體思想道德狀況總體來說是積極向上的。他們非常重視個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同時,他們也喜歡打破常規,追求自由隨性、個性張揚的行為方式。他們還十分重視追求個人的幸福和享樂,喜歡新鮮刺激、多彩豐富的生活。但是,近年來青年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尤其是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問題值得重視。概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傳統孝文化的缺失
孝道是維系子女與父母之間親情關系的道德規范體系,是子女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善行美德。孔子認為“孝德”是家庭教育、社會教化得以產生的根源和基本內容??鬃拥膶W生曾子更是將孔子關于孝道的思想發展為五倫之孝,以孝齊家、治國。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家庭模式也發生巨大變化,尤其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使子女地位備受呵護和驕縱慣養,家庭孝文化的教育也不受重視。在本次問卷調查中顯示,現在的青年學生在家庭方面,越來越唯我獨尊,感恩情懷淡漠,長幼尊卑的社會秩序觀念缺失,以自己為先,推行家庭的“個人主義”。比如,“吃飯動筷不會等父母或長輩先吃的”占47%,在對待家務的態度上,“樂于主動幫父母做家務”的占27%,“會做但不喜愛做家務”的高達47%,“從不做家務”的竟然占26%。此外,近年來,在年輕一代與長輩的關系中,忤逆長輩、不孝父母、虐待老人等現象也越來越多。這種傳統孝道文化的缺失,也與年輕人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之下,西方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愈加受到年輕人的推崇,長幼尊卑的社會秩序觀念受到輕視和批判,取而代之的是唯我獨尊,感恩情懷淡漠有關。
2.2文明禮儀以及人倫友愛的缺失
中華民族自古以禮儀之邦自居,而今禮儀卻成為了一種可以為之,也可以不為之的隨意行為。在調查中,學生表示“在路上遇見老師,從不會主動打招呼”高達35%,承認“曾有過穿拖鞋、背心吊帶裙進教室、課堂吃早飯等公共場所的經歷”的幾乎100%。社會文明公德更是對于一些主張個性解放、隨性張揚的青年人來說己經失去了規范和制約作用。幾乎所有青年人認為“隨地吐痰和說粗話、臟話是不文明的”,但同時也有近100%的大學生“有過隨地吐痰和說粗話、臟話的經歷”。此外,“仁愛”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一些年輕人中間,對人冷漠竟是一種自我保護,而助人為樂則取決于是否安全和合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理性法則充斥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在本課題組問卷調查中,學生“當有人需要幫助時,你會如何做?”這一問題時,雖然大多數選擇了“非常樂于幫助”,但47%的學生選擇了“看情況”和“在不影響和損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考慮”。
2.3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傾向嚴重
從維護自己的角度出發,答應別人的事臨時爽約或反悔是可以理解的;為了達到考試順利通過,采取考試作弊、論文抄襲的方法很正常,甚至大多數學生不相信有人可以從不抄襲和作弊。比如,本次問卷調查中,學生覺得“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占90%,但認為“自己答應別人的事臨時爽約或反悔是可以理解”的也高達60%。關于考試作弊,有57%的學生承認自己有過作弊行為,58%的學生不相信有學生從來不作弊。同時,學生學習的動機也越來越趨向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其中,70%以上的青年學生對自己專業以外的知識和教育,尤其是對那些與“實用”無直接聯系的人文課程表示缺乏興趣。經常去圖書館借閱書籍的占47%,不經常看書的高達43%,從不看書、看書沒有電視劇有意思的占10%。在學習態度上,認為學生大學應盡最大努力學習各種知識的占58%,但認同“學業上不必強求,60分萬歲,能夠及格就好”的占38%。面對大學生為什么選擇入黨問題時,“認為擁有對黨有忠誠信仰的大學生占調查人數的35%,認為有利于自己就業、謀求仕途發展的55%,10%不會選擇入黨,不感興趣”。因此,當前很多青年學生認同和奉行實用主義的“職業至上”論,在學習態度上也越來越功利,因而大部分青年學生覺得追求社會理想、實現社會抱負是縹緲不切實際的事情,而面對有利于自己就業、謀求仕途發展的方面卻趨之若鶩。
2.4傳統文化人文素養缺失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乘機進入大學生的思想領域,使得缺乏理性批判和鑒別能力的大學生對其青睞有加,而對本國傳統文化卻視而不見,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本課題組的調查中,這一點也可以反映出。其中,大學生能夠寫出四大名著是哪幾部的占82%,全部寫對著作及作者的僅為40%,這說明大家對于傳統文化典籍不感興趣和不重視;能正確寫出“四書”“五經”名稱的占總數的45%,能夠從傳統文化典籍中完整寫出三句勵志格言的僅占16%,知道“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是孔子名言的僅有3人,并能夠正確解釋的僅為2人;能寫出3個中國國畫名家并寫出其作品的僅為4%,能夠對比說出中國園林與歐洲莊園別墅的意境與審美趣味不同之處的不到10%等等;能夠完整寫出梅蘭竹菊品性詩句的僅占19%。這些都說明了當代青年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重視程度還比較有限。
3結語
鑒于此種情況,當前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現實困境下,我們更應該重新啟航,一是為了振興傳統文化精神,二是為了使人文教育的內涵更加豐富。尤其傳統文化在人的人格素養、道德修養、社會情懷等方面的教育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內容,這些優秀成果我們不應丟棄。幾千年前孔子就曾提出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思想,李澤厚先生更是認為這是教育總綱,并將這句話解釋為“志向于道,根據于德,依靠于人,嫻熟地掌握技藝”??梢哉f,這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育人的文化傳統和底蘊思想。同時結合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現狀,我們應以此為啟示,尤其國家當前號召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應當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青年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來自于扎實的傳統文化基礎以及傳統文化精神的踐行??梢哉f,對于我們的學生,只有用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優秀成果,先正其心,修其德,才能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迸發“工匠精神”。同時,“百工之事,皆以圣人之作也”,青年學生作為未來的接班人,應該教育他們首先有社會情懷,樹立年輕一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也是“志向于道”的要求。同時,我們處在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也是一個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的時代。現在的學生時常問“讀書有沒有用”的問題,“有用”也似乎成為了我們高職院校育人的標桿。這些思想無疑會使我們當前的教育之路越走越狹窄,也會束縛學生個人未來的轉變與提升。作家馮唐在《我在協和學到的十件事》一文中,明確表達了那些曾經“無用”的經歷對于個人成長的意義。喬布斯也曾受邀發表演講,講述了他曾經學習了與自己專業無關的課程,卻成就了自己未來職業創造性的研發。因此,作為高職院校的教育者,我們應當致力于開放學生無用之心靈,使學生在寶貴的求學生涯中,以傳統文化優秀成果開啟學生智慧心靈,滋養其人格,修煉其素質,這才是順應時展,才是真正的以人的需求為根本的教育。
作者:陳璇 單位:江蘇商貿職業學院社科部
- 上一篇:高校后勤工作職業道德建設論文
- 下一篇:生本教育理念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