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師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05-09 04:34:56
導語:我國高校師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師德建設效果欠佳。自古以來我國對教育的期望模式為“教書育人”,教師不僅肩負傳授知識的責任,還要在思想、道德方面為學生做出表率。以此作為衡量師德標準的話,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教書”方面,存在如下現象:一定比例的高校教師在校外存在“第二職業”,使得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及精力投入教學活動,對教學工作敷衍了事,造成了老師對教材不夠了解、備課不夠認真等問題,這樣很容易影響在教學中的質量,會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一些教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任職,并未經過系統地培訓,對教學方法、教育心理等專業知識并不了解,使得這部分教師的教學水平無法得到保證,沒有經驗去教導學生如何學習,沒有系統的培訓教學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樣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質量;部分教師由于沒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使所教授的知識是落后甚至是被淘汰的,從而使學生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水平;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對因材施教不夠重視,部分教師照本宣科,一貫而終,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得教學質量及水平難以保證。這樣對學生來說無疑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在課堂中要學習的知識都來源于教師的授課。如果老師們對自己的要求不嚴格,怎么能在課堂中營造學習的氛圍?在“育人”方面,高校中更是普遍缺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如果說老師在課堂中只是給學生講所需要的知識,這樣學生是沒有興趣的。根本就學不到什么知識。對以后的學業也是有著直接的影響。有些高校只重教書,追求科研成果,而輕育人,忽略了師德對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這樣對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有些高校教師并沒有正確的思想政治修養,甚至將錯誤的思想在課堂上傳播給學生,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還有一些教師急功近利,為了能產生學術成果而存在學術不端的行為。這些行為無疑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也很可能會沿襲這樣的做法,不利于樹立正確的三觀和正面積極的學風。當然,我國高校中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地教書育人,為祖國輸送著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對待高校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要正視其存在,并致力于將其解決。
2.師德建設評價機制不健全。有效的師德評價機制被認為應能夠準確反映教師師德水平,并據此予以獎懲。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師德建設評價機制還并不完善,并沒有有效地實現其設計初衷。例如對高校教師的績效考核體系中,更多的加入的是教師工作量、科研成果等可以量化的硬性指標,而教師道德水平、敬業精神,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的正面影響等難以量化的指標則很難加入考評體系,從而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師忽略師德的真正意義所在。這樣做是對教師的一種監督,能夠更好提高自身的修養。與此同時,師德評價體系尚不規范,在師德評價的方式方法、程序步驟等方面都沒有形成科學有效的機制。應該更加規范完善。
3.師德激勵、監督機制趨于形式化。高校師德建設的監督機制存在制度虛設、監督主體不作為的弊端,使得對師德的監督獎懲產生不了實質性作用,更趨于形式化。在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中,鮮有高校將師德水平納入考慮,而違反師德的行為也停留在道德層面,并不涉及法律層面,因此對不利行為的處罰也缺乏依據。師德職業道德有問題的老師,能夠從中吸取教訓,有則改進,無則加勉。師德建設若能與獎懲機制有效結合,對建設高校一流師德水平會有很大幫助,從而更加能營造高校師德的風氣,教師之間能夠互相學習,增加自身的修養。如何將形式化的獎懲機制轉變成有實質意義的機制體系,是師德建設未來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二、加強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的主要途徑
1.改進師德建設的引導方式。高校師德建設要加強宣傳與培訓活動,就學生心理、教學方法等方面展開培訓工作。并且切實開展真正有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從思想上影響教師,使其在潛移默化中鞏固職業道德在心中的地位。需要強調的是,教師職業道德培訓引導要規范化、制度化,且避免趨于表面化、形式化。努力轉變師德引導方式,使其從外部的強制約束向教師自覺的自我約束轉變。使師德培訓教育變為高校教師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高效教師主動審視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進,而非被動地接受理論灌輸,甚至是強制性的命令化規制。真正實現高校教師“教書”與“育人”使命的統一,高校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為學生樹立人品上的榜樣。
2.關注高校教師的心理壓力問題。大學教師不僅是教育者,同時也是研究者,有一些還是管理者。身兼數職使得部分高校教師壓力過大,存在心理壓力無法排解的問題。有了這種心理壓力,高校教師的言行、心理狀態極易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影響。因此,關注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對高校師德建設意義重大。高??梢蚤_設面向師生且保密性良好的心理咨詢室,多組織有利于排解壓力的集體活動等,幫助教師排解壓力,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自己的教學、科研任務,為學生做好榜樣。
3.設立標桿強化激勵機制。在高校中營造師德建設的良好文化氛圍,注重校內輿論的作用。在校內開展教師職業道德的榜樣宣傳表彰活動,使先進人物發揮表率作用,提高整個高校的教師職業道德水平。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推薦,這樣更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同時,對于教師中出現的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要勇于指出并且批評,以反面典型對其他教師起到警示作用。這種現象是要堅決取締的。師德在高校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因素,他們的職業道德在高校中有著帶頭作用。在輿論的傳播媒介上,應突破傳統的傳播渠道,不僅限于電視、報紙等媒介,利用微博、微信等熱門應用的力量,以及微博大V們的社會影響力,擴大輿論的傳播范圍及其影響程度。同時,在對高校師德的鼓勵方面,應注重建立健全高校師德激勵機制,將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對正面積極的師德典型事例、榜樣人物做出表彰,引導高校全體教師向其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
4.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師德評價體系。目前我國高校現行的師德評價機制普遍缺乏可操作性,考評趨于形式化、表面化,考評結果無關痛癢。可以說我國高校尚未建立科學有效的師德評價體系。針對現存問題,我國高校應定期實施教師職業道德考核制度,加強學生在考評體系中的作用,例如定期組織學生對教師職業道德進行匿名評價。從中可調查出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這樣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有利的,能夠促使其更加嚴謹地自我評價。在教師師德評價中定量與定性結合,將考評結果與獎懲制度切實聯系在一起,以加強制度剛性。在評價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把握評價標準的客觀化,評價過程要保護評價人的隱私,評價結果要保證公正公開。
5.強化切實有效的師德監督機制。首先,設立師德監督部門,保證監督部門的獨立性,確保其工作的客觀性。其次,鼓勵群眾監督、舉報,嘗試如網絡微信、微博匿名舉報等新媒體手段,以激發群眾的積極性,營造公開公正的群眾評價氛圍,切實加強監督的可行性。這樣對教師的日常行為規范是有利的,能夠促使其更加嚴謹地督促自己的行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尊重知識,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不斷創新,培育人才是高校、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的重要使命。科技的進步使得教育體系的硬件實力不斷增強,而更加重要的,則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軟實力。高校教師的軟實力不僅僅是指教師的知識水平,更是指教師的道德水平、敬業精神。這是直接影響到學生課堂中可吸收知識的重要性。教師的師德軟實力會對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人格的健全、心理的健康、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產生極大的影響,從而影響到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未來。師德建設是一個重要而復雜的領域,如何將現有的尚不完善的師德建設工作建設得更加科學有效,是一個十分值得不斷思考及研究的課題,需要高校及社會各界共同關注與努力。
作者:冉潔付愛莉單位:北京交通大學
- 上一篇:新媒體下高職道德教育論文
- 下一篇:我國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