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德育建設論文
時間:2022-05-17 11:51:00
導語:世紀之交德育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時刻!它不僅是新世紀的開始,而且是新的千年紀元的起點。不論過去和未來,不是每個世紀的人們都能遇上千年轉換時刻的;而我們這些在當代生活著的人們,卻有幸遇上這千年輪一回的時機。
2000年,作為未來的象征,它影響著人們的心態,激發著人們對它積極的思考、謀劃,引發起人們對它美好的憧憬與向往。
對我們國家來說,從現在到2010年,正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黨和國家制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描繪了宏偉藍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我們實現教育現代化設計了遠景目標;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為我們制定了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行動綱領。在這樣的背景下,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我國德育的發展,思考德育改革和德育現代化問題,認識它的意義,謀劃它當前的改革,設想它未來的發展,是很有必要的。
一、迎接未來要做的最好的準備
迎接未來世紀要做什么樣的準備?科教興國,教育為本。迎接未來不抓科技不行,抓科技不抓教育不行。抓好教育,要抓好科技教育,又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保證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鄧小平早已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回顧歷史與現實,展望未來的發展,我們將能更好地理解鄧小平這一論斷的深刻含義和深遠意義。以往的國際競爭,主要是戰爭形式,強國以炮艦手段,掠奪弱國。未來世界范圍內,仍有競爭,但主要是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市場就是“戰場”,商品就是“武器”。要在競爭中取得主動地位,就要提高人的素質,生產出精良的“武器”。為此就要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就必須要依靠教育,依靠道德教育、依靠科技教育。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幾乎不約而同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改革上?!盵1]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作出論斷:誰掌握了21世紀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迎接未來要做的最好準備,就是抓好教育,包括科學技術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對科技和教育(包括德育)作用要重新估計,不能靜止地、停留在當前的視野內去認識,而應以發展的眼光,從未來的視角去認識。我們既要看到當前條件下科技和教育在生產中的巨大作用,更要看清它的作用隨著時間推移與日俱增的發展趨勢,既要看到當前,更要看到21世紀。21世紀,一個“全新文明”即知識社會的文明,或信息時代的文明,在世界范圍內將或遲或早地展現在各國人民面前。未來學家托夫勒認為“第二次浪潮體力型經濟”將過渡到“第三次浪潮智力型經濟”、“超級符號性經濟”?!爸R的作用、意義和本質發生根本變化”。知識(廣義知識包括數據、信息、意象符號、文化、意識形態以及價值觀)成為“經濟的主要資源”,最重要的財富形式不再是“物”而是知識,高科技工業中機器和產品,其作用的有效性“以月或星期來計算”,“速度經濟”將取代“規模經濟”。知識信息的發展和分配,將成為人類主要的生產活動和權力活動。[2]“知識的重要性將隨著時間的每十億分之一秒的推移而增加”。[3]與此相關的,教育的價值日益重要。美國學者劉易斯在論到21世紀教育時指出:工業時代的推動力是能量(石油、煤、原子能),信息時代的推動力是信息;教育在工業時代是陪襯,在信息時代是基礎。[4]但我們不能把教育僅僅理解為科學技術教育,還應包括思想道德教育。連托夫勒也認為,廣義的知識包括“文化、意識形態、以及價值觀”,“金錢萬能”,將被“知識就是力量”所代替,輕視知識作用,對財富的“物質至上主義”,“除了職業教育外,其他教育都是浪費”,“文科和生意成功毫不相干”等觀點都是錯誤的[5]。21世紀的競爭,不僅表現在知識、智力方面,也表現在理想、道德方面。我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現代化,不是“西化”,尤須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我們認為只重科學知識教育,輕視思想道德教育,只重視科學素質教育,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等,都是錯誤的。
重視德育已是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趨勢。1989年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就提出了“學會關心”,會議總報告的題目就是《學會關心:面向21世紀的教育》。面臨當代經濟和科技發展中帶來的種種全球性問題,會議認為:教育的使命是要培養未來一代又一代新人,使他們關心這些全球性問題,具有面對這些問題的責任感、意志、信心、素質和能力,使他們從只關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來,“關心社會和國家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利益”,“關心地球的生活條件”,“關心他人”,“關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關心其他物種”,“關心真理、知識和學習”,也“關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從為私人利益而學習轉變到強調為公眾利益學習”,因此決不能誤以為到21世紀,只要科技教育,德育就不那么重要了;也不要誤以為只有我們才重視德育。各國人民都“需要一個與21世紀相適應的教育哲學。這包括一個新知識觀和學習觀,一個與21世紀相適應的倫理規范和一個對待21世紀教育的地位和新的政治和經濟道路”。[6]
二、當前的德育改革與德育現代化
社會是個系統整體,社會現代化是整體中各要素的全面進步?,F代化包括社會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當然也包括德育現代化。德育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既要保證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方向,又是推動整個現代化的力量。德育的現代化,要求德育改革,德育現代化與德育改革是同一過程的不同方面。德育要現代化必須改革德育,改革就是按德育現代化的方向、要求去改革,改革就是為了德育現代化。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我們的德育(包括德育學科)發展也開始了新的歷程?,F在的德育已經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德育了,而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以市場經濟為中心,由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諸方面要素共同構成的社會環境中的德育。特別是現代社會中經濟體制的轉變、科技的迅猛發展、教育現代化的實施,決不能誤以為可以淡化德育,恰恰相反,這一切賦予了德育以嶄新的意義,并向德育改革、德育現代化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它必然要求德育思想的轉變,必定引起德育地位、德育功能、德育價值的變化,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和課程、德育方法和形式,以至整個德育體制的改革也勢在必行。這也是現代經濟、現代科技發展對德育論研究提出的一系列新課題,而現代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發展,也為德育改革和德育現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科學理論和現代技術基礎。努力實現德育現代化,加緊德育理論現代化建設已成為時代賦予德育工作者的歷史性任務。
從德育實踐和德育理論自身發展說,也要求德育作進一步改革,并為德育改革、實現德育現代化提供現實基礎?,F有的德育,投入的人力、物力、時間很多,但未收到預想的效果。這里的原因很復雜,需要聯系整體社會大系統及系統的各個要素加以分析,才可能有較清楚的認識。但就德育自身說,其原因也是很復雜的。在總體上說,現有德育模式不適應以市場經濟為中心的社會發展,這是根本性的矛盾。具體說,我認為原因表現在多方面,如:(1)德育觀念不適應,突出表現為德育目標要求、德育內容等方面的觀念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不能適應當代青少年發展的要求。(2)德育實踐沒有以德育理論為指導,違反德育規律的現象到處可見。這里說的是“沒有以德育理論”來指導,而不是說“沒有德育理論”。平日經常有一種議論,說“德育理論脫離實際”或“德育理論滯后不能指導德育實踐?!边@類問題也確實存在,但是對已有理論沒有運用的情況也是存在的。(3)德育理論和德育理論研究的科學水平不高,因而不能適應德育改革實現德育現代化的需要。前面提到的一系列課題,還是有待研究的問題,有許多問題,例如,適應時展要求的道德準則、市場倫理規范究竟有哪些?這類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相關學科的發展。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的時代特征是什么?現代化發展對一般社會成員思想道德素質要求如何轉化為對青少年學生德育要求,如何使這些要求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實現等等,這些是需要社會學、倫理學、德育心理學、德育哲學、德育論等多學科綜合研究的。而從德育科學研究的現狀看,現在主要是各學科獨自作戰,而德育現代化發展則迫切要求我們聯合攻關、綜合研究。
以上是對德育和德育研究現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所作的一些分析,但并不否認我們在德育和德育研究中取得的成績。我認為德育實踐和理論的發展已為進一步德育改革和實現德育現代化提供了一定的現實的基礎。從新中國誕生到60年代中期德育取得了一定成績和經驗。10年,學校教育受到摧殘,德育完全淪為“階級斗爭工具”。1978年經過撥亂反正,學校德育走上正軌,德育理論研究逐步正常開展,德育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新鮮經驗,形成了一些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思想、理論,為德育學科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基礎,是現代德育理論的源泉,應予高度重視?,F對德育已有的成績初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80年代初開始,高等師范院校在總結以往學校德育和高師教育學科教學的基礎上,根據當時需要開設了“德育原理”課程。這對把“德育原理”作為獨立學科建設說來是個重要開端,對推動德育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1983年開始編寫、1985年正式出版了建國后第一本《德育原理》教材[7],在八院校合作的“德育原理編寫組”會議上,原教育部長董純才提出編寫出“中國的社會主義的德育原理”。
(3)德育理論研究得到順利的開展?!啊币院?,“六五”以來,中經“七五”、“八五”,德育研究項目一直被列入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成為國家教育科學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方、學校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計劃。由于統一規劃,使研究經費的投入有一定保證,研究力量得到有效的組織,陸續出了一批研究成果,為今后的德育學科建設提供了很重要的思想理論。
(4)80年代中期開始,在全國布設了德育原理碩士研究生授權點,經過十余年的研究生教學實踐,培養了德育原理專業教學和科研人才,促進了德育研究和德育論學科建設的發展,在思想、理論、研究力量、人才培養等方面,為德育學科現代化建設作出一定貢獻。
(5)編輯出版了一定數量的全國性、地方性的德育理論期刊和報紙,在傳播德育理論、普及德育原理教育、交流德育信息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些也是德育學科現代化建設所必須的資料。
(6)建立了德育原理學術團體和研究機構。全國性的德育學術團體有:全國教育學研究會德育專業委員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全國中學德育研究會,全國小學德育研究會。地方上的學術團體更多,至1995年,全國80%的省市成立有德育研究會。在研究機構方面,1991年中央教科所成立了“德育研究中心”,至1995年,全國1/3的省教科所先后建立了德育研究室。
(7)在全國大、中、小學分別開設了政治課、德育課、思想政治課、思想品德課。經過多年教學改革和實驗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一系列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模式。
(8)經過多年的理論探討和“六五”、“七五”以及前較長時間的實驗研究,研制出全國性的《中學德育大綱》、《小學德育綱要》和《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并分別于1993年、1995年正式公布實施。在“六五”、“七五”大綱研制期間,大大推動了有關學校的德育改革和德育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支德育研究隊伍?!按缶V”的研究和貫徹實施,為各級學校有計劃、有系統地開展德育工作提供了依據。
(9)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和社會德育網絡逐步形成,促進了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的發展。多年來,廣大實際工作者創造了一系列新鮮的德育經驗。例如:創建各種類型的德育基地;建立校外輔導員制度,擴大德育隊伍;建立家長委員會,開辦家長學校;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的各種組織,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開展校園文化建設,開發德育環境課程;德育與心理教育、心理咨詢結合等等。
(10)德育研究的范圍大大拓寬。重視德育的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與中小學教育整體改革研究結合,出了一批研究成果。重視德育史的研究,出版了中國德育思想史、中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史等方面的著作。重視當代國外德育現狀和德育理論研究,翻譯編寫出版了前蘇聯及西方國家一批德育著作和比較德育研究著作。由于開展了德育學和其它學術的交叉研究,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學科交叉研究態勢,如德育心理研究、德育哲學研究、德育評價研究、德育與文化的研究、德育藝術研究、德育工藝學研究、德育社會學研究等,并且在這些方面取得了一定數量的成果。
由于社會的發展,由于德育理論研究和德育實踐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德育思想的重大轉變,在一系列德育理論問題上均有所開拓、有所突破、有所進展。例如關于德育本質和德育過程方面的研究,德育的功能與價值的研究,在德育目標內容方面關于個性發展的研究,關于培養思想品德能力等問題的研究,在德育課程方面開始重視隱性課程和活動課程的研究,關于建立德育網絡和德育管理的研究,以及德育評價問題的研究等等,都有顯著進展。
建國以來,特別是近十幾年來社會發展和德育自身發展都向我們表明:現在是需要,也有可能從“現代化”視角對其加以分析、研究了。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德育,當前應當對自己國家已有的經驗、思想理論,作系統的調查、整理,對其進行哲學的思考,促使其進一步提升。對歷史上的外國的德育,也要進行系統的研究。
三、對“德育現代化”的理解
上文已提出,當前德育改革的目標是實現德育現代化,已有的德育思想、理論中有的就是現代化的德育思想、理論,要以“現代化”為參照來對已有的成果、經驗作哲學思考等等。那么究竟怎樣理解“德育現代化”的涵義呢?德育現代化是德育改革和德育發展所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一種目標,同時也是德育改革發展的一種過程、一種實踐活動。作為所要達到的目標的實現,即是現代化運動結果,就是現代化了的德育即現代德育。
現代德育或德育現代化是適應社會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發展要求,在社會現代化、人的現代化過程中實現?,F代德育是以現時代社會發展、人的發展為基礎,以促進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現代化為中心,促進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德育。這里最核心的思想是“促進人的思想道德現代化”。這是現代德育區別于古代德育的根本標志?,F代德育是從歷史上德育發展來的,是歷史與時代的共存體,德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實體,其發展是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續體。但現代德育不是對歷史上德育簡單的承襲,而是在現代社會基礎上發展的,帶有時代特質的?,F代德育與歷史上的德育因有共同的屬性而相聯系,又以其根本不同的特質而相區別,這種特質就是“現代性”。簡單地說,現代德育是具有“現代性”特質的德育?!艾F代性”是一種社會——文化結構,是現代人的社會屬性和現代社會人的屬性?!艾F代性”是對現代德育特質的高度概括,具有豐富的內涵。對德育“現代性”的理解,有以下幾點:德育的“現代性”集中表現在德育目標,德育本體功能和德育的內在價值方面,成為現代德育區別于古代德育的根本標志;“現代性”作為德育的整體特質,還表現為現代德育所具有的其他許多特征,如全民性、發展性、科學性、民主性、世界性、革命性等方面;現代德育的這些屬性是從總體上全面地反映了現代德育特質,而不是僅指德育的某一個部分或某一個方面的屬性;所有這些屬性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當前的德育中,隨著德育現代化的發展,這些屬性愈益顯著;德育現代化的過程就是這些屬性不斷增長、發展,日益顯著化的過程,現代德育是這些屬性高度發展的結果。德育現代化是一個運動過程,現代德育是這些屬性高度發展的結果。德育現代化是一個運動過程,又是運動的結果。作為運動過程說,現代性具有相對性,作為結果是達到一定規格標準的產物,具有絕對性。德育現代化是這種相對性與絕對性的統一?,F就現代德育各個屬性,分別作簡要說明。
全民性:德育對象不再限于學校學生,而擴展到每個社會成員,學習化社會每個人都接受不同形式與內容的教育,同時也相互教育。當前,作為社會成員,要接受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我們將逐步實現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目前已開始形成社區德育網絡,全國形成大的德育網絡。
發展性:德育由過去的限制性、規范性的德育轉變為主體——發展性德育。主體——發展性德育是以培養現代道德主體,促使主體德性發展為中心。發展包括發展思想品德心理,道德能力,“自我教育力”等;[8]在德育活動中,確立教育者,受教育者主體地位,在教育者組織引導下,雙方共同參與;主體——發展性作為根本指導原則,貫串德育過程的始終和過程。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價值觀的確立,不再是建立在對年長一代教育者的信任上,而是以理性的思考為依據,以科學理論為基礎?,F代科學,包括現代哲學、現代倫理學、現代德育心理學、德育社會學等學科,從不同方面揭示了德育規律,促使德育實施的科學化。
民主性:每個社會公民都有接受教育、參與教育的基本權利、義務、責任。在現代德育過程中,不應是“道德權威”或“教育者”居高臨下的說教;在教育者組織、啟發、引導下,教育者、受教育共同參與德育活動,在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中,相互教育,教學相長,品德共進。
終身性:社會每個成員不僅僅是兒童、少年、青年時期接受教育,而是終身地受教育;隨社會生活發展,每個人都要具有“自我教育力”,都要自主地學習,自我教育。
世界性:德育的現代性,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結構,也表現為德育是民族文化產物、具有民族精神,同時,現代德育是開放的德育,面向世界。既把優秀的民族的德育文化匯入世界現代化大潮,同時又在世界性現代化中得到更新和再生。民族性與世界性統一,也就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
革命性:現代社會中,德育不是保守的因素,現代社會的革命性,決定了現代德育的不斷變革,德育的變革又推動著社會的前進。
上述各屬性都是德育“現代性”表現,認識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當前的德育改革,總的說,就是要向“現代性”的方向改,這也就是向德育現代化邁進。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德育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同時又是具有中國特點的。因此,我們的德育現代化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德育現代化。
四、對德育論學科建設的設想
為了說明對德育論學科建設的設想,先回顧一下該學科發展的狀況。
近十幾年來出版的德育論學科教材和編著,名稱多為《德育原理》、《德育學》、《德育論》之類,或稱《德育學教程》、《德育論教程》等。其內容大多是德育的應用性理論和方法,有少量的內容是關于德育哲學的。新中國成立前,1944年國內學者姜琦著《德育原理》,主要論述道德體系,道德實行的程度,道德的目的等。1948年吳俊升著《德育原理》,主要內容是德育的意義、構成、與智、體關系;品格的意義、結構、分類、價值與改變理論;道德論,包括道德哲學基礎和社會基礎;德育實施的方法、途徑、學校教育的組織。1976年臺灣龔寶善編著《德育原理》分兩篇:上篇“學理之探討”,從儒家三綱八目出發論述道德涵義,德育與哲學的關系,德育任務,實施途徑等;下篇“德行的實踐”,主要論述內修與善群,以求合乎“八目”。80年代中期臺灣學者歐陽教出版了《德育原理》一書,該書對德育作了多學科的分析以建立德育原理的學術基礎,試圖將理論分析應用與實際評價兼顧,以建立適切可行的德育原理。由上述可見書名為《德育原理》的頗多,但人們對其內涵理解并不一致。建國后“德育原理”內容的主要部分是德育的應用理論和方法,對倫理、哲學雖涉及,但份量很少。新中國成立前以及70年代后臺灣學者的德育原理編著,倫理或道德哲學的內容多,這與開設“德育原理”課程目的有關系?!按髮W教育系開設德育原理的目的有二,一是學生本身對道德的知與行的修習涵泳;二是學生日后有關德育課程或活動的教學與指導的專業訓練”[9],70年代前較偏向于前者,1970年后,偏向于第二種目的。
德育原理作為一門學科是怎樣形成的,有三種看法:(1)從教育學中分化出來的;(2)從倫理原理、教育原理交集組合出來的;(3)是多種學科如教育學、品德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分化與綜合的產物。筆者認為從現象看是從教育學“分解”或“細化”的結果。但若從深層的原因看,即從學科發展內在規律看,則是當代學科發生分化與綜合的產物。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對認識研究方法是必要的。既然是多種學科分化綜合的結果,在研究方法上,就不能單純用演繹方法,即將教育學原理演繹為德育原理。演繹的方法與把德育論視為從教育學分化出來的觀點相關。德育既是多種學科交叉整合而產生,因此宜用多學科整合方法加以研究;以學科基礎理論為指導,用歸納方法對德育實踐中的經驗、事實進行理性思考,由經驗升到理論。
當前為了建設好德育論學科,我認為有三點值得注意:
第一要區分倫理與德育,從而區分道德哲學與德育哲學,區分倫理學對象和德育學對象。倫理原理、道德哲學應是倫理學對象或道德哲學的對象;德育學的對象主要是道德教育問題。
第二,就德育學科內容說,缺乏結構性的狀況要改變,從現在的內容范圍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層次,從發展看可能形成三個分支學科。三個層次或三個分支學科是:
德育哲學:是高層次的德育原理或“德育解析原理”,研究德育本質,社會、德育、人三者關系,德育的目的論、功能論、價值論(這些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德育本質);德育過程論,這是從動態方面在總體上研究德育的一個層面,包括過程的要素;德育論學科性質與方法論研究;德育學范疇研究;德育論學科發展的動力和機制的研究等。
德育原理:相對于德育哲學說,這是“德育應用原理”。主要研究德育目標,德育內容與課程、德育原理與方法論,德育體制。應用原理是對德育哲學理論選擇、分解、綜合的結果,是由抽象回到具體的結果,是在理性綜合中把握現實,是聯接理論與實踐的中介。
德育工藝,這是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教育科學和工藝學的統一,在綜合運用多種相關學科原理基礎上,對德育流程中各可操作因素進行分析、選擇、組合、控制,以便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三,要重視對德育基本理論的研究。這并非否定應用研究的重要。有關“德育理論脫離實際”問題無形中成為理論研究的一種思想障礙。對此,前文有所涉及,但要消除這種障礙,一要對“理論”的應用價值抱有合理的期望,二要充分認識理論研究的作用、價值。所謂對“理論的應用價值抱合理的期望”,就是要根據德育哲學、德育原理、德育工藝三個層次理論的內容性質不同,在發揮三者對德育的指導作用方面,有合理的要求。德育工藝是研究德育操作體系的,對德育活動具有直接的具體操作指導功能,德育原理是實施德育的規范體系,是一種“思想上的規定”[10],對德育活動具有思想準則上的指導功能,德育哲學是德育的形而上學,是超越感性的抽象理論,是“脫離”實際的根本性原理,具有理論上的或哲學層次上的指導功能。德育哲學本身不具有直接的操作指導功能,因此要求它如同德育工藝那樣,直接具體地指導德育操作就是不合理的,如同要求德育工藝學作德育哲學層次指導一樣,是不合理的。因此合理的期望,是依據不同層次的理論,充分發揮其各自的指導作用。
德育哲學既是“脫離”實際的,重視研究它有何意義呢?這里說的“脫離”是從科學的抽象意義上說的。一切科學來自實踐,歸根結底又服務于實踐,指導實踐,回歸實踐。但在人們對世界的科學認識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必然“脫離”實際。如恩格斯所說:數學“正如同在其他一切思維領域中一樣,從現實世界抽象出來的規律,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就和現實世界脫離,并且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作為世界必須適應的外來的規律而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盵11]列寧認為“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是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盵12]日常的觀點認為這種抽象的理論脫離實際,沒有價值,但如果我們經過理性的思考便能理解抽象理論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它不是直接、具體指導德育的實施、操作;但是它幫助人們形成一定的教育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根本上全面地指導著整個德育,包括對德育的方向目標價值觀、德育過程的組織等作理論指導。
以上是我對德育現代化幾個問題的認識,是對過去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展望、希望。既然現代教育是“在歷史上第一次為一個尚未存在的社會培養著新人”,[13]那么它的任務必然是開拓性的,也是艱巨的。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必然要求教育,包括德育的現代化,也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包括德育工作者的現代化,這樣才能為培養新人而承擔起促進德育現代化的重任。我們只有以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和努力的工作,來迎接21世紀的到來。
注釋:
[1]袁運開:《“科學技術社會辭典”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美]阿爾溫·托夫勒、海蒂·托夫勒著,陳峰譯:《創造一個新的文明》,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14、19、20、31、44、74、38頁。
[3][美]阿爾溫·托夫勒著,劉炳章等譯:《力量轉移》,新華出版社,1996年版,第493頁。
[4][美]劉易斯著,施良方譯:《21世紀的教育》,瞿葆奎主編:《國際教育展望》,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頁。
[5]《創造一個新的文明》,第31、50頁。
[6]以上引文均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的報告,王一兵譯“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教育研究》1990年第7期。
[7]該教材由北京師大、華東師大、南京師院即現南京師大等校協作組編寫,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8]“自我教育力”不限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教育的愿望、需要、方法、習慣等——作者。
[9][臺灣]歐陽教:《德育原理》,文景出版社,1986,第34頁。
[10]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35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頁。
[12]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81頁。
[1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華東師大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生存》,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頁。
- 上一篇:青年傳統教育原則分析論文
- 下一篇:市場經濟美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