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分析

時間:2022-03-27 09:01:40

導語: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分析

摘要:師德師風建設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當前,師德建設存在著教師責任感缺失、學術不端、道德滑坡等問題,阻礙了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因此,要在進一步尊重教師自身發展規律和現代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將師德建設融入教師成長的全過程。應構建“理念-主體-制度-環境”四位一體的規約路徑,即加強政治引領涵育社會主義高校師德師風,在尊重教師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強化教師的道德自覺,完善高校師德考核機制、監督機制、懲處機制,創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優化師德師風,從而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提高師德水平。

關鍵詞:新時代;師德建設;職業理想

高校師德問題一直是備受社會關注的話題。在有關教育工作的講話中,多次提到為人師表的師德要求,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提升新時代教師素質、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首要任務。黨的報告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強調師德師風建設對于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意義。在的話語體系中,“引路人”“大先生”“筑夢者”等詞匯形象地表達了教育工作者對于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與學生成長成才的引領和垂范作用,他進一步號召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既要學高為師,又要身正為范,努力做好“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高校教師師德失范的現象仍屢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高校教師的職業聲譽與光輝形象,對我國的高等教育生態造成了負面影響。加強高校師德建設,應圍繞大學“教育場域”中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給予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一、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師德問題作為我國社會中道德問題的一部分,是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產生的。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逐漸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開放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這種全方位、整體性、結構性、體制性的社會變遷也將高校裹挾其中。社會的快速轉型與激烈變化給高校的教育活動帶來全方位的挑戰與多層面的沖擊??傮w來看,我國高校師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部分教師職業理想信念淡化、責任感缺失,導致師生關系淡漠。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多年來,我國高校教師愛崗敬業、自尊自勵,以高校教師特有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了全社會的尊重。[1]但是隨著社會價值觀的日益多元、利益格局的日益分化,高校教師教育活動的獨立性、自主性、多元化也日益顯現。部分教師受到市場經濟思維的沖擊,將逐利性思維帶入教育教學活動中,逐漸淡忘了教師的職業理想和教書育人的情懷。這種理想信念的淡化造成部分教師的責任感缺失,進而導致師生關系的淡漠乃至惡化。師德的養成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對學生的愛是師德內化的基礎。師生關系應建立在教師以仁愛之心去關心愛護學生的基礎之上。但是當前高校中部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一種“陌生人社會”的狀態,這既不利于教師師德的養成,也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2.部分教師學術不端,給教師形象造成嚴重損害。在當前的高校教育生態中,人們往往將教師科研水平的高低與教師學識水平的高低相掛鉤,這也是高校教師不斷強化科研產出的一大動因。但是,科學研究工作是一個求真求實的工作,是一個不斷探求自然與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找尋真知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教師必須以誠實守信為基礎,以遵從學術倫理基本規范為前提,以追求真理、揭示客觀規律為目標。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高??蒲泄芾碇贫炔粔蚪∪?,教師的科研道德和學風建設不足,因此,有一部分教師未能踏實地投身學術研究,學術工作作風浮躁,學術不端時有發生,有的人甚至違反學術科研倫理、濫用學術權力,造成學術生態惡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教師的光輝形象。3.部分教師道德滑坡,給社會風氣帶來負面影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人的塑造是教師的第一要務,在教書育人的鏈條中居于核心位置?!案咝=處煈搱猿纸逃呦仁芙逃??!盵2]高校教師應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應該用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與學識風范感染學生,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的“大先生”,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和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培養學生成為有德有才之人。但是在當前的高校教師群體中,“授業”與“解惑”可以基本完成,而“傳道”卻未能得到充分繼承。教師的道德滑坡,給社會風氣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二、新時代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路徑

1.加強政治引領,涵育社會主義高校師德師風。推進教育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黨對教育事業、教師隊伍建設的領導權。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強調,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高校師德建設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出發,堅持教育的政治意義與價值,全面落實黨和國家關于高等教育的各種政策、方針、制度與戰略,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上,確保我國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政治方向不動搖,把提高高校教師的專業科研素養、思想道德修養、思想政治素質三者統一起來,使高校教師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堅定的政治方向,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先生”。一是要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力量,涵育社會主義高校師德師風。把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首位,夯實高校教師師德大廈的堅實基礎。要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標桿,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二是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厚植師德建設的根基。自古以來,“學不厭而教不倦”“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等中華優秀傳統師德文化為新時代高校師德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高校教師要善于從中汲取滋養并與現代高等教育相結合,賦予其時代內涵與價值。2.在尊重教師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強化教師的道德自覺。教師是推進教育現代化、提升師德水平的主體。師德建設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不斷學習、反思、重構以及實踐師德內容體系的自覺建構,是對教師職業理想、職業信念、職業道德從“內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變革與完善過程。因此,高校教師師德建設應該在尊重教師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強化教師的道德自覺,充分發揮高校教師率先垂范的引領作用。應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凸顯教師個體德性的主體建構,通過增強教師師德建設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實踐性,實現高校教師的師德成長自覺。沒有教師對師德的自覺踐行,高校師德建設也就無從談起??档抡J為,道德的行為不是產生于強制,而是產生于自覺,達到自律道德,才算真正具有了道德意義。在新時代,要實現師德建設在大學教育場域中落地開花結果,必須促使教師主體自覺自為地參與師德建設,提升自身道德修養。一是要提升教師對師德建設的價值認同。師德建設不是一種“強制要求”,也不是對現有的制度規范的繁衍了事,而是提升學生道德修養的一面“鏡子”,是對學生愛的真情實感,是對學生成長成人的責任,是對教師職業操守的內心認同。二是要提升教師在師德建設中的自我批判性與自我調控性。自我批判性指教師應時刻保持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敬畏與認同,依據自我的“內心法則”與“道德律令”,時刻反思與批判日常的教學行為與教學活動,不斷強化自身對師德之于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的意義的認識,不斷增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自我調控性指教師對師德的“內化”過程是自我調控和約束的結果,而非外在壓力的作用。教師應將社會的客觀道德要求內化為自身的道德需要[3],而且這種內化應是教師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是教師發自內心的踐履。3.完善高校師德考核機制、監督機制、懲處機制,為師德建設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完善師德考核機制。師德作為教師職業道德之應然,是教師行為選擇的“指揮棒”和“調節器”,反映了社會對教育者的價值期待和倫理期許。但只有將這種外在的價值期許轉化為教師的內在要求并外化為教育行為,師德的實踐性才會呈現出來。在教育實踐中,社會對教師的倫理道德期許要通過科學合理健全的考核制度與評價機制來實現。其次,完善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的師德監督機制。當前治理師德失范大多依靠科層制下的行政權力治理生態,往往成本高、效率低、效益差。隨著“治理”概念進入學術界的話語體系中,多元共治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高校師德建設中,推進學校、政府部門、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等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師德管理的制度機制建設,實現師德管理的社會共治,有助于師德治理生態由科層制下的行政權力治理向政策網絡扁平化治理轉變,進而提高高校師德治理實效。再次,完善對師德失范教師的懲處機制。在高校教師師德管理中,既要求教師師德先進、樂于奉獻、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加大對違紀教師的懲處力度,如建立高校聘用教師師德失范的一票否決制度、師德至上制度等。4.創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優化高校師德師風。他律與自律相結合是師德養成的基本路徑。自律要借助教師的主動意識,使其自覺提升師德修養;他律則借助制度規約,體現社會的客觀要求。這就意味著高校師德建設離不開社會向度,即國家與社會都希望通過對教師師德的塑造,使其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重要載體。風清氣正的社會生態也會反過來涵育優良師德,這就需要我們營造師德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應堅持“德法共治”的社會治理方式,創造有利于發揮道德治理作用的現實條件?!耙缘轮螄迸c“依法治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既是實現法治國家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式。在這里強調以德治國,擴展到高校教育場域,就需要不斷強化師德建設,發揮高校教師的道德模范作用,進而引領社會主義新風尚。

參考文獻:

[1]齊琦.正確認識和解決新形勢下高校師德問題[J].江蘇高教,2018,(7).

[2]周堅.全面把握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新坐標[J].中國高等教育,2018,(19).

[3]張蕖.師德的倫理意蘊與師德養成的認識[J].江蘇高教,2019,(4).

作者:李思為 單位:蘇州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