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道德教育的價值博弈
時間:2022-02-25 04:07:24
導語:關于道德教育的價值博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社會上頻發一系列僭越底線道德的事件,同時又受到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人們開始質疑追求高標道德的傳統。在這樣的狀況下,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重新得到審視。毫無疑問,道德教育不僅要教育人們守住底線,還要引領人們實現超越、走向崇高。在這兩種價值的博弈之中,應實現理想人格與現實目標的統一,確保道德規范與道德信仰的適切,促進價值引領與體驗實踐的結合,構建個體良善與社會至善的良性社會生態。
關鍵詞:底線道德;高標道德;堅守;融通
當我們以道德的眼光觀察社會時,我們不難發現,媒體頻繁使用“突破道德底線”來形容一些“聳人聽聞”的公共事件;同時,各種各樣的“道德楷?!苯柚襟w推廣進入公眾視野。一方面是底線模糊,一方面又是楷模跌出,這種令人困惑的“差距”緣何產生?又該如何理解這樣的現象,在這個急速變化的轉型社會,該如何堅守道德底線、樹立道德高標?接下來,我們就從分析現實困境入手,以實現兩種取向價值的融通。
一、現實困境:底線的僭越和高標的質疑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也隨之得到極大的改善,過去吃不飽、穿不暖的歲月已經不復存在,社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一面,中國正大踏步地邁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光明前景。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強,但是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受西方多元價值觀的影響,社會的風氣變得更加功利化和浮躁,這種缺乏理性的浮躁心態已經演化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充斥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1],甚至連最為需要用理性與沉穩的思考來做研究的學術界,也開始出現了弄虛作假的現象,使得人們對道德現狀充滿憂思。1.底線的僭越——道德“滑坡”?!盎隆笔侵甘挛锏乃健皬纳系较隆保蚴挛锏馁|量較之前有所降低。道德“滑坡”就是道德從一個較高的水平降到一個較低的水平,其在現實生活層面的真實形態就是社會底線道德的日漸突破[2]。2008年大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在人們對其進行口誅筆伐的同時,社會上興起對師德底線的大討論。僅時隔三年,廣東佛山發生了兩歲女童小悅悅遭汽車碾壓、18名路人漠然旁觀的事件,整個社會輿論嘩然,面對幼小生命的垂危,經過的路人竟選擇冷漠無視,無人上前救助,“小悅悅事件”以女童小悅悅的醫治無效去世畫上句號,悲劇結局觸動人心,許多輿論不再是抽象的道德思辨,而是以人之常情常理去審度,引發了公眾對道德滑坡的焦慮,許多聲音不約而同地表達對道德冷漠的批判、痛恨。社會中僭越底線道德的風氣如同一種惡性流感蔓延到學校中,諸如校園暴力事件的頻發、校園性騷擾事件的爆出以及最近的演員學術抄襲造假事件等。學校本應是社會中的道德凈土,如今也發生了這些惡性事件,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面對這些道德失范現象,“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儼然演變成為人們對當今社會表達一種無奈情緒的主觀宣泄[3]。道德領域存在的問題,迫使人們開始對社會道德的現狀重新審視,并且表現出深深的憂慮和熱切的期待,它同時也警示我們,必須重視局部的“滑坡”狀態,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防止其危及全局。2.高標的質疑——道德“虛無”。由于西方多元價值觀的涌入,中國傳統一元價值觀占據統治地位的局面被打破,多種多樣的觀念涌噴,這種價值多元不可通約的衍生結果就是價值標尺的缺然。面對底線僭越產生的道德滑坡,人們開始質疑道德追求至善的傳統,認為現代社會不應沉湎于過去陳舊古板的道德傳統。同時,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好人沒好報的事件也引發了人們對于該不該舍己救人的爭議,少數人道德情感麻木,道德意志缺失,動搖了對于高標道德的傳統信仰,從而出現了道德虛無的聲音。道德“虛無”指的就是人們道德信仰的一種空虛的精神狀態,其在現實中的表現就是“彼亦—是非,此亦—是非”的現象。道德虛無主義意味著對高尚道德的排斥,通過對道德的重新書寫使得道德信仰被徹底廢黜,道德標準的消解是虛無主義拒斥的后果。這從另外一個方面促使人們產生對于傳統圣賢道德的質疑、對至善至美道德的否定,在他們看來過去那些至高至善的道德理想在現在成為人們的道德重負和道德枷鎖。底線的僭越和高標的質疑產生了社會上的道德危機現象,使得社會上出現了形形色色與道德相關的詞語,諸如道德淪喪、道德綁架等成為人們描述當前道德現狀的常用詞語。面對接踵而至的道德失范現象,人們不禁要反思當下道德危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人們將視線投向學校中的道德教育。黨的報告提出將立德樹人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期望通過學校這一社會中的凈化器來重新找回失落的道德良善。底線和高標在道德教育中對應的恰是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道德教育一直以來就有兩種價值取向:一種是強調基于底線進行底線道德教育,指向合格公民的培養;另一種,則是側重用高標道德去教育學生,以美德陶冶人的品性。在這兩種不同聲音的影響下,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重新得到審視。
二、取向博弈:道德教育的兩種價值取向
康德說:“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盵4]道德作為社會生活中調節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價值共契,無形中發揮著維護社會秩序、構建美好生活的作用。道德從性質上可以劃分為不道德——“不善”、準道德——“未善”、底線道德——“初善”、一般道德——“善”和高尚道德——“至善”等五個層次[5]。底線道德和高標道德分別是道德維度里善的初始和頂層,分別基于兩個維度進行的道德教育自然也是不同的,其同時代表著道德教育中的兩種價值取向。1.底線道德:人之為人的類本性。所謂“底線”指的是一個事物的最低限度和臨界值,當打破了這個值,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改變,底線道德正是基于此衍生出來的概念。底線道德是指人人都應該遵守的、最起碼的社會公德。社會公德相對于社會主流道德和思想道德而言,是一種低層次的道德。它代表全民利益,同時也是全民必須而且應當遵守的道德類型。底線道德在道德維度中居于善與非善的交界處,處于道德與非道德的臨界點,制約著人們的行為。應該說,底線道德是社會所有成員共同認可和承認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規范要求,是社會中最低限度的行善總和,是人們在社會中生活和交往所必須維護、遵循和履行的道德行為準則。底線道德是一種權利的權限界限和義務的責限界限。如果一個社會上的人們越來越多地逾越這些界限,只會造成社會風氣的每況愈下??档抡J為,道德是人之為人的根本特性,底線道德更是人之為人的類本性。作為社會道德的最低警戒線,底線道德守衛著人最基本的尊嚴和良知,如若打破了這一底線,則社會的秩序將會紊亂。而那些逾越道德倫理的行為,也必將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道德的審判。一般看來,底線道德作為個體為人、立身、處世的初始點,對于社會中任何個體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2008年的“范跑跑”事件中,“范跑跑”丟棄學生率先逃跑,并在此次事件后發表一些富有個人主義的言論,引起了整個社會嘩然,人們開始不斷地抨擊他的這種逃跑行為,認為他不配成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教師,最根本的教師職業道德就是關愛學生,可是“范跑跑”卻無視這一職業道德。因此,他為大眾所辱罵唾棄。一個人如若喪失了底線道德,打破了道德底限,做出所有人都不能容忍的行為,那么這個人雖然從生理意義上屬于人這一類別,但是在社會意義和心理意義上來說已經不能稱之為人,因為他沒有遵守這一群別最為根本的規則——底線道德,在他打破這一規則之時就已經不能融入社會群體。2.高標道德:一種時代最強音?!洞髮W》中談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敝祆湔f:“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弊非笾辽频膫鹘y一直以來是占據主流的價值觀念,至善居于道德金字塔的最頂尖境界,高標道德正是這一境界的道德體現?!案邩说赖隆笔窃诨A善的層次上的一種拔高的道德要求,象征著道德臻于至善,已達到一種超越平庸的卓越存在。“高標道德”的“高”就決定了能夠真正達到這一境界的只是鳳毛麟角。它往往是高尚的和理想化的,是對人的優秀品格的希望、期待和引導。這種高標道德是對道德理想目標的確認和篤信,是對應該做什么樣人的設定,是對理想道德人格的設定,是對現實的超越。自古以來,無數仁人志士一直奉行追求高標道德,語言與行動是最好的見證者。至圣先師孔子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董仲舒推崇“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范仲淹寫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到近代魯迅提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焙汀熬瞎M瘁,死而后已”的雷鋒精神,再到當今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無一不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時代的歷史洪流中,追求高標道德無疑是各個時代的最強音。追溯中國文化傳統,儒家的價值信念幾乎影響了中國倫理的整個歷史,儒家倡導的是“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圣賢文化。儒家期望通過教育培養行仁義之事、修鴻鵠之志的君子,而成為君子還不是最終的培養目標,“不待學而能,不必修而具”的圣人是儒家夢寐以求、孜孜不倦的終極追求。其實并非儒家一家如此,其余諸家也向圣人看齊,如道家老子指出:“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笔ト俗鳛橛邢奘澜绲臒o限存在,其身俱至善至美,一直以來為中華民族所追求。這種追求高標道德的傳統不僅體現于對人的要求,還反映在對待事物的態度上。中國倫理文化素來強調“微言大義”,從細小精微之處覓得人生的大道理。這種對高尚道德的追求意味著生活在現實洞穴中的人們渴望精神的飛升,對一種形而上的應當價值不在場的期待和等待。由此,人們在追求高標道德的過程中指向精神之我對物質之我的超越、理想之我對現實之我的超越、無限自我對有限自我的超越[6]。向往美好,追求美好。世界上沒有抽象的美好,這種對美好的追求不是對現實的空想和顛覆,而是現實朝著更美好方向的探尋和關涉。高標道德聽起來讓人嘆為觀止、矚目可敬,但實則無形中引領著人們不斷追求良善,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體現著對人自身意義的終極關懷。3.底線道德與高標道德教育價值取向的流轉。在中國,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開始,道德教化就以培養高度理想化、超越性的道德為己任,將道德的培養指向天道(天理)的順服,最終實現的是個體完善人格向國家和社會的轉化。個體的道德修養與宏大的社會所聯結,個體在此中需要以高標道德嚴于律己,守住底線,不斷進取,不斷提升個人的人生境界??萍歼M步帶來的不只是生產能力的提高,同時無形中也動搖了傳統倫理范式的根基。追求至善道德的傳統步入現代后受到挑戰,面臨被顛覆的危機。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追求高標道德一直被奉為圭臬,鮮少有人提出異議,但是由于這種對道德神圣的過度追求給道德教育帶來了爭議。道德高標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由于缺乏可行的現實路徑而難以貫徹落實,同時過高的道德要求讓學生感到望而卻步,學校的道德教育在這種崇高取向中似乎找不到落腳點,造成了道德教育中的“人學空場”,兒童在這種空泛的高標道德要求中學會了虛飾和偽裝自我。高標道德的取向似乎在如今這個時代遭遇了“尷尬”的境遇[7]。因此,一部分學者提出道德教育應該著眼于道德生活的基礎領地——底線道德?;诘拙€立場的道德教育更加強調務實,在這種取向看來,高標道德就是為了培養“道德精英”。現實是,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圣人”,所以更加強調基本道德規范教育,培養出來的個體只要遵守社會規范即為“合格”。但是,這種底線道德教育也沒有使爭論終止,這種道德觀下培養出來的人只需做好自己分內之事即好,他們事事謀求“利己不損人”,成為一種“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同時,這種道德觀也使得道德教育失去了原有的效力,是一種消極的道德約束。道德高標的實現是建立在道德基準普遍發展基礎之上的,只有當人們的道德覺悟達到一定的程度,人們的物質生活相當豐富,實施道德事件的相關事宜具有了良性發展的態勢時,普遍的高標道德才具有真實的價值。
三、價值融通:底線的堅守和高標的追求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能夠自由、理性地踐行道德規范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底線取向和崇高取向在許多人看來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對峙狀態,底線道德和高標道德二者似乎不可調和,但事實上,兩種價值取向并不是截然對立的,高標的追求需要在堅守底線的基礎上去進行,而底線的堅守同樣需要高標的引領。因此,道德教育不能偏執于一端或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應在兩種取向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作為道德教育的“頂層設計”問題,應將道德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落到實處,實現兩種取向的價值融通。1.目標:理想人格與現實目標的統一。在當今這個功利的時代,人們都在汲于物質利益和物質享受的最大化,誠信、守法等基本道德在利誘面前似乎變得不堪一擊。底線道德在當今岌岌可危,頻發的道德事件正在對突破道德底線躍躍欲試。因此,道德教育的起步是培養遵循和維護底線道德的個體,如若底線都不復存在,那么對于高標的追尋更無從談起。基于底線道德培養出來的個體是社會的合法公民,這時候培養出的個體只是符合了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但社會的理想價值是對高尚道德的追求。因此,底線的恪守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同時還需追求高標道德。身處追求感官刺激的現實社會,精神生活的關涉被束之高閣,心靈的慰藉面臨失落的危機。在這種時候,恪守底線已經不能滿足人們追尋人生意義的需求。因此,關乎理想人格的追求是照進枯燥生活的一盞明燈,引領人們求真、求善、求美。道德作為現實性與歷史性的統一,提醒我們應明晰理想與現實的辯證關系。高標道德象征著理想人格的探求,底線道德代表著現實公民所必備的基本道德。在理想與現實的交織下,這兩種道德取向應該相互融通,道德教育既不是為了大批量地制造道德精英,也不是為了生產道德庸民,不強迫每個人都成為道德圣賢,不放低道德教育的標準是道德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標應該將“努力追求”高標道德與“必須遵守”底線道德相結合?!笆氐鬃犯摺本褪且缘拙€道德為基線,讓高標道德成為激勵人們前進的動力,實現圣賢理想人格與現實公民道德的有機融合。2.內容:道德規范與道德信仰的適切。2001年《公民道德建設綱要》提出要堅持廣泛性要求和先進性要求相結合,2017年《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也指出德育內容中包含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規范教育。道德規范作為全體公民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是判斷善與不善、好與壞、榮與恥的基本準則。而道德信仰則是道德價值體系中高層次的要求,源于人們內心的道德渴望。低層次的道德規范隱含著高層次的道德追求,高層次的道德信仰則是通過低層次的道德規范來體現和落實的。二者之間是從高到低層層包含,從低到高層層落實的關系[8]。因此,道德教育的內容需要具有層次性,明晰道德規范是道德教育的基礎性工作,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對于道德價值體系的認同。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明晰道德規范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朱熹將學校分為大學和小學,小學“教做事”,大學“學做人”。在小學,他引用許多格言故事,將古圣賢的“嘉言懿行”匯集起來當作學生的學習材料,使學生即讀、即教、即知、即行,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在大學,他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之道,使學生“明明德”最終達到“止于至善”。在此過程中,道德規范與道德信仰相輔相成,在不同階段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各階段二者相互隱含。因此,在當今的道德教育中也要注意道德教育內容的循序漸進、分層遞進,在道德規范中蘊含道德信仰的崇高,在道德信仰中體現道德規范的遵守。道德規范雖然處于道德金字塔最基礎的底端,但卻是具體的、切實可行的道德原則,在教育中比較容易貫徹落實,從而將道德教育落到實處。同時道德規范也蘊藏著高標道德,道德規范的升華即是高標道德。高標道德需要道德規范作為基礎和支撐,否則將難以在道德教育中得到貫徹落實,在道德規范教育中幫助學生樹立道德信仰,助力其在遵守道德規范的基礎上追求高標道德。3.方法:價值引導與體驗實踐的結合。道德教育的主旨在于引導個體主動地修身養性,而非強迫性地灌輸和壓制。而個體主動地去發展道德,仰賴于個體的道德認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實踐實現攜行并進。道德規范教育強調機械灌輸,忽視了個體對于道德規范的認同。因此,我們應注重對個體進行價值引導。近年來一直強調正確價值觀對于社會的引領作用,從“社會主義榮辱觀”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不體現著對個體的價值引導,在這種價值引導中幫助學生認同道德的價值體系——“內化于心”,從而培養對社會、國家的道德情感。道德教育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9]。道德信仰的樹立需要道德情感的澆灌。我們不能拋開道德情感去談道德教育的信仰性。在道德教育中體驗實踐可以豐富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因此,可以采用生活德育法,使德育回歸生活,幫助學生增進道德情感體驗。同時,高標道德作為一種超越現實的存在,需要個體不懈的追求。堅強的道德意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道德意志作為追求高標道德的重要支撐,需要在道德實踐中不斷地磨礪產生。最終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在道德實踐中實現知行合一——“外化于行”,受教育者恪守底線道德,持之以恒地朝著更高的道德目標前進,真正實現“入乎其內,出乎其外”。道德教育的高標與底線的問題相當復雜,獨立地談其中的任何一個都會失去意義。在道德教育實踐中,應遵循這樣的原則:“高調再高,茍能律己,慎勿律人,高亦無害;低調再低,不逾底線,若能持守,低又何妨?!盵10]無論是秉持一種基于底線立場的道德教育取向,還是秉持一種基于崇高立場的道德教育取向,都會被人詬病為“片面的”[11]。所以,在當今的道德教育中,要在兩種價值取向之間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在處理高標與底線的關系問題時,有必要結合道德教育的正面和反面、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將高標與底線結合起來,對不同層次加以區分,從堅守底線入手,時刻關注高標,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理念,追求并實踐道德生活最高的目標,從而構建個體良善與社會至善的良性社會生態。
作者:焦龍保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 上一篇: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對策研究
- 下一篇:簡述如何提高教師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