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會師德建設思路

時間:2022-05-27 09:57:00

導語:高校工會師德建設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工會師德建設思路

一、高校師德建設推動全面建成現代化國家的進程

1.師德建設是推行素質教育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需要。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它主張以德育人,把學生學會做人放在首位,這就要求教師建立起自己良好的人格形象,為人師表,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人格力量,形成教師自己的良好品格、和諧性格和務實風格,真正成為學生的楷模、榜樣。素質教育主張以開發人的潛能、激發人的內在動力為教育的出發點,要求教師尊重人、尊重人的個性特長,始終保持對生活、工作的信心和熱情,注意把自身蘊藏的潛能轉化為深化教育、勇于創新的現實力量,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教師形象。教師的道德品質、人格修養會成為學生人生價值取向、道德品質發展和塑造自我的明顯參照。特別是高校教師所面對的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只有教師良好的品格、務實的作風,才會成為學生的楷模、榜樣,對他們人生觀的形成起重要的引導作用。

2.師德建設是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關鍵。推進學校的素質教育需要教師有良好的師德修養。教師是素質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力量,是全社會道德修養水平最高的一個群體。良好的師德修養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是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的根本動力。在21世紀的今天,教師必須要有面向世界的胸懷,勇于和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熱情支持新事物的發展,正確理解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要發現、保護學生中的奇特思維現象,避免用機械性的要求造就同一面孔的學生,始終牢記教育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的原則,教師本人的思維方法和心理素質,同樣是對學生的強有力教育的影響因素。

3.師德建設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是人類知識的傳播者、人類靈魂的培育者,《學記》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的勞動價值決定了其職業道德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而且聯系著整個社會。這就決定了師德建設具有超前性與示范性,其重要性已超越了教育領域向全社會延伸。師德建設不僅會影響到其他行業的職業道德建設,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總體道德水平。高等院校是培養推動國家科技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的人才基地。高校教師只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夠培養出德才兼備、造福社會的優秀人才。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提高施教者的思想水平,建立正確價值導向,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以促進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提升,是高校工會工作的重點。

二、高校工會有助于提高教師素質促進師德建設

1.師德建設本身是高校工會的職責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頒布,2001年10月修改)中第一章總則第七條規定:“工會動員和組織職工積極參加經濟建設,努力完成生產和工作任務。教育職工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技術業務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工隊伍”。2013年5月4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教育部黨組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就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指出“:建立健全高校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構建黨委宣傳部門牽頭,組織、人事、教務、工會等部門協同配合,院(系)級單位黨組織具體實施,廣大干部師生共同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努力形成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合力?!盵1]可見高校工會參與高校的師德建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師德建設是一項長抓不懈的育人工作和隊伍建設工作,需要大學各部門的配合才能取得成效。高校工會是學校黨委領導下為廣大教職員工服務的組織,具有涉及面寬、組織面廣、參與者多的特點,教職工對其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和信任感,有相當的凝聚力。工會組織的活動通常具有較好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滲透力,工會參與師德建設可以起到較好的實際效果,其參與師德建設有其特殊的作用,如工會在組織的活動中滲透師德建設的內容,其所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本文來自于《經濟研究導刊》雜志。《經濟研究導刊》雜志簡介詳見.)

2.工會具有教育職能,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工會必須幫助教師提高理論修養,不斷完善綜合素質。教師只有思想理論過硬,才能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探求問題的出發點,對學生加以根本性的指導;教師只有以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道德教育的準繩,才能夠培養出思想合格的社會建設者和具有崇高職業道德規范的科學工作者;教師只有教育理論扎實,才能夠應用多種教育方法,從不同角度啟發引導學生,開啟科學創造的大門;教師只有專業知識過硬,人文社會知識廣博,才能夠點亮學生的智慧人生,成為學生眼中的“好老師”。高校工會工作者必須站在全面、全程科學教育的高度,了解職工所想所需,從素質教育人手,創造性地采用多種教育形式,從提高思想理論水平到提高工作技能,從品味人文精神到享受日常生活,對高校教師進行有計劃的系統培訓。同時必須營造、組織、創建學習型組織中的良好學習氛圍,挖掘工會組織本身內在的文化資源,拓展教職工喜歡并易于接受的文化教育形式和載體,引導大家自覺成為學習型職工。

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積極開展工會活動促進師德建設

1.弘揚主旋律,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引導教師。工會要積極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引導教職工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充分認識師德建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信念。高校教師具有專業素質高、個性獨立、自主意識強的特點,工會組織緊密結合各自學校的實際來闡述新形勢下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高各級組織和廣大教師對師德建設的認識。在具體方式上,在組織廣大教師學習教育理論的同時,可以在師生員工中開展“師德建設”大討論,宣傳新時期師德建設的要求和師德規范的內涵,引導他們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精神支柱和動力;要求教師自覺向模范教師學習,還要通過評先或評優等活動激勵教師不斷進取,以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主動提高師德修養。

2.充分發揚民主,完善師德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由于工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中,可以充分發揚民主,收集群眾的意見,使所制定的制度貼近教師、貼近實際,才能有效地激勵高校教師的創造熱情,激勵教師自覺遵循教師的職業道德,不斷加強自己的師德修養。要把師德建設作為學校工作考核和辦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年度考核、崗位聘任(聘用)、職稱評審、評優獎勵的首要標準,建立健全教師師德考核檔案,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完善師德評價內容和方法,健全學術不端行為預防查處機制,探索構建學校、教師、學生、社會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對師德表現突出的教師,予以重點培養、表彰獎勵;對師德表現不良的,及時勸誡、督促整改;對師德失范的,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3.堅持與業務工作相結合,強化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因此師德建設活動要服從、服務于學校工作的大局,要緊密結合實際,圍繞教學和培養人才開展師德建設活動。這不僅容易被教師所接受,而且可以取得施教與師德建設、教書與育人、育人與育己共贏得效果。要深入貫徹落實《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把學習師德規范納入青年教師培訓計劃,作為新教師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的重要內容,激發教師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嚴守教育教學紀律和學術規范,切實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堅持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杜絕有損國家利益和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言行。定期開展教書育人楷模和師德標兵評選等活動,大力宣傳優秀教師先進事跡,營造優良校風教風學風,激勵青年教師愛崗敬業,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

4.注重師德建設內涵,培育樹立師德榜樣提高教師修養。工會開展活動具有群眾參與面廣、容易讓職工接受的特點和優勢,因此工會組織的各項活動應與加強師德建設、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促進和諧校園建設等結合起來,把教職工的思想教育融入其文化活動之中,使教職工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和教育。同時,高校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教學與科研任務,他們在工作與生活壓力下會出現思想波動。師德建設是需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的,工會組織要關心教職工的工作和生活。關注教職工合理的利益需求,把師德建設的要求和教師的生存與發展聯系起來,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煩惱,讓教師們安心樂教,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高尚情操,自覺地提高自身的修養,不斷提升師德建設的內涵。再者,工會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宣傳優勢,通過各種渠道總結、推廣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和經驗,以形成積極健康的校園風氣,使教師自覺地養師德、鑄師魂、樹師表,為構建和諧校園作貢獻[2]。通過在師德建設中重視先進典型的培養,積極宣傳師德建設中的優秀人物和事跡,發揮示范和激勵作用。

作者:張璐工作單位:河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