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德育課情感教育研究

時間:2022-09-25 02:43:33

導語:職業學校德育課情感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學校德育課情感教育研究

基于中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中職學生思想品德與行為規劃的引領教育工作,直接關系到其今后的就業以及發展。中職學校是社會各類實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在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強化情感滲透,幫助中職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對于中職學生的成長成才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使情感教學在中職德育教學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針對中職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身心特點,結合德育課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發掘。

一、依托德育課程,引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

在中職教育工作中,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基礎不牢固等問題普遍存在,社會上盛傳的職業教育無用論,使許多中職學生對其今后的就業以及發展充滿了擔憂,認為自己將來難有大發展,缺乏奮斗的激情。針對中職學生的這一現狀,在德育課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規劃,引入鮮活案例,沖淡學生心中的焦慮,重樹學習信心。例如,閱讀新聞報紙經常發現,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許多企業高薪聘請專業技術人才而不得,某企業為了聘請熟練技術人員提出了年薪五十萬的豐厚待遇。通過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證明職業學校學生的發展前景是明朗的,中職教育為社會培養出的優秀技術人才,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經過這樣的思想開導,中職學生對于職業教育的定位,自身發展方向、職業規劃有了充分認識,學習心態也將悄然發生改變。

二、引導學生團結互助,和諧友愛

中職學生多處于青春發育的關鍵時期,其個性鮮明,思維活躍,但這一階段的學生也容易沖動,在出現問題時,思想極易出現偏差。同時,少數中職學生爭強好勝,遇事喜歡逞強,同學之間不懂包容與友愛,難以融洽相處?;谶@一現狀,在德育課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地開展情感教育,通過情感滲透的方式,使中職學生了解到,在中職學校中,大家可以匯集在一個專業,甚至一個班級,一個宿舍學習是人生難得的緣分,當走入社會后,回憶起自己的讀書生涯,這些與同學之間學習與生活的經歷將成為難能可貴的財富,因此,應當珍惜同窗情誼,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在德育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穿插一些活動,引導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優勢互補,一人有困難,大家一齊伸出援助之手,推動學生情誼的發展,也是推動德育課情感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帶領學生學會感悟生活

許多中職學生,自出生后一直享受著優越的物質生活,由于社會經驗有限,對于生活的領悟較少,對于社會、生活、家庭等都缺少感恩的心理。在中職德育課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中職學生的生活環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長輩的生活環境與自己的生活環境進行對比,體會其中的差距,從而增強對生活的感恩,以及對家庭、父母、社會的熱愛之情。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德育課中,帶領學生回顧改革開放初期的生活環境,與現代生活的社會環境產生鮮明對比,可以通過數據圖表,對國民生產總值、基礎設施投入等數據進行對比,也可以通過影像資料等,還原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面貌。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相互交流,發現自己家庭飲食、交通工具、居住環境的變化。通過多種素材的分析與發現,使中職學生感受改革開放的成果,感悟社會的巨大進步,增強學生主旋律的思想理念。

四、強化感恩教育

在中職德育課得教學中,強化感恩教育,是為了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滲透,培養中職學生寬容禮讓、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重視“孝道”的滲透,以孝文化對中職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感恩之情,感恩父母長輩為其學習成長無私的付出,為其創造了良好的生活條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父母做過哪些工作,如何辛苦勞動掙錢,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生活付出了哪些辛苦。許多中職學生家長來自于農村或者生產一線,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中,需要頭頂炎炎烈日,在工廠流水線上需要日夜操勞,付出的努力都是為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通過引導學生滿懷情感的回顧父母的辛勞,激發學生內心的感恩之情。

總而言之,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是為了幫助新時期的中職學生更好地體會生活,感悟生活,并通過教師的認真教學與引導,端正思想道德觀念,認識到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同學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意義。每位教師都要認真研究與探討創新情感教育方式,通過恰當的手段,推進德育課教學效率的提升,促進中職學生更快更好地發展。

作者:程麗萍 單位:婺源縣鄣公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

參考文獻:

[1]李秀英.試論新時期中職德育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信息,2012(3):371-373.

[2]顧衛平.新時期中職德育教學中學生情感培養之初探[J].成功(教育),2012(22):247.

[3]趙秀東.淺析中職德育課在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作用[J].職業,2016(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