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校系統工程的師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12 04:57:27
導語:構建高校系統工程的師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自我因素
道德更多的是基于內心信念與原則的堅守,道德力量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源于內心的自律與自控。為人師表,關鍵是能夠做到以身立范,身體力行,為學生、為公眾樹立一個思想和行動的榜樣和楷模,否則,教師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教師至少應該具備比一般大眾更高的道德標準和要求。對多數以教師為業的普通教師而言,能夠以教師的基本道德規范要求自己,遵循教師基本職業道德要求,體現一名社會公民應該具備基本行為規范,才算是盡到了其基本的職責。而要做到這點,需要教師能夠從自身做起,激發內心強烈的職業榮譽感、使命感和認同感。從內心真正認識到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特殊要求,進而真正萌生嚴格要求自己的動機,摒棄不良思想和行為傾向,加強自我道德修養。然而,師德的自我修養,并不是通過簡單的倡導便可以順利實現。畢竟,“道德義務的應當要求,只是對那些具有道德感的人才有效,而對于那些缺少道德感或者對于道德根本不屑一顧、棄若敝屣的人,道德義務的處境就尷尬可憐。”[2]對照這一論斷,看周圍為人師表之人的不當行為表現,可知依靠自律達到師德建設面臨的艱巨挑戰和巨大障礙。而這恰恰是構建師德建設系統工程的意義和價值所在。身為社會精英知識分子一員的高校教師,更應注重自身德行的修養,通過自我不斷的反思和警醒,完善自我,達到一種“君子必慎其獨”的自律境地。高校教師應不斷強化自己的職業使命感,致力于“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理想追求,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行為標準要求自己,面對不公正、不正義的不良風氣,敢于仗義執言,真正體察民眾心聲,為民眾訴求鼓與呼,代表社會公德與正義,能夠像聞一多那樣“拍案而起”,如魯迅那樣“橫眉冷對”,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為民眾樹一個是非正誤的評判標準。做到這點,當然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名教師至高的師德標準,體現了一名教師的職業使命感和公理正義感。教師之所以可以成為一個陽光下最偉大的職業,究其根本,就在于教師能夠從知識、思想和行動上超越“小我”的局限,張揚“大我”的風采,以自己身體力行的言行,為社會樹立道德的風向標,為公眾樹立行動的楷模和示范。這一境界,當是一名教師的至高境界追求。在師德建設過程中,加強教師的自我修養,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但毫無疑問,單單依靠這一環,還不足以保證師德建設的順利實現。在自律基礎上,借助利害關系人的作用和影響,可以對師德的提升與完善做出有益修正和調整。
二、利害關系人因素
所謂的利害關系人(stakeholder)這一概念,指的是教師日常接觸的相關人員。道德是相互之間交往形成的內心約束。借助與教師日常工作和行為有著密切聯系的利害關系人這一因素,有助于對教師師德發揮有效影響。教師生活與工作中,會有諸多人員建立并維系一種社會聯系。像同事、學生、彼此了解的鄰居等,均屬于利害關系人范疇。教師正是通過與周圍人群的社會聯系,彰顯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師德,進而借助自身言行,影響周圍其他人的道德表現。教師在與利害關系人的相互聯系中,彼此之間的影響是雙向互動的。教師得體的表現,如果能夠及時獲得關系人的肯定、贊同和支持,那么,教師的行為往往會獲得有效正向回饋,進而獲得維持這一表現動機強化。反之,如果教師的言行受到周圍關系人的否定、抵制和反對,那么,教師往往會在收到他人的負面反饋后,形成更為深刻的反思,進而調整和改變自己在言行、思想和師德方面的表現。某種程度上講,教師自律啟動的是內心的力量,利害關系人則表現出極強的他律特點。有什么樣的氛圍,就會形成什么樣的道德規范。師德的內涵及標準,很大程度上是在教師周圍人的眼光中逐步修正和形成的。因此,借助利害關系人對教師師德的評價、規范和作用,是對教師自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補充和完善。目光如炬,他人的眼光,如尺子一樣,丈量著身邊人的道德標準;人言可畏,他人的評價,如正義之劍,高懸在每一個人的心目之中,判斷并審視著每個人的言行與思想。利害關系人的評價、判斷、好惡和褒貶,是監督、約束、規范和培育師德的另一種力量。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體的好惡是鮮明,道德正是通過與他人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正誤、好惡、褒貶、贊同和反對、抵制和對抗之中,不斷修正著自我,調整著自我,進而走向不斷的發展與演變的。激發利害關系人道德的評價力量,形成利害關系人暢所欲言、敢作敢為的社會風尚,無疑可以將師德建設納入到教師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教師自律的同時,強化了其交往人群所起到的他律作用,對教師師德的規范和培育,可以發揮直接而現實的作用和影響。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心術不正之徒,奢談自省、自律無益;身心不修之人,則難以融入其生活與工作的小圈子,小環境。因此,古人才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就教師而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究其實質,是修身過程中如何激發自我內心的良知與良性,進行專業知識和道德修養兩個領域提升與完善的路徑和方法。修身結果如何,修身目標何在,究其根本,是需要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回歸到投身社會、經學致用的理想實現中??梢姡引R是驗證身修、身修拓展的初始一步,亦可以說是關鍵一步。這里所謂的“家”,可以看作是與教師關系密切、聯系緊密之群體。因其緊密的聯系,密切的關聯,教師日常的言行舉止才得以在“家人”眼光和言語的修正和評判中,逐步得以提升與完善。時代的發展,經濟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越來越大,再加上社會及個人對隱私的尊重,教師與利害關系人之間交往和接觸,不像以往那樣緊密和關切,這使得利害關系人亦難以形成對教師全面、深入的認知和了解。利害關系人要做出全面、系統地評價,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即便是在廣泛推行360度考評理念的時代,亦難形成對教師全面、系統的評價和判斷,而缺失了這種系統、全面的關系人的評價,則無形中在教師師德的建設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空白和殘缺的遺憾。古人所謂的舉考廉式的察舉制度,實則借助關系人的眼光,基于對被舉薦人全面系統的觀察和了解,在注重其知識能力的基礎上,依據其道德品行表現進行人才任用的機制。察舉制的實質,正是依據關系人對被考查人員日常生活與交往的全面、深入了解而形成的道德評價,做出任用與否的判斷與抉擇的。一屋不掃者,自然無法寄希望其可以具備一掃天下的理想、襟懷和作為。關系人評價不佳的教師,自然也無從希望其可以成為引領社會風尚、感召世人前行的師德標兵、師德典范。察訪民意,信賴民意,提升關系人對道德評價和道德操守堅持的信念,無疑會對師德建設氛圍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和價值。
三、組織因素
一般來說,高校教師歸屬于一個具體而真實的組織——學校而存在。組織可以借助有效的評價、激勵、培育和獎懲機制,對教師師德做出切實有效的調整。學校是教師工作中歸屬的一個群體,一個組織,學校對教師工作進行安排,做出要求,對教師工作進行評價和獎懲,并通過直接的聘用關系,對教師日常行為進行詳細而全面的管理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是教師行使教書育人職能、彰顯師德風范、體現自身社會價值的重要平臺,因此,學校對師德建設負有直接的、不容忽視、不容推卸的義務、職責和使命。發揮學校在師德建設中的重要平臺支撐和保障功能,是師德建設系統工程中的重要環節。學校作為教師日常工作和行為的直接管理者,可以用來影響和培育師德的手段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學??梢酝ㄟ^建立包括培養機制、考核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與評價機制的師德質量監控體系[3],對教師行為和道德表現做出引導、培育、規范、約束、激勵和懲戒。營造良好的環境,以人為本,在尊重教師的前提和基礎上,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對教師言行做出恰如其分的引導和規范,是學校管理者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職責。在學校各項管理過程中,應該秉持這樣的理念:將教師視為大學的支柱和靈魂,通過各項管理制度的推行,保障教師的自由,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避免在“學而優則仕”的不良影響下,使得大學教師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就將自己的命運和生活交給了政治,從而導致其對學術本身的理解是基于對權力占有的渴望,致使學術追求具有強烈的價值取向,很難保持知識本身應有的客觀性。功利式的訴求,使得大學教師不再具有對學術的自由探索精神。[4]在師德建設系統工程中,組織因素應該對師德建設起到積極的引導和促進作用,而不應成為師德建設的障礙和羈絆。
四、社會因素
教師是社會的一員,其行為必然會受到社會因素的調整和影響。社會因素對師德的影響可以分為公眾輿論和法律法規兩大類別。社會對師德問題的關注和爭議,是推動師德演變和改善的有效動力。引導更多媒體、更多公眾參與到師德內涵的爭論、評議和界定之中,師德建設便有了更廣泛的民意基礎,師德內涵亦將更深刻地反映時代和社會的需求,師德建設更可保持其歷久彌新的風尚和面貌。公眾輿論更多地表現為氛圍和環境的塑造,體現的是對師德的柔性約束。道德如若進一步惡化,往往會超出道德所能調節的范圍,此時便需要借助法律法規的硬性約束,揚善懲惡,借助法律法規的力量,對踐踏師德和公平正義之類的惡劣行徑做出制裁和懲罰,避免師道淪喪、士風日下給社會帶來的更大破壞和傷害。教師應該在法律法規的框架下行使自己教書育人的職責和使命,并在法律法規的遵守方面,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彰顯教師為人師表的道德風范。
《教師法》、《教育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的頒布實施,為教育領域的運行與管理奠定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如何借助法律法規的剛性約束,結合師德建設,進行法律法規層面的設計與探索,亦是時展對師德提出的全新課題??梢钥隙ǖ氖牵煞ㄒ幍目茖W設計與有效運行,必然為師德建設提供基本的約束和規范,是師德建設系統工程中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綜上所述,師德建設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全社會都要支持師德建設,為教師的師德和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5]從教師自身、利害關系人、組織、社會四個層面構建師德建設的系統工程,可以為師德提升、完善、監督、約束、引導、培育奠定基礎,提供框架性、系統性的借鑒與指南。
作者:林祝君1馮學東2段勇輝1工作單位:1.北京政法職業學院2.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 上一篇:廣電局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工作意見
- 下一篇:黨風廉政和反腐敗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