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下道德探索

時間:2022-01-01 03:30:39

導語:網絡輿情下道德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輿情下道德探索

本文作者:王燕紅工作單位:集美大學

網絡輿情環境下大學生道德失范原因

(一)客觀因素———網絡輿情環境自身特點網絡作為現今社會一個承載輿論情況的公共平臺,已經成為輿情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最重要的渠道。作為社會輿情的直接反應,網絡輿情的特點十分顯著:一是突發性且傳播速度極快,一個熱點事件、一種情緒化的觀點,一副奪人眼球的圖片,甚至是寥寥幾字的微博,就可以成為點燃一片輿論的導火索。當某一事件發生的時候,不需要任何預兆或準備,網民可以第一時間在網絡中自由地進行意見表達,個體意見可引起網友間思想上的相互認同或碰撞,從而形成強大的輿論勢力。二是網絡覆蓋面廣泛,不受地域控制,網民身份隱蔽,因此傳播內容隨意、主觀性,偏差性,價值觀多元化,輿情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大學生本身即是網絡平臺的重要群體,對于熱點事件等輿情內容有著密切的關注,并且反應迅速,因此在輿情內容出現偏差時,大學生道德失范行為即有可能發生。(二)主觀因素———大學生自身特點在迅速發展的網絡時代,大學生群體已成為網絡活動的主力軍。而作為大學生群體,正處于身心發育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增強,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較弱,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在形成階段,又還沒有完全形成,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輿情環境、面對網絡平臺充斥而來的各種信息,對輿情內容的是非判斷、價值取向判斷,還沒有足夠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其行為極易受網絡空間的輿情內容影響。網絡中的淫穢、反動等污染精神的信息、帶有主觀偏差性的輿情內容會導致大學生價值沖突,使其價值取向多元化,從而弱化了主流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教育功能;同時大學生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尤其對現實社會的一些不正?,F象極為敏感,從而行為出格,演變成引發網絡道德危機中的一員,或升級為網絡罪犯。網絡行為道德失范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網絡輿情環境下大學生道德失范對策

(一)加強網絡輿情監管網絡輿情紛繁復雜,因此網絡輿情監管工作應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并將監管工作納入到高校日常管理中來,嚴密部署,切實保障監管實效。加強網絡輿情監管,首先,要做好監管制度建設,可以實行網絡平臺和領導雙重負責制,即“網絡平臺運營者負責、主管領導負責”的辦法實行責任追究制,一旦出現輿情造成的嚴重后果,應追究責任人相應責任。當然,在日常監管過程中,我們更要重視預防機制建設,重視預防和及時發現個體大學生失范行為,逐步補充完善輿情引導系統、組織協調系統、應急管理系統等,從而在制度上保障網絡輿情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其次,明確分工,各個網絡平臺負責各自信息管理,高校領導統一指揮協調,防止問題堆積和矛盾擴大,防止主觀偏差的信息擴大傳播。各個網絡平臺明確一位領導同志具體分管,同時確定一名同志為輿情信息管理員,負責網絡輿情的日常監測,定期對各個網絡平臺的輿情信息進行分類整理,提供輿情監測分析報告,保證第一時間對輿情信息引導反饋,以達到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輿情信息,預防道德失范行為出現。(二)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責任意識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層出不窮,網絡道德責任意識教育提上議事日程。社會責任感是一個人道德素質的核心要素,責任作為道德素質的核心要素,在整個道德規范體系中居于最高的層次,并對其他道德要素起著統攝作用。大學生只有以責任為前提、以道德為基礎,才會有“德”可言,表現在: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等等方面;面對一個網絡事件或熱點問題時,大學生在參與事件或發表意見時,首先應有的是網絡責任意識,在高校及時有效的輿情引導下,大學生應認識到即使是隱匿身份的網絡環境中同樣具有社會責任的義務和權利,對自己的網絡言行,應時時刻刻受到道德行為規范的約束。(三)構建輿情德育的“微博”新平臺如今互聯網迅速發展,網絡新形式不斷更新換代,如在博客、QQ、網絡游戲、社交網站上交友等之后,新型網絡形式———“微博”登上了網絡舞臺。近些年微博的用戶數量迅猛攀升,影響力不斷擴大,甚者有人稱之為“微革命”。而在這場“微革命”中,大學生善于接受新事務,喜好新形式成為了主角。因此教育者應與時俱進地采用微博新平臺,開展大學生德育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防止道德失范行為。首先,更多的青年大學生愿意將思想真實地表達在他們的微博中,教育者通過關注大學生的“微博”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具有針對性、靈活性,學生更易接受,從而達到更好的德育效果。同時,教育者也可開通微博,讓自己的生活方式、觀念呈現在“微博”中,吸引學生點擊,從而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引導。其次,通過學校官方微博、院系微博、班級微博、社團微博、后勤微博等交流平臺與學生互動,以第一時間掌握不同群體大學生各自的輿情動態,及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及引導,以幫助大學生客觀認識各輿情信息。另外,應加大微博信息的監管力度。微博信息量大,信息簡單容易,某些煽動者不時制造一些謠言擾亂校園的正常生活,而在突發的重大社會事件中,謠言往往又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因此,高校應加強網絡輿情監管同時要加大對校園微博文化的監管,提高對信息的敏銳度和洞察力,對學生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動態及時進行疏導,防微杜漸,預防和規制道德失范行為。(四)豐富創新校園文化,培養大學生道德情感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豐富創新校園文化建設,能有效地充實大學生的課余生活,能更好地提升豐富大學生道德素質和道德情感。一方面高校要開展主題鮮明、具有積極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大學校園高尚的向上的人文環境,使大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消除緊張、壓抑、空虛情緒,提升境界,陶冶情操,避免在輿情環境下出現道德失范行為;另一方面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結合起來,弘揚社會主旋律,讓健康、積極、活潑、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占領校園文化陣地,堅決抵制錯誤、消極、頹廢、偏頗的觀念的滲透影響,這有助于激發大學生培養道德情感,加強道德修養,提升道德境界,完善道德人格。(五)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我國的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著較多的不足,大學生的法制觀念淡薄,法律知識匱乏,在網絡輿情環境下,大學生涉及到的網絡生活又方方面面,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等,很大一部分道德失范行為都有可能觸碰到道德的底線———法律,涉及違法犯罪行為,因此法制教育能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我國社會主義道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緊密結合新的實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致力于形成平等友愛、團結互助、和諧共進的人際關系。而這些道德內容,絕大多數都鮮明地體現在我國法律體系如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收養法、婚姻法之中。因此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學習法律知識,是預防和減少大學生道德失范行為的有效途徑。具體而言,以當前社會實際情況為背景,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切實開展基礎法律知識教育,結合當前典型的青年學生違法犯罪的案例,采用模擬法庭、心理分析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提升各專業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的興趣,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氛圍中得到教育,做到知法、懂法,并在網絡輿情環境中做到自覺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