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師德建設挑戰與對策
時間:2022-05-18 11:30:37
導語:中小學師德建設挑戰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小學師德建設過程中出現了過度理想化、空洞化、功利化等問題,凸顯了學校師德底線意識的薄弱、底線思維的缺乏。師德底線是教師不應逾越的行為界限,文章認為,在中小學師德建設過程中要堅持底線,運用好底線思維,并在厘清師德建設底線思維概念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中小學師德建設面臨的困境,提出師德建設過程中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師德底線;底線思維;中小學
一、基本概念厘定
1.師德底線。即教師不應逾越的行為界限,師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簡稱,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處理問題所要遵循的道德上的規范。教師主要有兩個道德義務,一是對自己所教學生有應盡的道德義務。教師自古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不論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在校園活動中,教師都要做好行為示范。二是對整個教師行業有應盡的道德義務。教師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教師群體,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遵守基本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為教育事業盡心盡力。師德底線是教師不可逾越的行為界限與約束,即合格教師絕對不能做什么的界限。2.底線思維。即保證底線的思維方法,底線思維意味著做事要考慮越過底線的后果,要盡自己最大努力避免出現壞的結果。底線思維注重大局,關注事情的未來發展并預知下一步行動,始終對各種準備工作和解決方案持開放態度。教師不僅要堅守職業道德底線,還要具備控制行為方向的前瞻性意識,無論是在自身修養還是在教學實踐中,都要以“底線思維”指導自身言行。教師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預測最有可能出現的打破底線的行為,并深刻認識到一旦打破底線將要面對的批評與處罰,從而堅守底線。
二、中小學師德建設面臨的困境
師德建設是教師發展之根本,本應作為學校建設的重點,但實際上中小學在師德建設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影響了師德建設。1.中小學師德建設理想化。古人推崇“圣人”,追求“道德”與“理想”,導致傳統社會把師德過度理想化,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道德要求。一項關于教師對社會看法的調查發現,70%~80%的教師對于犧牲家庭和親人以及不顧健康堅持工作的師德形象表示不認同,40%左右的教師對長期以私人錢財補助困難學生的師德形象也存在反感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師對當前社會的一些過度理想化的師德形象存在不滿。只講無私奉獻而忽視正常合法的物質利益需求,使得道德要求超出了一般教師可以達到的高度,長期如此,極易使教師背上道德重負。同時,脫離實際的師德標準很容易讓師德建設成為一些領導或教師的做秀,不利于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2.中小學師德建設空洞化。2005年教育部出臺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然而其關于師德建設總體目標的表達較為抽象,顯得高不可及。具體到學校層面,一些中小學在實施方面缺乏經驗,導致師德建設趨于空洞。2019年7月,教育部公開曝光了6起違背師德底線的案例,這些事件給中小學師德建設敲響了警鐘,反映出國家相關文件精神在學校層面未得到貫徹落實的問題。師德建設是學校建設的重點,但一些學校制訂的規則脫離教師發展實際,影響了師德建設的成效。例如,學校為應付上級領導檢查,簡單制訂教師行為規范,卻沒有配套的具體標準和獎懲措施,教師行為規范流于形式,沒有對師德建設起到有效影響。3.中小學師德建設功利化。社會上個人主義、利益主義盛行,一些教師在面對選擇時傾向于自身利益優先,還有個別教師意志薄弱沒能堅守住底線,最終迷失在功利場。同時,社會的一些功利氛圍使得學校師德建設也充滿了功利性,教師可以通過職稱晉升、完成公開課任務等方式獲得許多現實利益,忽略了內在自我道德素養的提升。而師德功利化造成師德底線下移,個別教師為自身利益屢屢在師德底線邊緣試探,無視規章制度,最終造成惡果,對自己、學生、教師群體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此外,對于教師而言,掌握制度所要求的專業技能更能提高自身地位、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也能夠減少面對學校目標和家長期望的壓力,種種因素促使教師為爭取更為實際的利益滿足和地位獲得,而忽略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建設和自身的師德建設。
三、新時代中小學師德建設的實踐
1.師德底線建設需要學校認真落實。近年來,對于出現的種種師德問題,教育部相繼了關于師德建設和違反師德行為的處理辦法等意見性文件。國家了一系列文件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但在中小學師德建設實施過程中,難免會有所偏差,如師德底線不明確,導致文件無法為師德建設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教育部的文件具有綱領性質,學校需要因地制宜,制訂具體措施以落實中小學師德建設,切不可采用“假大空”的過度理想化模式。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強調基準的師德要求,突出德育核心,明確師德底線標準,著眼于實際,制訂違反師德行為的處理措施,并且絕不容忍打破師德底線的行為。2.師德底線建設需要教師自覺堅守。社會的發展促使教師精神趨于多元,也造成了部分教師的道德失衡現象,因此,自覺堅守師德底線是新時代教師的必然選擇。教師道德規范對于師德建設的影響主要通過兩方面完成:一是他律,二是自律。他律包括他人的監督與制度法規約束,它限制著教師的某些行為,使之受到規范和輿論的監督。借助于他律進行教師道德約束很有必要,但師德條例化并不能完全解決當前師德建設困境,最重要的是教師要能夠自覺堅守師德底線。學校應從修正制度入手,營造文明規范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師德提升提供文化引導,促使教師主動修養美德,杜絕打破底線行為。畏懼法律的懲罰而不得不遵守師德始終不如教師自覺完善人格的境界高,教師內心的自我要求比他律更有效,對師德建設能夠起到更持久、更廣泛的影響,所以教師要自覺堅守底線,推動師德建設工作發展。3.師德底線建設需要運用底線思維。底線思維和底線不同,如果僅知道底線在哪里,還不能認為具有了底線思維。底線思維是一種基于底線的思維方式,其作用在于警示教師在問題發生前要懂得預防,防止打破底線的行為出現,并指導教師積極應對,將面臨的挑戰變成機遇,堅守師德底線并尋求最佳結果。不論是中小學師德建設還是教師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都需要運用底線思維。底線思維要求教師一方面關注預防,另一方面又要有所行動,需要教師積極主動地思考師德底線是什么、有什么原因會打破師德底線、觸碰師德底線的后果是什么、怎樣才能避免違反師德規范,從而在師德建設過程中掌握主動權。此外,底線思維要求在確保底線的前提下,向更崇高的師德學習,它不僅要求防范,還要求以實際行動積極向卓越教師靠攏。因此,教師不僅要時刻告誡自己堅守道德底線,還要運用底線思維自覺提升自身的師德素養。
作者:燕茹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 上一篇: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挑戰與優化策略
- 下一篇: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