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職業道德構建
時間:2022-06-26 02:51:23
導語:青年教師職業道德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所謂職業道德,就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工作或勞動過程中,所應遵循的、與其特定職業活動相適應的行為規范[1]。而教師職業道德把其內涵限定在了教育領域,即指高校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的思想品德,是在高校教育職業活動中,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社會集體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它從道義上規定了高校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應該以什么樣的思想、情感、態度、行為去做好本職工作,為社會承擔義務[2]。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在教育活動中判斷教師教育行為優劣的標準,從而協調各種關系使教育活動達到平衡狀態。早在我國古代就對教師職業道德操守進行了多維度的闡述??鬃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為人表率,才能讓學生信服。韓愈的《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闡述了教師的職責,不只是簡單的教書匠,還要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及主動學習的可貴品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孔子更是從兩個方面對教師的職業做出來闡釋,不僅要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樹立終身學習觀,還要對學生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可見中國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教師的自律和反思精神讓我們深刻的理解了教師職業道德的真正內涵。
二加強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意義
(一)提高青年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
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師的職業道德又是教師素質的靈魂,因此,加強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對提高整體教師隊伍素質水平具有重大意義,教育部《關于新時期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強調要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促使教師自覺履行《教師法》規定的義務和職責[3]。因此,高校要培養一批符合教師職業道德的又“博”又“專”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就必須加強高校師德建設,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這對于高校完成自身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具有重要意義。
(二)加強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保障
培養人才是高校的主體功能,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對、思索與完成的基本命題。而這一命題實現的關鍵就是教師如何完成教書育人的職責。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逐漸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能否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取決于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示范和影響,高尚的師德對學生的影響和教化是其它方式都無法代替的,這種隱性的影響往往更直接,更深入人心[4]。也可以說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優劣對教育的成敗及輸出的人才質量都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只有提升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才能保證培養的人才質量。
(三)改善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現狀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環節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把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定義為“中國夢”。毫無疑問,要實現“中國夢”,就離不開教育的助力,因為教育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所以,要實現中國夢首先要實現教育夢,教育夢實現的關鍵點在于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而高等教育是否能高水平的內涵式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發展水平,只有抓好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升其自身道德修養,才能以良好的人格影響學生,為社會輸送品學兼優的高素質人才,使中國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承和發揚,這種隱性影響必將產生強大的正能量,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三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一)政治信仰和職業理想迷茫
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高校青年教師的政治信仰易受到侵蝕,部分青年教師出現師德滑坡現象,有些青年教師動搖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政治立場不堅定,崇洋媚外思想有所抬頭,課堂上鼓吹國外經濟和政治體制的完美無暇,貶低本國的經濟實力,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5]。還有一些青年教師職業理想模糊,在本職崗位上不思進取,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也沒有自我衡量標準,“混日子”現象屢見不鮮。思想和信仰是行為的向導,如果思想信仰出現了方向性的偏差,必將會影響高校的教學質量及人才的培養規格。
(二)職業認同感低,服務意識淡薄
高校部分青年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低,不再把教師的職業當作事業經營,而是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涌現出許多新興崗位且薪資豐厚,青年教師由于經不住誘惑,厭倦本職工作,不思教學質量的精進,覺得前途渺茫,甚至很多優秀的青年教師跳槽到單位工作。而在職的部分青年教師教書育人意識淡漠,無私奉獻教育事業的精神減退,狹隘的功利主義充斥著教育教學工作之中,損害了高校教師的聲譽。
(三)學風浮躁,科研動力不足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操守的優劣往往取決于學術道德水平的高低。當前,高校學術功利化思想泛濫,而高校青年教師則是重災區,學術道德滑坡,學風浮躁現象層出不窮,學術誠信出現危機。而學術造假、抄襲剽竊他人科研成果、“注水文憑”、“導師經濟”等教育黑箱現象沖擊著高校學術道德的底線,嚴重阻礙了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更違背了教育改革的初衷。
(四)教師關系緊張,協作意識不強
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是某個專家可以左右的,應該是全體教師共同合作的結果。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之間的協作至關重要,而現實中由于自私狹隘的價值觀作祟,部分青年教師不能和諧相處,在職稱評定和課題申報等關于個人利益的活動中經常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對彼此之間產生的摩擦不能容忍,在同事面前相互詆毀,使工作無法順利完成,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工作氣氛緊張,這樣就嚴重破壞了教師之間的合作關系。而缺乏對同事間的尊重與合作,就難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四加強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加強高校青年教師自身職業道德修養
(1)加強高校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
高校青年教師與學生年齡相近,易于溝通交流,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影響較大,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示范引導作用。為了加強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素養,促進青年教師全面發展,中組部、、教育部黨組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的頒布為加強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和方向指導,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各校以《意見》為依據,創新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途徑,大力開展青年教師社會實踐活動。全方位多角度的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及時更新形式政策教育,另外,加強對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領導,跟進相應的配套措施,構建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2)提高高校青年教師的專業素養
專業素養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專業素養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青年教師由于閱歷淺、經驗不足,要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只有樹立的知識的“權威”,才能順利的完成教學。專業知識包括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要求教師既要掌握所授學科知識,還要掌握與此學科相關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只有做到“專攻”與“博學”,才能形成較高的學術造詣。高校青年教師僅僅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有專業能力,這也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要求。那么,在此傳遞的過程中就需要青年教師具備三方面的能力:教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教師不僅讓學生全面成長,自己也要不斷精進,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這樣才能做好本職工作。青年教師在完成自己科研成果的同時還要管理好自己的班級,統籌好教學與科研的安排,使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給教育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教師要學會運用PPT、CAI、網絡等先進的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節省人力、時間來進行教學優化研究,這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師的雙專性是教師之所以為師的關鍵。提高專業素養也是加強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因為教師職業道德形成和發展是滲透在專業素質的養成過程中的。
(二)優化內外環境對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形成的影響
(1)凈化社會環境,形成正面的社會輿論
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影響和制約著教師道德水平的提升,要加強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就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良好的社會輿論就是要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氣,提高高校青年教師對本職工作的歸屬感,激發其工作熱情和主動性。以高尚的師德典型為示范,宣傳優秀青年教師的先進事跡,形成良好的輿論評價,提高社會各界對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的認同度,讓高校教師的職業成為社會尊敬的工作。
(2)優化校園文化環境,促進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習慣的養成
高校校園是青年教師開展工作的重要場所,所以,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的養成就對校園文化環境提出了要求,只有豐富校園文化環境的內涵,教師在其中耳濡目染,才能自覺內化為符合職業道德的意識和行為。增強校園文化的視覺和聽覺符號輻射功能,就要充分發揮校報、廣播、櫥窗、LED顯示器、雕像,校園網等媒介的宣傳作用[6],強化對師德內涵的理解,努力營造重德養德的濃厚氛圍。另外,為青年教師開展校訓校史的教育活動,搭建青年教師與高尚師德典型人物的溝通交流平臺,以此來增強青年教師對校園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另外,還要積極開展青年教師文化娛樂活動,例如,開展教師的“三新四新會”,素質拓展訓練,“社會實踐分享會”來增強社會責任感。舉辦青年教師新文化主題交流會,師德知識競賽來增強教書育人的使命感。通過校園文化的引導和感染,陶冶高校青年教師的道德情操,促進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習慣的養成。
(三)健全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培養的保障機制
(1)優化青年教師的崗前培訓機制
高校青年教師的崗前培訓是為了使其更好地履行教師的崗位職責,同時也是保障青年教師順利實現角色轉換的重要舉措。在教師崗前培訓的課程中首先要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其中《教師職業道德論》的課程對教師師德標準進行了系統的闡述,為高校青年教師的行為提供了理論依據[7]。另外,在崗前培訓中也可以開展角色實踐課堂,讓各種師德失范現象重現,然后請優秀教師現身說法或正面視頻事例糾正,加強青年教師對職業道德內涵的理解。培訓結束后,讓青年教師把自己應履行的職業道德行為寫入教案的第一課,以此監督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學行為,增強青年教師的職業責任感、教書育人的使命感。這些隱性課程對青年教師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具有深遠的影響。
(2)完善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監督考評機制
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主要靠自身的修煉和覺悟,但也少不了制度化的監督和考評。所以,高校要根據教師整體職業道德的發展狀況,建立和完善師德建設的監督機制,建立教師職業道德監督小組,小組的督導人員由具有權威的領導班子組成,定期聽取來自各方面的評價意見,對教師招聘、教學、評價和考核等環節出現的師德問題及時有效的進行處理,這也是培養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途徑。《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推動高校師德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各地各校要根據《規范》要求及時對本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表現進行考評,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規范、學術研究規范、校外兼職兼薪規范等配套政策措施,為師德劃“紅線”,對于違反教育原則的行為要嚴肅處理。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很難進行量化評價的,所以各地制定的師德考評辦法要以教師違反道德的關鍵性事件為考核要點,把師德考核與打破教師“鐵飯碗”的教師資格定期認證注冊制度相結合,并對師德實行一票否決制[8],此舉通過高壓態勢守住師德底線。另外,還可以建立“全國不適任教育人員通報查詢系統”,建立師德失范案例黑名單,實施全國各校聯網可查,不適合任教的教師資料上傳網上,師德失范嚴重者,其它學校不得二次聘用,此法一旦有效實施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高校青年教師的自律意識。另外,在實施師德考核過程中要注意“尋租現象”,在師德考核的嚴厲執行時,就會迫使青年教師尋租,如托人找關系、塞錢等現象,所以對負責實施考核的人員也要有相應的制度約束,只有做到“上清”才能“下廉”,保證相關制度真正落實。
五小結
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工程,這就需要高校各級部門各司其職,協調一致,以《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以及《關于新時期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為重要指導文件,健全師德建設的長效保障機制,優化高校青年教師隊伍,為我國可持續發展輸送高質量的人才,引領社會道德建設的新風尚。
作者:趙曉穎李化樹工作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 上一篇:城市建設的意義和對策
- 下一篇:生態試驗區的財政政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