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專業學生職業道德論文
時間:2022-05-09 04:50:50
導語:保險專業學生職業道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保險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保險職業道德的意識不強烈,導致了行業的誠信危機。保險專業學生、保險人和保險業管理者對職業道德的認識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根據對在校500名保險專業學生的調查問卷顯示,他們認為畢業之后進入到保險公司工作,最重要的目標是高薪,占比高達81.5%;其次是實現自我價值,占比15%;而是否應該遵守保險職業道德,他們認為首先要實現業績,占比高達95%,其次是進行誠信經營,占比僅為2.5%。由此可見,在保險專業學生看來,從保險業務中獲取高薪,做出業績是核心,至于采用何種手段,他們表示并不重要。在保險人隊伍中,年齡和素質不等,保險業務一般首先通過熟悉的人開展。在保險消費者眼中,保險人的信譽并不好,因為他們會想方設法甚至不擇手段增加保額。保險業的管理者們,因為行業競爭激烈,業務壓力很大,對業務能力的關注遠大于職業道德,因此,整個保險行業的誠信問題越來越嚴重。保險行業信任危機的產生,是各種因素合力的結果。首先,互聯網時代經濟利益至上,道德底線淪喪,人們為了獲得利潤甚至不擇手段。在目前我國的保險市場上,由于國家信用管理體系制度的不完善,信用的保證主要是基于人的倫理道德要求,因此,企業和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驅動下,出現利己主義行為,產生違反原則等道德風險,這是保險領域產生誠信缺失的重要根源。另外,對于違背誠信的行為,法律上的懲罰規定尚不完善,經濟上的懲罰力度不大,誠信監督主要體現為道德的自律及有限的輿論監督,信用法規建設滯后,使得企業誠信體系建設缺乏規范化程度高和可操作性強的運作規則。近年來,隨著我國監管制度的日趨完善,中國保監會對保險行業的監管力度進一步提升,有力地推動了業務的快速發展,市場體系的漸完善,但依然存在體制不健全和監管不到位的地方,導致保險公司信用水平不高等諸多問題。其次,保險行業重保費輕管理,導致對職業道德的重視不夠。在許多保險公司內部,經營思維仍然重保費收入,追求短期利益,上級公司對子公司的考核體系主要集中在業務水平而非誠信度,這嚴重存在“重保費規模,輕管理”的不良傾向。公司管理者和保險從業人員為了獲得更多的業務收入,許多時候不會顧及章程條款,鋌而走險,在銷售保險產品時,人甚至存在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由于對保險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整體素質偏低,流動性大等因素,保險公司沒有建立完善的約束制度,導致保險行業消費者的投訴增多,方式多元化,維權意識空前高漲,誠信問題堪憂。同時,消費者購買保險產品之后,理賠難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保險公司在理賠的時間,質量上都存在一些不足,應該在公開理賠流程、縮短理賠周期、簡化索賠手續、提升客戶體驗做出更多努力。第三,高校保險專業對職業道德的教學內容單一,與行業結合不夠密切。目前開設了保險專業的高校,保險職業道德教育大多設置在兩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進行,這些思政老師大多沒有專門的保險公司從業經驗,對保險行業的特征和實踐中可能出現的誠信問題認識不是很深刻,導致教學過程單一,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因此,如何將大學保險專業職業道德的教學與公司、社會的需求零距離,無縫對接,培養一批不僅業務水平好,而且職業素養高的新一代保險從業人員成為當前高校保險專業教學的重要目標。
二、改革完善保險專業學生保險職業道德培養的方案與路徑
誠信是企業的生命?!敖洕娌皇巧畹娜俊?,道德作為特殊的生產性資源具有獨特的經濟價值,不僅體現在創造使用價值的過程中,也體現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現代企業的經營實踐,全面印證了道德與現代經濟的這種正向價值關聯。
道德作為人性化產品設計的靈魂、縮短單位產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重要因素、市場信譽之源、激活有形資本的特殊資源和理性消費的引導或約束力量,對價值增值和財富增長起著獨特的資本性作用。因此,加強保險職業道德是行業發展的根基,對未來保險職業人才的職業道德培養迫在眉睫。
(一)學校與公司對接,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校企合作
保險專業應該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符合保險行業需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具體培養方案如下:第一,《保險職業道德》課程的開發和優化。這門課程從理論層面對學生講述保險職業道德的含義與對未來從業的重要性。在教師啟發下,指導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認知判斷,自主獨立分析、評價和決策。第二,加強學生情感體驗,重點抓好對學生“信”的培養,即把保險職業道德知識內化為信念。誠信意識需要得到廣泛的普及,這不是一種思維,而是一種自覺的理念。要想方設法純化學生對保險行業的職業道德情感,塑造學生的職業道德信念,校企雙方應創設形式多樣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交往等情境中進行職業道德情感體驗,內化道德規范。第三,讓學生積極進入保險公司進行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假期,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和社會實踐,進入保險公司鍛煉體驗,是培養其優良職業品質的另一重要途徑。目前保險專業學生的培養方案,大學本科一般采用3+1模式(即學生在校理論學習三年,進入公司實習一年),職業院校的??埔话悴捎?+1模式(即學生在校理論學習兩年,進入公司實習一年)。這樣從理論到實踐的培養方式,基本實現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的目標。
(二)讓學生樹立消除企業與消費者之間零和博弈,構建雙贏局面的理念
不管是保險行業還是非保險行業,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都可能會出現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零和博弈,即企業認為消費者的權益多了,企業的利潤就會減少,反之,消費者會認為企業的利潤增加的前提是減少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實際上,這兩者之間并不會存在必然的聯系,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是可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的。近年來,保險消費者保護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消費者維權方式、手段呈多樣化趨勢,隨著《消費者權益保護(修正版)》將金融消費明確列入保護范疇,保險行業受到消費者更多的挑戰。因此,保險行業應該樹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理念,在處理客戶關系方面,企業從重視如何吸引新的客戶轉向到全客戶生命周期的關系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放在對現有關系的維護上。在對保險專業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上,一定要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消費者這一群體的特殊性,以及他們將面臨的環境,以更好的姿態面對。
(三)將保險職業道德上升到保險倫理,作為企業文化載體,融入到整個企業發展之中
保險專業學生在校期間都開設了企業文化和的課程,這給學校對這些學生的培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保險公司的企業文化應該在此四個層面上全方位地落地生根,任何一個層面的游離和環節的脫鉤都是不利于文化統一性建設的,因而也不能有效地實現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和悅納,社會對企業文化的褒揚和傳頌。此外,還應該將保險職業道德的教育上升到保險倫理的高度,保險是一種制度性的互愛共濟機制,充滿了強烈的倫理精神;保險以“四理”,即數理、法理、心理、倫理為理論根基,目前國內有關保險類書籍每年層出不窮,與數理、法理、心理有關的保險圖書也汗牛充棟,各個領域的倫理學著作也不缺乏,如《災害倫理學》、《生命倫理學》、《醫學倫理學》《金融倫理學》等,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本國內保險倫理學著作或教材,這個空白應該獲得填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深層次的在企業文化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的精髓。200余年來,中國保險業曲折前行,或在舊時代風雷激蕩的夾縫中喘息,或在新中國政策制度的搖擺中徘徊,雖然改革開放新時代的來臨賦予了保險業發展空間和生存土壤,但各種制度和政策掣肘因素總是如影隨形?!靶聡畻l”把保險業推到了前所未有的社會經濟發展體系中的戰略高度,對保險業服務國計民生事業寄予了從未有過的厚望,也對保險業應盡的義務、應承擔的歷史使命作出了明確的界定。保險專業學生將成為承擔這種歷史使命的重要力量甚至中流砥柱,而培養他們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將是他們承擔上述歷史使命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在此基礎上,使他們成為具備誠信守法,具有創新思維和能力等“成功的品格”的合格保險行業職業人才。
作者:劉亦明單位:保險職業學院
- 上一篇:公務員群體職業道德論文
- 下一篇:CBA運動員職業道德論文
精品范文
10保險公司業務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