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

時間:2022-08-21 11:27:48

導語:淺談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

中職生是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入學平均年齡16歲左右,正處于青春轉型期,對人生的認識處在一知半解階段,是心理發展最富特色的時期??陀^地說,在他們當中,有積極向上的學生,有努力學習的學生,有遵紀守法的學生,當然也有一小部分存在不足的學生。這一小部分學生,就像是遲升的朝陽,比起其他學生,更需要班主任的細心呵護,關懷體貼,理解尊重,諄諄誘導……作為班主任,我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肩負班級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職責。在不斷推進班集體建設的過程中,能夠給予后進生更多、更全面、更豐富的關心。

一、呵護心靈,從精神上關懷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曾說過,“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熬耜P懷”更深刻、更準確地反映了班主任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表達了班主任對學生的情感和態度。首先,班主任要仔細觀察,真正了解后進生的內心世界。通過家訪和平時對他們言談舉止的觀察,找準“病根”,摸清“病情”,來“對癥下藥”。其次,班主任要學會在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關心學生,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并相信他們都有積極進取的愿望。最后,精神關懷還要求班主任具有愛心,特別是后進生自卑感很重,只有注入了愛心才能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才能創造一個民主和愛的教育氛圍,慢慢地消除他們的消極情緒。我們以愛心培育愛心,讓師生互愛,相互砥礪,品德共進。

二、將學校、家庭和社會組成教育合力,共同

促進后進生的成長有人認為,學校教育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五天的學校學習,取得了一定積極效果,但雙休日的社會影響,就抵消了一切教育成果,真所謂“5+2=0”。因此,單純依靠學校教育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班主任應當擔當把學校、家庭和社會組成教育合力的橋梁和紐帶。

(一)學校的正面教育

后進生既有較強的消極心理,又有一定積極的心理因素。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就是要逐步促進他們思想上、學習上的消極因素向積極的方向轉化。在學校的正面教育中,除了用嚴肅的紀律去約束他們,還可以通過班級管理營造熱烈的環境氛圍、培養健康的班級輿論,帶給他們正能量。比如,班級可以開設主題班會,肯定先進學生的好人好事,同時批評少數同學的不良行為,在班級中形成一股正義的力量。特別是對后進生,需要在某些最佳時機———選擇那些最能顯現他們特長和優點的時機,如運動會、文藝演出、某次考試進步等,或委以重任,或肯定表揚,定能夠讓他們重新找回自我,擁有更大的勇氣去面對未來的種種困難和磨煉。

(二)與學生家庭的溝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后進生出現的問題往往與父母的言行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因此與家長的溝通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每一個家長對教育的認識不同,為了使溝通更加順利,班主任還應該注意溝通中要尊重家長、平等交流,肯定孩子、輕松交流,先疏后導、達成共識。在溝通方式上,班主任除了可以通過最常見的開家長會或家訪的方式來實現家校的通力合作,還應該發揮學校已成立的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如舉辦家庭教育實踐經驗交流活動,總結教育子女的經驗,發揮優秀家長的示范作用;評選優秀家長,調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傊?,家校的有效溝通,才能保證雙方教育理念及教育實踐的統一。

(三)與社會力量的協作

中職生不僅是學校的人,更是社會的人,學生無法脫離社會的影響。社區、娛樂場所、廣告宣傳、網絡等,這些都會對后進生的價值觀、道德品質、知識積累等造成正面或負面影響。因此,班主任要合理利用可控制的社會資源,防止和克服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比如,班主任可以安排學生參與社區活動———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生、義務家教等,能引導學生踐行學校所學的社會公德,幫助學生品德的成長,并內化為個體的品德。只有擁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才有足夠的正能量抑制外來的誘惑。班主任只要善于做“有心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的教育價值,就能夠很好地整合社會資源,為教育服務。

三、指導后進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樹立人生目標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敝新毢筮M生往往在職業方向、目標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缺失了人生目標,沒有了今后的奮斗方向,他們容易迷失自己,更無法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因此,后進生更需要班主任對其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輔導。首先,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是對“自我”進行分析———能力、性格特征、盲點等方面,更重要的是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正確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并在目標指引下,去計劃自己的人生,逐步向理想靠攏。

總之,后進生的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轉化過程中也許會遇到故態復萌,反反復復的狀況發生,轉化工作或有困難,或有阻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因此,需要班主任有堅定的意志、滿腔的熱情和循循善誘的耐心,從學生實際出發,堅持以德育促進后進生的成長,鼓舞他們不斷進行自我挑戰,引領他們前進的方向。

作者:盧靈靈 單位:德化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劉京海.成功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俞國良.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