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與法律素養研究

時間:2022-07-26 03:41:39

導語:青少年道德與法律素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道德與法律素養研究

我國從改革開放后,一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體制也由原先的“計劃經濟”慢慢地轉變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雖帶來社會的大發展,隨之而來的也是更多的社會問題。縱使中華文化以其包容性來兼收并蓄國外優秀文化,但終究抵擋不住一些大國進行的文化滲透以及不良風氣對我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侵蝕?!吧倌陱妱t國強”,在這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身為建設祖國美好明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主力軍——當代青少年,應該成為面對這一切困難的中流砥柱。

一、當代青少年道德與法素養匱乏的現象

“道德是依道之德、以德為道,是一定地域內人們共同遵守和表現出來的風俗習慣”[1],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一種價值體系。所謂法律,“就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通過規定權利與義務以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體系”。[2]道德與法律是兩個重要的社會調控體系。不少青少年不能很好地認識道德與法律之間的聯系,導致作出一些合道德卻不合法的行為、合法卻不合道德的行為及既不合道德又不合法的行為。(一)合道德而不合法的現象。法不容情,生活中合道德卻不合法的現象很多。我們的傳統文化崇尚“士可殺不可辱”,我們的課堂教材歌頌英雄先烈的寧死不屈。然而,實際的法律實踐從“不存在防衛的緊迫性”在最后的成果上否認了我們傳統的道德認知,即否定了于歡在維護其母親免受討債者侮辱這一過程中的道德應激行為的正當性。(二)合法而不合道德的現象。考試作為青少年成長發展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我們必須把它上升到道德的立場上去看待。放在古代,一人作弊被發現了,不僅要承受牢獄之災,更會受到世人的指責與唾棄,身心都會受到巨創;但是放在現在,學生不用承受那么大的心理負擔,作弊的成本比過去少得多了,致使作弊現象在當代社會越來越常見。而這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當舞弊現象是極個別人的行為時,并不可怕,但當舞弊逐步構成一種習尚,教育系統的價值觀念慢慢變混亂,這能否代表著我們在道德誠信機制上的滑坡呢?(三)既不合法又不合道德的現象。在當代青少年中,也存在很多既不合法又不合道德的現象。例如發生在2016年的“篡改同學高考志愿”事件。山東青島膠州高三畢業生常升高考志愿被同窗郭某某出于嫉妒的原因而修改,沒有在道德信仰與法律信條的控制下,最終釀成了大禍。郭某某這種損人害己的行為致使他將面臨道德的拷問和法律的制裁。

二、當代青少年道德與法律素養匱乏的原因

當代青少年道德與法律素養匱乏的現象嚴重,而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學校教育方面,社會環境方面。(一)家庭教育原因。馬克思曾說“家長的行業就是教育子女”[3],自孩子出生那刻起,家長就扮演著無比重要的角色,教孩子說話、行走、吃飯等,可以說孩子的第一堂課是來自于家庭的。某些家長對子女教育方式上存在缺陷。“雖然說家庭教育方式已經顯示出理性化的傾向,但是這并不絕對意味著大多數家庭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都能夠采取民主的平等的教育方式”。[4]很多家長,尤其是一些農村家長不具備科學的教育理念,認為“棍棒底下出才子”,往往通過暴力手段甚至是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行為來捍衛自己身為家長的權威。這種“高壓型”教育方式導致孩子性格上會出現缺陷,以至于作出一些不符合道德并觸犯法律的行為。(二)學校教育原因。學校是青少年進行系統全面學習的大本營,青少年在學校里由淺入深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社會道德規范和相應的法律知識。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學校教育決定著青少年道德和法律素養的水平和性質。許多學校教育工作存在弊端,學校法制教育乏力。在很多學校中,法制教育被看作思想品德教育的補充內容,認為法律教育包含于思想品德教育,青少年學到的法律知識只是局限于思想政治課本中提到的寥寥內容;到了大學,法制教育往往只限于大一時期公共課《法學基礎》,教師在教的過程與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都不會放更多的精力在公共課上。青少年對法律知識的學習,缺乏成套、統一的教材。(三)社會環境原因。社會環境錯綜復雜,沒有形成有效的法律監管機制。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化極易使人形成一切以金錢為中心的思想,一些青少年經不住吸引,又具有強烈的攀比心,價值觀發生了變化,認為“金錢萬能”。另一方面,隨著網絡傳媒的普及,一些充斥著打打殺殺的暴力網游、不健康的黃色網站等,容易使一些道德觀念不強,缺乏辨別是非能力的青少年誤入歧途,走上違法犯罪的不1.完善立法,把基本道德義務納入法律規范“道德需要法律強制力的支持和保證,法律的強制性、威懾力是道德規范得以遵守和弘揚的保證”。[7]通過立法,將基本的道德規范變為法律規范。再者是通過立法,以獎勵性的方式可以提高當代青少年對道德素養的追求。鄧小平講過“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8],所以社會應建立道德回報機制,對青少年的行善之舉給予物質或者是精神的褒獎。2.利用網絡媒介的輿論導向,加強道德與法律宣傳當代傳媒具有涉及范圍大、滲透力強、影響大的優勢。首先應以法治網,讓網絡在法律的監管下健康運行。利用網絡媒介的輿論力量,有利于把道德觀念與法律知識傳播到千家萬戶,普及到各位青少年。學校利用現代網絡通訊方式構建信息交流平臺,加強學校、家庭、學生三者之間的密切聯系。

三、結語

康德說:“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換言之,即只有自身受過教育的才能教育人”。所以說,要加強當代青少年在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努力培養其道德與法律意識。只有法律的“他律”約束作用與道德的“自律”內化作用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才能從根本上引導規范當代青少年中的一些不良行為,使當代青少年群體成長為社會的先進群體。

參考文獻:

[1]李德順,孫偉平.道德價值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6.

[2]樊颙.法學概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1: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0.

[4]林思雨.青少年道德冷漠現象的表現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5.

[5]喬克欲,曹義孫.法律教育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168.

[6]馬艷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與法律教育有效融合探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

[7]高中權.論法律與道德的沖突及融合[D].華中師范大學,2003.

[8]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M].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6.

作者:王亞男 余燕飛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