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與思想道德論文

時間:2022-04-09 09:01:29

導語:社會治理與思想道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治理與思想道德論文

一、在指導精神和原則上,思想道德可在目標及政治層面保證社會治理方式改進的正確方向

提到“社會治理”這一概念,我們會聯系起“國家治理”,在論述國家治理體系時曾闡述二者的關系,“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的這段闡述指出了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一個分支。借助這層關系,我們在研究思想道德在目標及政治層面對社會治理方式改進的作用時不妨參照其在目標及政治層面對國家治理方式改進的作用。2001年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币缘轮螄褪且择R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建設為落腳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并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從上述提出“以德治國”,對“以德治國”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到,把思想道德引進到國家、社會治理領域來,我們強調并希望發揮其兩重作用:第一重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來引導國家、社會發展的方向;第二重則是將思想道德外化為具體規則來規范民眾的行為。第一重作用應是首要作用且為更重要的作用。作為被包含層面的“社會治理”,我們也應看到并重視思想道德在目標及政治層面保證治理方式改進的正確方向。社會治理的目標簡單而言就是促進與維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在促進這一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優秀傳統道德與先進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它所形成的價值理念追求對個人的行為和社會的發展起著看不見的指引作用,并且這種指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個人行為取向與社會發展的最終方向。重視思想道德在目標及政治層面對社會治理方式的改進作用,實質上是在指導精神和原則上,保障社會走向穩定與和諧發展的方向,保障社會治理目標的最終實現。

二、在實踐應用上,通過強化思想道德對行為的約束和規范,思想道德可外化為社會治理的具體途徑

我們對思想道德的定義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維持原則和規范行為。我們對法律的定義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統治工具。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并頒布,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思想道德與法律同作為社會的重要規范,由于法律有特定與詳盡的條文規范,且有一系列完備的國家強制部門和機關的保障實施,因此在我們的思維中,法律更具有現實可操作性。而且因我們更能直觀看到法律的實施結果和作用,所以也更重視法律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的具體途徑作用。然而我們忽略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法律和思想道德皆屬于意識形態領域。我們很容易將思想道德歸納到這一領域,卻很難將法律歸納到意識形態領域是因為,對于法律,大家更容易聯想到具體的法律條文或是法律部門,聯想到具體的強制機關。但我們應該看到,這些具體的法律條文、法律部門、強制機關皆在法的精神下統建,且立法、執法、守法、法的懲處等行為皆需要反映和維護法的精神。因此我們可以說法律規范和思想道德規范的運行都是在意識領域的一定精神統領下開始的,思想道德同法律一樣也可以具體為可操作的具體規范途徑。第二,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并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思想道德觀念。因此我們看到不同的歷史階段,可能思想道德觀念會有差別,從而外化的規范行為也可能存在差別,但我們可以肯定一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皆不缺乏將思想道德意識外化為具體規范,引導社會成員的行為,并對社會成員的行為作出要求與起到規范的效果。舉例來說,中國古代有《三字經》、《弟子規》等,《三字經》將思想道德意識外化為民眾在社會中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包括與統治者之間關系的具體行為要求: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兜茏右帯芬簿唧w提出了學童的生活規范: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F代,我們也同樣將新時期的思想道德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要求,并提出了具體模式讓民眾參照與模擬實踐。如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短短二十字也是針對公民的具體行為提出的規范要求,極具現實可操作性。因此我們不應被法律與思想道德二者執行力度的差別,或是違背二者付出的“成本代價”差別所蒙蔽,忽視思想道德的具體途徑作用。

三、在評價機制上,思想道德建設水平及成果可作為社會治理方式改進效果的重要評價指標

社會治理是一個過程,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過程的有效運行達到社會的穩定、可持續以及和諧發展。這里牽涉到一個問題,即我們怎樣去衡量一個社會是否達到了穩定、可持續以及和諧發展。換句話說,我們用什么標準來衡量社會治理是否科學,是否做到了有效運行。衡量社會是否穩定、可持續以及和諧發展時,我們經常會首先想到并采用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數據。然而,經濟增長只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方面,因此它不能完全代表或完整體現到一個社會的發展程度。從哲學上說,社會現象分為兩大類,物質現象和意識現象,因此我們觀察一個社會,應該全面考察這兩大塊,缺一不可。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國家的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經濟物質得到巨大豐富的時候,鄧小平和黨中央就審時度勢,及時提出一系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在這一系列“兩手抓”的方針中,關鍵是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又多次強調:堅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我們的基本方針。黨的十六大提出“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進一步豐富了“兩手抓”的內容和涵義。并提出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戰略目標,是社會主義精神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環節。精神文明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更直觀體現著社會的發展水平。而衡量社會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通常是社會的思想道德。因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精神風貌總是最先從社會思想道德風尚中表現出來。從這層意義上,我們可以將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因素具體到社會的思想道德水平。社會的發展水平愈高,其思想道德建設狀況也愈好。因此我們在進行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完全可以也更需要將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水平、建設的成果,作為我們是否采用了合適的方法,是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評價標準。在新時期為了促進社會建設和發展,我們提出了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因此我們更需將思想道德建設水平及成果嚴格作為社會治理方式改進效果的重要評價指標。思想道德對社會治理方式改進的支撐作用在實質上體現及發揮了以思想道德的柔和方式展開社會治理,體現了社會治理中“以人為本”的宗旨,并能最大限度協調人民群眾的利益沖突,達到管理與服務相結合,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國內改革各項任務必須牢牢把握工作總基調、宏觀調控思想,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肯定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任何時期,任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在探索社會治理方式改進的過程中,極需重視及發揮思想道德對其的支撐作用。

作者:向婷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