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課教學研討論文
時間:2022-10-29 08:23:00
導語:高校德育課教學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德育教學中抽象的說教和理論教條代替不了活生生的道德生活,道德認識的提高也代替不了復雜情景中的道德體驗、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為了提高課程的實效性,切實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除了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改革,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外;其次,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運用體驗學習、案例分析,創設不同的體驗情境,讓學生在各種鮮活的道德體驗場中,不斷滌蕩自己的道德情感,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感悟生命的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渠道和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高校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長期以來道德教育多停留于道德原則與規范的灌輸與記憶上。過多地關注了理性需要而脫離了現實的當下需要,致使本該是很平常的道德教育成了海市蜃樓式的“高、大、空”的東西。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把德育處理成一個單向度的知識傳授過程。學生則只管聽,只能囫圇吞棗地記住他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抽象的說教和理論教條代替不了活生生的道德生活,道德認識的提高也代替不了復雜情景中的道德選擇。所以,道德教育必須從這種過分突出認知的教育價值的知識論德育模式中走出來,從注重道德知識的傳授轉向關注學生的躬身實踐和情景體驗,關注人之生命意義的安頓,把學校道德教育與具體的道德生活和復雜的道德情景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理解道德、實踐道德、發展道德。
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群體,他們具有較高的學識水平,對個人、群體、組織和社會已有較穩定的看法。因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課題,要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必須結合大學生群體自身的特點,通過參與型的教育模式,達到教與學的良性互動。
本人在長期的德育教學中深刻體驗到,抽象的說教和理論教條代替不了活生生的道德生活,道德認識的提高也代替不了復雜情景中的道德體驗、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為了提高課程的實效性,切實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本人在教學中進行改革,首先,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為主;其次,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運用體驗學習、案例分析,創設不同的體驗情境,讓學生在各種鮮活的道德體驗場中,不斷滌蕩自己的道德情感,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感悟生命的意義;最后,廣泛開展道德實踐,將課堂的體驗延伸到生活中、社會中,道德實踐可以克服約束性道德教育的不足,使道德教育本身與教育對象之間發生有效的情感關聯,使教育對象把有關的道德知識與一定的實際道德情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發生實際的體驗,親歷感動,使學生的道德情感不斷提升,情感與理智直接對話,讓道德知識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在的精神世界。
如何設計課堂案例和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相關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選擇和課堂活動開展必須精心設計,特別要注意營造相應的學習環境、氛圍。教師必須考慮自身和學生的因素,發揮自己的優勢,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以及實際的道德水準和行為習慣等因素,設計出主題鮮明的活動,在寬松融洽的課堂氛圍中,配合適當的音樂、照片和影像等,師生之間通過各種形式的道德體驗,達到共情。在實際生活和道德體驗教育過程中,道德體驗的誘發因素和喚醒線索是十分豐富的,只要環境、關系和氛圍適當,任何一種因素都可能成為道德體驗誘發或喚醒的有效因素。例如,在講到親情和責任的主題時,筆者先調查(談話法、問卷法)學生對這一主題的認識情況,了解學生在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比如,他們比較以自我為中心,不體諒父母的辛勞,不懂得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有些甚至對父母有強烈的逆反心理,覺得與父母的溝通不暢有代溝,還不能自覺地承擔起為人兒女的責任。針對學生中存在的這些問題,筆者精心設計了主題及創設體驗情境。首先鋪陳出學生中的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思考,然后給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聊天節目中曾播過的一位西北農民賣血供兒子上大學的真實故事,隨著故事的訴說,主人公的悲慘境遇在聲、光、影像等直觀沖擊下,課堂氛圍越來越凝重,隨著情節的發展不少同學在唏噓、感嘆、掉眼淚,有些強忍著不讓淚水滑落。觀看完案例后,筆者先談自己的體驗,談自己對父母親情與責任的感悟,然后在教師的導引下,以學生為主體,以自身的成長為線索,通過不同個體的訴說,大家進行了一次情感的交流。有些學生在訴說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感受時,有的真情流露聲淚俱下,感染了其他同學,喚醒了他們沉睡的既往生活閱歷和感受,更加深刻體驗到父母的偉大和自身的責任,思考了如何對自我生命負責。最后教師再將這種道德體驗進行總結,并將它延續下去,要求學生回去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家書,感謝父母對自己的撫育和栽培,將自己真實的情感和感受告訴父母,讓體驗在父母和子女之間繼續。因此,在設計體驗情境時注意把握好一些準則,設計的體驗情境要與教學的內容相符合,要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來設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這樣才能產生效果,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道德體驗。注重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理解、高峰體驗、環境氛圍等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得以成長和表現。正如情境教育的倡導者李吉林所說,情境能夠以鮮明的形象強化學生感知的真切性;以真切的情感調動學生參與認識活動的主動性;以廣遠的意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蘊含的理念引導學生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在設計案例和情境時應遵循一定的原則,防止形式主義,注重效果。在這次問卷中學生反映,老師在挑選案例或播放影片時,能更具針對性和典型性,更接近同學生活。因此,我們在選擇案例和設計情境時要注意:一是設計體驗情境要充分反映教學內容的實際,符合教學內容的需要,能和教學內容相貼切;二是體驗情境要能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使學生對體驗的情境能產生濃厚的興趣,都能有躍躍欲試的感覺;三是設計體驗情境要根據不同的學生群體在經歷、年齡、興趣、職業等方面的特點,就相同的教學內容而設計或選擇不同的體驗情境,使學生也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四是設計體驗情境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根據現有的和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客觀條件去設計或選擇體驗情境。[1]教師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和借助教學設施,運用各種方法誘發和喚醒學生的道德體驗。例如,鮮活的案例、圖片、動漫、影像、音樂等都可以有機地組合起來,形成良好的體驗氛圍。本人在教學當中采用了中央電視臺和鳳凰衛視開辟的《聊天》、《藝術人生》、《名人面對面》、《魯豫有約》、《今日說法》、《共同關注》等欄目作為案例,當事人在訴說人生故事時,傾聽者在整個過程中,喚醒和分享著生命體驗。實踐證明,一個好的案例、一部好的電影、一本好書對學生影響是巨大的,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產生情感共鳴,甚至好過教師在臺上講幾個小時。
此外,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總結更重要,這要把握好以下三種因素:第一,了解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回到當初的體驗,通過某種類型的描述來重新演示它,如向別人描述。這可以給學生和其他人提供資料和盡可能清楚的事實,也可能提供在經驗過程中沒有認識到的見識,如當事人沒有意識到的某種特殊的感覺。第二,引導學生向積極、正向、樂觀的方向思考,提醒學生注意到與體驗相關的感覺。特別是要注意學生對某一事件的負面感覺,引導學生進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第三,讓學生重新評價已獲得的經驗,并注意描述和感覺。教師要引導和激勵學生,可以通過提問、提示、總結與回顧或者寫體驗日記來引導學生的反思和思考。學生解決問題的推理過程、思考性質、證據的運用、假設的形成等,這些對學生的發展變得至關重要。特別是對體驗過程中學生中出現的錯誤思考和行為,更應該及時給以指導和幫助,使其澄清錯誤,學會思考,學會選擇,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何春歧.關于采用“體驗型”課型上好思想品德課的思考《教育與探討》2003(1).
- 上一篇:人大主席科學發展觀民主生活會發言
- 下一篇:人大常委會民主生活會發言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