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05-12 08:23:54

導語: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建設論文

一、民辦高校教師中出現的師德問題

(一)備課不充分

對于備課投入的多少是一個教師能否上好一門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是一個自我提升和思考的過程,教師只有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備課,才能更好地理解所講授的內容,也才能更好地教授學生。如果教師在課前不進行充分地備課,他對知識的掌控能力就會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是不能教好學生的。

(二)教條主義

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一些教師總是照本宣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將書本上的內容搬到了PPT上,講課的時候,不能脫稿、不能聯系實際,使學生聽起來很是乏味。在大學里,教師本應是傳授思想的角色,可大多數教師還是只能教枯燥的理論,而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不能體現大學教育的特色,使大學教育喪失了它與基礎教育不同的功能。

(三)不積極進行自我提升

如果要當好一個大學教師,就需要不斷地學習與積累,不斷地對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行更新,只有這樣,才能不脫離時代,才能使教出來的學生符合時代的要求。但是,現實中卻是大多數教師,由于對于前途的不穩定而擔憂等因素而不能安下心來做學問,抱著應付的心態來對待教學,這樣其實是對學生極大的不負責任,也是違背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根本和教師的職業道德。

(四)重科研輕教學

民辦高校由于其獨特性,大多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這樣的目標下,本應該是重教學、重實踐的,但是,在現實中卻是學校對科研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對教學的重視程度,因此,造成了一些教師重科研而輕教學的現象。在大多數民辦高校的職稱評定以及教師薪酬的調整制度中,科研所占的比重大多大于教學的比重,而且衡量科研成果的依據就是論文的發表,這樣的體制與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不太符合。因為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將太多的時間放在科研上,必定會減少教師教學的精力,同時,教師不并不代表他沒有思考或者不做研究。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自我的充實和提高,對一些問題進行思考,其實也是一個研究的過程,而且,會把課也上得更好,但是,這些卻沒有辦法用一些具體的標準來衡量,無法放到制度中來對教師進行評價。因此,造成了一些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這樣的現象,對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民辦院校來說,也是一種違背師德的現象。

二、加強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建議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于高校教師尤其如此,因為,它與基礎教育不同,其教育對象是心智已經發育成熟的成年人,在大學期間,他們所受到的教育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影響著他們對于社會的看法,影響著他們將來走向社會以后是否能更好地回饋社會,而是否具有良好的師德是教師能否培育出身心健康并且符合社會要求學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因此,針對以上在民辦高校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違背師德的現象,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端正態度,正確看待學生。雖然民辦高校的學生大多文化基礎不好、自我約束力不強,但是,他們同樣有著對于知識和提升自我的渴望,他們希望能夠在學校里學到使他們以后能夠走向社會的知識與技能。所以,民辦高校的教師首先要改變對這些院校學生的看法,不能認為他們是一群不可教的頑劣之徒,不能認為他們不愛學習就以一種應付的心態來對待他們,不能平時不認真備課,也不積極主動地進行自身的學習與提高。第二,做好備課工作,寫好教案。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嚴廷德教授的手寫教案曾經一度風靡網絡,嚴廷德教授也被學生大力傳頌,學生更為津津樂道的是嚴廷德教授的認真、負責與靜心,而這些正是當下高校教師所缺乏的一些認真的品質。在嚴廷德教授看來:“多媒體始終只是一種輔助工具,如果過于依賴它,反而會讓學生的強制記憶能力、瞬間記憶能力、書寫能力等得不到鍛煉。手寫、板書的方式能夠帶動課堂互動,有利于讓學生回歸傳統、融入課堂。”現在的年輕教師習慣用多媒體做教案,沒有靜心剖析的備課,很少會有人手寫教案,但是,“手寫”其實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能培養人的專心、細心、耐心、毅力等優秀品質,做學問、搞研究都需要沉下心來,耐得住寂寞,慢慢積累文化學養。年輕教師更多地應該學習老教授的毅力、認真、負責與靜心,只有這樣,才能搞好學問,才能教好學生。第三,豐富教學方法。民辦高校的學生,雖然大多文化基礎不好、自我約束能力不強,但是,他們普遍思維活躍、喜歡新奇的事物,他們更喜歡在一些有趣的教學過程中學習知識與技能,所以,針對這些學生的特點,民辦高校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摒棄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應該多與學生互動,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教學,例如: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方式,以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多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第四,積極地進行自我提升。在這樣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平均不到三年,而我們使用的教材卻大多是十多年前的知識,因此,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地吸取新知識,不斷地從各種途徑獲取行業發展的新動態,才能使自己不被時代所淘汰,才能使培育出來的學生更符合時代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沒有課的時候多讀一些書籍、論文等來充實自己,同時關心社會動態,使理論能與實際相聯系,使教學與社會需求等緊密結合起來,這樣,也能使學生受到的教育更符合時代的要求,從而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具有應用型的價值。第五,學??冃Э荚u等制度的改革。對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院校來說,應該改變它重科研、輕教學的考評制度,讓教師更加專注于教學。學校要在教師薪酬、績效等制度上進行改革,讓教師能夠無后顧之憂,安心于教學,將心思多放在學生身上,體現學校對學生的關懷。只有教師把教學搞好了,學校才會有更長遠的發展。

三、結語

高校是知識匯聚與創新的來源地,高校教師是高校傳授知識、科學創新的主體。民辦高校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辦高校的招生數量也在連年增加,那么,為了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就需要一大批致力于民辦教育的高校教師,然而,在高校教師的隊伍建設中,師德建設是其中最基本卻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目前,雖然大多數民辦教師都愛崗敬業、遵守師德,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符合師德要求的現象,針對這些現象,建議民辦高校的教師加強自身建設,端正對學生的態度,正確看待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特點,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來教學,使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在沒有課的時間里,保持閱讀的習慣,通過學習充實自己;關注社會動態,確保理論聯系實際。

作者:李益憶杜洋單位:三亞學院管理學院三亞學院傳媒與文化產業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