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中德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4 09:51:00

導語:語文課堂中德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中德育分析論文

德育教育同樣要面向學生全體,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開展探索學習活動,多讀好書,摘記名人事跡,正確全面評價人物,要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不知不覺中受到名人的感染,化為強大的道德精神力量,終身受益。如《木蘭詩》中的花木蘭,《最后一課》中的韓麥兒先生,《春望》中的杜甫,《過零丁洋》中的文天祥可歸類為愛國主義精神;《紀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勇氣》中的法國女人為國際主義精神;《七根火柴》中的無名戰士,《梅嶺三章》中的表現了革命獻身精神;《月亮上的足跡》《哥白尼》《鄧稼先》等則體現了熱愛科學、追求真理、開拓創新的精神。

新編教材中,有許多名言警句,猶如鮮花綻放在書本的每一個角落,語文老師要指導學生做學習的有心人,摘錄整理成冊,每天記一句兩句,日積月累,會受益終身。這些名言警句,涵蓋了德育教育思想的許多方面,有的本就是一些名人一生的總結寫照,有的早成了學生自己熱愛的座佑銘,人生追求目標或道德規范。這些遠勝過一些老師班會課上的強化說教。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薄叭斯逃幸凰?,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薄办o以修身,儉以養德?!钡?。

引導學生認識作文與做人的道理,開展讀書競賽和專題作文訓練,在作文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學生作文的文學性發展勿庸置疑,但人文精神,科學精神,道德品質素養的體現也很重要。作文與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寫吾心”,在作文中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觀心態、與時俱進的思想,對他們的一生發展都有很大幫助。讀報,看電影、電視,網上閱讀作文競賽活動。讓學生在辯論中思考人生,識別“社會現象”中的真善美,假丑惡,在作文中表達自己的思想,體現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追求崇高人格,塑造健康自我,設計美好未來。

在講八年級語文課文《周處》這篇文章時,我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的:故事說的是古代有一個威猛無比的人,靠著自己的一身武力,在鄉里橫行霸道。但他又一心想為民除害,他問鄉親們村里有沒有禍害,鄉親們說山上有只猛虎常吃人,于是他上山砍死了猛虎;回來又問還有沒有禍害,鄉親們說海里有蛟龍,他苦戰三天三夜終于戰勝了蛟龍?;貋砗?,村里人設宴款待他。他又問,還有沒有禍害,村里人說,有!他問在哪兒?鄉親們說:那最后的禍害就是你。他不明白為什么,決定要離開這個村子。可是就在他站起來的一剎那,他又跌倒了,因為酒里早就放了毒……我告訴同學們說這個故事就是從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周處》演變而來的,那么我們學完課文后看看他們有什么不同?學生們帶著這個問題走入了課文。

當自主探究完成課文學習后,我問同學們兩個故事有什么不同,同學們搶先舉手說:故事的結果不同,古代英雄在除害后被村民毒死,而周處在為村民除害后卻通過自省改過自新。我又問: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的結果呢?馬上就有同學站起來說:前一個故事中,村里人沒有給英雄改過的機會,而課文里,鄉親們給了周處改過的機會。我鼓勵道:說的很好。那么你們通過兩個故事的對比有什么啟發嗎?同學們小聲議論后紛紛舉起了手。張林說:通過對比學習后,我覺得一個人難免要犯錯,但犯錯并不可怕,只要勇于面對,主動改錯就是一個好人。王微說:光有改錯的勇氣還不夠,還要付之于行動,這樣才會讓人信任。楊鵑說:還要我們周圍的人給他改錯的機會,不能對犯錯的同學一棒子打死……聽到同學們如此全面的分析總結,我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我說:是啊,同學們總結的這幾點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積極的指導意義,看來從周處的故事中我們學到了不少東西啊,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要牢記這些道理啊。反思:語文學科是與思想品德教育緊密相連的一門學科,每一篇課文都滲透著不同的思想內涵,要將這些隱藏于字里行間的思想內涵挖掘出來,傳遞給學生,起到一種淺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那作為老師,在備課時就要別居匠心。我是分三步來完成這一目標的。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景。在每上一篇課文時,我總是要思前想后,為導入新課煞費苦心,其目的就是為了能有一個自然引領課文、靈活機動地駕馭課堂的導入方式,同時也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這也是上好一堂課的必要前提。正如我上這篇課文時,精心選擇了與周處相內似的故事,就為后面的思想教育拉開了一個好的序幕。

二、找準契機,巧妙過渡。有了好的序幕,那么在課文的學習中,就要找準一個契機,將課文中的思想教育巧妙地與學生的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而不必牽強附會,生拉硬拽地將不相關的事情搬到課堂上來,對學生進行一番陳腐的說教,讓學生產生反感情緒。我一課的契機就是引導學生抓住兩個故事的不同之處,并加以分析,自己從中得出結論。

三、教育學生,水到渠成。有了前面兩個很有承接性的步驟做基礎,那么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就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了。當學生從兩個故事的對比分析中得出結論后,不難看出學生心里已經明白了什么,老師再無須多言。我想每堂課的德育滲透都應該有這樣的契機和過渡,只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多去思索和發現,那么德育之花就會在我們的每節課上美麗綻放。