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中道德教育路徑探索
時間:2022-09-04 03:27:46
導語:小學教育中道德教育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但社會對學生學業成績的過度追求,往往導致學生道德的闕失。研究對近年來小學教育中學生道德教育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反思,認為小學階段是塑造學生正確道德觀念和行為關鍵時期,在此基礎上提煉當前小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務,并提出了相關的培育路徑。
關鍵詞:德育教育;興趣習慣;小學教育
一德育的內涵及其作用
德育,作為培養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的主渠道,在學校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人文關懷價值是指以人文精神為思想內核,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豐富人、發展人、完善人為宗旨,即倡導以人為本,建設人本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內在尺度的一種價值取向。馬克思在歷史觀和價值觀統一的基礎上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思想的高度概括[1]。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國的學校教育有個新的突破。但當前依然存在一些德育人文關懷價值的缺失的問題。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學生存在理想、信念失落、價值觀模糊、行為方式迷茫、精神支柱倒塌的現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德育人文關懷價值的缺失。近年來,“熊孩子作惡”的種種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長沙某小區3名孩子一起玩耍,其中5歲男孩在9樓將2歲女童莉莉抱起,按下18層,將其獨自留在電梯。而18樓護欄沒有玻璃擋板,小女孩不幸墜亡;網友爆料一親戚家的孩子把懷孕四個月的嫂子猛推下沙發,并不以為然地說“我就想看推倒她會不會流產”;廣州一名15歲的“熊孩子”在住處附近無人居住的舊樓內多次放火,然后發朋友圈,據其交代“只覺得放火好玩”……社會對于“熊孩子作惡”往往采取過度縱容的方式一笑了之,認為其“只是個孩子”,抑或是以暴制暴一頓毒打,這兩個極端往往都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強調德育的人文關懷及價值并不是偶然的,這是對德育價值重新思考和定位的結果。重視德育人文關懷及其價值的建構,是順應時展和新時期德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德育“以人為本”的生動體現。德育之所以能夠在人的精神建構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是因為德育本身就包含著一種深刻的人文智慧和人文精神,德育的過程,實際上是為人提供豐富的人文關懷的過程。小學生處于人生整張的初級階段,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較差的自控能力和不正確的思想觀念是造成以上現象的根本原因,而解決這些問題,除了良好的家教之外,學校也應當堅守“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將學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為學生的成長乃至于整個人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當下小學教育中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務
(一)友愛善良是基礎?!叭酥?,性本善”。善良不僅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的立身之本,更是構建和諧有序社會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現實中,小學生由于缺乏判斷個思維能力,往往對社會丑惡現象不能明辨是非,甚至進行效仿,這就需要教育者依托于校園的環境,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友誼的建立作為重要任務,從而利用和諧的校園文化感染學生,使其認識到友愛善良的重要性。另外,學生對同伴和老師以禮相待,能夠使學生掌握社會交往的一般技能,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過程。(二)規則意識是核心。學生在學校守紀律、將規矩,這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更是體現了整個社會的秩序和對人的基本要求,而學生犯錯誤往往是由于不知道或者不能夠遵守規則所造成的。學校和教師應當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生守則》,并通過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將守則內化于學生心中,成為學生的自覺遵守。學校應當教育學生敬畏規則、遵守規則,自覺培養規則意識,是自己的行為能后在規則的框架中進行,成為遵守校紀校規、遵守法律法規的好少年。(三)自我約束是手段。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但走出校門以后學生的道德規范除了需要家長的控制,自我控制是最為重要的手段,也是學生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歸宿。桌椅要擺放整齊、見到老師要問好,課堂不能大聲喧嘩,發現地面紙屑自覺撿起……這些最簡單最基礎的規范需要在學生的頭腦當中形成清晰的潛意識,而學校和教師需要及時對學生做出評價,不斷修正學生的行為規范,使其能夠做到自我約束。
三小學教育中學生道德教育的路徑探索
(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孕育了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等傳統美德,也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代代相傳,才維系了幾千年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而中華傳統文化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文化,能夠為當下小學教育提供優秀的經典素材。學校德育應該不辱使命,從基礎教育抓起,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既擔當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任,又讓傳統文化惠澤天下,促進學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在小學德育中應該加強傳統文化的科學定位,重視文化在德育中的滲透,不斷加強文化的傳承功能[2]。在小學教育中,學校應當大力開發學校校本課程,將傳統文化納入到學校教育當中。,“四書五經”等經典著作中蘊含著先人對人生、對社會富有哲理的思考,學校應當組織學生對經典著作進行誦讀和理解,啟發學生領悟其中滲透的人生道理?!凹埳系脕斫K絕點,絕知此事要躬行”,除了課堂教學以外,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對進行親身體驗,深入開展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等社會實踐,將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化于心、實踐于行。(二)組織集體活動。學校教育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重要渠道,而集體活動又是小學生培養集體意識、增強與他人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教育當中,“集體”是一個重要的組織形式,班集體、班小組等形式能夠有效對學生進行管理,而學校也應當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將其應用于學生道德教育當中。而在小學教育中,班集體的形成與發展、班集體凝聚力的形成與增強、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養成……這些離不開班集體活動的開展[3]。在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過程當中,首先,教師要轉變角色與觀念,要從學生的管理者、教授者,轉變為組織者、協調者,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交往、主動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自我控制能力。其次,集體活動應當做好規劃與組織工作,確保集體活動科學合理,學生小組能夠有效組織并運行,學生在當中能夠承擔相應的角色,履行相應的義務,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最后,集體活動的組織應當及時做好反饋與評價,教師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合作行為,并及時指出學生合作當中存在的問題,給出改正的方法。(三)行為規范養成?!安灰砸幘?,難成方圓”。小學生處在成長的起步階段,其良好的行為習慣于道德品行需要學校及教師進行引導和管理,從而為它們整個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古以來,我國就尤其重視良好行為習慣,有著《三字經》中的“寢不言,食不語”等語句就體現了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而在西方國家也同樣重視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亞里士多德曾談到“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绷己眯袨榱晳T的養成關系每一個孩子的一生,關系到他們的成長與發展,更關系到祖國的未來。所以,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具有的價值的,這對于我們未來的教學有著很大的幫助[4]。(四)道德情感培養。一些學者認為:“相對于規范倫理的現實主義性質而言,德性倫理是實質主義的,它在本質上是要‘成就人’的,它是一種道德情感,也是一種道德理性,體現了倫理道德的本真意義。”[5]培養道德情感在學校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人性化是未來學校教育的發展方向。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懷學生心靈成長,提高學生的德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突出德育的人文關懷價值,使德育真正發揮培養人、塑造人、轉化人、發展人、完善人的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要做好“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結合。一方面,學校和教師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監控,制定相應的獎懲機制,使學生的行為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糾正并形成長期的習慣,而教師也應當充分做好表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來感染學生,使學生獲得行為的參照。另一方面,教師要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于行為正確與否能夠具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及時發現學生行為當中的亮點給予鼓勵,對學生行為中的不當之處要及時指出并予以糾正,充分利用學生的競爭心理和榜樣作用,從而使學生能夠進行自我管理。
參考文獻
[1]王東莉.德育人文關懷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0.
[2]許愛英.小學德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滲透[M].學周刊,2018(02):10.
[3]孫若芯.論班集體活動的開展及重要性[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143.
[4]楊艷芬.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3):186.
[5]寇東亮.“德性倫理”研究評述[M].哲學動態,2003:6.
作者:李燕來 單位: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館驛鎮大營小學
- 上一篇: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分析
- 下一篇:民企脫貧攻堅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