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維度探討論文
時間:2022-01-14 09:47:00
導語:德育維度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精神成人越來越成為教育者共識。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盡快成人成材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事關國家前途與命運。
激發胸懷天下,追求統一的愛國情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念,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中。一部中華民族發展史,就是各民族兒女為團結統一而不斷奮斗的歷史。我們要充分利用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激發大學生胸懷天下、追求統一的愛國情懷,使大學生成為愛國者。
一是引導大學生立報國之志。大學生是高素質人才聚集的群體,是國家未來建設力量的中堅。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對人才的爭奪也日益呈現出國際化趨勢,發達國家憑借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優厚待遇,形成了對全球高科技人才的強大吸引力。許多跨國公司也通過在發展中國家建立研究開發基地等形式,加緊爭奪和利用那里的人才資源。我國也面臨著嚴重的高科技人才流失問題。解決人才流失問題,除認真實施好人才強國戰略外,要從大學生入手,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喚起大學生強烈的愛我中華的自覺意識和深厚情感,引導他們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并為祖國忘我奮斗。
二是引導大學生學報國之才。要引導大學生深切感受到報國不能僅僅記在心上,講在嘴上,更需要有報國的專業知識,要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學習上來。雖說活到老學到老,但是學習的最重要的階段還是在學生階段進行對于知識的積累,這種積累包括自學能力的積累、書本知識的積累、動手能力的積累、交往能力的積累等,大學是一生中最關鍵的學習階段,所謂“大學”,就是去更多去學習一些東西,用來打造自己邁向社會的基石,為將來服務于社會。
三是引導大學生行報國之為。愛國就要憂國、救國、報國,作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學生,憂國可能智不能及,救國也不可能遇到,但我們要引導他們認識到:一個人可能生不逢時,不能在救國的戰場上英勇殺敵;也可能智力不高,沒有濟世救人的治國良策;但卻可以時時處處盡到報國之心,可以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全部聯系到對民族國家的貢獻上去。報國心是一種平常心,并不需要特意表現,關鍵要立足崗位,盡到自己的職責。大學生即將走上工作崗位,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引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首先,要認同崗位。大學生理想色彩較濃,總希望“干自己喜歡干”的工作,其實現實難以達到,大多數人都只能“喜愛自己從事的工作”的狀態,我們要引導大學生做好工作的基礎上提升自己。其次,要認識到職責要求的客觀性。職責不僅對態度有要求,更對水平有規定。工作質量不高,以自己態度端正來搪塞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積極主動提升工作水平是履行職責的前提條件。
強化崇尚和諧、愛好和平的民族品格“和”思想是中華民族歷來具有的理想追求,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整個發展過程,滲透于中華民族思想、實踐的各個方面。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在大學生中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就要把大學生思想觀念引導到促進社會和諧團結的目標上來,使大學生成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者。
一要引導樹立人與人和睦相處的人文理念。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取向,作為擁有較多知識與話語權的大學生,一定要把公平和正義寫在自己的心上,有一顆容易感動的心靈,一雙流淚的眼睛,這樣才能有效防范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泛濫,才能保證有更加完善的制度政策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人與人的和睦相處。人要在社會中營造詩意般的棲居環境,離不開鄰里間的友好親善、互幫互助,離不開同事間的光明磊落、以誠相待,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必須重視愛心和誠心的構建。大學生是時代風尚的引導者,要倍加具有愛心和誠心,有了愛心和誠心,就有了人交際的心理前提和精神準備,就能克服人際交往的物化影響,建立起新型的人際關系。
二要引導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在世界面臨生態環境難題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引導大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就顯得越來越緊迫和重要。要使大學生認識到:工業文明時代,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現代人雖然已經處于主動地位,但人始終是自然的產物,人的生存、繁衍、發展,要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和能量,當人粗暴地干預自然的時候,就一定會受到自然的懲罰。要培育大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點,教育大學生保護好人類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形成新的生態理念。三要引導樹立各種文明共生共存的國際理念。一些西方國家不擇手段地進行以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文化擴張,想以之統一世界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各種文明共生共存的國際理念,對于堅持文化的民族性、獨立性、自主性,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具有海納百川、地承萬物的氣魄,歷來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因兼容并蓄而豐富多彩,因推陳出新而永葆活力,因特色鮮明而遠播四方,成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僅存碩果,具有獨特的魅力,具有無比的生命力。大學生是中華文化重要的承載者、傳播者,有義務、有責任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使燭照中華數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傳、熠熠生輝。使大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一體化,但文明不能一體化,不同文明之間應該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開展廣泛的文明對話,通過對話和交往形成良性互動,謀求共生共存。認識到中華民族和平崛起,就必須建構自身強有力的文化認同,在世界上樹立一個良好的文化形象。中國“和平崛起”,與歷史上世界大國的興起大為不同,靠的是開放價值與制度體系的形成,靠的是中國自身的發展,而不是靠戰爭掠奪興起。
弘揚扶正揚善、恪守信義的社會美德中華民族始終以“禮儀之邦”、“文明古國”揚名于世,從來就有舍身取義的氣節操守,有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凜然正氣,有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倫理道德,有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高尚情操,有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優秀品質,有言必行、行必果的處世準則。這些都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源泉,要促使大學生成為社會美德的傳播者和師范者。
一是道德建設思維的出發點,要由“泛政治化”轉向重在人自身的德性建設?!胺赫位钡膶嵸|就是“以階級斗爭為綱”,表現在把思想道德的任何內容、形式、方法和措施都披上政治色彩和用于政治功利性,這不符合現實生活實際。新時期要求道德建設以人為本,重在教化人們如何“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教導人們具有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
二是道德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要從以整體為中心轉向集體與個人相結合。集體主義是我們價值觀的基本主張,但在國家民族和集體沒有受到生死存亡威脅的情況下,要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重在人本身的建設和個性發展,將集體發展訴求與個人發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舍小家為大家固然不可少,但我們更需要小家與大家兼顧,現實中往往是保小家也是為大家。
三是隨著道德建設載體形式的轉變,道德建設的方式和工作思路要發生轉變。網絡已成為第四媒體,對社會特別是對青年人的影響越來越重要,網絡上人與人之間是一種自由平等狀態,是一種思想自由流露、觀念平等交流、情感交互作用的過程,所以,也是我們思政工作者的重要平臺。
鍛鑄剛健有為、奮發進取的自強精神縱觀歷史,中華民族歷經無數次天災人禍、內憂外患,但歷盡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而愈加堅定,與這種剛健有為、奮發進取的自強精神息息相關。鍛鑄新時代的大學生剛健有為、奮發進取的自強精神,使當代大學生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和創新者。
一要培養敢于競爭的勇氣。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首要法則。隨著人才市場的全面放開,優勝劣汰的競爭必然給強者帶來機遇,使弱者面臨危機。大學生要強化自己的競爭意識,崇尚競爭,敢于競爭,大膽與競爭對手一比高低。競爭的過程是一個鍛煉意志的過程,也是自己不斷成熟的過程,在競爭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敢與面對,大膽地接受挑戰,經歷就是最大的財富,要能不被一時的困難和失敗嚇倒,不為壓力和風險動搖,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大膽展示自己的風采。
二要培養不怕挫折的精神。在現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里,挫折無處不在。要教育青年不能因一時受挫而放大痛苦,面對挫折,不應過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陰影中不能自拔;面對挫折,不應整日浸泡在悲傷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對挫折,不應長期頹廢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縮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選擇。要把暫時的挫折看成是一種財富,是一種鍛煉,要有擦一擦額頭上汗水的瀟灑,拭一拭眼中欲滴淚珠的堅毅,繼續前進。
三要培養敢于創新的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面對未來社會,僅僅學好書本知識、獲得高分是不夠的,只有把書本知識和創新能力結合起來,才能站在人生舞臺的制高點,滿足飛速發展的社會的需求。要教育大學生大膽懷疑,敢于打破常規,小心求證,走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論文關鍵詞:大學生精神成人德育維度
論文摘要:大學生精神成人越來越成為教育者共識。從激發胸懷天下、追求統一的愛國情懷,強化崇尚和諧、愛好和平的民族品格,弘揚扶正揚善、恪守信義的社會美德,鍛鑄剛健有為、奮發進取的自強精神等四個方面闡述了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的德育維度。
參考文獻:
[1]劉延東.偉大的文化推進偉大的復興[N].中華文化論壇,2005-09-27(1).
[2]金釗,胡林輝.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學習讀本[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2003.
[3]邢來順.德國文化解讀——人類文化蒼穹的雙子星座[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5.
- 上一篇:高校實施生態德育探究論文
- 下一篇:語文精讀課教學德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